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概述宋代地方监察系统?”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煤矿安全工作体制的特点是( )。

    A.国家监管、地方监察、企业负责
    B.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
    C.国家与地方综合监管、企业负责
    D.国家与地方综合监察、企业负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制。

  • 第2题:

    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
    (1)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③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
    ②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③兴建辟雍,发展太学。
    ④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
    ⑤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

  • 第3题:

    概述魏晋南北朝的监察系统是什么?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中央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魏晋又称宪台,梁及北魏、北齐又称南台,北周称司宪)。长官为御史中丞,权力很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举劾,下统侍御史。侍御史分曹办事,掌受百官奏事,察举百僚。另有殿中侍御史。司隶校尉掌察京师并统领京师所在州,称司州(或司州牧)。魏晋南北朝时值动荡分裂时期,地方权重,皇权衰微,故御史虽名有"肃震百僚之权",但在实际执行监察时往往因多种原因而使监察之权多有限制。

  • 第4题: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论宋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由此造成以宰相为首的政府与台谏的矛盾加深。
    第二,宋代台谏官可以"风闻弹人"并明确规定如御史任后百日无弹劾则罢、降官职或罚"辱台钱",因此,宋代台谏官专以寻找官员过失为能事,这样做虽使官员不敢过份为非作歹,但也造成百官惶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宋代官员因循守旧、迂腐无能与此有一定关系。
    第三,宋代监察御史对地方监察的职权大部为长驻地方并有行政等权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和通判所分割。

  • 第6题: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单位实行严格的分权体制。地方监察制度也是如此。监察职官设置主要有()。

    • A、走马承受
    • B、通判
    • C、提刑司检官
    • D、侍御史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概述宋代地方监察系统?

    正确答案: 地方路一级由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本路监察,州(府)设通判兼掌对知州、知府等州县官员的监察,称"监州"。此外还有临时差遣性的观察使、按察使、外任使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宋代地方监察机构日趋完善,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开始了监司制与()。

    正确答案: 通判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宋代颇具特色的地方监察制有()
    A

    监司制

    B

    通判制

    C

    谏院制

    D

    都司御史房

    E

    御史制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正确答案: 同:材分制与斗口制都是模数制。模数制起源于唐代,成型于宋代。宋代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制定“材”模数,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制定斗口制,都是木结构建筑加工过程更加便捷,施工周期缩短,节省材料。
    异:宋代材分制中,斗拱或素方的用料断面长边为一材,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据等级之制分别采用。一材为15分,一足材为21分。柱径大小已确定为2足材至3材,既:42分至45分。清代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材为14分,一足材为20分,一斗口为10分,既一足材为两斗口。清代材分十一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1)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③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
    ②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③兴建辟雍,发展太学。
    ④恢复医学,创设书画学。
    ⑤罢科举,改为县学取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瑞典议会监察专员的职责是()。

    A监督和监察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活动

    B监督和监察中央及地方的司法活动

    C监督和监察联邦议会和地方议会的议员

    D保障法律、法令的实施


    A,B,D

  • 第14题:

    宋代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宋代颇具特色的地方监察制有()

    • A、监司制
    • B、通判制
    • C、谏院制
    • D、都司御史房
    • E、御史制

    正确答案:A,C

  • 第16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变化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宋代的“路”等均是如此,这说明()

    • A、中央对地方的监管遭到削弱
    • B、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 C、监察官员独立性过强容易形成割据
    • D、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概述中国地方自治的历史发展主要阶段。


    正确答案: 地方自治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继续推行地方自治。1972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大力推行地方自治运动。中国共产党对地方自治的探索早在建国前就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建立了混合体的地方政权体制。

  • 第18题:

    宋代地方监察机构日趋完善,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开始了监司制与()。


    正确答案:通判制

  • 第19题:

    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君主专制的膨胀
    • C、监察制度的弱化
    • D、谏议制度的消亡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单位实行严格的分权体制。地方监察制度也是如此。监察职官设置主要有()。
    A

    走马承受

    B

    通判

    C

    提刑司检官

    D

    侍御史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宋代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概述魏晋南北朝的监察系统是什么?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中央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魏晋又称宪台,梁及北魏、北齐又称南台,北周称司宪)。长官为御史中丞,权力很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举劾,下统侍御史。侍御史分曹办事,掌受百官奏事,察举百僚。另有殿中侍御史。司隶校尉掌察京师并统领京师所在州,称司州(或司州牧)。魏晋南北朝时值动荡分裂时期,地方权重,皇权衰微,故御史虽名有"肃震百僚之权",但在实际执行监察时往往因多种原因而使监察之权多有限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