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更多“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体式。


    参考答案:

    代表著作: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人挚虞的《文章别流论》、应召的《文论》、李充约《翰林论》、南朝刘锯约《文心雕龙》等。都对公文文种的源流和演变、文种的应用、写作、语言风格,及文书处理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些著作一方面是对我国秦汉及先秦历代文书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直接记载和反映了槐晋南北朝的文书工作情况。


  • 第2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的注史派别和方法。


    参考答案:

    ①补充史事类: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寿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
    ②训释史文类: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汉书》的颜师古注;《后汉书》的李贤注。
    ③以著为注类:郦道元的《水经注》④著者自注类: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杜佑的《通典》


  • 第3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制度制度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已成为公文唯一载体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公文制作制度
    1.公文用纸制度,重要的是用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用白纸书写
    2.卷轴制度,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发进步
    3.用印制度,改用朱色水印
    4.骑缝,押缝制度,根据纸制公文的特点,起到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5.连暑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6.勾检制度,专门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
    7.帖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署意见,做为敕命,批发判行8.一文一事制度

  • 第4题:

    简述魏晋南北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 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 存最 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 第5题:

    请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部文学批评著作及其作者。


    正确答案: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 第6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兴盛的表现。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达到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
    (1)是信众极多。于阗国老百姓才几万人,而和尚就有万人之多。一个瞿摩大寺,有和尚30000,就餐时,需击鼓集合。龟兹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有僧众1万余人。
    (2)是佛像雕技高超,寺塔华丽。如于阗佛像雕塑技艺绝伦,有的飞金神像高达十多丈;百姓之家,门前都修小佛塔,小的也有三丈多高,在上面建有僧房,以供云旅四方的僧人居住。
    (3)佛事活动频繁。各国僧众天天烯香念经,月月道扬,年年举行盛大的佛会。
    (4)是高僧辈出,西域与中原相互影响。西域的佛教热潮迅速东传,内地成千上万的僧人西行取经,“丝绸之路”上,僧迹不绝。曹魏时的朱士行、西晋的竺法护、僧建,后秦的法显、智猛,刘宋的昙无竭,北魏的惠生和宋云等等是西行僧人的代表。他们为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时,西域高僧到中原说法、译经者也不少。有被后赵皇帝宠信而称为大和尚的佛图澄;尤其是精通梵文和汉语的龟兹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 第7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哪些代表性的文学批评著作?


    正确答案: 刘勰的《文心雕龙》
    曹丕的《典论.论文》
    陆机的《文赋》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裴子野《雕虫论》
    萧统的《文选》
    锺嵘的《诗品》

  • 第8题:

    汉代时人物画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大量佛教壁画,同时人文画也发展起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乐舞思想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美学思想伴随人文的自觉,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深入探讨,哲学领域里的某些理论引人艺术审美领域,而有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元哀乐论》、刘勰[xie]《文心雕龙》、钟蠑的《诗品》等。
    阮籍,三国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世界观表现为"法自然而为化"。阮籍在《乐论》中提出著名乐舞美学观点,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提出乐舞能够体现天地的本质,乐舞若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便表现为和谐,否则便不和谐,表现于人类社会是礼与乐的相互作用,因此,提出"移风易俗"的结论。进而又提出"乐制有常"的论点,即强调乐制的规格,他认为乐制要规范,与礼配合,天下才能太平。他的乐舞思想仍是围绕维护封建统治制度而展开,强调乐舞与政治的关系。
    嵇康,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之一。思想上接受了老庄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表示对礼教的抗议。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了强调人的自身情感在乐舞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对乐舞审美有了新认识。
    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代表作《文心雕龙》,这是一部对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文艺理论巨著。该著作自始自终贯穿儒家"中和"的思想。其观点是唯物主义的,首先他对"美"的认识就与众不同,他在《原道》中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点明了美来自自然,来自客观事物。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刘德认为艺术家对事物的情感,对艺术进行创作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感受。他在《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的主观感受来自自然。其次,刘勰还提出有关艺术想像和艺术构思等问题,如"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刘勰这一论点涉及到许多创作问题。刘勰这一思想对后世艺术表演、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的注史派别和方法。

    正确答案: ①补充史事类: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寿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
    ②训释史文类: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汉书》的颜师古注;《后汉书》的李贤注。
    ③以著为注类:郦道元的《水经注》④著者自注类: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杜佑的《通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八议”与“官当”制度。

    正确答案: (1)魏明帝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2)“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进一步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行文程式。


    参考答案:

    该期各国对文书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机关、文书运行方向,行文方式(直接或间接)、文书用语、书写格式等方面都规定得比较具体、详细。


  • 第1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编著形式?有哪些代表作?


    参考答案:

    (一)别集。别集是一人的诗文集,其编撰与出版始于汉魏之际。如:《孔融集》、《嵇康集》、《陶渊明集》等。
    (二)总集。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南朝齐、梁间,钟嵘:《诗品》
    (三)韵书
    曹魏李登《声类》
    西晋吕静《韵集》
    (四)校注著作
    南朝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南朝梁人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五)科技著作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王叔和《脉经》
    (六)道教典籍
    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
    (七)佛经
    东晋法显《法显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 第15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八议”与“官当”制度。


    正确答案: (1)魏明帝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2)“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进一步发展。

  • 第16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部评品诗歌等级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品》,明显受玄学思辨的影响,其作者是()


    正确答案:钟嵘

  • 第17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宗教服务的道释人物画是绘画的主流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写的(),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正确答案:颜之推;《颜氏家训》

  • 第19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正确答案: 主要有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文赋》、梁钟嵘《诗品》、梁刘勰《文心雕龙》。此外,还有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纲《与湘东王书》等等。

  • 第20题:

    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几篇画论著作。


    正确答案:顾恺之《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薇《叙画》

  • 第21题:

    问答题
    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几篇画论著作。

    正确答案: 顾恺之《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薇《叙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乐舞思想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美学思想伴随人文的自觉,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深入探讨,哲学领域里的某些理论引人艺术审美领域,而有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元哀乐论》、刘勰[xie]《文心雕龙》、钟蠑的《诗品》等。
    阮籍,三国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世界观表现为"法自然而为化"。阮籍在《乐论》中提出著名乐舞美学观点,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提出乐舞能够体现天地的本质,乐舞若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便表现为和谐,否则便不和谐,表现于人类社会是礼与乐的相互作用,因此,提出"移风易俗"的结论。进而又提出"乐制有常"的论点,即强调乐制的规格,他认为乐制要规范,与礼配合,天下才能太平。他的乐舞思想仍是围绕维护封建统治制度而展开,强调乐舞与政治的关系。
    嵇康,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之一。思想上接受了老庄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表示对礼教的抗议。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了强调人的自身情感在乐舞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对乐舞审美有了新认识。
    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代表作《文心雕龙》,这是一部对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文艺理论巨著。该著作自始自终贯穿儒家"中和"的思想。其观点是唯物主义的,首先他对"美"的认识就与众不同,他在《原道》中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点明了美来自自然,来自客观事物。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刘德认为艺术家对事物的情感,对艺术进行创作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感受。他在《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的主观感受来自自然。其次,刘勰还提出有关艺术想像和艺术构思等问题,如"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刘勰这一论点涉及到许多创作问题。刘勰这一思想对后世艺术表演、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 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 存最 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