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二战后中央银行发生了哪些变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说明二战后德国教育督导制度有哪些变化?
    (1)强化学校监督的指导建议职能;
    (2)将实行指导建议职能和监控职能在人员上和组织上进行分离;
    (3)督导权力的行使是有条件的;
    (4)努力实现从多领域督导向单一学校专门督导的转化及按教学科目进行督导。

  • 第2题:

    二战后技术革命使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 A、白领工人阶层逐步扩大
    • B、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 C、发达国家的失业状况更为复杂
    • D、蓝领工人比例上升

    正确答案:A,B,C

  • 第3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投资的特点是()

    • A、国际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 B、国际投资中的主体仍是西方发达国家
    • C、国际资本移动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 D、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4题:

    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争论开始于()

    • A、中央银行产生之初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D、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有哪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
    第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 第6题: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正确答案: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2)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3)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和相互交融的趋势,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4)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
    (5)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
    (6)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

  • 第7题:

    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正确答案:资产阶级采取了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并在法治的旗帜下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来实现其政治统治职能;政府政治统治职能中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加强国防力量等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第8题:

    多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投资的特点是()
    A

    国际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B

    国际投资中的主体仍是西方发达国家

    C

    国际资本移动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D

    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二战后日本法律制度的发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二战后中央银行发生了哪些变化。

    正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稳定货币、筹集资金,都以货币信用政策作为干预再生产过程和调节国民经济生活的主要杠杆。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重要职责的中央银行在二战后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1)由一般货币发行向国家垄断发行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中央银行的认识有所深化,从而强化了对它的控制。这大大加快了中央银行的国有化进程,由此实现了中央银行由一般的发行银行向国家垄断发行即真正的发行银行转化。
    (2)由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向政府的银行转化。随着中央银行国有化进程的加快,中央银行对国家负责,许多国家的银行法规明确规定了中央银行作为政府代理的身份,从而实现了中央银行向政府银行的转化。
    (3)由集中保管准备金向银行的银行转化。进入20世纪中叶,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趋提高,它逐步放弃了对企业家的信用关系,改变为与商业银行和国家政府发生信用关系。由于商业银行都在发行银行有存款,所以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也通过发行银行来办理。同时,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短缺时,可以在发行银行取得信用支持,使中央银行成为最终的信用支持者。中央银行不与普通商业银行争利益,行使管理一般银行的职能并成为金融体系的中心机构,这标志着它向银行的银行转化。
    (4)由货币政策的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离不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在具体运用中大大加强并注重其综合功能的发挥,即由过去的一般性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
    (5)各国中央银行的金融合作加强。随着各国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保证各国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共同抵御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彼此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出现新的变化。

    正确答案: ①国际贸易的规模积聚扩大。
    ②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③无形商品贸易迅速发展。
    ④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
    ⑤贸易组织跨国化(国际化),垄断资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大。
    ⑥加剧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⑦国际贸易中竞争更剧烈。
    ⑧加强了贸易管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正确答案: (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战后的经济危机中哪些经济指标和战前不同。


    正确答案: (1)危机期间物继续上涨 在战前的经济周期进程中,商品价格的变化呈现出以下规律:危机阶段物价下跌,萧条阶段物价在低水平停滞徘徊,复苏和高涨阶段物价逐渐上升。战后,由于各国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垄断组织采取维持高价的政策,物价的长期趋势是持续上涨,即使在危机阶段也是如此。1974年-1975年的危机中,物价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油价有关。除了这次危机的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危机期间物价也继续上涨,只是涨势比较缓和,呈现出物价循环变动的特征。
    (2)危机期间利率并不上升,有时反而下降 战前危机时期,由于信贷关系紧张,利率通常是上升的。而在战后的危机时期,利率往往并不上升,有时反而下降。这是因为战后的经济危机一般并不伴随有信贷危机,信贷关系并不是很紧张,大垄断组织辆有大量自有资金,并不完全依赖信贷市场。另外,各国政府把降低利率作为一种反衰退措施,在危机期间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借以压低市场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发展。
    (3)危机初期库存无明显增加 战前高涨阶段后期库存明显增加,危机阶段的前期库存大量增加,而后逐渐消散,萧条阶段库存水平最低。战后情况则不然,整个周期过程库存都无显著增减。这是因为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比战前发达,宏观控制能力增强,企业能根据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而把库存数量控制在合适的水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 大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第三产业提供的是服务,而服务是无需储存的。

  • 第14题:

    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雅尔塔体制: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对二战后的影响可以概括为:
    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的争夺和对抗;
    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
    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斗争。

  • 第15题:

    试述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出现新的变化。


    正确答案: ①国际贸易的规模积聚扩大。
    ②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③无形商品贸易迅速发展。
    ④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
    ⑤贸易组织跨国化(国际化),垄断资本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大。
    ⑥加剧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⑦国际贸易中竞争更剧烈。
    ⑧加强了贸易管理。

  • 第16题:

    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正确答案: (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

  • 第17题:

    试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①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内部构成多元化。②资产阶级比重下降,成份复杂化,但百万、亿万富翁有较大增长。③“中产阶级”成份扩大,新中间阶层兴起,但社会地位很不稳定。
    (2)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①工人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②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化和企业管理的民主化不断加强,使劳资双方矛盾缓和。③结构性失业的大量存在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工会不得不自我约束。学生运动、反对种族(性别)歧视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绿色环保运动及反全球化运动等接连不断。
    (3)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和相互交融,政党纲领和政策趋于中庸①20世纪50-6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②20世纪70-80年代,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即实用主义、折衷主义和改良主义)相结合。
    (4)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①利益集团对政府和议会施加影响,使其制定符合自己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决策。②新闻舆论力量为大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加强了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被称为“第四种权力”。
    (5)公民权利权进一步扩大①公民自由权利扩大,取消或放松了对公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等权利的限制和附加条件。②公民平等权利扩大,取消或降低了对公民选举权的限制,强调社会公益的重要地位。③公民决策参与权利扩大,出现了公民投票、公民复决等直接、半直接的民主政治参与形式。
    (6)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①国家权力重心由议会到政府,议会地位和权力弱化成为西方国家一个普遍现象。②行政首脑以“行政协定”或行政命令直接处理国内外事务,政府实际上剥夺了议会的部分立法权。

  • 第18题:

    简述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④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

    正确答案: 战后西方史学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发展迅速和变化不断。具体说来,它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完成了战前开始的新史学取代传统史学的转变。新史学成为史坛主潮;
    第二,新史学内部不断嬗变,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而又不乏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也对新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处于新旧交替的状态,战后50年代中期,新史学在西方国家之间占据上风,成为史坛的主潮,并在70年代达到鼎盛。特别是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成绩尤为显赫。这个时期新史学特别重视方法论的探讨和建设,提倡跨学科方法,倡导总体史、长时段、计量化等结构功能主义思潮和方法。但这时期新史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一是过分强调超越个人的结构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决定作用,而完全忽略了历史中的人;二是过分强调表示结构变动的长时段和表示节奏稍慢的历史趋势的中时段,而忽略了表示历史突发事件的短时段。
    70年代末,新史学逐渐出现了专线个,其特征可简单概括为:逐渐摆脱结构、功能、长时段、计量、模型等的框架和影响,而转向人的心态、思想、感情、情绪、观念、日常生活等深层次,以及历史的片段、裂层、微观世界、文化等方面。与过去对全球结构的客观分析不同,现在转向研究集团的和个人的具体实践;与过去把个人看成是与其对立的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中间成员”不同,现在个人本身、他的直觉,他的独一无二的主观性、他独有的选择,都成了中心范畴。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史学科学性原则认识的改变和修正。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对西方现在社会的批判与反思的结果。它对史学提出的挑战如历史构建的可靠性和限度、历史解释的性质、历史叙述和文学话语的作用和关系,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以及文本和语言等,都是历史学和历史认识中的根本难题。这就迫使史学家去重新思考有关自己的职业、有关历史学在人文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有关历史学内部结构以及研究任务的传统观念等问题。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史学的发展演变多与此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正确答案: 资产阶级采取了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并在法治的旗帜下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来实现其政治统治职能;政府政治统治职能中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加强国防力量等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争论开始于()
    A

    中央银行产生之初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战后的经济危机中哪些经济指标和战前不同。

    正确答案: (1)危机期间物继续上涨 在战前的经济周期进程中,商品价格的变化呈现出以下规律:危机阶段物价下跌,萧条阶段物价在低水平停滞徘徊,复苏和高涨阶段物价逐渐上升。战后,由于各国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垄断组织采取维持高价的政策,物价的长期趋势是持续上涨,即使在危机阶段也是如此。1974年-1975年的危机中,物价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油价有关。除了这次危机的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危机期间物价也继续上涨,只是涨势比较缓和,呈现出物价循环变动的特征。
    (2)危机期间利率并不上升,有时反而下降 战前危机时期,由于信贷关系紧张,利率通常是上升的。而在战后的危机时期,利率往往并不上升,有时反而下降。这是因为战后的经济危机一般并不伴随有信贷危机,信贷关系并不是很紧张,大垄断组织辆有大量自有资金,并不完全依赖信贷市场。另外,各国政府把降低利率作为一种反衰退措施,在危机期间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借以压低市场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发展。
    (3)危机初期库存无明显增加 战前高涨阶段后期库存明显增加,危机阶段的前期库存大量增加,而后逐渐消散,萧条阶段库存水平最低。战后情况则不然,整个周期过程库存都无显著增减。这是因为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比战前发达,宏观控制能力增强,企业能根据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而把库存数量控制在合适的水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 大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第三产业提供的是服务,而服务是无需储存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
    ④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