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B、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D、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

题目

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 B、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
  • C、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D、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更多“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B、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D、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与乙通奸,共谋毒杀乙之夫丙为此,甲弄来一包砒霜交给乙,甲乙伺机下毒,乙后悔,没有下毒且到公安机关自首。对本案的正确处理是( )。

    A.甲、乙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B.甲、乙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预备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预备,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中业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中止


    正确答案:D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本题中。乙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中止,而甲未能实现犯罪既遂的原因是意志以外的原因,故构成犯罪未遂。

  • 第2题:

    甲与乙共谋次日杀李某。次日,甲因胃痛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李某。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甲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E.甲与乙共同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E

  • 第3题:

    甲、乙二人瓜地中的瓜经常被偷,于是二人决定晚上埋伏,欲抓到小偷揍一顿;当晚,同村人丙前来偷瓜,甲、乙二人上前殴打丙,丙亦与二人对打,一时三人扭打做一团。其间,甲掏出偷偷带在身上的匕首,对丙胸部猛刺数刀,致其心脏破裂,当即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B.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甲、乙二人仅在故意伤害的限度内成立共犯


    正确答案:ACD

  • 第4题:

    甲将乙(8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乙父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乙父已经报警,便打算杀害乙。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来到甲家,甲将杀乙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和丙的行为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B.甲和丙不成立共同犯罪
    C.甲和丙二人不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和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A,B,C
    解析:
    甲、丙之间在主观上有共同杀害乙的故意,并实施了共同杀害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但甲对乙的杀害行为被先前的绑架行为所包容,作为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而不单独定罪,故甲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 第5题:

    甲架好枪支准备杀乙,见已患绝症的乙踉跄走来,顿觉可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甲收起枪支,但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C
    解析:
    本案中,甲在主观上已经放弃了杀害乙,客观上也实施了收起枪支的行为,其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但其不小心触动枪支,主观上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客观上造成了乙死亡的结果,其行为另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正确,ABD均错误。应选C。

  • 第6题:

    甲为了毒杀乙,在乙的饭碗里投放了足以致乙死亡的砒霜;丙在不知道甲已经投毒的情况下,为了毒杀乙,也在乙的饭碗里投放了足以致乙死亡的砒霜。乙吃完饭后,因砒霜中毒身亡。下列选项中,定性错误的有:(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D.甲、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A,B,C
    解析:
    这种情况下,应认定甲、丙的投毒行为,与乙的死亡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甲、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第7题:

    甲、乙夫妇因9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

    答案:A
    解析:
    【考点】故意杀人罪及事后不可罚的行为。详解: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案中甲的行为明显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关键问题是判断乙构成何种犯罪。乙明知甲往儿子的牛奶中放入毒药将会发生儿子死亡的后果,作为监护人的乙并没有制止,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而后面说的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是干扰,这里的掩埋尸体是甲乙二人犯罪后隐藏罪行的行为,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故本题应选A,即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 第8题:

    甲开枪杀害其妻子,开了两枪后,看到妻子痛苦万分,又将其送往医院,经抢救生还,但造成终身残疾。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中止)
    B.故意杀人罪(未遂)
    C.故意杀人罪(既遂)
    D.故意伤害罪(既遂)

    答案:A
    解析: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犯罪中止需要具备三个特征: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性、客观有效性。甲具有杀人的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但在结果发生前自动有效阻止了妻子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成立故意杀人罪的中止,应当减轻处罚。

  • 第9题:

    甲杀害乙后,将乙尸体打成包裹,雇佣丙运往B市。甲对丙称是鸦片,答应事后重谢。丙信以为真,在运输过程中被查获。本案中()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贩卖毒品罪
    •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不构成犯罪
    •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 D、甲构成贩卖毒品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关于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满14周岁即可构成故意杀人罪
    • B、已满16周岁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 C、已满18周岁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 D、已满12周岁即可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甲在A市杀害乙后,将乙的尸体打成包裹,雇用丙运往B市。甲对丙称是鸦片,答应事后重谢。丙信以为真,在运输过程中被查获。本案中()。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贩卖毒品罪
    •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不构成犯罪
    •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 D、甲构成贩卖毒品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正确答案:C

  • 第12题:

    单选题
    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
    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B

    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

    C

    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D

    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


    正确答案: A
    解析: 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属于间接正犯的一种,此种情形下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可能构成共犯,应以利用者单独犯罪论处,故选A。

  • 第13题:

    儿子因车祸成为植物人,甲、乙夫妇看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儿子便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人“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己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不治而亡。关于甲、乙行为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甲、乙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甲为赖掉欠乙的巨额债务,将乙杀害,并将尸体肢解,用塑料编织袋打包,对丙谎称是毒品,托其运至某市,并称事成后必有重酬。丙将该塑料编织袋打成包裹运至某市,存放在火车站小件寄存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不构成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未遂)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既遂)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包庇罪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答案:A,D
    解析:
    。甲乙这种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共谋共同正犯,即共同犯罪的行为人之间仅有共同共谋行为,没有共同实行行为的共犯。甲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的行为巳经超出了犯意表示的阶段,属于共同的犯罪预备行为。我国刑法处罚预备犯,因此甲乙巳经构成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犯罪行为都是共同犯罪的一部分,隶属于共同犯罪这个整体。既然甲乙的犯罪行为是一个整体,那么就不存在甲的犯罪行为处于预备形态,乙的犯罪 行为处于既遂形态的可能,而且甲虽然因为腹泻没能前往犯罪地点,但其并未阻止乙的犯罪行为,因此二人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并均须为杀人既遂的犯罪结果负责,均应承担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 第17题:

    甲、乙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人“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

    答案:A
    解析:
    【考点】故意杀人罪;包庇罪;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作为与不作为的共同犯罪【详解】依照刑法理论,成立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客观要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作为义务)。对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来说,只有那些在法律上应当保证不发生死亡结果的人的不救助行为,才应作为犯罪处罚。这种处于保证地位的人,理论上称为保证人。而哪些人属于保证人,关键在于哪些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以防止结果发生的法律性质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在本案中,乙作为被害人的母亲,具有救助被害人的法律义务;同时乙发现了甲实施的投毒行为,且在询问后得到了甲的默认,因此具有了履行救助义务的可能;但是乙并没有实施任何救助行为,因此乙的行为构成了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刑法》第310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由此可见,事先未与被窝藏、包庇的犯罪分子通谋,而在事后予以窝藏、包庇的,是窝藏、包庇罪;如果事先有通谋,则应以共同犯罪论处。在本案中,甲乙之间存在合谋,因此乙不构成包庇罪。最后,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共同作为或共同不作为,也可能是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在本案中,甲乙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且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故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因此A正确,BCD错误。

  • 第18题:

    甲将乙(6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乙的父亲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乙的父亲已经报案,便打算杀害乙。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到了甲家,甲将杀乙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B.丙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甲丙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D.甲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承继行为怎样构成共同犯罪,其关键在于承继行为加入的时间必须是在犯罪既遂之前。承继行为成立怎样的共同犯罪,需要具体分析。其中,在结合犯中,后行为人仅参与后一犯罪的,则不构成结合犯,仅成立后一犯罪。 A项错误。我国《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可以看出,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属于刑法规定的结合犯,属于科刑的一罪。本案中,甲绑架乙后,杀害乙的行为只构成绑架罪。 B项错误。如A项所述,甲属于结合犯,丙仅以帮助的故意参与后一甲杀死乙的犯罪的,仅成立后一犯罪。因此,丙不构成绑架罪,只构成故意杀人罪。 C项错误。甲丙不构成绑架罪共犯,因为丙没有绑架乙的意思。同时,绑架罪既遂的标准是带着胁迫第三人的目的实力控制了人质。本案中,甲以向乙父勒索财物的目的将乙绑架到自己家中,已经构成了绑架罪既遂,后来丙参与杀害乙的,不属于承继的共同犯罪。因此,甲丙不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D项正确。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丙共同实施了杀害乙的行为,并且均是以杀人的故意实施的,由于绑架后杀死被绑架人的属于结合犯,只构成绑架罪,甲的罪名是绑架罪,乙是故意杀人罪。但二人就相同的故意杀人罪部分,成立共同犯罪。

  • 第19题:

    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了乙。在获取赎金后,为防罪迹败露,便杀害乙以灭口。甲的行为(  )。
    A.构成绑架罪一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一罪
    C.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二罪
    D.构成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三罪


    答案:A
    解析:
    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杀害被绑架人的,仍以绑架罪定罪处罚。掌握绑架罪应当注意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杀害被绑架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问题。由于《刑法》第17条第2款中没有列明绑架罪,理论上曾对此出现过不同观点,但是,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指出,《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这是特别要求考生注意的。那么,罪名如何确定?根据2003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罪名应当根据所触犯的刑法分则的具体条文认定。对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其罪名应认定为绑架罪。

  • 第20题:

    甲为还赌债,绑架富翁乙之子丙,并勒令乙拿出20万元才肯放人。乙报警,甲知道后,异常生气,遂将丙杀死。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一罪
    • B、构成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两罪
    • C、构成绑架罪一罪
    • D、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甲在A市杀害乙后,将乙的尸体打成包裹,雇用丙运往B市。甲对丙称是**,答应事后重谢。丙信以为真,在运输过程中被查获。本案中()。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贩卖毒品罪
    •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不构成犯罪
    •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 D、甲构成贩卖毒品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甲、乙杀害丙,甲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乙同时也向丙开枪。结果甲击中丙并致其死亡,乙则因心理害怕,手发抖而未击中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B、甲、乙如果事前有共同预谋,则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构成犯罪中止
    • D、甲、乙如果事前无共同预谋,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正确答案:B,D

  • 第23题: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 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