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参考答案:

    (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二)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三)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第2题: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 第3题: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试述近代安徽教育变革的背景及表现。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以后,安徽封建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呈现衰落现象。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要求创办新式教育的吃亏日益高涨。安徽近代教育也在这一背景下兴起。
    在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1901年,清政府重申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之后安徽各地先后建起了一大批中小学堂。从新式学堂的创办到辛亥革命的十几年间,乃是安徽新教育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类近代学堂,已开始用资本主义教育方法施教。课程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实业教育,各级学堂都有具体的学习年限与培养目标,因此,较之封建教育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的新学思想。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发展,毕竟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主自由、开通民智,和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也为安徽新式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5题:

    简述中国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正确答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从林则徐、魏源所处之40年代开始,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才发生了变化。60年代,清政府搞了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目的是用先进技术巩固封建制度,用近代科学思想弥补儒学之不足,形成了第一次译价西学高潮。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70年代,改良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主张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改良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宣传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界有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戏剧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新式学堂与留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对西方政治学说发生了浓烈的兴趣,这位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观念层面得文化变革: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制度革命的胜利,两次复辟说明制度层面变革是不够的,基于此认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变革进入了观念层面的近代化阶段。根本之点:重人的价值,树立独立的人格。
    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人性、科学、民主为判定他者的标准。

  • 第6题:

    简述近代体育竞赛发展的主要历程。


    正确答案: 1、户外活动和竞技运动风气的形成:由于地还暖流交汇地区,气候温和,英国是极宜开展外活动的国家,因而在英国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户外活动和户竞技运动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到了19世纪前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户外活动和竞技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2、运动项目的形成是竞技运动发展的标志之一。进入19世纪后,英国运动项目急剧增多,并逐渐形成为现代运动项日的雏形,这在田径运动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3、在项目发展的同时,各种项目的组织也比上一世纪增多,各项目的运动组织制订比赛规则,安排管理比赛,使竞技运动开始正规化。
    4、奥林匹克运动诞生

  • 第7题:

    结合学术动态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


    正确答案:建议阅读最近几年有关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变迁影响方面的论文,了解学术界最近研究动态,好有一
    个综合的了解。
    答题要点: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进入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实践,结果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欺辱而真正强大起来。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大力介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社会学说,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近代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
    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
    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
    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
    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这次运动从始至终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把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盲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对于启发人们的理智与民主觉悟起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才会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参加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响。中国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第8题:

    问答题
    试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正确答案: 1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因素是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因素包括:
    (1)经世思想
    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用世的精神,后世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显隐的不同。
    (2)变易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变易思想,儒家经典之一《易经》就是一部专门讲“变易”哲学的著作,它通过八卦推演,阐明了万物都是在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道理,对后世影响很大
    (3)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仅儒家而言,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一直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和发展,尤其是明清之际,使之具有了某些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不止以上所列举的几点,此外,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也都极有意义,在近代文化变革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或有重要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科举制度变革和废止的历程。

    正确答案: (1)变更科考内容和科目,艺学科、算学科和经济特科;
    (2)废八股取士制,改用策论取士制;
    (3)改革和停罢武科,改由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4)递减科举“中额”,计划每届递减三分之一;
    (5)1905年9月命令正式废止科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概述我国近代教育形成的主要历程,你从中悟出哪些道理。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各种巨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20世纪的最初10年,也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10年,中国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但是,由于清政府坚持封建专制的统治致使新诞生的近代教育体制仍然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还有生搬日本和西方国家教育的痕迹。这些局限性只有等到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才能有本质的改变。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教育毕竟实现了从绵延两千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轨,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一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正确答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从林则徐、魏源所处之40年代开始,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才发生了变化。60年代,清政府搞了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目的是用先进技术巩固封建制度,用近代科学思想弥补儒学之不足,形成了第一次译价西学高潮。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70年代,改良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主张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改良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宣传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界有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戏剧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新式学堂与留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对西方政治学说发生了浓烈的兴趣,这位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观念层面得文化变革: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制度革命的胜利,两次复辟说明制度层面变革是不够的,基于此认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变革进入了观念层面的近代化阶段。根本之点:重人的价值,树立独立的人格。
    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人性、科学、民主为判定他者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因素是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因素包括:
    (1)经世思想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用世的精神,后世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显隐的不同。
    (2)变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变易思想,儒家经典之一《易经》就是一部专门讲“变易”哲学的著作,它通过八卦推演,阐明了万物都是在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道理,对后世影响很大
    (3)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仅儒家而言,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一直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和发展,尤其是明清之际,使之具有了某些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不止以上所列举的几点,此外,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也都极有意义,在近代文化变革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或有重要发展。

  • 第14题: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简述科举制度变革和废止的历程。


    正确答案: (1)变更科考内容和科目,艺学科、算学科和经济特科;
    (2)废八股取士制,改用策论取士制;
    (3)改革和停罢武科,改由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4)递减科举“中额”,计划每届递减三分之一;
    (5)1905年9月命令正式废止科举。

  • 第16题:

    简述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


    正确答案: (1)表现
    经济上:
    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
    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条件。
    (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4)结论:
    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 第17题:

    试述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变迁的历程。


    正确答案: 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文化的结合替代融合和同化隔离或孤立

  • 第18题:

    请简述选拔人才制度的变革历程。


    正确答案: 传说中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春秋战国时期为世卿世禄制并有军功爵制及养士等方法,汉代实行察举与征辟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九品中正制,分九个品级评定等级,从隋唐至清代一直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正式设进士,明经两科,唐代出现“常科”、“制科“(也称恩科),宋代宋太祖建立殿试。
    元代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御试,考题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完备阶段,从地方的县试、府试、院试,到省会的乡试,京城的会试、殿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 第19题: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问答题
    请简述选拔人才制度的变革历程。

    正确答案: 传说中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春秋战国时期为世卿世禄制并有军功爵制及养士等方法,汉代实行察举与征辟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九品中正制,分九个品级评定等级,从隋唐至清代一直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正式设进士,明经两科,唐代出现“常科”、“制科“(也称恩科),宋代宋太祖建立殿试。
    元代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御试,考题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完备阶段,从地方的县试、府试、院试,到省会的乡试,京城的会试、殿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复古与反神学:基督教史学史观成为他们嘲笑和批判对象;对古典时代抱有浓厚兴趣,力图从古典文化中找到思想武器;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二大流派:政治修辞学派、博学派
    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理性和进步:
    历史哲学的兴起
    十九世纪——历史学的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兰克学派;下半叶:实证主义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正确答案: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正确答案: (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二)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三)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