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是()。A、余华认识到长此以往应习文坛主流的惯习书写模式继续创作下去不会有长进。B、时值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给余华提供了思考的契机。C、余华创作兴趣发生了转变,转而去写处于边缘性的文学题材。D、余华认为作家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很多种,这个时期他找到了更具文学价值的创作题材。

题目

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是()。

  • A、余华认识到长此以往应习文坛主流的惯习书写模式继续创作下去不会有长进。
  • B、时值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给余华提供了思考的契机。
  • C、余华创作兴趣发生了转变,转而去写处于边缘性的文学题材。
  • D、余华认为作家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很多种,这个时期他找到了更具文学价值的创作题材。

相似考题
更多“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是()。A、余华认识到长此以往应习文坛主流的惯习书写模式继续创作下去不会有长进。B、时值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给余华提供了思考的契机。C、余华创作兴趣发生了转变,转而去写处于边缘性的文学题材。D、余华认为作家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很多种,这个时期他找到了更具文学价值的创作题材。”相关问题
  • 第1题:

    余华的后期创作有个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理方式仍然不时出现,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主要作品有:
    《呼喊与细雨》(长篇,《收获》1991年第6期)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钟山》1992年第6期)
    《活着》(长篇,《收获》1992年第6期)
    《祖先》(《江南》1993年第1期)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战栗》(中篇,《花城》1994年第5期)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收获》1995年第6期)
    但是,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变化(特别是三部长篇的变化)十分明显。《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作品中那些像“看客”一样的冷漠的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带有一些“寓言”的色彩,可以看作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学”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与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是有思想而且是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但这两部小说的风格和特点也不相同。相比之下,《活着》虽然比《呼喊与细雨》更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不再采取“以暴还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已。最后,作者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自己一生的牛“命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许三观卖血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幽默”,这与早期余华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笑看人生”的崇高境界。
    因此,有人说,他在长时期充当先锋作家的角色后,成功地实现了几次转型。有人甚至说,“他的每部重要作品出现,几乎都是一次腾跳,一次逾越,一次精神和艺术的攀援。《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是这样,《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是这样。”

  • 第2题:

    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等。

    • A、王蒙
    • B、宗璞
    • C、张洁
    • D、余华

    正确答案:A,C,D

  • 第3题:

    驰骋文坛半个世纪,诗歌、散文、翻译、文学批评,皆有成就,自称为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的是()

    • A、余光中
    • B、余秋雨
    • C、余杰
    • D、余华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余华在创作长篇小说《》的过程中初次意识到了原来人物也有自己的声音和意志。


    正确答案:在细雨中呼喊

  • 第5题:

    请谈谈余华整个创作的历程?


    正确答案: 1987年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和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发表,震动了文坛。此后的作品还有《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等,由于对死亡和暴力的迷恋,令人骇异于他的“残忍的才华”,即是用一种冷静得近乎冷酷的态度来描写人性当中的残酷与丑陋,作家的态度是冷静背后的极端愤怒。
    1990年代之后,余华的态度有了变化,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早期作品中的紧张、愤怒开始得到缓解,这也可以说作家和现实和解了,也可以说他在尝试其他的方法。关于这种变化,余华自己有过阐述,他说自己的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平息,认识到“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观念转化之后的产物。叙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但其中有灾难,有痛苦,余华的笔调依旧冷静,但多了包容性的温情和幽默。
    此处重点谈一下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这部长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许三观是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丝厂当送茧工的青年,他看到别人卖血能挣钱养家,也就跟着去医院卖血。许三观从少年卖血到老年,一生共卖了九次血,他用第一次卖血的钱娶了媳妇成了家;此后每一次卖血都是为了家庭,为了抵挡突然来临的灾祸。在1960年代初期的自然灾害中,为了让饥肠辘辘的老婆儿子吃上一碗面条,他去卖血;为了讨好儿子插队下乡当地的队长,他卖了两次血;为了给并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大儿子治病,他去卖血。直到他的老年,他想为自己去卖一次血,却被血头骂得一钱不值,许三观在大街痛哭,为将来再有灾祸来临,自己不能卖血养家而伤心。
    《许三观卖血记》的风格保持了余华一贯的冷静,他的叙述是相当节制的。小说中最重要的叙事手段是重复。许三观每次卖血的行动是重复,而他卖血之前的准备活动——喝水,和卖血之后的补养——吃炒猪肝、喝黄酒,也是重复的。喝黄酒时的“温一温”的吆喝,也达到了重复的极点。余华以重复的方式表明自己对人生本质的某种认识,人生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与轮回。王安忆说过,尘埃也有其舞来舞去尘埃中见智慧的快乐,余华也是要在普通人对于灾难的应对当中,去展现他们虽然渺小如尘埃,却也完整俱足的人生的智慧与快乐。

  • 第6题:

    以作品为例,论述余华在创作转型后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


    正确答案:(1)余华在其创作转型之后的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充分体现了90年代初小说写作在文体上的新特点。作家开始在洞悉、把握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表达结构,不再刻意于虚构、设置,而是努力使小说的文本结构与现实世界的存在形态能形成或实现一种和谐、默契的对应关系。作者开始站在民间立场上,使小说的语体呈现出朴寒、柔和的独特的语感、语调,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自由语体。
    (2)《活着》表现的一种“生存的苦难”,表现了当代农民在不断被掠夺的过程中的生命力。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在不断被剥夺的一生。在这节节败退中,他从一个少爷变成了农民、壮丁和与老牛为伴的鳏夫。但他最终没有被打败,其原因就是一种朴素的中国式的生存哲学:活着。但活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徐福贵的生活中,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更令人痛苦和恐惧。
    (3)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存哲学、日常伦理和道德观念。这一转变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中,从表面上看,许三观的命运比徐福贵幸福,但他所受到的心理磨难却丝毫没有逊色,许三观的血在被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在不动声色中人物的悲凉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虽然没有像前期作品中那样过分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但生存的苦痛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甚至比前者还要巨大。
    (4)《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没有复杂的结构,整部小说依时间顺序展开,但作家却在单一或简约的叙述过程中对叙述人、人物、人物对话、包括叙述人和人物的声音及其重复性进行挖掘,人物仿佛彻底摆脱了作家的控制,而还原了自身的存在形态。

  • 第7题:

    余华在创作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初次意识到了原来人物也有自己的声音和意志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问答题
    以作品为例,论述余华在创作转型后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

    正确答案: (1)余华在其创作转型之后的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充分体现了90年代初小说写作在文体上的新特点。作家开始在洞悉、把握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表达结构,不再刻意于虚构、设置,而是努力使小说的文本结构与现实世界的存在形态能形成或实现一种和谐、默契的对应关系。作者开始站在民间立场上,使小说的语体呈现出朴寒、柔和的独特的语感、语调,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自由语体。
    (2)《活着》表现的一种“生存的苦难”,表现了当代农民在不断被掠夺的过程中的生命力。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在不断被剥夺的一生。在这节节败退中,他从一个少爷变成了农民、壮丁和与老牛为伴的鳏夫。但他最终没有被打败,其原因就是一种朴素的中国式的生存哲学:活着。但活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徐福贵的生活中,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更令人痛苦和恐惧。
    (3)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存哲学、日常伦理和道德观念。这一转变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中,从表面上看,许三观的命运比徐福贵幸福,但他所受到的心理磨难却丝毫没有逊色,许三观的血在被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在不动声色中人物的悲凉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虽然没有像前期作品中那样过分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但生存的苦痛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甚至比前者还要巨大。
    (4)《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没有复杂的结构,整部小说依时间顺序展开,但作家却在单一或简约的叙述过程中对叙述人、人物、人物对话、包括叙述人和人物的声音及其重复性进行挖掘,人物仿佛彻底摆脱了作家的控制,而还原了自身的存在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是()。
    A

    余华认识到长此以往应习文坛主流的惯习书写模式继续创作下去不会有长进。

    B

    时值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给余华提供了思考的契机。

    C

    余华创作兴趣发生了转变,转而去写处于边缘性的文学题材。

    D

    余华认为作家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很多种,这个时期他找到了更具文学价值的创作题材。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余华在创作长篇小说《》的过程中初次意识到了原来人物也有自己的声音和意志。

    正确答案: 在细雨中呼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余华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前期创作有些什么作品和特点?

    正确答案: 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这个时期,也可以以1988年为界,再分为两个阶段。他自己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上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上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当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余华的后期创作有个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理方式仍然不时出现,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主要作品有:
    《呼喊与细雨》(长篇,《收获》1991年第6期)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钟山》1992年第6期)
    《活着》(长篇,《收获》1992年第6期)
    《祖先》(《江南》1993年第1期)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战栗》(中篇,《花城》1994年第5期)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收获》1995年第6期)
    但是,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变化(特别是三部长篇的变化)十分明显。《呼喊与细雨》是他从狂暴状态松弛下来的第一部长篇,主要依靠回忆的“细雨”来滋润“呼喊”的紧张,“回忆”在这里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它不但要担负着化解作者紧张情绪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自己的温情温暖作品中那些像“看客”一样的冷漠的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带有一些“寓言”的色彩,可以看作是作者用“世俗”的方法表达的“哲学”思想。“活着”正是余华的“存在哲学”的核心。余华与当代其他许多作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是有思想而且是大体上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但这两部小说的风格和特点也不相同。相比之下,《活着》虽然比《呼喊与细雨》更加放松,即使是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也不再采取“以暴还暴”的方式,但也还只是“逆来顺受”而已。最后,作者采用让主人公福贵以自己的名字给陪伴自己一生的牛“命名”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许三观卖血记》则在《活着》“温和”的基调上,增加了更多的亮色,把一出人生的悲剧变成了喜剧,甚至走向了“幽默”,这与早期余华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笑看人生”的崇高境界。
    因此,有人说,他在长时期充当先锋作家的角色后,成功地实现了几次转型。有人甚至说,“他的每部重要作品出现,几乎都是一次腾跳,一次逾越,一次精神和艺术的攀援。《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是这样,《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是这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新时期大力用于描写工业改革题材的作家是()。

    • A、张承志
    • B、梁晓声
    • C、余华
    • D、蒋子龙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正确答案: 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三种颠覆现实真实、重构精神真实的叙事策略。
    一是打破“虚伪的现实”的理性秩序。怀疑现实秩序,意味着对现实理性秩序的怀疑。而余华用来戳穿“虚伪现实”面具的武器,便是他的第一种叙事策略,即以“暴力叙事”打破现实提供的理性秩序。余华小说中暴力事件来源于人物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望。因此,暴力本身便是人类主体精神自我出场的一种形式。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我”在搭顺风车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场殴斗。当“我”为汽车司机的利益与人打架时,司机却对这件事漠不关心,甚至看着“我”被打坏的鼻子“表情越来越高兴”,最后司机跳上一辆拖拉机,“哈哈大笑”地离去了。在这部小说中,对暴力事件的叙述直接摧毁了现实存在的“文明秩序”,司机的行为无疑对现实真实构成了颠覆。
    二是对超验事物的叙事还原。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许多与现实相似的叙事细节。这些细节的真实性令人恍惚觉得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现实之中,甚至真实得可以去触摸它们。但是,这些所谓的“真实”细节,只不过是余华对超验事物的叙事还原。可以这样理解,为了表现那些“真实得可以令人抚摸”的欲望和记忆,即作家心且中的精神真实,余华试图用叙事证明人类主体的精神,其实真实得如同可以触摸的客观现实。因此,在余华笔下,原本抽象的精神现象、虚无缥缈的超验事物就具有实在的“物性”。例如“他喘了一阵气,又将钢锯举了起来,随后用双手将鼻子向外拉,另一只手把钢锯放了进去,于是那鼻子秋千般地在脸上荡了起来”(《一九八六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真实”细节发生的故事背景,始终都是作家精神想象的产物,如兄弟相残、卖人肉、自残等。这些事件的精神烙印显而易见,但是,余华却把它们用写实的手法加以表现。那些在现实看来荒诞不经的事物,却在余华笔下充满了质感,“真实”地矗立着。
    三是对精神事件的叙事重构。余华小说的叙事场景大多具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它处处渗透着形而上的精神意念,那些逼真的细节叙述就在这种超现实的叙事场景中清楚地表明了自身的精神属性。《往事与刑罚》建构了一个形而上的叙事语境,小说人物没有姓名,情节发展被错乱的时间搅得支离破碎,甚至故事的发生时间也在小说创作时间之后,这本身便表明了小说的虚拟性质。因此,无论余华对刑罚的细节展示得多么逼真,都无法改变那些细节叙述的虚幻性。

  • 第15题:

    余华是哪一派的代表作家,他写的著名长篇小说有哪些?


    正确答案: 是先锋派,《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 第16题:

    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其发端的作品有苏童的《()》;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格非的《敌人》。


    正确答案:

  • 第17题:

    受到过汪曾祺创作风格较大影响的当代作家主要有()。

    • A、王安忆
    • B、王朔
    • C、贾平凹
    • D、余华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以写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著称的作者是()。

    • A、余秋雨
    • B、史铁生
    • C、马丽华
    • D、贾平凹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填空题
    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其发端的作品有苏童的《()》;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格非的《敌人》。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受到过汪曾祺创作风格较大影响的当代作家主要有()。
    A

    王安忆

    B

    王朔

    C

    贾平凹

    D

    余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驰骋文坛半个世纪,诗歌、散文、翻译、文学批评,皆有成就,自称为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的是()
    A

    余光中

    B

    余秋雨

    C

    余杰

    D

    余华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以写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著称的作者是()。
    A

    余秋雨

    B

    史铁生

    C

    马丽华

    D

    贾平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正确答案: (1)死亡和暴力
    这种倾向在小说中触目可见。如《现实一种》、《古典爱情》、《一九八六年》、《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等。
    (2)冷硬与荒寒
    如《古典爱情》:赴京赶考而落榜的柳生,归来寻找曾有一夜柔情的小姐。柳生来得及时,此时小姐的一条玉腿被切下正准备上席——余华所展示的古代饥荒吃人场面令人毛骨悚然,肉铺前排长龙的人群正等着屠夫分肉。
    (3)名字的取消和身份的模糊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姓名无法确定,故事的背景地点也无法确定,仿佛是当代一个江南小镇;“我”是个人云亦云的傻子,是个孤儿,别人叫我什么我就答应什么,拥有许多名字,其实一个也没有,全是个声音的空洞。
    《世事如烟》中所有人物只有“1,2,3,4,5,6,7”阿拉伯数字或“算命先生”、“灰衣女人”、“瞎子”这些名词。
    《往事与刑罚》用“陌生人”、“刑罚专家”代替具体人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新时期大力用于描写工业改革题材的作家是()。
    A

    张承志

    B

    梁晓声

    C

    余华

    D

    蒋子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