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1.特点:
1)发作快
2)由IgE介导
3)一般无明显组织伤害
4)有明显个体差异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机体接触相同抗原,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IgE与变应原发生桥联作用,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作用于靶器官,使得支气管、消化道的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高,最终出现全身性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肤超敏反应(荨麻疹)、呼吸道超敏反应(哮喘、变应性鼻炎)、胃肠道超敏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常见病例: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3)支气管哮喘
4)食物性超敏反应
5)皮肤超敏反应
(2)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1.特点:
1)抗原存在与细胞膜
2)抗体为IgG、IgM
3)有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或无)
4)细胞受损伤(或功能亢进)
2.发生机制:
1)抗原:半抗原+载体、非自身细胞抗原、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2)细胞:主要是血细胞
3)细胞损伤机制:细胞溶解、调理吞噬、ADCC
3.常见病例: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引起的免疫溶血
4)甲状腺功能亢进(抗体:长效甲状腺刺激素)
(3)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1.特点:
1)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2)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3)有补体、中性粒细胞参与引起血管炎等组织损伤
2.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3.常见病例:
1)Arthus反应(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血清病(药物热有类似机制)
3)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4)类风湿性关节炎
(4)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致敏T细胞介导)
1.特点:
1)发作慢
2)与致敏T细胞有关,而与抗体无关
3)病变部位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2.发生机制:细胞免疫
3.常见病例:
1)传染性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物排斥反应
更多“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名称、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病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正确答案: Ⅰ型:发生快,消失也快;抗体为IgE;有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般无组织器官损伤Ⅱ型:抗原在细胞膜上;抗体为IgG、IgM;以细胞溶.Ⅲ型:抗原游离;抗体为IgG、IgM;IC沉积,局部发生炎症反应.Ⅳ型:发生迟,消失也慢;抗体、补体不参与;局部发生慢性炎症反应

  • 第2题:

    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及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 敏反应共分为4种类型,I型,II型,III型,IV型。
    ①I型超敏反应即通常所说的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机制分为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如青霉素过敏。
    ②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如输血反应。
    ③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并在其它免疫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病理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IV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如接触性皮炎

  • 第3题:

    试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1)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为:
    ①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分大中小3种,通常大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通过肾小球滤膜随尿排出体外,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则可长期存在于血液循环中)。
    ②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毛细血管迂回曲折,血流缓慢,易产生涡流,且血压较高;再加上血管活性胺类物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并嵌入毛细血管细胞间隙中)。
    ③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组织损伤(激活的补体、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等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
    (2)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类Arthus);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 第4题:

    简述超敏反应的种类和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Ⅰ型(速发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常见青霉素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Ⅱ型(细胞毒型):如新生儿溶血症、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如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迟发性)如接触性皮炎和移植排斥反应,针对细胞内寄生菌、真菌和病毒产生的细胞免疫的同时伴随细胞损伤,又称为传染性超敏反应。

  • 第5题:

    Gell和Coombs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即()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即()型超敏反应。


    正确答案:速发;细胞毒(细胞溶解);免疫复合物(血管炎);迟发

  • 第6题:

    简述各型坏疽的特点。


    正确答案: 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末梢,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畅通时发生,由于缺血,干燥引起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炎症分界线,因在体表,恶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脏器,在动脉阻塞又有静脉回流受阻伴淤血水肿时发生,局部组织肿胀、湿润、呈黑绿色。因炎症弥漫,故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界限,有严重恶臭及全身中毒症状。常见的有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等。气性坏疽为湿性坏疽的特殊类型,常见于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蜂窝状,压之有捻发感。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展迅速,后果严重。

  • 第7题:

    简述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及各型的特点。


    正确答案:1、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如HBV。2、潜伏感染:原病毒以基因组的形式长期潜伏在体内,不编码感染性病毒颗粒,激活才发生增殖。如HSV。3、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特别长,一旦发病,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如HIV、朊粒。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感染数年后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如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

  • 第8题:

    简述酒渣鼻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特点。


    正确答案: (1)红斑型:颜面中部特别是鼻尖部出现红斑,开始为暂时性,时起时消,寒冷、饮酒、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精神兴奋时红斑更为明显,以后红斑持久不退,并伴毛细血管扩张,呈细丝状,分布如树枝。
    (2)丘疹脓疱型:病情继续发展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样丘疹或小脓疱,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如红丝缠绕,纵横交错,皮色由鲜红变为紫褐,自觉轻度瘙痒。病程迁延数年不愈,极少数最终发展成鼻赘。
    (3)鼻赘期:临床较少见,多为病期长久者。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且皮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各型脓疱疮的皮损特点。

    正确答案: 各型脓疱疮的皮损特点如下:
    (1)寻常性脓疱疮:皮损初发为红色斑疹,迅速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或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而易破溃;脓液干涸结成蜜黄色厚痂。
    (2)大疱性脓疱疮:初发损害为米粒至黄豆大水疱,迅速增大如蚕豆或更大,周围红晕较轻。疱内容物初清澈、后混浊,疱壁初紧张、后松弛。脓液呈半月形沉积,为本型的特征。可出现环状脓疱。
    (3)新生儿脓疱疮:发病急,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大脓疱,疱周有红晕,破溃后有糜烂面。干涸结成黄色薄痂。
    (4)深脓疱疮:皮损初为脓疱,渐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表面形成黑褐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痂脱后可见周边陡峭的碟状溃疡。疼痛明显。约经2~4周结痂而愈,留有瘢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脉搏短绌的特点和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是什么?测量方法是什么?什么是脉搏短绌?

    正确答案: (一)特点: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二)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可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
    (三)疾病: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
    (四)测量方法:由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开始”和“停止”口令,计时一分钟
    (五)概念: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简称绌脉
    (六)异常脉搏的护理:
    1、休息与活动
    2、加强观察
    3、准备急救物品和急救仪器
    4、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七)测量脉搏的注意事项:
    1、勿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的搏动较强,易与患者脉搏相混淆
    2、异常脉搏应测量1分钟;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应测心尖搏动1分钟
    3、为偏瘫患者测量脉搏时,应选择健侧肢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各型坏疽的特点。

    正确答案: 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干性坏疽多见于四肢末梢,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畅通时发生,由于缺血,干燥引起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炎症分界线,因在体表,恶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脏器,在动脉阻塞又有静脉回流受阻伴淤血水肿时发生,局部组织肿胀、湿润、呈黑绿色。因炎症弥漫,故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界限,有严重恶臭及全身中毒症状。常见的有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等。气性坏疽为湿性坏疽的特殊类型,常见于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蜂窝状,压之有捻发感。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展迅速,后果严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及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正确答案: 敏反应共分为4种类型,I型,II型,III型,IV型。
    ①I型超敏反应即通常所说的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机制分为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如青霉素过敏。
    ②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如输血反应。
    ③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并在其它免疫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病理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IV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如接触性皮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食管静脉曲张分度。各型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日本门脉高压研究会提出的食管静脉曲张内镜记录标准,将静脉曲张分为三度四型:
    (1)轻度Ⅰ型---食管静脉曲张呈直线形或蛇形,表面无红色征,直径<3mm,呈白色,位于食管下段。
    (2)中度Ⅱ型---食管静脉曲张呈串珠状或结节状,无红色征,3mm<直径<6mm,呈蓝色,位于食管中下段。
    (3)重度Ⅲ型---食管静脉曲张呈蛇形、串珠状或结节状,有红色征,直径>6mm,呈紫色。
    (4)重度Ⅳ型---镜下表现同Ⅲ型,食管粘膜糜烂,曲张静脉呈紫红色,易破裂出血。

  • 第14题:

    简述药物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正确答案: 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与II型反应不同之处是,免疫球蛋白产生是抗血清可溶性抗原,其结果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处的组织广泛损害。因此由药物或化学半抗原、特异性抗体加上补体活化成分构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常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有关。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肉皮、也可累及皮肤和循环系统。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免疫复合物活化激活炎症反应,因此组织损伤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吸附的沉积位点有关。临床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荨麻疹。

  • 第15题:

    肺结核分为几个类型?简述各型名称?


    正确答案: 肺结核可分为五个类型:
    Ⅰ型肺结核(原发型肺结核)。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Ⅴ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

  • 第16题:

    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正确答案:(1)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2)由IgE抗体介导;
    (3)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反应;
    (4)主要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无明显组织损伤;
    (5)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第17题:

    简述脉搏短绌的特点和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是什么?测量方法是什么?什么是脉搏短绌?


    正确答案:(一)特点: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二)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可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
    (三)疾病: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
    (四)测量方法:由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开始”和“停止”口令,计时一分钟
    (五)概念: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简称绌脉
    (六)异常脉搏的护理:
    1、休息与活动
    2、加强观察
    3、准备急救物品和急救仪器
    4、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七)测量脉搏的注意事项:
    1、勿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的搏动较强,易与患者脉搏相混淆
    2、异常脉搏应测量1分钟;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应测心尖搏动1分钟
    3、为偏瘫患者测量脉搏时,应选择健侧肢体

  • 第18题:

    简述主观听觉评价的分型及各型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主观听觉评价将发音分为4型:①粗糙型:声带肿胀变软,振动不平衡,常见声带息肉;②气息型: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呼出气流增大,常见于声带瘫痪;③无力型:声带变薄,质量减轻,张力下降,常见声带麻痹;④紧张型:声带异常变硬、变晕,发声费力,常见于声带癌患者。

  • 第19题:

    试述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不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致。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名称、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病例。

    正确答案: (1)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1.特点:
    1)发作快
    2)由IgE介导
    3)一般无明显组织伤害
    4)有明显个体差异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机体接触相同抗原,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IgE与变应原发生桥联作用,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作用于靶器官,使得支气管、消化道的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高,最终出现全身性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肤超敏反应(荨麻疹)、呼吸道超敏反应(哮喘、变应性鼻炎)、胃肠道超敏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常见病例: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3)支气管哮喘
    4)食物性超敏反应
    5)皮肤超敏反应
    (2)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1.特点:
    1)抗原存在与细胞膜
    2)抗体为IgG、IgM
    3)有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或无)
    4)细胞受损伤(或功能亢进)
    2.发生机制:
    1)抗原:半抗原+载体、非自身细胞抗原、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2)细胞:主要是血细胞
    3)细胞损伤机制:细胞溶解、调理吞噬、ADCC
    3.常见病例: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引起的免疫溶血
    4)甲状腺功能亢进(抗体:长效甲状腺刺激素)
    (3)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1.特点:
    1)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2)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3)有补体、中性粒细胞参与引起血管炎等组织损伤
    2.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3.常见病例:
    1)Arthus反应(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血清病(药物热有类似机制)
    3)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4)类风湿性关节炎
    (4)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致敏T细胞介导)
    1.特点:
    1)发作慢
    2)与致敏T细胞有关,而与抗体无关
    3)病变部位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2.发生机制:细胞免疫
    3.常见病例:
    1)传染性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物排斥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药物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正确答案: 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与II型反应不同之处是,免疫球蛋白产生是抗血清可溶性抗原,其结果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处的组织广泛损害。因此由药物或化学半抗原、特异性抗体加上补体活化成分构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常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有关。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肉皮、也可累及皮肤和循环系统。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免疫复合物活化激活炎症反应,因此组织损伤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吸附的沉积位点有关。临床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荨麻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正确答案: Ⅰ型:发生快,消失也快;抗体为IgE;有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般无组织器官损伤Ⅱ型:抗原在细胞膜上;抗体为IgG、IgM;以细胞溶.Ⅲ型:抗原游离;抗体为IgG、IgM;IC沉积,局部发生炎症反应.Ⅳ型:发生迟,消失也慢;抗体、补体不参与;局部发生慢性炎症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肺结核分为几个类型?简述各型名称?

    正确答案: 肺结核可分为五个类型:
    Ⅰ型肺结核(原发型肺结核)。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Ⅴ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