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和作用: 1.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2.此必是豫讓也。 3.是皆秦之罪也。 4.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6.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题目

说明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和作用: 1.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2.此必是豫讓也。 3.是皆秦之罪也。 4.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6.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是,代词,作判断句谓语。
2.是,判断词,作谓语。
3.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
4.是,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
5.是,代词,作“问”的前置宾语。
6.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更多“说明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和作用: 1.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2.此必是豫讓也。 3.是皆秦之罪也。 4.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6.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句子中的“是”字不屬於系詞的是()

    A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B此是何種也?

    C韓是魏之縣也。

    D此必是豫讓也。


    A

  • 第2题:

    下列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并归纳出被动句的类型。 1.蔓草猶不可除。 2.必為湯武笑矣。 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西伯,伯也,拘羑於裡。 5.志乎古,必遺乎今。 6.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7.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8.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 9.生孩六目,慈父見背。 10.亮子被蘇峻害。 11.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一、被动句(分为两大类):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
    1句动词“除”用于被动,被除的意思。4动词“拘”用于被动,被拒的意思。“於”引进处所“羑裡”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被动句式。
    2句“為”字被动句;3句“为……所……”式被动句;6句“於”字被动句;5“乎”字被动句,遺乎今,被今人遗弃,“乎”用法同“於”;7句“見”字被动句;8“见……于……”被动句;10“被”字被动句。
    二、主动句
    9句“見”不表被动,是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宾语。見背,等于说背弃我。11句“被”是遭受的意思,“創”(伤口)是它的宾语。

  • 第3题:

    下列句中词语的词性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则:连词
    • B、其趨也,或梗之。也:句中语气词
    • C、人之於言也亦然。然:代词
    • D、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之:连词

    正确答案:D

  • 第4题:

    根据下列句子,归纳“其”字的用法。 1、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2、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3、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詩》曰:“孝子不匱,永賜爾類。”其是之謂乎?


    正确答案: “其”字有两种用法:
    (一)代词:2句中的“其”,人称代词,它的,作定语。4句中的“其”,指示代词,那,作定语。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有三种用法:
    (1)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例5句。
    (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例1句。
    (3)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例3句。

  • 第5题:

    下列句子中“於”表示被動並且是介绍行为的处所的是()。

    • A、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 B、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 C、西伯,伯也,拘於羑里。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句子,归纳“其”字的用法。 1、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2、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3、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詩》曰:“孝子不匱,永賜爾類。”其是之謂乎?

    正确答案: “其”字有两种用法:
    (一)代词:2句中的“其”,人称代词,它的,作定语。4句中的“其”,指示代词,那,作定语。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有三种用法:
    (1)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例5句。
    (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例1句。
    (3)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例3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認為……自私。

    B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面,名詞何作狀語。

    C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聞:聽說。

    D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謗:誹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於”表示被動並且是介绍行为的处所的是()。
    A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B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C

    西伯,伯也,拘於羑里。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抄录下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译为现代语体文。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舆大國執雠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弔有憂贺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吴其身親為夫差前馬(《國語·越語上》)

    正确答案:
    (1)标点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2)翻译
    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而又与大国(吴国)结仇,使百姓们横尸荒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自请改过。”所以给死者下葬,慰问伤员,抚养活着的人。安慰有忧患的人,祝贺有喜的人。有来的人,亲身相迎,要走的人,起身相送。革除人们所不喜欢的,补充人们所不足的。然后卑恭地服侍夫差,派了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最后还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1)断句并标点。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獣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獣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後觀百獣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獣見之皆走虎不知獣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獣之畏虎也  (2)译文。

    正确答案:
    (1)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獣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獣,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後,觀百獣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獣見之,皆走。虎不知獣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獣之畏虎也。”
    (2)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标点。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魯仲連曰然梁必比於秦若僕耶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辯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日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正确答案: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魯仲連曰:“然梁必比於秦,若僕耶?”辛垣衍曰:“然。”魯仲連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辯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日,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白话文(抄在答卷上完成,可使用简化字)。  秦伐魏陳轸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里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正确答案:
    (1)标点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熟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2)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伯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绛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齐宣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策略,马上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各句中哪些是宾语前置句式,并归纳其类型: 1.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2.賢哉,回也? 3.許子奚為不自織? 4.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 5.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6.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7.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8.將虢是滅,何愛于虞。 9.其是之謂乎? 10.父母唯其疾之憂。 11.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1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3.吾屬今為之虜矣。
    一、有三句不是宾语前置句:2句是主谓倒装句,賢哉是谓语,提前了。7句“我”是“知”的宾语为提前,这在当时是极少数。13句是被动句式。
    二、其余都是宾语前置句,可归纳为五种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有1句、3句、4句;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有5句、6句;
    (三)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有8句、9句、10句;
    (四)12句中的“是”作“征”的宾语,直接置于动词谓语“征”的前面,而没有用“之”复指。9句的“是之谓”后面有“之”字复指。
    (五)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有11句。

  • 第14题:

    说明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和作用: 1.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2.此必是豫讓也。 3.是皆秦之罪也。 4.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6.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1.是,代词,作判断句谓语。
    2.是,判断词,作谓语。
    3.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
    4.是,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
    5.是,代词,作“问”的前置宾语。
    6.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 第15题:

    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維天之於時也亦然
    • B、其於人也亦然
    • C、人之於言也亦然
    • D、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说明下列各句中“之”字的词性和用法。 1、驅車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5、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至焉。 6、夫晉何厭之有。 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正确答案: 1、之:动词,到……去,作谓语。
    2、之:连词,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3、之:连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之:连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之:代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6、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何厌”。
    7、之:连词,用于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使“寡人之于国”成为名词性词组。

  • 第17题:

    问答题
    标点翻译下列文段。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為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注謟媚也偏屬也[音義]解音蟹謟他檢反比毗志反)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建一官而三物成([疏]正義曰尉佐同掌一事故為建一官也三事成者成其得舉得位得官也官位一也變文相辟耳)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左傳襄公三年》)

    正确答案:
    (1)标点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左传·襄公三年》)
    (2)译文
    祁奚请求退休。晋侯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晋侯公征求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晋侯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晋侯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佐助。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诗经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真是贤德的人。(《左传·襄公三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指出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 1.姜氏何厌之有? 2.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5.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正确答案: 1.“之”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2.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判断句。
    5.明,使动用法。(或省略宾语“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说明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和作用: 1.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2.此必是豫讓也。 3.是皆秦之罪也。 4.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6.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正确答案: 1.是,代词,作判断句谓语。
    2.是,判断词,作谓语。
    3.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
    4.是,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
    5.是,代词,作“问”的前置宾语。
    6.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  信已拜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上曰然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弗如也信再拜賀曰唯信亦以為大王弗如也然臣嘗事項王請言項王為人也項王意烏猝嗟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也頊王見人恭謹言語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逐義帝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自王善地頊王所過亡不殘滅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彊服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而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頊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亡所害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户知之王失職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正确答案:
    信已拜,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上曰:“然。”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弗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弗如也。然臣尝事项王,请言项王为人也。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也。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顼王所过,亡不残灭,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而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顼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于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亡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王失职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是”字不屬於系詞的是()
    A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B

    此是何種也?

    C

    韓是魏之縣也。

    D

    此必是豫讓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

    維天之於時也亦然

    B

    其於人也亦然

    C

    人之於言也亦然

    D

    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正确答案:
    (1)标点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灭顶罢了(一块儿淹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下列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并归纳出被动句的类型。 1.蔓草猶不可除。 2.必為湯武笑矣。 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西伯,伯也,拘羑於裡。 5.志乎古,必遺乎今。 6.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7.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8.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 9.生孩六目,慈父見背。 10.亮子被蘇峻害。 11.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正确答案: 一、被动句(分为两大类):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
    1句动词“除”用于被动,被除的意思。4动词“拘”用于被动,被拒的意思。“於”引进处所“羑裡”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被动句式。
    2句“為”字被动句;3句“为……所……”式被动句;6句“於”字被动句;5“乎”字被动句,遺乎今,被今人遗弃,“乎”用法同“於”;7句“見”字被动句;8“见……于……”被动句;10“被”字被动句。
    二、主动句
    9句“見”不表被动,是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宾语。見背,等于说背弃我。11句“被”是遭受的意思,“創”(伤口)是它的宾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