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

题目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考题
更多“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现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

    A.高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

    C.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

    D.低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


    正确答案:C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故本题选C。

  • 第2题:

    通过实行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 )的转变。

    A.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D.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正确答案:B

  • 第3题:

    有关权威人士表示,13亿人口规模的到来,使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现在是人口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并存的时期,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流动人口、老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劳动力人口剧增给充分就业增添了明显的压力。
    根据这段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升高
    B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量持续升高
    C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加
    D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将得以改善


    答案:C
    解析: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老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可推知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加。
    A、B两选项中的“近年来”均属对原文段“现在”概念的偷换,因此排除A、B两选项;从原文段中也无从得出“持续”的发展状态,而只是在陈述现在的情况,因此D选项“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将得以改善”无法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C。

  • 第4题:

    有关权威人士表示,13亿人口规模的到来,使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现在是人口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并存的时期,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流动人口、老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劳动力人口剧增给充分就业增添了明显压力。根据这段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升高
    B.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量持续升高
    C. 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加
    D. 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将得以改变

    答案:B
    解析:
    选c的主要依据是“老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注意,人口一词的解释是“居住在一定地区内的人的总数” ,总数在增加,可是题干中也有说道总人口也在增加,老龄人口所占比例 = 老龄人口/总人口 分子分母同时变大,无法比例是否增大。再看b项,题干第一句里就说到 挑战,后一个长句是围绕第一句展开,具体的说明了当前的情况——低增长率、高增长量,推测的结果是高高增长量将持续一段时间,b项比较符合另外,从整段文字看,作者想表达的是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艰巨,而不仅仅是老龄人口 附:  13亿人口,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并存的时期,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流动人口、老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劳动力人口剧增给充分就业增添了明显压力。面对新时期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所以,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13亿人口日宣传活动。

  • 第5题: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为( )。

    A.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B.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C.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
    D.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答案:D
    解析:
    出生率的高低与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初育年龄、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传统观念和习俗、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密切关系,死亡率则受年龄构成、卫生保健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已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趋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 第6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正确答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 第7题:

    我国已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的历史性转变。

    • A、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 B、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 C、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里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正确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过度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 第9题:

    我国计划生育国策所追求的人口发展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向()的历史性转变。

    • A、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 B、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 C、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 D、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多选题
    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但(  )将长期并存。
    A

    人口基数大

    B

    人口低增长率

    C

    高增长量

    D

    人口高增长率

    E

    低增长量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将长期并存。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 第12题:

    单选题
    人口转变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 .人口转变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特征为()(按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顺序)。 ①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③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⑤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A

    ②④⑥

    B

    ①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计划生育的实行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


    正确答案:√
    √【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的、传统的、现代的。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表现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表现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表现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 第14题:

    20世纪末,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属于______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C.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 第15题:

    关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査的结果,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3%,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B.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C.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口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生育率、低死亡 率、高增长率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
    D.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为66557万人,占人 口总数的49. 68%,不到一半。故B项说法有误。注意D项是正确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 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 06,这个数据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 别比116. 86提高了 1. 2个百分点,但是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 59下降了 0. 53个百 分点,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 1.39个百分点。总的说来,118. 06的出生 人口性别比仍然高于正常的范围。本题选B。

  • 第16题: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为()

    A: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B: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C: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
    D: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答案:D
    解析: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已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趋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 第17题:

    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实现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到()的历史性转变。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 第18题:

    下列关于人口过渡理论错误的是:()

    • A、人口过渡理论也叫人口转型理论。
    • B、人口过渡理论指人口过快增长,超过了物质资料的生产。
    • C、指人口从最初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然后走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
    • D、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一般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里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正确答案: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 第20题:

    在我国五十年代极力提倡"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学者是()

    • A、李大钊
    • B、毛泽东
    • C、马寅初
    • D、薛暮桥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人口转变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 .人口转变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特征为()(按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顺序)。 ①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③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⑤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 A、②④⑥
    • B、①③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问答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对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的或负面的作用。
    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也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

    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B

    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C

    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D

    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我国已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的历史性转变。
    A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B

    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C

    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