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新时期的新闻改革。”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的成果。


    正确答案: 一、政治家办报与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加认清了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新闻工作的两次重点转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任务,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很大贡献。
    三、探索新闻规律,提高报纸质量。
    四、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
    五、新闻事业长足发展。
    六、新闻事业内部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管理的探索。

  • 第2题:

    简述维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正确答案: 他们的报业的人员,思想影响都是一步一步的发展维新派揭开了新闻事业的开端,国人也纷纷的投入了办报的活动中,发展是他们用鲜血和泪水洒下的的崎岖之道。让中国的世界新闻发展史告诉我们,改革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革运动往往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而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往往成为改革运动的一种推动和促进力量。这是因为,当社会处于转型期时,各种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急需获得信息;而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变动,也调整了新闻事业的体制与结构,使其获得突破性发展。反过来,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社会成员深入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从而深刻影响社会改革与变化。

  • 第3题:

    简述三次新闻改革。


    正确答案: 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党报“四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 第4题:

    关于当前新闻改革,错误的说法是()。

    • A、新闻改革势在必行
    • B、新闻改革要强化新闻事业作为党、政府和人民耳目喉舌作用
    • C、新闻改革重在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
    • D、新闻改革的最大障碍是党性原则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简述新闻改革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9年上半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我国多年来特别是“文革”十年新闻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 第6题:

    简述新时期新闻改革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 第一,任何改革首先都必须从变革观念开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各条战线都在积极推进改革,作为党的事业一部分的新闻事业,建立怎样的机制,达到什么样新的业务水平,才能承担起宣传改革、服务改革的历史责任?这也使新闻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迫切问题。
    第三,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西方新闻事业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总体变化。

    正确答案: 回归新闻本位,更重视遵循新闻自身的规律,转变固有的“阶级斗争工具”的概念,多元化的功能得到认可“舆论工具”而非仅仅“宣传工具”。
    冲破“两个凡是”宣传的束缚,在对《苦恋》事件的处理上也张合适度;展开对新闻属性的大讨论,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成为改革的方向;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恢复,一系列以“渤海二号”为始的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陆续展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推进读者互动讨论,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媒体有更大的自主性,开始自办发行,一系列经济型报刊异军突起,周末班大战与扩版热;对新闻传媒管理上,基本*系统化和完善化,进入专业化归口管理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的成果。

    正确答案: 一、政治家办报与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加认清了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新闻工作的两次重点转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任务,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很大贡献。
    三、探索新闻规律,提高报纸质量。
    四、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
    五、新闻事业长足发展。
    六、新闻事业内部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管理的探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三次新闻改革。

    正确答案: 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党报“四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新闻改革有三次改革。

    正确答案: 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从内容到形式涣然一新。
    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正确答案: 改革的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从而造成了新闻机构单一化、新闻宣传公式化。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大胆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一是改进新闻报道,二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三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1956年新闻改革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活动。

    正确答案: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新闻改革有三次改革。


    正确答案: 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从内容到形式涣然一新。
    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 第14题:

    简述新时期的新闻改革?


    正确答案: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闻改革从酝酿步入实践阶段;
    (2)在报道内容上,经济新闻成为媒体的主要内容,各种经济报刊和节目不断涌现;
    (3)对政治新闻的报道,尤其是对重要会议的突破,新闻报道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4)深度报道的崛起是改革的一大成果;
    (5)新闻单位对自身内容经营管理机制也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6)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受众调查取得显著成就;
    (7)新闻采访编辑编播手段和通讯技术的革新。

  • 第15题:

    简述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正确答案: 改革的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从而造成了新闻机构单一化、新闻宣传公式化。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大胆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一是改进新闻报道,二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三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1956年新闻改革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 第16题:

    简述新闻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向。


    正确答案: 改革的总方向是:强化经济核算,实行租赁承包,开展多种经营,进行住房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走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之路。
    传统的新闻单位后勤服务工作带有革命战争时期“供给制”色彩,强调福利性,规模小而范围全,对象只限于内部职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够高。
    目前各类企业的后勤保障体系纷纷实行改革,走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之路,这也是新闻单位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

  • 第17题:

    简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有何重大改革。


    正确答案: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报刊成为思想争鸣的主要园地。
    (2)政论传统恢复并得到发展,通过政论提倡民主与科学,及时评论国内大事。
    (3)新文风出现,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革新,成为宣传介绍新文化的阵地。
    (5)报纸版面编辑和新闻采写业务得到改进。

  • 第18题:

    简述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二、从观念跟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新闻改革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9年上半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我国多年来特别是“文革”十年新闻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新时期新闻改革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 第一,任何改革首先都必须从变革观念开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各条战线都在积极推进改革,作为党的事业一部分的新闻事业,建立怎样的机制,达到什么样新的业务水平,才能承担起宣传改革、服务改革的历史责任?这也使新闻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迫切问题。
    第三,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西方新闻事业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二、从观念跟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三、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四、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维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正确答案: 他们的报业的人员,思想影响都是一步一步的发展维新派揭开了新闻事业的开端,国人也纷纷的投入了办报的活动中,发展是他们用鲜血和泪水洒下的的崎岖之道。让中国的世界新闻发展史告诉我们,改革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革运动往往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而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往往成为改革运动的一种推动和促进力量。这是因为,当社会处于转型期时,各种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急需获得信息;而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变动,也调整了新闻事业的体制与结构,使其获得突破性发展。反过来,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社会成员深入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从而深刻影响社会改革与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改革会议新闻有何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长时期来,因为受“文山会海”的影响,在我国的报纸版面上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里,会议新闻不仅所占比重甚大,而且所占位置也甚好。可谓会议成海,会议新闻成灾。但这些会议新闻,大都千会一“套”,枯燥乏味。由于会议新闻过多,加之报道手段、形式又单调俗套,因此弄得广大受众叫苦不迭,甚为反感。不得已,报纸从后面几版看来,广播跳着听,电视新闻一预告,如果前面几条是“举手表决”、“排排坐”之类,干脆就先去洗碗、擦桌子。
    许多“黄金时间”被占,“寸金之地”被挤,削弱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指导性、群众性、可读(听、视)性,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形势极不相符。因此,改进会议新闻的采访写作,已成为广大记者和亿万受众的共同心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机遇和挑战。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前所未有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以贯彻实行;
    2.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化,产生了一批又一批阶段性成果,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3.全方位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史学交流,中国史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面临着的挑战有:随着中外史学交流,西方史学观点传入中国,在中国史学界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偏向。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是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迫切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