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相关问题
  • 第1题: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曾创办《新青年》杂志。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简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的作用。


    正确答案: I、《新青年》创办经过: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考,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还有人宣扬迷信,祖在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强烈愤恨,使他们深深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但是必须重新寻求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新青年》杂志,就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新》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2年终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且担任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该名为《新青年》。《新》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中心,从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主张文学革命三个方面促进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社址搬到北京,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为其后期作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做好了准备。第三个阶段,《新》复归上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I、陈独秀:陈独秀为《新》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制定了《新》的宗旨和不同点办报方针,提出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和作者队伍,还是《新》的主要编撰人员。
    III、胡适:胡适是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他首先在《新青年》尝试用白话文写诗。他的《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因此它也有白话圣人之称。
    IV、李大钊: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反对颂古非今何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注意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行径,但是他注意把孔子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统治这两者加以区别。李大钊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V、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和《新青年》相关的。他的小说,杂文和论文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里程碑。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他的文章鞭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之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

  • 第3题:

    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正确答案: ①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②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用科学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等。

  • 第4题:

    散乱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它对底片有何影响?透照时如何遮挡?


    正确答案:散乱射线是由射线与物质作用而产生的,如果来自工件内部,处于胶片前方,称为前方散射线,射线透过工件和胶片后打到地板、墙壁上等,均会产生散乱射线,由于它来自胶片背面,故称背面散乱射线(包括侧壁散乱射线);散乱射线使底片产生附加黑度,严重时全部变黑,影响底片的对比度和清晰度,降低底片的灵敏度;遮挡的方法有:采用限光器(准直器)或采用铅板在射线源侧遮挡胶片附近不需透照的部位,从而减少散乱射线对底片的影响;采用金属增感屏,前屏吸收一部分前方散乱射线,后屏减少背面散乱射线的影响;透照较厚工件时,暗盒后面用薄铅板(铅垫板)遮挡背面散乱射线;被透照工件周围尽可能保障有一定的空间,避免存放与透照无关的杂物以避免侧壁散乱射线影响。

  • 第5题:

    道氏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它对技术分析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道氏理论认为,股市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三种运动,即长期趋势、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这三种运动相互影响形成股市复杂的运动方式。道氏理论对以后的技术分析法有重大影响。尽管道氏理论主要是对股市变动的长期趋势作出预测,但后人却在道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绎出种种长期、中短期的技术分析方法。因此,道氏理论被认为是技术分析法的鼻祖。

  • 第6题:

    简述《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正确答案: (1)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2)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①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 第7题:

    切削热是怎样产生?它对切削加工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功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将这种产生于切削过程的热量称为切削热。其来源主要有3种:
    (1)切屑变形所产生的热量,是切削热的主要来源。
    (2)切屑与刀具前刀面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量。
    (3)零件与刀具后刀面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量。
    传入零件的切削热,使零件产生热变形,影响加工精度,特别是加工薄壁零件、细长零件和精密零件时,热变形的影响更大。磨削淬火钢件时,磨削温度过高,往往使零件表面产生烧伤和裂纹,影响零件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传入刀具的切削热,比例虽然不大,但由于刀具的体积小,热容量小,因而温度高,高速切削时切削温度可达1000度,加速了刀具的磨损。

  • 第8题:

    判断题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曾创办《新青年》杂志。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1915年李大钊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正确答案: ①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②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用科学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
    宣传贡献:
    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正确答案: (1)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2)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①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1)制定办刊的方针。
    (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
    (3)组织写作者队伍。
    (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 第14题:

    《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
    宣传贡献:
    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 第15题:

    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 A、李大钊
    • B、胡适
    • C、陈独秀
    • D、严复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参加辛亥革命
    •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C、陈独秀迁《新青年》到北京
    • D、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试述虚假水位是怎样造成的?它对水位自动调节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虚假水位是由于汽包内压力变化造成的。汽包内部压力又是随蒸汽负荷变化及锅炉工况而变化的,如当锅炉燃烧强度未变,而负荷突然增加,需从汽包内多取出一部分蒸汽量,水位应下降,但因此时燃料未及时增加,势必引起汽包压力下降,使整个汽水混合物的体积增大,结果反使水位升高了。这与物质量平衡对水位的影响规律相反,故称为虚假水位。待燃料增加后,压力才能逐步恢复额定值,假水位现象才逐步消除。虚假水位有使给水量向与负荷变化方向相反向变化的趋势,造成错误调节动作。

  • 第18题: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刊物是()

    • A、《新青年》
    • B、《红旗杂志》
    • C、《创造月刊》
    • D、《共产党人》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切削热是怎样产生?它对切削加工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功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将这种产生于切削过程的热量称为切削热。其来源主要有3种:
    (1)切屑变形所产生的热量,是切削热的主要来源。
    (2)切屑与刀具前刀面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量。
    (3)零件与刀具后刀面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量。
    传入零件的切削热,使零件产生热变形,影响加工精度,特别是加工薄壁零件、细长零件和精密零件时,热变形的影响更大。磨削淬火钢件时,磨削温度过高,往往使零件表面产生烧伤和裂纹,影响零件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传入刀具的切削热,比例虽然不大,但由于刀具的体积小,热容量小,因而温度高,高速切削时切削温度可达1000度,加速了刀具的磨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9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道氏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它对技术分析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道氏理论认为,股市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三种运动,即长期趋势、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这三种运动相互影响形成股市复杂的运动方式。道氏理论对以后的技术分析法有重大影响。尽管道氏理论主要是对股市变动的长期趋势作出预测,但后人却在道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绎出种种长期、中短期的技术分析方法。因此,道氏理论被认为是技术分析法的鼻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1915年,(  )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严复


    正确答案: A,B
    解析: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的作用。

    正确答案: I、《新青年》创办经过: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现实的教训引起了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考,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还有人宣扬迷信,祖在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面激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强烈愤恨,使他们深深感到虽然有了宪法、国会,但是必须重新寻求一条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和方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于是,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不再热衷于政党政治活动,转向展开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新青年》杂志,就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新》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2年终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且担任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该名为《新青年》。《新》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中心,从提倡民主、提倡科学、主张文学革命三个方面促进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社址搬到北京,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为其后期作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做好了准备。第三个阶段,《新》复归上海,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I、陈独秀:陈独秀为《新》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制定了《新》的宗旨和不同点办报方针,提出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和作者队伍,还是《新》的主要编撰人员。
    III、胡适:胡适是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他首先在《新青年》尝试用白话文写诗。他的《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因此它也有白话圣人之称。
    IV、李大钊: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反对颂古非今何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注意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行径,但是他注意把孔子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历代封建王朝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统治这两者加以区别。李大钊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V、鲁迅:鲁迅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和《新青年》相关的。他的小说,杂文和论文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里程碑。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他的文章鞭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之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刊物是()
    A

    《新青年》

    B

    《红旗杂志》

    C

    《创造月刊》

    D

    《共产党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