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论述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答案:
    解析: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 第2题:

    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


    答案:
    解析:
    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新课程改革除了强调学生通过书本加强对间接经验的获得外,也大力提倡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获得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知识不是被动灌输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课题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过程。知识是建构的,学习是通过建构过程来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等能力。
    (3)分科与综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坚持科学主义的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要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改革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

  • 第3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


    答案:
    解析:
    (1)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3)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
    (4)对知识储备的挑战;
    (5)信息技术的挑战;
    (6)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

  • 第4题:

    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 第5题:

    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述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1)引导者
    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其次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自觉地学习。最后是作为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对话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单向传递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民主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创设有利于展开对话的环境氛围,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4)组织者
    在这里,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角色是广义性的,指的是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专门行为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从而使得课程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5)合作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首先应该学会合作,成为合作者。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管理者合作;与学生合作
    (6)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身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专业活动。教师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楷模。
    (7)研究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提出很多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研究,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 第6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学习指导?


    正确答案: 1.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
    教师需要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发挥教与学各自的作用。
    教师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把主导作用落实到导学上。
    “要变教材为学材,变讲堂为学堂,变演员为导演”,使教与学的合作更加融洽。
    2.有效学生学习指导的原则
    学习指导与学科教学相协调渗透与明晰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
    3.有效学生学习指导的开展
    抓住最佳指导时机,针对学情和所学内容,分层、分类、分科进行指导,力求具体深入,有针对性。采取多样化、综合化的模式满足学习指导实践中的多样化需求,并发挥综合指导模式的最佳效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学习指导是一种师生合作的内涵。
    运用多种学习指导技术手段。讲究学习指导的艺术:巧妙、灵活、愉悦,深入浅出。

  • 第7题: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 B、教师知识结构得到发展
    • C、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 D、教师素质评价的转变

    正确答案:A,B,C

  • 第8题:

    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学校教学资源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正确答案: (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正确答案: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正确答案: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B

    教师知识结构得到发展

    C

    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D

    教师素质评价的转变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新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化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


    答案:
    解析:
    新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化要求的背景下,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包括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两个方面: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 第14题:

    试论述教师素养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途径。


    答案:
    解析:
    教师的素养是指身为教师的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这就要求教师要: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许 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另外, 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要关怀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 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教师的劳动既具有 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所以教师和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四、严于律己,为 人师表: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因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宽厚的文化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其能 力,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 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一、教育理论素养,即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 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 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二、教育能力素养,指的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 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其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教育研究素 养,即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富有问 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 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了,教师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些专业素质,这需要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育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 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质的拓展,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 知识的批判、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 型知识结构。 (3)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包括设计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 管理能力、交往能力、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 与教学风格的综合。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 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 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人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 教育。

  • 第15题:

    论述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16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应该作哪些转换?
    (1)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向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转变;
    (2)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现代知识传授者转变;
    (3)由“单一学科型教师”向“跨学科型”教师转变;
    (4)由“知识的搬运工”向“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转变。

  • 第17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正确答案: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 第18题:

    论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育机智及其培养。


    正确答案: 一、教育机智的特点及表现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特别是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事件的突发性。教育机智一定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教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
    第二,处理的迅速性。教育机智一定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速度上体现出来的。越能急中生智、果断决策和迅速处理。就越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
    第三,效果的良好性。处理方法是否正确,效果是否良好,这是衡量教育机智的最终标准。
    一个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通常有如下的表现:
    (1)善于因势利导。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部力量,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果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品质。
    (2)善于随机应变。是指教师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迅速判明情况,确定行为的方向采取果断的措施,及时解决矛盾,有效地影响学生。
    (3)善于对症下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善于掌握分寸。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对待学生和处理学生问题时,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恰当,既民主,又严格,既说话得当,又方法适宜,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二、教育机智的培养
    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在后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中,经过磨练与感悟而逐渐获得的。它同时依赖许多的条件,比如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等。它与教师的诸多良好人格特征联系着,是教师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表现出一些教育机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丰富学识,积累经验,逐渐培养起较高的教育机智能力。
    1.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教育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告诉教师所面对的是什么事实及在此前提下所能做的事情。前者为他提供适应情境的恰当判断的信息,后者则为他的判断和决定提供目标导引和可能行为的启示。即是说,教师的理论学习不仅掌握有关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因此,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要扎实,尤其要注重有关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及前沿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这是教师教育机智得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做到以博带专,为专而博,甚至看来与本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一些领域,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以便充实讲授内容,把课讲活。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教育机智的培养提供广阔的智能背景和有力的翅膀。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用创造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去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才能逐步适应改革并发展自己。
    2.热爱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洋溢着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扉,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应包括以下内容:
    (1)深入了解学生。与当代青少年的思维合拍,从学生角度去认识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个小男孩左右摇晃着自己的身子,显得难以忍受似的。老师一边讲着课一边走到小男孩身边,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小男孩便走出了教室。过了几分钟。这个老师又很自然地走到另一个男孩的身边,也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于是这个小男孩也走出了教室。一会儿,两个孩子回到了教室,整个过程几乎让人无法察觉。课后才得知,第一个小男孩出去是上厕所,第二个男孩出去是给前一个男孩送手纸。可见这位老师不仅注意力分配得当,观察入微,更是对学生了解得令人惊叹。
    (2)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
    (3)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发扬民主作风,容许学生表现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并且相信和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
    (4)严格要求学生。不迁就、不放任学生。
    (5)面向全体学生。不因个人的好恶或学生的优劣影响自己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教师既要用爱去激励优秀学生,更要用爱去转变后进学生,因为后进学生更需要倾注热情,倍加爱护。
    3.模拟练习意外事件的处理
    师范生可结合教育见习与实习,多设计一些“意外事件”的情境。大家共同研究如何处理才恰当而有效,并进行模拟的“实战演习”。在职教师可以作一些心理练习,即在头脑中设计一些“意外事件”的情境,研究应对方案,并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处理结果及其后果。一般而言,这种心理练习比“实战演习”适用性更广、更方便。而且效果也更好,应作为意外事件处理演习的主要形式。
    4.提高自控力和决断力
    自控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动机,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能力。决断力是教师在特殊情况下果断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教育、教学困境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训练,并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磨砺自己。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
    5.反思
    反思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分析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导致的结果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师要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追思反省,经过探究,以批判的态度检视教学问题,“回诊”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新理念和新策略来解剖难题,重组心智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循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另外,还应该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向他们讨教,并多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
    总之,在教育理论素养的加强,思维品质的训练,对教育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提高以及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也获得了提升。
    三、防止误区
    对教师来说,任何选择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展开,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两者缺一不可。但是,有的教师在处理教育机智问题时,出现偏宽、偏柔或不诚实的情况,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也会给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运用教育机智时要防止以下误区。
    1.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教师对学生友善和宽容是应该的,但必须有度。无原则的宽容实际上就是纵容,除了也许能暂时平息某种冲突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却是消极的。
    2.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马卡连柯也说:“教师如果在需要生气的时候就生气,甚至比和颜悦色更有效力。”即是说,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刚柔相济,抑扬并施。
    3.“机诈”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随机应变,决不能与教育工作中的某些虚伪和巧诈混为一谈。有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被学生指出来,不承认自己的粗心,却狡辩说是故意为之,以让学生辨别。这种方式,教师可能“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错误,但决不是真正的机智,最多也只是机诈,不值得推崇。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会遇到更多自己不曾涉猎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加强各方面修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诚实。

  • 第19题:

    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正确答案: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方式。
    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和基础,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新教师入职辅导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以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
    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主要有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育改革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各类事件、自学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建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 第20题:

    问答题
    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

    正确答案: 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科技发展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其发展的基本矛盾(关系)主要表现在: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即间接经验),是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二者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价值都极为重要。因此,关注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整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传授被动局面,必然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切入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2)知识与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目标已不再是获得知识和应考能力,而是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学习手段也不只是语言、图像,而是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要确立“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学生的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课程改革思想。重视劳动课、艺术课、体育课、计算机课等非考试科目的开设,使学生发展特长。
    (3)分科与综合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在课程的发展中,无论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分科课程的缺陷可以在综合课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克服,综合课程的优点正是分科课程所必须吸取的,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课程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作用,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科学主义提倡的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科学主义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人文主义的意义,希望在课程的制定和发展中,引入人文主义的因素,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一种补充完善的作用,从而努力寻求两大哲学思潮的融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正确答案: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方式。
    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和基础,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新教师入职辅导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以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
    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主要有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育改革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各类事件、自学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建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应该作哪些转换?

    正确答案: (1)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向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转变;
    (2)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现代知识传授者转变;
    (3)由“单一学科型教师”向“跨学科型”教师转变;
    (4)由“知识的搬运工”向“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转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请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述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正确答案: (1)引导者
    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其次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自觉地学习。最后是作为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对话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单向传递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民主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创设有利于展开对话的环境氛围,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4)组织者
    在这里,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角色是广义性的,指的是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专门行为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从而使得课程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5)合作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首先应该学会合作,成为合作者。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管理者合作;与学生合作
    (6)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身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专业活动。教师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楷模。
    (7)研究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提出很多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研究,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