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必须把资本的市场的稳定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目标考虑的范围之内,是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见解。货币当局一般持否定意见,但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又好像并未全然无视资本的市场的状况。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分析的?

题目

是否必须把资本的市场的稳定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目标考虑的范围之内,是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见解。货币当局一般持否定意见,但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又好像并未全然无视资本的市场的状况。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考题
更多“是否必须把资本的市场的稳定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目标考虑的范围之内,是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见解。货币当局一般持否定意见,但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又好像并未全然无视资本的市场的状况。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分析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 )。

    A.介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

    B.是货币政策实施的远期操作目标

    C.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远期目标

    D.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正确答案:D

  • 第2题:

    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或手段是 ( ) 。

    A. 货币政策工具
    B.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C.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D. 货币政策方法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

    A、介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
    B、是货币政策实施的远期操作目标
    C、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远期目标
    D、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答案:D
    解析: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

  • 第4题: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开市场操作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B.货币政策工具必须与货币运行机制相联系,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C.道义劝告属于传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D.窗口指导属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货币政策;

    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必须是与货币运行机制相联系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一般性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③直接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④间接信用指导,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 第5题:

    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是指()。

    A.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B.货币政策目标
    C.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D.货币政策工具

    答案:B
    解析:
    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是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故B项正确;货币政策内容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故ACD均属于货币政策的内容,但都不是其首要问题,故ACD错误。所以答案选B。

  • 第6题:

    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 )。

    A.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B.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C.货币政策工具
    D.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答案:C
    解析:
    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又称货币政策措施或货币政策手段。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 第7题:

    资本的市场的价格能否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部分?问题的另一种提法:资本的市场的价格在怎样的意义上可以视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部分?


    正确答案: 资产市场的价格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构成部分,下面就是两种思路:
    (1)以托宾为首的经济学家把资本的市场、资本的市场上的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纳入传导机制,认为货币理论应看作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进行资产结构管理的理论。也就是说,沟通货币和金融机构一方与实体经济一方这两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货币数量或利率,而是资产价格以及关系资产价格的利率结构等因素。传导的过程是: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变动导致实际投资的变化,并最后影响实体经济和产出。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影响实际投资的机制在于:股票价格是对现存资本存量价值的评估,是企业市场价值依以评价的依据,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按现行物价购买机器、设备进行新投资的成本——相比较,将影响投资行为。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值高,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愿意增加投资支出,追加资本存量;相反,如果q值低,厂商对新的投资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q值是决定新投资的主要因素。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M.r→PE→q→I→Y
    式中,M为货币供给;R为利率;PE为股票价格;q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I为投资;Y为总收入。
    (2)资本的市场的态势也可以通过如下的途径作用于货币政策所要调控的目标。以资产价格上升为例,基本思路可简单概括为:
    资产价格→财富效应→支出效应→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压力、失业压力→货币政策做出反应
    金融资产价格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的财富显著增大;财富的增加意味着预期收入的提高,于是刺激了当前消费支出,扩大了支出;旺盛的支出提出了增大的货币需求,增大的货币需求要求扩张货币供给;如果依据货币需求供给货币,就会使通货膨胀的压力超过实际经济的承受能力。为此,必须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的链条是存在的,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货币政策的反应是直接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做出的,而不是对链条的起点。

  • 第8题:

    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当局最常用的一种()工具。

    • A、货币政策
    • B、货币统计
    • C、金融政策
    • D、金融统计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介于货币中介目标与终极目标政策之间

    B

    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C

    货币政策实施的远期操作目标

    D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远期目标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最终目标

    B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C

    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操作目标

    D

    最终目标——操作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


    正确答案: A
    解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过程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开市场操作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B

    货币政策工具必须与货币运行机制相联系,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C

    道义劝导属于传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D

    窗口指导属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做怎样的表述?

    正确答案: (1)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如德国、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单一目标观点,这又可分成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作为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以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双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两方面的要求。强调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不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多重目标观点,鉴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即目标应是多重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种观点似乎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更为符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或手段一般称为( )。

    A.货币政策工具

    B.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C.货币政策手段

    D.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

    A:介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
    B:货币政策实施的远期操作目标
    C: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远期目标
    D: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的概念。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 第15题:

    以下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最终目标
    B.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C.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操作目标
    D.最终目标——操作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

    答案:B
    解析:
    考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过程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 第16题:

    请运用通货膨胀理论,分析2010年是否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如果存在,起因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


    答案:
    解析:
    2010年中国的经济困难与挑战并存,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身边的物价普遍上涨,从“豆 你玩”、“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这些人们为物价上涨所想出的搞笑词汇可以看出, “涨”已不是在个别方面。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随之上涨,物价上涨已经是持续而普遍的了, 这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中所说的通货膨胀的极明显的表现。 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 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需失衡、供不应求这也正是2010年我国通胀的幕后黑手? 结合宏观经济学与社会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通胀后的一些本质原因: 第一,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笫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 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 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第三,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笫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 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 货膨胀。 第五,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 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澎胀。 第六,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早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 内价格产也了很大影响。 第七,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 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 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 超预期。 第八,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 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 势,随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 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 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在了解到国内的通胀预期的原因,应当认识到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不能抑制中国的经济增 长,所以不能单纯地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是较多的使用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实 行不同的信贷配给额度或者优惠利率,那么应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目标执行货币政策: 第一,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产业链,保持或加快原有 经济发展速度,使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得到满足,人为地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反而加剧通货膨 胀。这就需要在信贷控制上有选择地进行产业扶持,而不是全部实行较高的贷款成本。 第二,继续推进人民币缓慢地升值,形成合理的汇率波动空间,加大加快对外投资。 第三,行业投资、重大项目继续采取区别对待政策,对老百姓重要消费商品、紧缺领域, 运用政策支持扩大投资,如农产品、房地产等方面。继续有选择性地扩大投资。 第四,提高资源价格,提高劳动力价格,扩大内需应对外需疲弱,收紧外资在国内的资产 收购及一般性投资,收紧外资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投机活动,继续严格严控资本项下外汇投 机资金的进出。 第五,因通货膨胀已使部分工薪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加大补贴力度,强制推 高工薪阶层工资的增速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高于通胀水平。 笫六,动用中央储备,确保市场供应;改善价格环境,促进价格稳定,必要时对重要的生 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取缔非法交易。 笫七,推进股市繁荣,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构筑资金池以便吸纳房地产市场退出来的资金和 外来热钱,使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得到满足,也有利于推进金融快速发展,使股市、创业板和期货 市场等金融市场能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储金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

  • 第17题:

    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介于货币中介目标与终极目标政策之间
    B.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
    C.货币政策实施的远期操作目标
    D.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远期目标

    答案:B
    解析: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的目标,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和短期利率等,故B项正确。

  • 第18题: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 )。

    A:最初目标
    B:中介目标
    C:控制目标
    D:操作目标
    E:最终目标

    答案:B,D,E
    解析:

  • 第19题:

    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做怎样的表述?


    正确答案: (1)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如德国、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单一目标观点,这又可分成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作为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以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双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两方面的要求。强调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不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多重目标观点,鉴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即目标应是多重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种观点似乎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更为符合。

  • 第20题:

    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作怎样的表述?


    正确答案: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稳定两项;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则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之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德国是其中的代表。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无论是否有明文的规定——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如果回溯历史,从古代直至现代货币政策推行之前,围绕货币所制定的政策,也没有不涉及稳定币值的。虽都不能不涉及币值,但对币值却有不同的方针:力求保持币值的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对高通货膨胀率无可奈何之下把增长与就业摆在首位,等等。在非常时期,政策意向甚至就是货币贬值。所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论证不应过分机械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 第21题:

    问答题
    是否必须把资本的市场的稳定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目标考虑的范围之内,是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见解。货币当局一般持否定意见,但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又好像并未全然无视资本的市场的状况。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分析的?

    正确答案: (1)资本的市场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等重要作用,因此,资本的市场的稳定发展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货币政策操作对资金供给、市场利率产生影响,那就必然影响资本的市场的价格,并通过资本的市场影响到其他的微观经济行为,诸如民间投资、消费等等,最后则会在产出和通货膨胀等方面表现其宏观经济效应。因而有些人认为,货币当局应对资本的市场的运行负有干预的责任。其实质性的要求是,当资本的市场上资产价格下滑,应采取降低利率、扩张信用等措施,以阻止下滑;当资本的市场上资产价格过高,应采取提高利率、紧缩信用等措施,以防止过热。
    (2)对于干预资本的市场的主张,货币当局是明确持反对立场。一般情况下,货币当局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至于资本的市场的走势,不在他们调控的职责之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资本的市场的态势,但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去干预资本的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资本的市场的态势,通过如下的途径,作用于货币政策所要调控的目标。他们的基本思路可简单概括为:
    资产价格→财富效应→支出效应→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压力、失业压力→货币政策做出反应
    具体的分析是,当股市连续攀升时,金融资产价格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的财富显著增加;财富的增加意味着预期收入的提高,于是刺激了当前消费支出,扩大了支出;旺盛的支出增加货币需求,增大的货币需求要求扩张货币供给;如果依据货币需求供给货币,就会使通货膨胀的压力超过实际经济的承受能力。为此,必须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
    可见,货币政策的反应是直接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做出的,而不是以调整资本的市场为出发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决策的依据和追求的目标必须是可以把握和度量的经济过程。通货膨胀、就业、经济成长等当前过程多少是可以把握的:变动前景虽有不确定性,但波动范围大体可以预期。至于资本的市场,波动、震荡,变化于朝夕之间。以之作为政策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3)当然,货币政策对资本的市场确实有影响。比如,长期利率与股市存在相关关系;资本的市场的资产价格也可能隐含着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从理论上讲,资产价格至少可以作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过程中的监测指标之一。实际上,货币当局对之也十分关注。但种种不确定性,难以在决策过程中建立确定性的数量制约关系。
    至于在非常情况之下,中央银行通常会毫不迟疑地采取紧急措施,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保证资本的市场不至陷入崩盘境地。但是,这并不意味中央银行在一般情况下也应积极干预资本的市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所谓的三难困局(Trilemma),指的是()。
    A

    固定汇率制度、自由开放的资本*市场、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很难同时存在

    B

    浮动汇率制度、自由开放的资本*市场、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很难同时存在

    C

    浮动汇率制度、资本管制、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很难同时存在

    D

    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很难同时存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资本的市场的价格能否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部分?问题的另一种提法:资本的市场的价格在怎样的意义上可以视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部分?

    正确答案: 资产市场的价格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构成部分,下面就是两种思路:
    (1)以托宾为首的经济学家把资本的市场、资本的市场上的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纳入传导机制,认为货币理论应看作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进行资产结构管理的理论。也就是说,沟通货币和金融机构一方与实体经济一方这两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货币数量或利率,而是资产价格以及关系资产价格的利率结构等因素。传导的过程是: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变动导致实际投资的变化,并最后影响实体经济和产出。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影响实际投资的机制在于:股票价格是对现存资本存量价值的评估,是企业市场价值依以评价的依据,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按现行物价购买机器、设备进行新投资的成本——相比较,将影响投资行为。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值高,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愿意增加投资支出,追加资本存量;相反,如果q值低,厂商对新的投资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q值是决定新投资的主要因素。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M.r→PE→q→I→Y
    式中,M为货币供给;R为利率;PE为股票价格;q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I为投资;Y为总收入。
    (2)资本的市场的态势也可以通过如下的途径作用于货币政策所要调控的目标。以资产价格上升为例,基本思路可简单概括为:
    资产价格→财富效应→支出效应→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压力、失业压力→货币政策做出反应
    金融资产价格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的财富显著增大;财富的增加意味着预期收入的提高,于是刺激了当前消费支出,扩大了支出;旺盛的支出提出了增大的货币需求,增大的货币需求要求扩张货币供给;如果依据货币需求供给货币,就会使通货膨胀的压力超过实际经济的承受能力。为此,必须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的链条是存在的,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货币政策的反应是直接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做出的,而不是对链条的起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