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题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相似考题
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经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经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商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 第2题:

    中国雕塑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萌芽期: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南北朝
    (3)高峰期:唐代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 第3题:

    什么是宪法?新中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正确答案: 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政权的组织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954年宪法。这部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为普通立法提供了原则和依据,为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社会政治、经济处于过渡时期的产物。
    (2)1975年宪法。左倾色彩浓厚,内容简单,规范疏漏,文词含糊,很不完善,是一部有严重错误的宪法
    (3)1978年宪法。粉碎四人帮后颁布,左的遗毒未清,未能纠正文革的错误理论、政策、口号,是一部有明显缺陷的宪法,条文也不够完备严谨。
    (4)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是改革的产物,它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加强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宪法结构也作了符合世界宪法发展趋势的调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

  • 第4题:

    简述二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揭开中国独立外交的崭新篇章。
    (2)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维护国家主权而顶住美苏两国压力。
    (3)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以新内容。
    (5)20世纪90年代,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 第5题:

    二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揭开中国独立外交的崭新篇章。
    (2)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维护国家主权而顶住美苏两国压力。
    (3)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以新内容。
    (5)20世纪90年代,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 第6题:

    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1948-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
    (2)1953~1978年:“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3)1979~1983年9月:改革初期。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
    (4)1983年9月~1993年:初具规模阶段。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改革。
    (5)1994年至今: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阶段。

  • 第7题:

    自动化制造技术经历了哪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制造自动化经历了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发展阶段。

  • 第8题: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天然发酵阶段
    (2)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纯培养技术的建立阶段
    (3)第二代(近代)微生物发酵技术一-深层培养技术(通气搅拌技术)的建立阶段
    (4)第三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阶段

  • 第9题:

    问答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揭开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崭新篇章;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为维护国家主权盯住美苏两国压力;
    (3)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1948-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
    (2)1953~1978年:“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3)1979~1983年9月:改革初期。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
    (4)1983年9月~1993年:初具规模阶段。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改革。
    (5)1994年至今: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4)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中国雕塑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萌芽期: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南北朝
    (3)高峰期:唐代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质量概念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符合性的质量  追求的是产品合格,仅从生产者立场出发,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2)适用性的质量 考虑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具有动态意识。
    (3)全面质量(顾客满意)质量  覆盖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质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以持续降低成本,增加顾客满意为目标。

  • 第14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二)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三)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
    (四)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 第15题:

    二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揭开中国独立外交的崭新篇章。
    (2)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维护国家主权而顶住美苏两国压力。
    (3)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以新内容。
    (5)20世纪90年代,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 第16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坝走向关系缓和。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 第17题:

    中国汽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创建阶段(1953~1965年)。这一阶段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初创时期的主要成果:建立了一汽这样的现代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建立了南汽、上汽、济汽、北汽等制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汽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重型、中型、轻型载货汽车、轻型越野汽车和少数轿车品种的生产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厂设计、产品设计经验,培育了一批汽车制造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主要格局是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及一批小型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其中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1966~1980年)。先后兴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三个主要生产运用越野汽车的三线汽车制造厂;开发矿用自卸车和重型汽车;五个老汽车生产基地为包建、支援二汽、川汽、陕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自身也得到一定发展;地方积极建设汽车制造厂,汽车生产的分散局面已几经形成。汽车工业经过这一阶段的摸索成长,1980年生产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产中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汽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1.34万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81~)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把轿车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引进国外产品、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高起点、大批量的起步方针,很快形成一定规模;企业初步做到按市场机制运行。

  • 第18题: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1.拿来主义时期(80年代初1986年)2.自主发展时期(1986年—1993年)3.进入成熟发展时期(1993年至今)

  • 第19题:

    论述供应链管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供应链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60~70年代。此时供应链管理还只处手萌芽状态,供应链只能称之为业务链,链上的每个成员的管理理念基本上都是"为了生产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竞争,企业间的业务协作是以"本位主义"为核心的。此时,供应链之间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极为松散,时常存在利益冲突。当时,有一部分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分别在相互隔离的环境下采用MRP/MRPⅡ来制定和执行计划,数据的完整性差,甚至在企业内部信息都缺乏统一性和集成性,更谈不上在业务链上形成标准化和数据流。在理论研究界,供应链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开始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提出较完善的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
    (2)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供应链管理理念已形成了基本雏形,开始指导企业进行初步的实践,在学术研究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此阶段,企业的竞争重点已转向了追求生产效率。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职能开始从分散式的部门化和职能化转变为集中的计划式以及更关注业务流程的变革。Stevens在1989年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包括在企业内部集成和在企业外部集成的集成思想,标志着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已经完成。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始于供应链上末端的零售行业,为获得更多的销售利润等问题,零售商需要更好地与供应商共享销售和市场资料,当时,ECR和QR是两种典型的供应链策略和模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也为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企业内部逐渐实现了信息集成,企业间的业务联系方式也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但传统的供应链的运作多局限于企业内部,在供应链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无法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低下,尚无法实现整体供应链的运作和从供应链向价值链的根本突破。
    (3)供应链管理的形成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供应链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的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开始将竞争重点转向市场和客户,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一切能够为己所用的资源,企业纷纷将目光从管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渐渐认识到客户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是供应链上增加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物流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与方法纷纷被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例如ERP系统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使企业的信息和业务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BPR使企业领导入逐渐认识到把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主管人员的相关业务目标和绩效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可获得效益。接着,财务管理被引入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20世纪90年代末,强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协调供应链运作的理论,以及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更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使供应链管理又再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4)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将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系统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创新的结果,它彻底地改变了供应链上原有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许多企业开始把它们的努力进一步集中在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特别是与下游成员业务间的协同上。该阶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可归纳为:①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系统化管理;②生产两端的资源优化管理;③不确定性需求的信息共享管理;④快速的决策管理。这一时期的供应链管理在计划和决策上特别强调的是,实时的可视性和前向的可预见性,以及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事件管理的能力,以减少不良影响,快速响应,使整个供应链都取得最理想的目标效益。

  • 第20题:

    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经验人体工程学、科学人体工程学、现代人体工程学。

  • 第21题:

    问答题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摸索和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电子政务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内部开展,以办公自动化为主要目标,此时的政府信息化工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但是为以后的电子政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时,国家不再仅仅简单地构筑政府内部的网络体系,而开始注意培育电子政务的社会基础。
    3、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90年代末期到今。以“政府上网工程”和1999“政府上网年”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不再局限于中央和省一级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对开展电子政务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热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经验人体工程学、科学人体工程学、现代人体工程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中国汽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创建阶段(1953~1965年)。这一阶段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初创时期的主要成果:建立了一汽这样的现代化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建立了南汽、上汽、济汽、北汽等制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汽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重型、中型、轻型载货汽车、轻型越野汽车和少数轿车品种的生产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厂设计、产品设计经验,培育了一批汽车制造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主要格局是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及一批小型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其中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1966~1980年)。先后兴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三个主要生产运用越野汽车的三线汽车制造厂;开发矿用自卸车和重型汽车;五个老汽车生产基地为包建、支援二汽、川汽、陕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自身也得到一定发展;地方积极建设汽车制造厂,汽车生产的分散局面已几经形成。汽车工业经过这一阶段的摸索成长,1980年生产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生产中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汽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1.34万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81~)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把轿车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引进国外产品、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高起点、大批量的起步方针,很快形成一定规模;企业初步做到按市场机制运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