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美-林乐知)。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英-美查)。
更多“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 第2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办了120多种外文按刊,有月刊、周刊、三日刊和日刊,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葡文等语种。其中主要有:
    《德臣报》,1845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孖刺报》,1857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南华早摄》,1881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字林西报》,1850年创刊于上海,英文;
    《大美晚报》,1867年创刊于上海,英文;
    《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创刊于天津,英文。
    这些外文报纸与外国人在中国办的中文报纸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读者对象不同,外文报纸是办给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外国商人和所谓“高等华人”(买办知识分子)看的,因此它们不需要迎合中国一般读者的口味;二是内容不同,它们更加明目张胆地煽动本国改府加紧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经济掠夺,公开支持已经变成帝国主义“守士官长”的清朝政府,反对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在这些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字林西报》。该报的前身。《北华捷报》,1850年创刊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1864年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为《字林西报》,得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和租界工部局的支持,代表英国官方的观点。该报特别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和其他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该报辟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触角伸得很长,几乎在中国内地每一个有教堂的城镇都有它的通讯员,因此它的消息特别灵通。上海解放以后,允许该报继续出版,到1951年3月31日才自动停刊,历时101年,是1日中国出版时闻最长的外文报纸。但是,如果加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8年在半圆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文报纸就算在香港出版的《南华早报》了。该报1881年创刊以后,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出版,已经有107年的史。

  • 第3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 第4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鸦片战争之后,首开中文刊物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在香港创办的()。

    •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 B、《遐迩贯珍》
    • C、《中外新报》
    • D、《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四级)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外文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下面所列报刊中,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有()。
    A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

    《遐迩贯珍》

    C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

    《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鸦片战争之后,首开中文刊物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在香港创办的()。
    A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B

    《遐迩贯珍》

    C

    《中外新报》

    D

    《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 I、英文报纸的纷纷兴起
    1841年,由于政治的因素,香港被英国侵略者所侵占。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1841-1860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香港不及上海。
    当时影响较大的报纸有:
    ①《香港钞报》于1841年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
    ②《中国之友》于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的立场,同时,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尤其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经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③《广州记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该保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
    ④1845年,《德臣报》创刊,该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一直到1974年,才停刊,这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⑤《孖剌报》DailyPress是香港早期的英文报纸,1857年10月1日创刊,最初报章头版有中文名称《每日杂报》,但约一年后这个名称已从报章上消失不见。俗称《孖剌报》、《孖剌西报》、《孖剌沙西报》,“孖剌”二字来自主编YorickJonesMurrow的姓氏。它发行了约八十年。1857年11月3日开始随报附送《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最初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刊载船期。《香港船头货价纸》在日本被官方翻印,命名为《香港新闻》,另外有已译成日文的版本,称为《香港新闻纸》。其后逢星期二、四、六附送《香港中外新报》,该报后来独立经营。
    II、《遐迩贯珍》的问世
    19世纪50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1853年,《遐》创刊,每月1日出版,它不仅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虽然该报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实施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外国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1854年12月出版的《遐迩贯珍》第一次刊出《时论》,评论清军攻打上海小刀会的时间,对清军将领的谎报军情和夸大战功做了揭露。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遐》刊登的副刊是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的。
    III、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

  • 第14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 第15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美-林乐知)。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90《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英-美查)。

  • 第16题:

    下面所列报刊中,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有()。

    •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B、《遐迩贯珍》
    •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D、《上海新报》

    正确答案:B,D

  • 第17题: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 I、英文报纸的纷纷兴起
    1841年,由于政治的因素,香港被英国侵略者所侵占。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1841-1860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香港不及上海。
    当时影响较大的报纸有:
    ①《香港钞报》于1841年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
    ②《中国之友》于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的立场,同时,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尤其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经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③《广州记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该保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
    ④1845年,《德臣报》创刊,该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一直到1974年,才停刊,这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⑤《孖剌报》DailyPress是香港早期的英文报纸,1857年10月1日创刊,最初报章头版有中文名称《每日杂报》,但约一年后这个名称已从报章上消失不见。俗称《孖剌报》、《孖剌西报》、《孖剌沙西报》,“孖剌”二字来自主编YorickJonesMurrow的姓氏。它发行了约八十年。1857年11月3日开始随报附送《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最初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刊载船期。《香港船头货价纸》在日本被官方翻印,命名为《香港新闻》,另外有已译成日文的版本,称为《香港新闻纸》。其后逢星期二、四、六附送《香港中外新报》,该报后来独立经营。
    II、《遐迩贯珍》的问世
    19世纪50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1853年,《遐》创刊,每月1日出版,它不仅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虽然该报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实施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外国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1854年12月出版的《遐迩贯珍》第一次刊出《时论》,评论清军攻打上海小刀会的时间,对清军将领的谎报军情和夸大战功做了揭露。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遐》刊登的副刊是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的。
    III、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 第18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美-林乐知)。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90《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英-美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四级)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外文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广州、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办了120多种外文按刊,有月刊、周刊、三日刊和日刊,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葡文等语种。其中主要有:
    《德臣报》,1845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孖刺报》,1857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南华早摄》,1881年创刊于香港,英文;
    《字林西报》,1850年创刊于上海,英文;
    《大美晚报》,1867年创刊于上海,英文;
    《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创刊于天津,英文。
    这些外文报纸与外国人在中国办的中文报纸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读者对象不同,外文报纸是办给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外国商人和所谓“高等华人”(买办知识分子)看的,因此它们不需要迎合中国一般读者的口味;二是内容不同,它们更加明目张胆地煽动本国改府加紧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经济掠夺,公开支持已经变成帝国主义“守士官长”的清朝政府,反对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在这些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字林西报》。该报的前身。《北华捷报》,1850年创刊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1864年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为《字林西报》,得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和租界工部局的支持,代表英国官方的观点。该报特别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和其他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该报辟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触角伸得很长,几乎在中国内地每一个有教堂的城镇都有它的通讯员,因此它的消息特别灵通。上海解放以后,允许该报继续出版,到1951年3月31日才自动停刊,历时101年,是1日中国出版时闻最长的外文报纸。但是,如果加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8年在半圆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文报纸就算在香港出版的《南华早报》了。该报1881年创刊以后,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出版,已经有107年的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正确答案: 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这些挂出洋人旗号的报纸被称作“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