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活动。”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 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申报》、《新闻报》)
    2、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有缓慢发展,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等到,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面,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世界日报》、新记《大公
    报》)

  • 第2题:

    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正确答案: ①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③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④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⑤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 第3题:

    简述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正确答案: 改革的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从而造成了新闻机构单一化、新闻宣传公式化。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大胆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一是改进新闻报道,二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三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1956年新闻改革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 第4题: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


    正确答案: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有人的全部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 第5题:

    概述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正确答案: 李大钊是在中国报刊上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言论》杂志、《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发表的第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阶段。他主持和影响《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政论,促使《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变成无产阶级的刊物。

  • 第6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由旧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转折关头,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转变时期,即革命报刊大发展和新闻工作大改革的时期。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是这个时期新闻事业重要的线索。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7年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我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道分子。在他们的报刊中,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新青年》的创办就是其最重要的标志。由于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并开始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论工具,于是,诞生了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
    由于“五四”运动是首先引发于文化知识界的新文化运动,故学生办报成风。在整个“五四”运动期间,由学生创办的报纸、期刊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于运动的主导地位。
    由于“五四”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各种新思潮纷纷传入,而这些思潮又面临着中国人民的选择。所以,报刊上不断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我国政治论坛上自春秋这后的又一次百家急呜的历史局面。激烈的论战又总是新思潮战胜旧思想,真马克思主义斗败伪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深刻,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新创办的报刊有雨后春笋。报刊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据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我国仅是期刊就有559种,加上报纸就更多了。又由于新形势、新思潮、新科学的冲击,导致了我国报刊业务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将报刊上使用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

  • 第7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有何重大改革。

    正确答案: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报刊成为思想争鸣的主要园地。
    (2)政论传统恢复并得到发展,通过政论提倡民主与科学,及时评论国内大事。
    (3)新文风出现,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革新,成为宣传介绍新文化的阵地。
    (5)报纸版面编辑和新闻采写业务得到改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

    正确答案: I、毛泽东: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影响很大的新报刊。1919年7月,该刊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五四运动前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深受《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等青年知识分子组织了新民学会,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同年秋,他第一次到北京,在北大任职图书馆助理员,参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活动,进一步受到新文化运动及其领导人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夕回到长沙。五四运动爆发后,毛积极领导进步学生投身运动,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报刊,大力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湘江评论》名义上是学联机关报,实际上起着指导整个湖南革命运动的作用,而且影响及于全国。《湘》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以述评为主,把事实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毛泽东署名发表的政论、述评、杂文将近40篇。他精心编辑这张报纸,新闻、评论,全都用白话文写作。该刊进行了彻底反封建反帝宣传,总结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中外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革命主张。《湘》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它把无政府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派别,从而错误地加以赞扬,这表明它正处于一种过度的状态。但是总的说,它在当时的民主主义报刊中是具有特色的,深受广大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欢迎的。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反动势力十分畏惧《湘》的舆论影响,在第五期被印的时候即遭查封。毛后来又接办了《新湖南》,该刊被称为是《湘》的化身。他还指导新民学会会员掌握《湖南通俗报》的出版,担任长沙《大公报》馆外撰述员,创办长沙文化书社,经销《新青年》等进步书报,他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揭露旧制度,传播新思潮,对于湖南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
    II、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创刊,天津学联机关报,周恩来主编。周恩来在南开时曾经积极参加学生报刊的编辑工作,主编会刊《敬业》杂志,担任南开校刊《校风》的纪事类主任和总经理。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从日本回国投身爱国运动,负责筹办并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把这份报纸办成出色的民主主义报刊,五四运动革命风暴中的战斗号角。《天津》是对开大张报,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该报本着民主主义的精神,密切配合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宣传鼓动,这是该报的特色。广大读者称赞《天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周恩来在五四时期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他重视报刊的舆论作用。同时他还以《天津》为中心组成天津各校学生报刊参加的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总只是联络感情,交换意见,造成强有力的言论机关,以指导社会,监督政府及会外各言论机关。1919年9月,周恩来天津进步青年组成觉悟社,主编出版刊物《觉悟》。
    III、瞿秋白:瞿秋白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月,同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向往十月革命的苏俄。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瞿秋白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采写《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和通讯,还写了著名的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等。他的作品如实的、深刻的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状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列主义、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在一代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苏俄期间1922年2月加入共产党,并于8月中断了同《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正确答案: 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4、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一)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四)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五)报纸副刊的革新——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被称为四大副刊。
    (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起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正确答案: 改革的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从而造成了新闻机构单一化、新闻宣传公式化。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大胆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一是改进新闻报道,二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三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1956年新闻改革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五四”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改革?


    正确答案: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一些进步的、有创造性的新闻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新闻事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这个时期,除了革命报刊在数量上的激剧增加外,在新闻业务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实行一些重大的革。
    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是这一时期报刊民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项划时代的改革是《新青年》杂志倡导并首先实行的。此后,大量报刊纷纷效法,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改革洪流。在《新青年》之前也曾有过一些报刊和历史人物提倡过白话文,但都没有象这一次那样形成潮流。只在文字旁边加点以示句读,加圈以示分段。采用通俗的白话文之后,开始用标点占一格的办法以示句读。再后,又由《新青年》带头形成了包括句号、逗号、括号、问号、惊叹号等一整套新式的标点符号。这大大提高了汉英语表述上的严密性。报刊编排有很大改进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早期的中国报刊是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的。后来稍有改进,如不再将“皇上”(大总统)的命令排在重要的地位,而将重要的地位,而将重要的新闻作为头条;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甚至采用了通栏的大标题;版面的分栏也不求一致,各报有各报的风格,有的还采用了辟栏的开式,有的则格外注意插图,以美化版面等等。
    二、副刊的改革很引人注目。
    三、政论被广泛采用,且形式多样,战斗性强,在“五四”期间为宣传新思想、批判旧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各种思想观点都能同时在报刊上进行自由的讨论,故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这是“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特点。
    四、著名大报开始向国外派驻记者。如1920年10月矍秋白等人就担任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员前往苏俄采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政之被《大公报》派往法国,采访巴黎和会。有些报刊则将特派员派住领国日本,以开辟国际新闻的来源。有些报刊则在留欧学生中发展特约通讯员,如周恩来就曾作为天津《益世报》的物约记者,为该报写回了大量的旅欧通讯。
    五、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使得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也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新闻工作者纷纷出洋留学。如林白水、邵力子等,便是我国第一批出国留学新闻学的新闻工作者。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首创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同时又是新闻教育的机构。因此,我国最早的新闻教授、学者、新闻学著作和新闻学研究期刊等也随之出现了。

  • 第14题:

    简述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


    正确答案: I、毛泽东: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影响很大的新报刊。1919年7月,该刊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五四运动前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深受《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等青年知识分子组织了新民学会,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同年秋,他第一次到北京,在北大任职图书馆助理员,参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活动,进一步受到新文化运动及其领导人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夕回到长沙。五四运动爆发后,毛积极领导进步学生投身运动,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报刊,大力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湘江评论》名义上是学联机关报,实际上起着指导整个湖南革命运动的作用,而且影响及于全国。《湘》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以述评为主,把事实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毛泽东署名发表的政论、述评、杂文将近40篇。他精心编辑这张报纸,新闻、评论,全都用白话文写作。该刊进行了彻底反封建反帝宣传,总结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中外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革命主张。《湘》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它把无政府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派别,从而错误地加以赞扬,这表明它正处于一种过度的状态。但是总的说,它在当时的民主主义报刊中是具有特色的,深受广大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欢迎的。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反动势力十分畏惧《湘》的舆论影响,在第五期被印的时候即遭查封。毛后来又接办了《新湖南》,该刊被称为是《湘》的化身。他还指导新民学会会员掌握《湖南通俗报》的出版,担任长沙《大公报》馆外撰述员,创办长沙文化书社,经销《新青年》等进步书报,他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揭露旧制度,传播新思潮,对于湖南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
    II、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于1919年7月创刊,天津学联机关报,周恩来主编。周恩来在南开时曾经积极参加学生报刊的编辑工作,主编会刊《敬业》杂志,担任南开校刊《校风》的纪事类主任和总经理。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从日本回国投身爱国运动,负责筹办并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把这份报纸办成出色的民主主义报刊,五四运动革命风暴中的战斗号角。《天津》是对开大张报,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该报本着民主主义的精神,密切配合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宣传鼓动,这是该报的特色。广大读者称赞《天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周恩来在五四时期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他重视报刊的舆论作用。同时他还以《天津》为中心组成天津各校学生报刊参加的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总只是联络感情,交换意见,造成强有力的言论机关,以指导社会,监督政府及会外各言论机关。1919年9月,周恩来天津进步青年组成觉悟社,主编出版刊物《觉悟》。
    III、瞿秋白:瞿秋白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月,同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向往十月革命的苏俄。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瞿秋白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采写《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和通讯,还写了著名的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等。他的作品如实的、深刻的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状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列主义、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在一代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苏俄期间1922年2月加入共产党,并于8月中断了同《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

  • 第15题:

    简述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坚持新闻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

  • 第16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重大改革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既有新旧思潮的激战,也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3)新文风的出现:大量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4)副刊革新: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改进,各报开始聘请特派记者。

  • 第17题:

    简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有何重大改革。


    正确答案: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报刊成为思想争鸣的主要园地。
    (2)政论传统恢复并得到发展,通过政论提倡民主与科学,及时评论国内大事。
    (3)新文风出现,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革新,成为宣传介绍新文化的阵地。
    (5)报纸版面编辑和新闻采写业务得到改进。

  • 第18题:

    简述五四时期的报刊。


    正确答案: (一)《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杂志。
    (二)《湘江评论》
    在五四时期出现的其他进步报刊中,以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最为重要。

  • 第19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时期的报刊。

    正确答案: (一)《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杂志。
    (二)《湘江评论》
    在五四时期出现的其他进步报刊中,以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最为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改革?

    正确答案: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一些进步的、有创造性的新闻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新闻事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这个时期,除了革命报刊在数量上的激剧增加外,在新闻业务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实行一些重大的革。
    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是这一时期报刊民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项划时代的改革是《新青年》杂志倡导并首先实行的。此后,大量报刊纷纷效法,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改革洪流。在《新青年》之前也曾有过一些报刊和历史人物提倡过白话文,但都没有象这一次那样形成潮流。只在文字旁边加点以示句读,加圈以示分段。采用通俗的白话文之后,开始用标点占一格的办法以示句读。再后,又由《新青年》带头形成了包括句号、逗号、括号、问号、惊叹号等一整套新式的标点符号。这大大提高了汉英语表述上的严密性。报刊编排有很大改进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早期的中国报刊是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的。后来稍有改进,如不再将“皇上”(大总统)的命令排在重要的地位,而将重要的地位,而将重要的新闻作为头条;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甚至采用了通栏的大标题;版面的分栏也不求一致,各报有各报的风格,有的还采用了辟栏的开式,有的则格外注意插图,以美化版面等等。
    二、副刊的改革很引人注目。
    三、政论被广泛采用,且形式多样,战斗性强,在“五四”期间为宣传新思想、批判旧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各种思想观点都能同时在报刊上进行自由的讨论,故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这是“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特点。
    四、著名大报开始向国外派驻记者。如1920年10月矍秋白等人就担任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员前往苏俄采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政之被《大公报》派往法国,采访巴黎和会。有些报刊则将特派员派住领国日本,以开辟国际新闻的来源。有些报刊则在留欧学生中发展特约通讯员,如周恩来就曾作为天津《益世报》的物约记者,为该报写回了大量的旅欧通讯。
    五、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使得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也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新闻工作者纷纷出洋留学。如林白水、邵力子等,便是我国第一批出国留学新闻学的新闻工作者。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首创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同时又是新闻教育的机构。因此,我国最早的新闻教授、学者、新闻学著作和新闻学研究期刊等也随之出现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五四”时期中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

    正确答案: 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提出改革学制,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
    因此自1919年起,由全国教育会发起,讨论修改学制系统,一时间,全国教育界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热潮。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重大改革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既有新旧思潮的激战,也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3)新文风的出现:大量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4)副刊革新: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改进,各报开始聘请特派记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活动。

    正确答案: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