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性善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 第2题:

    试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从仁义内在的基点出发提出“人性善”,认为仁义本与生俱生,内在于心。仁义礼智为人所本有,所以人性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它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与之对立。他将人性分为“性”和 “伪”两部分,性指与生俱来的人的生理素质,伪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义法度。“伪”的虽然是建立在“性”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但对人而言,意义要更为重大。
    孟子的“性善”立足于内在和外在,荀子的“性伪之分”则改变为先天和后天,前者的重点在内在,后者的重点在后天。孟子虽然并未否认圣人礼义教化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人之为善与否取决于自身。即性善不论在价值还是事实层面都是肯定的。

  • 第3题:

    性善恶混论


    正确答案: 杨雄主张的人性学说。《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认为人性兼含善恶,提出修性:“学者,所以修性也。”

  • 第4题: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人性观是()

    • A、性善论
    • B、性恶论
    • C、自纸论
    • D、复杂论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围绕着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的不同回答是()。

    • A、性善论
    • B、无性论
    • C、性恶论
    • D、无善恶论
    • E、性善恶混论

    正确答案:A,C,E

  • 第6题:

    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正确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

  • 第7题:

    “性善论”就是认为好人生来都是善良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义观。


    正确答案: 性善论: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强调一个“求”字。孔子重“仁”,孟子重“义”。“仁”与“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在内涵上却是可以合为一体,重合为一的。“仁”具体化就是“礼”,遵“礼”而行就是“义”。《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与“义”的差别,不在于概念的内涵不同,而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仁”是名词性的,是理论上的、本体的、静止的。“义”则具有行为和实践的含义,是动词性的一个概念。《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又《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孟子•尽心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仁”是一个原则,一个标准。“义”是有所作为,有所取舍,以达到这个原则和标准。所以孟子说“仁”是“居”,是“宅”,而称“义”为“路”。依“仁”而行,有所由,有所取舍,就是“义”。所以“义”是一个带有实践性倾向的概念。
    在孟子当时,关于“仁”、“义”这两个概念,诸家已有争论。《管子•戒》说:“仁从中出,义由外作。”告子也持此说,认为:“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告子上》)。以仁为内,以义为外,即以仁为本性和本体的,以义为非本性和非本体的。其目的有可能是为了否定作为本体的“义”的概念,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管子•戒》与告子强调“义”的外在实践性的合理倾向。《孟子•告子上》说:“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孟子坚持认为“义”与“仁”没有内外之分,反对“义”为外,而强调“义”出于天,出于普遍心理。但孟子说“义”是“行吾敬”,“敬”就是“仁”,“行吾敬”就是“行仁”,对于“义”的实践特点是明白承认的。“义”的关键问题在于取舍一点,孟子提出性善说的目的也是要归结于取舍的选择。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性善论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
    A

    形而上

    B

    性善论

    C

    境界论

    D

    本体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
    A

    精神分析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新性善论

    D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新性善论

    正确答案: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新性善论

    D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C

  • 第14题:

    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

    • A、形而上
    • B、性善论
    • C、境界论
    • D、本体论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他与孟子的观点()。

    • A、相同,都提倡性善论
    • B、不同,荀子提倡性恶论,孟子提倡性善论
    • C、不同,荀子提倡性善论,孟子提倡性恶论
    • D、相同,都提倡性恶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在人性论方面,王夫之主张()。

    • A、性善论
    • B、性恶论
    • C、习得论
    • D、先验论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性善论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 第20题:

    董仲舒的人性论属于()

    • A、性三品
    • B、性善论
    • C、性恶论
    • D、素丝说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从仁义内在的基点出发提出“人性善”,认为仁义本与生俱生,内在于心。仁义礼智为人所本有,所以人性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它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与之对立。他将人性分为“性”和 “伪”两部分,性指与生俱来的人的生理素质,伪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义法度。“伪”的虽然是建立在“性”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但对人而言,意义要更为重大。
    孟子的“性善”立足于内在和外在,荀子的“性伪之分”则改变为先天和后天,前者的重点在内在,后者的重点在后天。孟子虽然并未否认圣人礼义教化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人之为善与否取决于自身。即性善不论在价值还是事实层面都是肯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劝学》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他与孟子的观点()。
    A

    相同,都提倡性善论

    B

    不同,荀子提倡性恶论,孟子提倡性善论

    C

    不同,荀子提倡性善论,孟子提倡性恶论

    D

    相同,都提倡性恶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围绕着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给出的不同回答是()。
    A

    性善论

    B

    无性论

    C

    性恶论

    D

    无善恶论

    E

    性善恶混论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正确答案: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