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原则?”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价值工程的工作步骤中,排序正确的是( )

    A.对象选择-功能定义-收集整理资料-功能评价-方案创造
    B.对象选择-收集整理资料-功能定义-方案创造-功能评价
    C.对象选择-收集整理资料-功能定义-功能评价-方案创造
    D.对象选择-功能定义-收集整理资料-功能评价-方案评价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工程的应用。分析其中的四个阶段、13个步骤及其先后关系可以发现,只有选项C属于正确排序。

  • 第2题:

    试述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 第3题:

    民间文学概论中“民间文学”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 A、题材
    • B、文学史发展
    • C、时间
    • D、写作阶层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 第5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 第6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 第7题:

    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 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 第8题:

    论述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和整理过程中“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全面搜集:尽可能地全面搜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各种样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尽量全面搜集同一母题的各种异文;尽量搜集同一讲述人讲述的所有故事;„„上下古今、精华糟粕都要搜集。
    (2)忠实记录:全面忠实、如其本然地记录和呈现民间文学在民间社会被讲述或展演时的状态,不仅要记录文本本身,而且还要记录文本呈现的场域(时间、地点、讲述人的情况、相关的民俗活动等),尤其要注意对其口头文学特征的记录。
    (3)慎重整理:鉴于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根本性差异,一个民间文学文本被记录于书面时不可能不被修改,有些修改时不可避免的,有些则是出于整理者的偏见,后者应该尽量避免。

  • 第9题:

    问答题
    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是“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 、加强研究”。
    根据民间文学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的要求,民间文学作品收集整理应贯彻“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三大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全面收集
    尽可能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 [传统/现代,歌颂/暴露,正确/错误或封建迷信,口头流传/书面流传,散文/韵文,长篇/短小,进行全面收集。]
    ① 不宜强调“取精去糟”。
    ②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
    ③ 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进行收集。
    ④ 对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背景性材料进行收集。
    (2)忠实记录
    ①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②民间文学不但具有一般的文学欣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若经他人润色、修改,无法得出科学结论。
    ③忠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忠实作品的艺术形式。忠实地记录讲唱者的语言,包括对讲述中的形式残缺或显然错误的内容,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与删改。 [民间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往往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如按照自己的理解及想法加以改变,采录工作就丧失了科学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是()。
    A

    科学性原则

    B

    主动性原则

    C

    及时性原则

    D

    准确性原则

    E

    有效性原则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是()。

    A科学性原则

    B主动性原则

    C及时性原则

    D准确性原则

    E有效性原则


    C,D

  • 第1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正确答案: 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1)认识价值:
    ①历史价值:是民众口传的历史。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民众心理,补充“正史”。
    [史前人类社会的信息——阶级社会,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记录“正史”所不取的重大历史题材]
    ②民俗学价值:民间文学与民俗现象结合,或运用于某些民俗场合,或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或反映某些习俗观念和习俗现象。
    [“祭祀”“祈求丰收”;“造酒歌”“围猎歌”]
    ③伦理学价值:民间文学有反映家族、亲族关系,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民众的伦理观念的独特价值。
    ④文化心理学价值: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寻觅到民众传统文化心理的某些轨迹。
    [“民间信仰”: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观念,迷信鬼魂观念,“超自然力”崇拜]
    (2)艺术价值:
    ①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现实和理想相结合,寓教于乐、讲唱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丰富文艺学理论。
    ②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对文艺体裁、形式研究的拓展,艺术品类的形成,有独特价值。
    ③原始口头文学是后来一切文学的总源头,影响文人文学发展,有文艺史价值。

  • 第15题:

    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全民搜索、扎实记录、慎重整理”,这是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确定的原则;1984年中央文化部等发表的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的通知重申了这一精神,并提出了“要严格注意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的具体要求,既要忠于口头文学的原貌,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必须进行全面普查和广泛搜集,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的异文都搜集起来。口头流传的、书面流传的、新的、旧的、正确的、反面的都搜集起来。但在这过程中,也要抓住重点分清轻重缓急,重点应放在口头流传但尚未搜集记录过的、目前只有少数老人掌握的重要作品上。在搜集过程中,要注意“忠实记录”,补课以个人的爱好随便取舍。忠实记录包括三个方面:忠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忠于原有的艺术形式,忠于原讲唱者的语言。做到原主题思想不变。主要人物情节不变,原讲唱者的语言不变。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进行整理。整理有两种方法,即单项整理和综合整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慎重”,不能胡编乱造,随便添枝插叶,可以“适当加工”,但必须严格区分整理、改编、创作的概念。这“适当加工”,就是把作品按时间或内容加以分类,对作品里的一些方言土语,或需要指出历史背景的地方加以注释,对一些作品语言残缺,或个别语词不太适合的,给予补充后修订。再开放点,就像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出最完整的一种,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去丰富它、补充它,但必须保持原来的风格。这就是“慎重整理”的尺度。
    “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本身,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作品,不是仿造的、编造的;作品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等。
    二是指在搜集整理中,是否忠实记录,慎重整理,使作品保持民间的原貌,既有资料性,又有可读性;既有文学价值,又有科学价值。
    “代表性”指的是在编选过程中要照顾到民族、地区、体裁类型的各个方面,所选作品必须是这些题材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广东故事集成”,五羊神话,珠江的传说应是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潮州的湘子桥,增城的何仙姑,阳春的刘三姐等,都是那些地方最有代表性的,有的独一无二,这样的作品,最能体现当地的特色。若从体裁类型来说,在“广东歌谣集成”中,广州的龙舟、木鱼、水上居民的咸水歌,潮州的歌册、扣歌,客家山歌等,都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门类,编选时应加以重点考虑。

  • 第16题:

    ()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正确答案: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 第17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 第18题:

    有关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种种论争,大致离不开的核心问题是()

    • A、民间性
    • B、口头性
    • C、文学性
    • D、科学性
    • E、可读性

    正确答案:C,D

  • 第19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流传的结果,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所产生的不同异文的现象。比如同一个故事,甲地与乙地的讲法不一样;同一首歌谣,乙地和丙地的唱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民间作品靠口传心记,难免遗忘,容易产生变异。仅《月亮弯弯照九州》这首歌,目前见到的就有23种异文;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也有21种异文。这些变异,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甚至是在民间艺人讲唱某一作品时忘了部分文词,即兴补上的。第三者在传唱时,自然就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传说、故事篇幅长,难记,变异性要大些,歌谣、谚语变化小些。
    (2)民间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传统民间作品,一般都是无名氏的创作;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甚至修改他的作品并不关心。如《东方红》原是陕北的一首《移民歌》,作者李增正是移民大队的队长,李有源是他的叔叔,在传唱中大家并不注意作者是谁,最初的出版物上署名李增正,解放后多署李有源,歌词也有改动,并没有人打版权官司。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如关于《五大天地》的故事,就是从一首民谣变来的。
    (3)流传环境不同,内容因人因地因族而异。如“狼外婆”故事,广州叫“熊人婆”,潮州叫“猪哥精”,云南叫“老变婆”,山西叫“老狐狸”。汉族的“牛郎织女”传说,到了贵州苗族同胞那里,还增加了织女回到天庭后智斗天公,最后返回人间的情节,如今苗胞的“大年”(每年农历十月龙日),据说就是欢庆牛郎织女重返人间的日子。藏族的牛郎织女叫拉治和鲁木措,两人都是牧民,相亲相爱,殉情纵入火坑,化作一对明星。类似的例子在其他民族中还有很多。
    (4)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如前些年流传的讽刺不正之风的作品《见鸡行事》,在《笑林广记》中便可找到它的原型。这种变异,有作者、传播者的原因,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把旧作品加上新的内容;也有读者、听众方面的原因,他们需要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否则作品在群众中就难以流传。当然,这些变异使作品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但它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保持原来民间的风格,它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现象,和有意篡改、伪造、“该旧编新”,随便添枝插叶完全是两回事。

  • 第20题:

    试述学界对于民间文学作者范围的论争。


    正确答案:我们认为,确定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首先应该从产生这门艺术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来考察,从构成民间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来考虑,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困惑。
    民间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有自己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只有全民性的口头文学,并无“民间”与“宫廷”之分野。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文字工具的出现,才有与文人书面文学相对而言的人民大众的“民间文学”。正如鲁迅先生所揭示的那样,传统民间文学史“生产者的艺术”,是和“高等有闲着的艺术对立”的,但民间文学不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结果。它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时期,工农兵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翻了身,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有的属于民间文学,有的属于作家文学。如农民歌手姜秀珍、殷光兰的民歌,大部分可以唱,这是民间文学;而农民诗人王老九、霍满生的诗,大部分都不能唱,这是作家文学;工人诗人黄声孝、李银宝,他们的诗有的能唱,有的不能唱,能唱的列入民间文学,不能唱的列入作家文学。他们本人也一样,既是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会员,也是作家协会的会员,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民间文学作品与专业作家的作品又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出现了“全民性的文学”,但民间文学也不会消亡,它将以自己独特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不过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民间文学的样式可能就不同了,因为任何一种艺术本身也是在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乐团也用上了电子琴,东方歌舞团也跳起来迪斯科,这就是一个讯号。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正确答案: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正确答案: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