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


    正确答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 第2题:

    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哪些鼓吹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它们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报刊鼓吹走“第三条道路”;既不走共产党的道路,也不走国民党的道路,而走一条非国非检,无党无派的“中间道路”。持这种论调的报刊,其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一、持反动立场的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的《中华时报》、《再生》周刊等他们鼓吹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阴谋。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派报刊,如《周报》、《民主》、《平民》等。他们宣传“第三条道路”,是幻想中国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三、还有一些以“无党无派”自居的报刊,如《大公报》、《观察》等。它们鼓吹“第三条道路”,是为了趁机捞取政治资本。
    在这些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观察》周刊。(它的前身是《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在重庆创刊)。这是一个政论刊物,自称“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它一方面抨击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又反对共产主义和工产党。有的文章甚至武断地说:“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共产党的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因而大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政权即将崩溃,想要扶植“第三种势力”,让“自由主义分子”来领导中国;在知识分子中,走“第三条道路”的论调也有一定市场,《观察》的发行量就由10000份上升到50000多份。如果任凭这种论调发展下去,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非常不利。为此,党中央一方面通过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在中国人民和人民敌人的生死斗争中,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号召人民擦亮眼睛,认清“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进步报刊,如上海《文萃丛刊》、《文汇报》、香港的《华商报》等,对这种论调进行驳斥,帮助持这种观点的知识分子丢掉幻想,认清形势,站到革命一边来。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的批评,各民主党派均改变主张,参加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中来,就连《观察》的主编储安平也到了解放区,只有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党和民社党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

  • 第3题:

    "第三条道路"报刊


    正确答案: "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 第4题: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即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 第5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1948年,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宣传活动达到了高峰。"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也反对苏维埃式的人民政权,而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国民党当局始终采取弹压政策。在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1949年6月,上海《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标志着新记大公报时代的正式结束。

  • 第6题: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咋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正确答案: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 第7题:

    问答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了设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于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帝国主义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更为积极地扶植“第三种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1948年1月1日,《大公报》发表社论,承认“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希望这一年能成为“人类沉醉之年”。接着,该报陆续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国际第三方面势力的抬头》等社论,宣传“自由主义”的“中间路线”,强调“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号召“自由分子站起来”,倡议实行多党竞争制,有时还自我民主社会主义者。国民党政府中一部分负责工业生产的官员和一些学者教授,也于1948年3月1日在北平创建“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并于5月15日创办该组织的机关刊物《新路》周刊,宣传走改良主义的“新路”,即“第三条道路”。1948年7月,国民党立法委员刘不同等人在南京创办《大学评论》周刊,也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招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与情绪,因而在一个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民摧残。早在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后,国民党当局就于10月下旬下令解散民主同盟,在事实上封杀“第三条道路”。1947年12月30日,《中央日报》发表陶希圣秉承蒋介石意旨撰写的评论,对同情学生运动的《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1948年7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新民报》南京版日、晚两刊,永久停刊。7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上发表题为《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的社评,表示同情《新民报》,讥讽国民党政府出版法是袁世凯时代的产物。对此,《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了几篇由陶希圣执笔的社评,对《大公报》与王芸生进行进行攻击与威胁。10月,《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在野党的特权》,攻击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19日,又发表社论《王芸生之第三查》,追查王芸生的政治表现。在此情势下,王芸生被迫于11月离开上海去香港,1949年3月初奔赴解放区,加入了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同时,倡导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观察》周刊也由于国民党反动真面目的暴露而改变政治立场,不再发表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还公开揭露该刊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为一些推动舆论阵地的民主人士吴晗、张志让等人提供讲坛。1948年12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者行列。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报刊有()
    A

    《观察》

    B

    《新路》

    C

    《大公报》

    D

    《文萃》

    E

    《大学评论》


    正确答案: A,B,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咋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正确答案: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

    正确答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哪些鼓吹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它们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报刊鼓吹走“第三条道路”;既不走共产党的道路,也不走国民党的道路,而走一条非国非检,无党无派的“中间道路”。持这种论调的报刊,其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一、持反动立场的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的《中华时报》、《再生》周刊等他们鼓吹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阴谋。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派报刊,如《周报》、《民主》、《平民》等。他们宣传“第三条道路”,是幻想中国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三、还有一些以“无党无派”自居的报刊,如《大公报》、《观察》等。它们鼓吹“第三条道路”,是为了趁机捞取政治资本。
    在这些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观察》周刊。(它的前身是《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在重庆创刊)。这是一个政论刊物,自称“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它一方面抨击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又反对共产主义和工产党。有的文章甚至武断地说:“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共产党的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因而大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政权即将崩溃,想要扶植“第三种势力”,让“自由主义分子”来领导中国;在知识分子中,走“第三条道路”的论调也有一定市场,《观察》的发行量就由10000份上升到50000多份。如果任凭这种论调发展下去,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非常不利。为此,党中央一方面通过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在中国人民和人民敌人的生死斗争中,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号召人民擦亮眼睛,认清“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进步报刊,如上海《文萃丛刊》、《文汇报》、香港的《华商报》等,对这种论调进行驳斥,帮助持这种观点的知识分子丢掉幻想,认清形势,站到革命一边来。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的批评,各民主党派均改变主张,参加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中来,就连《观察》的主编储安平也到了解放区,只有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党和民社党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第三条道路的失败?

    正确答案: 内容:所谓‚第三条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站在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既不满意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和彻底的民主革命。他们想在国共两党两条道路之外,另辟蹊径,走第三条道路。他们展开了频繁的政洽活动和广泛的宣传。第三条道路,亦称中间路线。
    所谓‚中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他们自认为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是第三者。
    二是他们认为中间路线‚不偏不倚‛,是‚最公正和最正确的,这条路线,不但是进步的、温和的、不用厮杀而把国家纳入正常的轨道。而且合乎人道的,具有实效的。破产:1946年7月1l日和15日,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李公朴和著名的教授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10月7日,国民党特务又杀害了民盟中央常委、西北总支部负责人杜斌丞。民盟地方组织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屠杀,所办的多家报社也被捣毁或遭袭击。1947年10月,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正确答案: 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

  • 第14题: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报刊有()

    • A、《观察》
    • B、《新路》
    • C、《大公报》
    • D、《文萃》
    • E、《大学评论》

    正确答案:A,B,C,E

  • 第15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背景:
    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在国统区兴起的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潮流,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胜利之后,《观察》、《大学评论》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道路。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共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
    结果:
    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实行弹压政策。1948年12月,国民党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就此戛然而止。

  • 第16题:

    鸳鸯在贾府中的地位如何?她的结局如何?这个结局显示了她怎样的个性?


    正确答案: 鸳鸯,贾母的大丫头,深受贾母的器重。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看上她,非要纳她为妾,让邢夫人、鸳鸯的哥嫂来劝她,威逼她,但她坚决不从,发誓说∶“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著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贾母死后,她自知逃不出贾赦等人的玩弄,悬梁自尽。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不贪慕富贵的刚烈女子。

  • 第17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怎样?


    正确答案: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 第18题:

    问答题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怎样?

    正确答案: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正确答案: 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 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即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1948年,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宣传活动达到了高峰。"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也反对苏维埃式的人民政权,而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国民党当局始终采取弹压政策。在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1949年6月,上海《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标志着新记大公报时代的正式结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怎样?

    正确答案: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正确答案: 背景:
    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在国统区兴起的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潮流,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胜利之后,《观察》、《大学评论》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道路。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共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
    结果:
    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实行弹压政策。1948年12月,国民党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就此戛然而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第三条道路"报刊

    正确答案: "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