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师在进行《溶解》一课教学时,给每组学生提供了材料:盛有水的烧杯,筷子,小包盐。并让学生猜一猜食盐放入水中会不会溶解,然后让学生实验:把盐放入水中,搅拌后食盐不见了。接着教师分别做了沙子、高锰酸钾是否溶解的演示实验。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填书上的表格: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是否溶解。这些为什么不是科学探究活动?如果你教这个内容,怎样来设计探究活动?请写出探究活动设计思路。

题目

有位老师在进行《溶解》一课教学时,给每组学生提供了材料:盛有水的烧杯,筷子,小包盐。并让学生猜一猜食盐放入水中会不会溶解,然后让学生实验:把盐放入水中,搅拌后食盐不见了。接着教师分别做了沙子、高锰酸钾是否溶解的演示实验。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填书上的表格: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是否溶解。这些为什么不是科学探究活动?如果你教这个内容,怎样来设计探究活动?请写出探究活动设计思路。


相似考题
更多“有位老师在进行《溶解》一课教学时,给每组学生提供了材料:盛有水的烧杯,筷子,小包盐。并让学生猜一猜食盐放入水中会不会溶解,然后让学生实验:把盐放入水中,搅拌后食盐不见了。接着教师分别做了沙子、高锰酸钾是否溶解的演示实验。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填书上的表格: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是否溶解。这些为什么不是科学探究活动?如果你教这个内容,怎样来设计探究活动?请写出探究活动设计思路。”相关问题
  • 第1题:

    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l≥lJ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 )。


    A.被动接受式

    B.主动接受式

    C.引导探究式

    D.自主探究式

    答案:C
    解析:
    引导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故本题选C。

  • 第2题: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B、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C、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D、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答案:B
    解析:

  • 第3题:

    初中化学《溶液》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喝雪碧、可乐时是什么味道?
    【学生回答】雪碧、可乐喝起来都是甜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能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因为雪碧、可乐属于混合物,溶解了很多糖、香精等添加剂。
    【教师引导】没错,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在生活中像可乐,雪碧这样的液体有很多,那像这样的液体在化学中我们把它叫做溶液,溶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世界里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揭开溶液世界的神秘面纱。
    (二)探究新知
    1.溶解现象
    【教师提问】将食盐放入水中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食盐溶水。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提问】只有食盐这样吗?其他物质会不会?
    【学生实验】利用高锰酸钾、蔗糖开始溶水实验。
    【教师提问】将其他物质放入水中,发生了什么?
    【学生回答】物质消失并进入了水中。
    【教师讲解】我们把物质放入水中,物质消失并进入水中的这个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板书书写)
    【教师提问】物质溶解的本质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讨论。)
    【视频展示】播放溶解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更为直接的了解溶解过程。
    【合作探究】溶解过程:将物质放入水中,构成这些物质的离子(如食盐中的钠离子)或分子(如蔗糖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向水里扩散,最终均匀的分散到水中。
    【教师提问】溶解后形成的体系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2.溶液
    【学生回答】溶解后形成的体系,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把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板书书写)
    【教师讲解】溶液由两部分构成:溶质和溶剂。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食盐,分散到它里面的物质称为溶剂。(板书书写)
    【教师提问】溶剂一定是水吗?
    【学生实验】将碘放入酒精中。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提问】将碘放入酒精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回答】碘消失了,并且酒精由无色变成了红棕色。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碘在酒精中发生了溶解,形成了溶液。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水是最为常见的溶剂,有时我们还要使用到其他溶剂。所以,我们的溶剂不只是水,还有很多其他的溶剂,如酒精等。
    (三)巩固提升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课下通过家庭小实验探究溶质能否无限度的溶解在溶剂中。
    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原理相同吗?
    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应该注意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答案:
    解析:
    1、汽油和洗涤剂清洗油污的原理不同。汽油能溶解衣服上的油污,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而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衣服上的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

    2、设置“小组讨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讨论问题的时机,要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再次,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疑难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因此,我将小组讨论设置在本节的难点“溶液的微观过程”上,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既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我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指导,达到最好的探究效果。

  • 第4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回答】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开始不断溶解,后来就不再溶解。
    【教师引导】为什么不断加入糖之后,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接下来就探究“饱和溶液”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部分溶解。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未溶解的氯化钠继续溶解。
    【教师引导】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
    【教师引导】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加热烧杯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也全部溶解。待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
    【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如何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①加入溶质;②降温。
    【教师引导】如何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1.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5题:

    某教师在进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教学时,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民族精神”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讨论,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表现。该教师组织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旨在( )。

    A.展示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
    B.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
    C.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会观点
    D.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民族精神”的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表现是初中思想品德国情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新时代中学生理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因此该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领会观点。

  • 第6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其内容不包括()。

    •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小明在家里整理厨房时,发现三种可用于科学小实验的物质:食盐、白醋、白糖。下面是他设计的利用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①检验洗衣粉中是否含SO42-②做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③探究鸡蛋壳是否含有碳酸钙④比较食盐和白糖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能力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采取以下做法,你认为不妥的一项是()。

    • A、教师也独立进行探究并与各学生小组进行比赛
    • B、教师及时提供指导,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 C、教师鼓励学生好的行为,对不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纠正
    • D、教师点拨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合作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让学生先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符号来表示,进行学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在发现式探究教学中()。

    • A、教师用准备的教具进行演示
    • B、教师注意告诉学生怎样操作或观察什么
    • C、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问题
    • D、教师让学生单独进行探究发现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单选题
    在发现式探究教学中()。
    A

    教师用准备的教具进行演示

    B

    教师注意告诉学生怎样操作或观察什么

    C

    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问题

    D

    教师让学生单独进行探究发现


    正确答案: C
    解析: 在发现式探究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问题。其他选项不属于发现式探究,故选C。

  • 第12题:

    问答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案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①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③能否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对比实验)?
    ④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⑤完成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⑥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⑦能否准确地记录和收集有价值的相关数据?
    ⑧能否有效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⑨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B项,是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 第14题:

    下面是某教师“粗盐提取”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1:用托盘天平称取5.09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教师提问1:玻璃棒起什么作用?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学生讨论1: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过滤食盐水(图2),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再过滤一次。
    教师提问2: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学生讨论2: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3: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图3)
    教师提问3:加热过程为什么用玻璃不断搅拌滤液?
    学生讨论3:得出结论。

    下面是某教师“粗盐提取”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1:用托盘天平称取5.09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教师提问1:玻璃棒起什么作用?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学生讨论1: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过滤食盐水(图2),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再过滤一次。
    教师提问2: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学生讨论2: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3: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图3)
    教师提问3:加热过程为什么用玻璃不断搅拌滤液?
    学生讨论3:得出结论。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粗盐的提取
    (1)此实验的一些操作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学过的实验技能进行巩固加深,贯通前后相关知识,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实验之后,教师紧跟着提出与实验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探究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动机。(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能够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之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达成了“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的教学目标。
    (3)①过滤要注意: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倾倒时盛过滤液的烧杯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滤纸边缘要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②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滤液高于滤纸边缘。
    ③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是防止液滴因受热不均而飞溅。
    (4)下列结论不正确,粗盐中除了含有泥沙等不溶的物质,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的杂质。

  • 第15题:

    一、考题回顾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铁能不能与水蒸气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
    【学生操作实验1】将一根光亮的细铁丝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2】将1根光亮的细铁丝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3】将1根光亮的细铁丝在酒精灯中加热至红,然后迅速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发现都有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无现象;实验2无现象;实验3细铁丝表面变黑。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3,推测铁与水蒸气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吗?若能发生反应,其产物是什么?

    【教师提问】如何设计实验来实现这个反应,并对产物进行验证?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可以包括:水蒸气的发生部分、水蒸气与铁的反应部分、产物的验证部分。
    并强调设计实验装置的主要依据:(1)反应的状态;(2)反应条件;(3)产物的性质。
    【教师提问】如果提供给你3支试管、水槽、蒸发皿、胶塞、导管、酒精喷灯及其他必要的仪器和物品,应该如何设计实验?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学生小组探究后画出】(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巡视检查)
    【教师总结】我们还可以用一支稍大一些的试管代替3支试管来完成实验。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优点在哪里?
    【学生回答】少量水蒸气可以用湿棉花制备,少量氢气可以用肥皂泡收集,再进行点燃检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小组之间讨论通过这节探究活动都有哪些收获,书写一篇有关探究实验的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16题:

    教师节就要到了,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为学校的教师制作贺卡,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贺词。谁知在活动开始时,一位同学提出做贺卡是不环保的行为。如果你是那位教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


    答案:
    解析:
    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有学生在活动开始时提出质疑,我要正确理智地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批评学生。 首先我会肯定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同时反思自己在这个活动之前没有考虑到环保这个方面,对这个学生提出表扬。 其次我会向全班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既能环保,又能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当学生讨论出合适的方案以后,我会鼓励学生按方案实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经过这次活动,我要及时总结经验,在日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己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第17题:

    有位老师在进行《溶解》一课教学时,给每组学生提供了材料:盛有水的烧杯,筷子,小包盐。并让学生猜一猜食盐放入水中会不会溶解,然后让学生实验:把盐放入水中,搅拌后食盐不见了。接着教师分别做了沙子、高锰酸钾是否溶解的演示实验。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填书上的表格: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是否溶解。这些为什么不是科学探究活动?如果你教这个内容,怎样来设计探究活动?请写出探究活动设计思路。
    (1)食盐的溶解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还让学生进行猜想是无意义的。学生已知结论,教师让学生做食盐溶解实验,显然这是一种验证性实验,而不是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看,这一活动过程教师处于主动状态,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行为缺乏主动性,因此不属于科学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设计思路要体现:
    ①紧扣探究活动主题,活动要有探究价值;
    ②设计科学合理、方法新颖,让学生多感观参与和思维参与。

  • 第18题:

    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原理,所属的教与学的活动不是()。 

    • A、教师讲解,学生接受
    • B、教师置境,学生体验
    • C、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 D、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正确答案:A,B,D

  • 第19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戊戌变法的得与失及其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下列行为可取的是()。

    • A、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即可,随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过程
    • B、探究活动中,直到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才可适当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
    • C、探究活动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旁观察即可
    • D、探究活动中,教师作用不容忽视,必须在旁协助、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探究过程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Flash动画演示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原理,属于()教与学的活动。

    • A、教师讲解,学生接受
    • B、教师置境,学生体验
    • C、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 D、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案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①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③能否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如对比实验)?
    ④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⑤完成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⑥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⑦能否准确地记录和收集有价值的相关数据?
    ⑧能否有效地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⑨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 第22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

    正确答案: (1)该老师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2)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设计学生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中,该老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B

    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C

    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D

    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FlAsh动画演示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原理,属于()教与学的活动。
    A

    教师讲解,学生接受

    B

    教师置境,学生体验

    C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D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