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题目

服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服装产品的“鲜活”性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要求服装企业能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QR)和敏捷制造(AM),加上人们对服装的消费讲究质量、追逐流行、突出个性,所以服装企业是较典型的多品种、少批量、短周期的柔性生产模式。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一出现,服装行业反应最为强烈,特别是在有了服装专用的CAD、CAM、FMS技术和各种电脑控制的缝制机械技术以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对服装企业MIE技术进行了开发。
服装企业实施的信息化工程与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不同,这是服装制造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
①服装市场变化快,产品差异大,决定了服装的生产属性是多品种、少批量、短周期;
②服装面(辅)料是柔软物,易皱、易变形、有疵点,加工过程中衣片零部件难自动抓取输送和定位:
③服装是技术和文化艺术结晶产品,设计艺术含量大,其设计通常分为两部分,即按流行趋势和创意主题进行款式设计和衣片设计,这两者之间没有数据上的联接。再有,二维衣片设计要覆盖到三维人体上才能进行款式设计的评价与修改,然后再返回二维平面衣片,这个难度远比机械刚体零部件二、三维设计复杂得多:
④服装加工时,特别是缝纫工位主要由人来完成,不像机械加工自动化程度高,人的熟练程度和情绪均会直
接影响生产,因而调度管理也困难得多;
⑤服装市场品牌效应强、产品质量档次和层次多、市场竞争无序,成本、营销管理困难。
基于以上原因,服装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构成、技术关键以及实施方面应不同于其它行业。由中国服装集团公司在北京建成的我国第一个服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用于生产加工中高档西服,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信息化工程系统总体构成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IS)、服装CAD系统、服装CAM系统、柔性缝制加工系统(FMS)、服装信息网络系统(GIS),这是一个以MIS为核心的GIS/CADICAMIFMSIMIS集成系统。
该系统工程要点如下:
①MIS子系统采用客户机朋臣务器方式,运行环境服务器端为WindowsNT4.0,用SQLServer做后台的数据库,客户机运行win95,Access作前台开发工具,该子系统采用ERP管理模式,以向各子系统下达生产计划和安排生产并接受反馈信息;
②由CAM裁剪衣片到FMS缝制之间缺乏电脑控制的衣片自动输送装置,是一个物流中断点,但有信息的集成与交互,而没有物流的自动连接;
③GIS子系统是利用国家科技部“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网”(PPNet),并作为它的一个区域网,由于PPNet网与Internet网连接,因而可利用该网发布和检索浏览服装流行趋势和服装产品信息,为企业生产和营销服务;
④整个信息化工程系统的网络架构考虑到进口的FMS系统的网络协议和P地址的不可变,其它系统只能与它取得一致,所以网络采用10BaSe-2、10BaSe-5、10BaSe-T混合方式连接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还保留向10010BaSe-T或更高网络系统环境扩充的能力;
⑤服装信息化工程用于服装企业优化运行,可使整体工效提高10%~20%,与一般服装企业生产相比,它可实现对服装市场的多品种、少批量信息快速反应与敏捷制造。
更多“服装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的特点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任务及目标


    正确答案: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核心任务是突出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数字化企业,即五化: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五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设计数字化,通过实现产品设计手段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产品的数字化,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制造装备数字化,通过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精密化,提高产品的精度和加工装配的效率;生产过程数字化,通过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管理数字化,通过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数字化,促进企业重组和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市场拓展和应变能力;企业数字化,在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部资源集成,实现制造企业的整体优化,捉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四是要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具体目标是,突破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专利;在全国2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示范企业中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促进100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及技术服务中心的发展;培训各种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50万人次:形成若干个专业化、网络化制造业信息化产业和服务联盟。

  • 第2题:

    制造业信息化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资源(信息、软件、硬件和服务)共享。通过对重要资源的共享,依靠网络中可替代的资源,提高系统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并提供更大范围的分布式处理能力。由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核心是系统过程集成,而集成的前提是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因此,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正如人的机体与血管的关系,当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时,作为支撑技术之一的计算机网络保证了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送到正确的地方,以便执行实体进行正确的操作。作为制造业信息化支撑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提供异机数据访问、异机程序访问和增值通信三大类功能,包括支持实现文件和数据共享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享生产数据和过程管理的ERP系统,以及支持CAD、CAM和CAPP等应用集成的PDM系统。除此以外,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增值通信,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合作伙伴交流信息,实现异地设计、异地制造,以及使用EDI技术在银行、客户和供应商之间传递各种单据,为建立企业间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提供支持环境。
    2)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企业在生产控制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应用,并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以支持企业的决策,是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目标。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合理地组织企业在生产控制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原有的、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支持企业的决策,是企业的最大需求,也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发展的目标。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特点是集成,以及以“数据仓库”为代表的新型的数据组织模式。数据库系统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查询和检索,还要能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带有统计性质的信息用于企业决策,通过数据挖掘和信息发现技术,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蕴涵的、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数据进行提取,找出数据间潜在的规律,对生产和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我们可以把数据库形象地看成是企业的“数据源”,它在逻辑上是分散的,但在物理上可以集中存放,也可以分布(分散)存放。而网络则可以看成是沟通用户和“数据源”的“通路”,它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客户机和客户机之间、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快速、可靠的访问通路。
    因此,今天的企业信息化支撑系统,一般都要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未来可能的应用给予足够的考虑,基于因特网内联网,规划合理的实施方案,以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并结合新型网络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网络数据库系统成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存储仓库。
    3)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
    随着因特网应用和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已成为计算机应用发展的主流方向。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厂泛,传统的信息技术和新一代的因特网技术正在寻求更加完美的结合,以满足日益复杂和丰富的应用需求。信息网络世界正朝着全球统一网络的方向发展:各种物理网络的相互连接、各种信息的相互识别和交换。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而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就是这个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提供网络上各种不同应用系统运行的公共逻辑支撑。事实上,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中间件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支撑服务,支持网络分布软件的开发、运行和部署,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安全、高效和高可用的运行支撑环境。基于这样的平台开发网络应用,软件人员只要关注于应用本身的具体业务逻辑部分,而不必涉及到底层各种系统资源的细节和差异。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一方面奠定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 第3题:

    简述什么是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距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一,工业化的进程是不能够逾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第二,在信息时代,工业化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英国实现工业化用了大约200年,日本实现工业化用了100多年,而韩国实现工业化只用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我国现在面临着与当年韩国类似的机遇,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企业从经营、生产、管理和产品开发的实际需求出发、量力而行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经营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一个总体信息化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根据企业需求的迫切性和实际能力,分步加以实施。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在“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科技部“十五”期间将在CAD/CIMS应用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整合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计划的资源,会同有关部门,以地方为主推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有四方面任务:
    1、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2、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
    4、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 第4题:

    化工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与机械制造过程相比,化工生产过程存在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化工过程信息化工程与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工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和特殊性。必须针对化工企业的特点和特殊要求,研究和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实施化工过程信息化工程。
    1.化工行业生产过程的特点
    依据工艺流程特点化工过程划分为三类:
    (1)连续流程型化工企业。其主要特征是物料从原料进入后连续经过反应、换热、分离、流体输送等各类化工环节,直至生成最后产品,如炼油、化肥、硝酸等企业即为典型的连续流程型化工企业。
    (2)间歇生产型化工企业。主要特征是物料加入某个釜式反应器后,按一定的工艺条件,并经历一定时间(在这一时间中往往没有物料流出)在达到某要求指标后,再排出物料进行后续加工过程。如制药过程的生物反应发酵罐,高分子化工中的聚合过程,涂料生产过程等,这一类企业通常是按一定批量,有间断、周期地进行生产,故又称为批处理过程。
    (3)连续与间歇相结合的化工企业。连续与间歇相结合的化工企业是连续型流程过程与间歇型流程过程二种兼有,并互相结合,如连续型流程的混合搅拌反应釜(CSTR)、煤造气炉、煤焦炉制气与联产甲醇等工艺。
    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基于连续生产过程,且包含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产品加工是连续进行的,不能中断,且工艺过程的加工顺序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产品生产遵循相对固定的工艺加工线路,需要一系列设备和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刚性较强,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始终连续不间断地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能量流在生产过程中交错使用,物料流需要循环,反复加工等生产特点使得生产装置间存在十分严重的耦合作用;此外,生产过程一般在高温、高压、低稳、真空、易燃、易爆、有毒等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环境下进行,经常受到原料供应量、原料组份变化、成品市场需求变化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致使需要改变生产负荷,甚至需要调整生产过程的结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倍增特性,不合格的产品以及超量的环境排放,或者由于控制系统失灵而引起的生产装置停工,将产生相当严重的经济后果。化工工业以连续过程为主,通常以大批量、高强度、少品种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满足平稳、长周期、低消耗、高质量、安全性、低环境排放等多项生产过程要求,是这类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里,过程控制技术而非产品设计技术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最为主要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化工过程对象特性复杂,精确机理建模十分困难;此外,信息处理方式复杂,数据量及计算量大且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等,致使圆满解决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决策问题通常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2.化工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特点
    人们有时将在以化工过程为代表的流程工业中实施的信息化工程系统称为计算机集成流程生产系统(CIPS)。从本质上来看,化工过程的信息化工程系统与离散制造过程信息化工程系统是一致的,在进行化工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设计、开发与实施工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利用其它行业实施信息化工程已取得的经验。针对化工过程生产过程的特点,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不同的控制管理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处理方式及其对信息采集处理的实时性、信息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CIPS系统纵向可以分解为五层递阶结构,其中包括基础控制级、优化级、调度级、管理级、经营决策层。根据化工生产过程控制与过程总体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总体集成的需求。

  • 第5题:

    如何确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难点和关键技术?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方案不是现有企业活动的计算机化,而是对整个企业在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的长远决策,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以适应企业的未来发展,当然,把一种高新技术应用于企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困难。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难点主要分为三大类:
    1)系统集成方面的困难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常常难以准确预见系统集成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当然,系统的开放性还要求来自多厂家供货的现实环境,这是因为信息化涉及的技术领域繁杂,从经营管理、工程设计直到生产制造,跨越多个学科,对计算机系统、各种应用软件以及各种设备的要求多种多样,一个厂家难以提供全套产品,这样就形成了多厂家供货的局面:而不同厂家的产品可能会因为风格不同,标准不统一,而难以集成。
    信息化要解决系统的集成,包括分系统之间的集成及分系统内部的集成,而用于集成的各种“构件”的来源可能会造成集成的问题:
    (1)企业原有的。为了减少工程投资,并缩短开发周期,尽快产生效益,必须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使其发挥作用,并尽量将它们集成到信息系统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原有的各种可用资源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落后性。由于受以前的技术水平限制,或因为没有考虑集成问题,这些企业原有的资源将会造成集成的困难。
    (2)外购的。为了利用成熟的技术,以减少实施风险,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方案设计时应考虑购置成熟的产品,但这会遇到多厂家供货、成熟软件固有的封闭性、非标准化等问题,这也将对系统集成造成困难。
    (3)自行开发的。为了减少投资,也为了弥补企业原有的及外购的产品缺欠,自行开发、二次开发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有可能造成集成问题。
    2)单元技术方面的困难
    由于企业的迫切需求,可能会要求系统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往往这些功能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求较高,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使这些功能实现起来技术难度较大,就形成了单元技术方面的困难。
    3)系统优化方面的困难
    系统优化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这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实现起来往往困难很大,特别是总体优化,不仅有单元技术上的困难,也有系统集成方面的困难。遗憾的是,由于工程因素的相互制约,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同时面对上述困难。制造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的最艰巨的工作之一,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对各种因素造成的困难权衡利害关系,设计出一种实用、合理、先进可行的最优方案。因此,在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方案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改进、发展和扩大,使总体方案与其相匹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新产品、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制造业信息化的先进性。为此,应在总体设计时,把那些对企业信息化影响较大,有一定难度,且经过攻关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当做关键技术来处理,在设计时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在实施安排时给予重点考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根据国内外实施信息化工程的经验,减少技术困难的主要途径在于:
    (1)采用成熟技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购置成熟、先进、实用的产品。
    (2)尽量避免或减少异构现象,选购标准化的产品。根据集成需要,购置较先进的集成平台。
    (3)不盲目攀比。要实事求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关键技术是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所必需的但又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一般说来,关键技术主要指需要自行开发的技术内容,不包括引进的高档产品。
    应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进行关键技术的论证:
    (1)对关键技术的描述。说明关键技术的实质性问题,包括它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关键技术的技术难点等。
    (2)提出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可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对每一关键技术给出拟选择的解决途径,并说明其可行性。
    (3)提出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并论证其可行性。
    确定关键技术是总体设计的技术重点,在设计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技术方案;如果找不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则说明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方案不可行,需修改设计方案,甚至需修改制造业信息化的目标。

  • 第6题:

    什么是数据仓库?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数据仓库是数据库应用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它是为更高层次上的数据应用而提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现成的或可以买到的产品。一般认为数据仓库是作为决策支持系统(DSS)服务的基础,是用于分析型处理的数据集合,也是供查询和决策分析用的集成化的信息仓库。1993年,W.H.Inmon最先在他所写的《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定义“数据仓库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该定义概括了数据仓库中数据最主要的四个特征:
    (1)面向主题主题是一个在较高层次上对数据进行综合、归类和分析利用的抽象概念。ERP(企业资源计划)过程优化基于生产模型的数据整合生产调度设备监控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人工操作数据PTU/FTU控制系统设备检测在逻辑意义上,每一个主题可对应一个宏观分析领域所涉及的分析对象。传统数据库是面向应用建立的,其数据的组织仅按具体的应用处理要求来划分,未必适合于决策分析。而数据仓库则是面向主题建立的,如一个保险公司虽然有财产保险、养老保险、伤亡保险等各项应用,但其数据仓库所组织的主题却可能是客户、保险金、索赔等。
    (2)集成数据仓库的数据是从原有分散的数据库的数据中抽取、集成得到的。事务数据与支持决策分析的数据之间差别甚大,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用于支持决策的,因此在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然要经过抽取、加工与集成,这一步也是数据仓库建设中最关键、最复杂的一步。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事务数据中的所有矛盾之处,如字段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单位不统一、字长不一致等等,并将数据结构从面向应用转换到面向主题,有时还要将从不同数据库(可能是异构的)中提取的数据按统一的模型和模式组织。数据仓库一般将集成后的数据分成不同的级:如近期基本数据、远期基本数据、轻度综合数据、高度综合数据、元数据。
    (3)稳定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从数据库存放的历史数据中,以不同时间的快照选取得到的集合,以及基于这些快照进行统计、综合和重组得到的导出数据,而不是当前数据库联机事务处理的数据。因此数据仓库的数据是稳定的不再变更的,数据仓库一般只涉及与查询、分析等相关的处理。
    (4)随时间变化数据仓库根据所研究主题的需要,其中的数据会随着时间积累和变化,不断增加新的数据内容,删去不再需要的数据内容,进行新的综合、重组。因此数据仓库的数据内容是按处理的要求不断地随时间变化的,这就要求数据的码键都应包含时间属性,以标明该数据所对应的不同历史时间段。
    2)数据仓库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两大作用
    (1)支持全局应用许多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应用(子)系统,如CAD/CAM系统、生产计划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系统。这些子系统有些可能是独立的,其中的数据源往往是异构的,有文件系统、层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或面向对象数据库等等。企业信息化常常需要建立企业范围内围绕某些主题的全局应用,直接在许多分散的、不统一的数据上实施是很困难或不可能的。而数据仓库提供企业范围内的全局模式,其中存储的是经过集成的信息,来自各数据源的相关数据被转换成统一格式,方便了全局应用系统的开发,
    (2)支持决策分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使用也越来越复杂。企业高层管理者需要从积累的丰富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各种复杂分析,如长期趋势分析和数据开采等,以力图找出规律性的知识规划,更科学地作出决策。
    企业信息化中存在两类不同的数据处理:操作型数据处理和分析型数据处理。操作型数据处理也叫事务处理,如业务人员对数据库联机地进行日常操作,通常是对一个或一组记录的查询和修改。对此,人们关心的是响应时间、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分析型数据处理则用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经常要访问大量来自多方面的历史数据、高度概括的数据,其数据容量非常大(到乃级)。显然,这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操作型处理和分析型处理的分离成为必然。传统数据库只适用于操作型处理,数据仓库适用于分析型处理。为了满足企业信息处理需要,企业的数据环境应发展为一种由操作型环境和分析型环境共同构成的体系化环境。数据仓库是企业数据体系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

  • 第7题:

    流程工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E)与离散工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IE)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流程工业是指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使原材料增值的行业,其生产过程一般是连续的或成批的,需要严格的过程控制和安全性措施,具有工艺过程相对固定、生产周期短、产品规格少和生产批量大等特点,主要包括化工、冶金、石油、电力、橡胶、制药、食品、造纸、塑料和陶瓷等行业。
    流程MIE的主要思路是:在获取生产流程所需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将分散的控制系统、生产调度系统和管理决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综合运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产加工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从生产过程的全局出发,通过对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信息的集成,集控制、监测、优化、调度、管理、经营和决策于一体,形成一个能适应各种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总体最优的、高质量、高效益、高柔性的现代化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目的。离散MIE和流程MIE是制造业信息化哲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财务、采购、销售、资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基本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在生产计划方面:流程MIE的生产计划可以从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开始,离散MIE只能从生产过程的起点开始计划;流程MIE采用过程结构和配方进行物料需求计划,离散MIE采用物料清单进行物料需求计划;流程MIE一般同时考虑生产能力和物料需求,离散MIE必须先进行物料需求计划,后进行能力需求计划;离散MIE的生产面向定单,依靠作业单传递信息,作业计划限定在一定时间范围之内,流程MIE的生产主要面向库存,没有作业单的概念,作业计划中也没有可供调节的时间。
    (2)在工程设计方面:流程MIE中新产品开发过程不必与正常的生产管理、制造过程集成,可以不包括工程设计分系统:离散MIE由于产品工艺结构复杂、更新周期短,新产品开发和正常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都有大量的变型设计任务,需要进行复杂的结构设计、工程分析、绘图和数控编程等,工程设计分系统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分系统之一。
    (3)在调度管理方面:流程MIE中要考虑产品配方、产品混合、物料平衡和污染防治等问题,需要进行主产品、副产品、协产品、废品、成品、半成品和回流物的管理,热蒸汽、冷冻水、压缩空气和水电等动力能源辅助系统也应纳入MIE的集成框架,离散MIE则不必考虑这些问题;流程MIE中生产过程的柔性是靠改变各装置间的物流分配和生产装置的工作点来实现的,必须由先进的在线优化和控制技术来保证,离散MIE的生产柔性则是靠生产系统重组等技术来保证;流程MIE的质量管理系统与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过程监控系统紧密相关,产品检验以抽样方式为主,采用统计质量控制,产品检验与生产过程控制、管理系统严格集成、密切配合,离散MIE的质量控制分系统则是其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4)在信息处理方面:流程MIE要求实时在线采集大量的生产过程数据、工艺质量数据、设备状态数据等,要及时处理大量的动态数据,保存许多历史数据,并以图表和图形的形式予以显示,而离散MIE则相对较少;流程MIE的工程数据库主要体现生产过程状态的一些实时数据,如过程变量、设备状态和工艺参数等,离散MIE的工程数据库则是主要以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数据为主,实时性要求不强。
    (5)在安全可靠性方面:流程MIE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和大型化,只有保证生产的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实现稳产、高产,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安全可靠生产是流程工业的首要任务,必须实现全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使其成为MIE集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散MIE则偏重于单个生产装置的监控,监控的目的是为实现柔性生产提供有用信息。
    (6)在经营决策方面:流程MIE主要通过稳产、高产、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料、减少污染来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离散MIE则注重通过单元自动化、企业柔性化等途径,以实现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资本投入较离散制造业大得多,因而流程MIE更需更注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
    (7)在人的作用方面:流程MIE由于生产的连续性,更强调基础自动化的重要性,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人的作用主要是监视生产装置的运行、调节运行参数等,一般不需要直接参与加工,而离散MIE的生产加工方式不同,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许多情况下需要人直接参与加工,因此两者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明显区别。
    (8)在理论研究方面:离散MIE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规范,而流程MIE由于起步较晚,在体系结构、柔性生产、优化调度、集成模式和集成环境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急需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8题:

    适用于制造业信息化的网络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网络系统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应用范围来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层:公司级、工厂、部门级、车间、科室级、生产线、班组级。每个层次都有其特点,如财务部门的网络通常是以传递数据为主,而设计部门的网络常常需要传递大量的图形、图像文件,这些部门都不强调实时性,而生产控制级的网络则传输短小的控制信息且强调实时性。
    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部门需要选用不同类型的网络。
    (1)公司级网络公司级网络作为企业信息网络的主干,具有信息流量较大的特征。公司级网络的规模因公司而异。如果公司规模小,各部门集中在某一小范围内,则这一层次的网络主要以局域网为基础,并以实现园区内部的局域网互连为目的。目前可用于这类公司级主干网的技术很多,最常用的有以太网,包括交换以太网、快速以太网等。同时,也可以采用厶丁M或FDDI等网络技术。主干网的拓扑结构一般不采用总线结构,而采用星型、环型或网型结构。由于星型结构非常灵活,可适用于各种组网技术,因而它是未来网络拓扑发展的趋势;环型结构和网型结构往往用于规模较大而且可靠性要求高的企业。
    如果公司规模大,部门较分散,或者有一些子公司分布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则这一类公司主要以广域网为主干。此时,各地子公司的网络经过路由器和防火墙,通过电信部门的公用信息传输网络互连。当然,那些有自己的通信设备(如微波、内部专线等)的公司,也可通过自己的通信设备互连。支持广域互连的技术较多,如采用分组交换网(如X.25、FrameRelay)或者是DDN专线、电话拨号等方式,也可以通过电信部门的ISDN互连。广域主干的拓扑结构设计则更为复杂,它常常需要考虑实现费用、信息流量以及安全可靠性等诸多因素。
    (2)工厂级、部门级网络牵涉到执行管理(如MIS、OA等)或生产控制(如库存量控制)、工程设计、质量保证、产品销售以及计划管理等,主要以局域网为基础,包括互连服务器、工作站、微机等。该层网络一般不太强调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通常采用以太网技术、令牌环网技术或者ATM技术,拓扑结构一般采用星型结构。
    (3)车间级、科室级网络涉及执行管理或监控、维护和调度产品生产与装配,以及接受更新零件和规范的信息等工作,以局域网为基础,包括互连控制器、可编程设备及装配或该层网络,包括管理网络和生产控制网络,管理网络和工厂、部门级的网络相似,通常采用以太网技术或者工作组级的ATM技术,拓扑结构一般采用星型结构,或者沿用原来的总线型网络;生产控制网络则常强调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经常选用一些适合生产控制的专用网络。
    (4)生产线级、班组级网络涉及执行管理或监控、维护和调度产品生产与装配;以局域网为基础,包括互连控制器、可编程设备及装配或加工中心等。该层网络同样包括管理和生产控制网络,这些网络的技术与上一层次类似,其规模比上一层次的网络小,生产控制网络也更专一,如只控制几台同类机器,而上一层次的控制网络可能要控制上百台同类或不同类机器。
    企业信息网络并不一定严格遵循上述的分层结构,它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规模以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有关,层次可多可少,完全由应用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决定。
    设计者在设计网络过程中,也可以人为地控制整个网络的分层结构。实际实施时,应考虑具体的应用需求、可用的网络技术,以及用户的操作和管理能力等因素。

  • 第9题:

    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行验收?


    正确答案: 当一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内容,并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取得了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就可以对该项目组织验收。根据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验收规范,验收必须按合同履行正规验收手续。对于信息化工程项目较大,投资较多的项目,一般应按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程序如下:
    1)验收依据。验收依据为子课题或整个工程的合同。
    2)验收过程。应根据项目层次和组织层次采取自下而上的验收过程,下层验收是上层验收的基础和条件。必须在完成前一层验收后,才能进行后一层的验收。
    上层验收时要对下层验收形成的结论和文档进行复查和确认。
    (1)子课题验收由企业信息化工程总师组对工程所属的各子课题进行验收。
    (2)企业自验收由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对企业整个信息化工程进行验收。
    (3)正式验收由工程项目下达机构对整个信息化工程进行验收。
    3)验收条件
    (1)已完成合同规定的内容和指标要求。
    (2)提出了测试大纲或测试计划。
    (3)完成了相应的文档资料。
    (4)由项目完成者向验收组织者提出了验收申请。
    4)验收组织。各级验收组织者应审查项目测试大纲和测试计划,审查申请者提出的文档资料格后,组织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确定验收时间和地点,并主持验收会。
    5)验收会内容
    (1)系统测试为确保验收的顺利进行,信息化工程的系统测试最好提前进行,即在接到验收申请后,组织3—5名专家到企业进行测试,把测试结果作为能否验收的基本依据。

  • 第10题:

    什么是企业诊断?如何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实施企业诊断?


    正确答案: 企业经营管理诊断又称企业管理咨询(简称企业诊断),是运用一系列分析技术和判断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出的评定和咨询,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是防止企业衰败的自我治理手段。
    企业诊断可以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诊断可分为:①全局性诊断:如企业经营状况诊断、企业经营战略诊断、企业未
    来发展趋势诊断;②单元性诊断:如企业营销管理诊断、企业生产管理诊断、产品开发设计诊断、企业质量管理诊断、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等。
    企业诊断的基本过程可分为,调查、分析、判断、提出改进意见和指导实施等五个阶段,从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与方并指导实施。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范围是整个企业,即把整个企业作为信息化开发与应用的对象,求企业的总体优化。制造业信息化与企业诊断的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从名称上说,企业诊断适用于各类企业,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则主要针对制造业。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覆盖了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而企业诊断则重点在需求分析阶段。因此,应着重分析在制造业如何用企业诊断的方法进行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要求设计人员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不仅进行技术分析,还要进行经济分析;不仅进行定性的分析+还应该进行定量的分析。应该说,企业诊断的原则要求,如科学性、客观性、创造性、有效性、系统性、全面性、动态连续性、对比性、明确性、个性、特殊性和先进性等,对制造业信息化都是适用的。企业诊断的“分析过去、把握现在、对比先进、预测未来、确定目标”等思想方法,在制造业信息化中完全可以借鉴。
    1)企业现状分析
    信息化一般是在企业的原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信息化工程的实现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而企业现状分析是企业诊断的起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分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和企业技术现状分析等。
    2)企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般地讲,企业存在的问题,难以分清轻重缓急。我们要根据经营目标与现状对比,进行企业诊断,找出存在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战略目标,必须将其分解成战术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包括:
    (1)产品品种差距分析。
    (2)生产能力差距分析,包括设备能力差距和工程设计能力差距。
    (3)产品开发周期与生产周期的差距分析。
    (4)产品质量差距分析。
    (5)成本差距分析。
    在上述差距分析中,企业诊断总结的许多方法都可以采用,用数据说话,使分析结果真正有说服力,当然也可以应用主次因素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直观地加以表示。
    因为企业是一个统一体,在品种、能力、交货期、成本、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促进也有相互制约。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流,在单项差距分析的基础上要进行综合的差距分析,反映企业的本质问题,即企业生产经营的瓶颈。制造业信息化的作用就是缩短以至消除这些差距,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个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从上到下,再经过必要的反馈过程,对企业进行全面规划,再从底到顶实施和集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11题:

    人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领导重视是企业信息化工程成功的首要条件?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构成有三个要素:人、管理、技术。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制约;而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对信息系统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人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建造者,信息系统是按人的意志、为人的需求而建成的。人对信息系统的认识程度,对实施目标的确立等都直接影响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最后效果。而个别人因不愿意,信息系统三要素的集成学习和接受新的技术或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对信息化工程予以抵触,将对实施信息化形成障碍。
    (2)信息系统中的管理要素实质上还是人的作用。信息系统只有在确定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下,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管理机制不先进或组织机构臃肿,信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是由人来制定企业的管理机制,确定组织机构,设计生产模式。
    (3)人与机器的相辅相成。信息系统中某些系统是辅助性的,为人进行决策、工程设计服务,因此它要适合人的习惯和能力,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并尽可能为人的使用提供方便。对于那些机器无法实现或不值得用机器实现的局部功能,则仍需靠人来完成,此时,人不仅要完成局部功能,还要完成局部功能与其它部分的集成。
    信息化不是无人化。计算机及各种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固然有其优点,但只能代替人的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即使将来技术再发展,也不可能全部代替人。因此,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即部分工作由计算机等完成,部分工作由人来完成。人将永远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中最重要的是领导,企业领导是员工意志的集中体现,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工程成功的首要条件。如果企业一把手对信息化缺乏认识,就不愿意筹集资金来支持信息化工程,就不会提出企业的真正需求和确定正确的信息化目标,就不可能组织人力进行设计和实施,就不能按现代集成制造哲理来调整企业的运行机制。反之,如果企业一把手认识清楚,下定决心实施信息化工程,什么困难都容易克服。
    信息化工程发展到现在,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在信息化工程发展初期所遇到的许多技术上的障碍,都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得到了解决。现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人的认识以及资金问题,而后者在人的认识提高以后往往都能够获得解决。因此,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工程的态度,是信息化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下力气克服人员、资金、组织机构等各方面的困难,带领全厂职工实施信息化工程。所以说,信息化是企业一把手行为,是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整个企业的行为。

  • 第12题: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应用指的是()。

    • A、信息的价值转换
    • B、产业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
    • C、制造业的信息化
    • D、服务业的信息化

    正确答案:B

  • 第13题: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IE)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机械工业行业特点
    机械工业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生产过程具有加工一装配性质。加工过程基本上是把原材料分割成离散的毛坯,然后逐一经过冷、热加工,部件装配,最后装配成整机出厂。机械工业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如根据订单设计(ETO)、根据订单生产(MTO)、根据订单装配(ATO)和按市场预测的为库存生产(MTS),相应组织生产的模式有单件生产、多品种川、批量和重复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
    离散型制造业产品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过程所需机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此外,各个时期生产的产品构成随市场需求变化,从而要用到的设备资源也随之变化,由于产品中各零部件制造周期长短不一和产品加-FT艺路线的不确定性,造成管理对象动态多变,因此为了保证产品成套、按期交货、尽可能减少在制品积压,常常导致生产物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需要从每一产品的交货期倒推,周密安排各部件、零件、毛坯的投入/产出数量和时间由于机械制造业产品结构复杂、工艺复杂,因此工程设计任务很重,不仅新产品开发要重新设计,而且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工艺设计任务,设计版本在不断更改。为了不断推出知识含量高且价格能被用户接受的新产品i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因此,工程设计分系统是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系统。为了适应产品结构的不断变化,机械制造业的底层加工设备应具有足够的柔性,不断以数控机床代替普通机床,以加工中心代替专用工种机床是发展的趋势。
    由于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在当今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形势下,靠一家企业单打一的局面已缺乏竞争力。目前,主机厂与零件制造厂分离,组织跨地区的企业动态联盟已成为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因此,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还应具备对联盟企业资源的动态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2)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特点
    (1)工程设计任务,包括结构设计、工程分析、工程绘图、·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仿真等。因此,工程设计集成分系统包括两维、三维绘图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数控编程为主的CAM,等等。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产品设计需要按合理化工程原则提高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参数化水平;为提高设计工作整体效率,在PDM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工作过程集成;为缩短开发周期,要按照并行工程方法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并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等DFX技术,近年来,拟实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2)管理信息分系统应支持企业三层价值链(决策性价值链、支持性价值链和主价值链)的运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首先是按期交货和降低成本,因此核心内容是按MRPII哲理周密安排生产,对产、供、销、存、财实行一体化管理,以实现物流/资金流的集成。
    进一步在网络支持下实现包括供应商和客户在内的供应链管理,这是企业的主价值链。此外,应辅以对支持性价值链(人力资源、设备、质量、资金)的管理以及对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支持,形成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3)制造自动化分系统:根据我国国情,多数企业的制造系统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结合的“适度自动化”系统。对加工制造关键环节,应采用数控机床群控系统DNC或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线FMS,以实现NC程序、刀具的集中管理和生产调度。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也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要管理的底层设备,而在有的车间还应配备物料自动传送设备。
    (4)质量保证分系统:按照ISO9000体系标准建立质量保证系统,以控制各环节工作质量,加强现场质量信息管理、计量器具管理,以及建立检验规程的自动生成系统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系统。当然,对于主机厂和联盟企业,更需要建立分级质量保证体系。
    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工程实施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信息集成,第二阶段是基于企业部门间经营过程重构的过程集成,当前已开始进入企业集成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即在Extranet支持下组建虚拟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和协同电子商务等,这种敏捷制造模式将极大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 第14题:

    简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组成。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的工作环境。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建立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两大体系。其中,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关键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着眼于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的发展;应用推广体系以地方为主来推进,包括企业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支撑和应用技术攻关三个层面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制造业竞争力。这两大体系将紧密结合,从国家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机制宋进行保障和落实。

  • 第15题:

    装配型家电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装配型家电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1)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备货型生产。通常,家电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往往在没有定单或定单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生产,装配成商品,放入仓库,再根据市场销售需求,现货供应市场。因此,在经营计划的制定中,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性很大。
    (2)产品品种少、批量大。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采用流水装配生产线,工艺变动少,相对固定。因此,在生产计划安排上,相对要简单,但由于批量大,对物料供应的及时性、配套性要求严格,库存和在制品占用流动资金比例较高。
    (3)整机类企业川、制造、大装配。整机类家电企业以装配为主,自己只生产一些关键零部件(一般在20%左右),而大部分的零部件都由外购、外协得到,形成了小制造大装配的生产特点,这样对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管理与监控如同机械制造业中的生产调度一样,节奏快,实时性强。
    (4)新产品的研制离线进行。家电企业在线生产的产品一般是成熟产品,即在市场销售活动中属畅销或较畅销的产品,而对新产品的选型、设计、工艺实验、试生产等活动,主要依据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后,提前进行研制,与实际生产不是实时连接。
    2)装配型家电行业信息化工程体系结构
    根据装配型家电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其信息化工程的体系结构由经营管理、技术支持(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和网络化销售、质量管理五部分组成。特别对于整机类家用电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和网络化销售三者正是构成现代企业“亚铃型”的基础,这是由家电整机类企业“小制造、大装配”的特点所决定的。
    家电企业信息化工程工程用于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辅助决策。由于备货型生产的特点,生产计划的制定不是完全靠定单,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预测,这就要求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企业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市场地域分布信息以及行业政策、国家政策等新动态,适时地调整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品种、数量、投放时机)及新晶研制计划。在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中,在信息集成、数据共享的情况下,应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利用上下功夫,帮助企业经营者依靠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并结合经营者的经验,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
    (2)物流管理。家电企业小制造、大装配的特点,使得企业在组织生产时主要注意力放在装配生产线上,为保证生产流水线均衡生产,不积压、不断流,从计划到供应,从仓库、制造车间到装配车间之间的物料移动,反映了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在复杂物流设备的情况下(地面小车、空中小车、悬挂链、辊道输送系统、自动化仓库等),物流的管理与监控尤为重要。从另一角度来说,物料的储存装置、缓冲装置和输送装置三方面的有关物料信息、系统状态信息以及动态几何位置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信息集成问题。物流动态信息反映了生产线运行状况,零部件供应和消耗以及成品产出,反映了生产调度情况,因此物料的信息集成
    是装配型生产系统生产信息集成的基础。从大的角度看,原材料、零部件(外协、外购)到生产过程中的流,再到形成成品销售这个大物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供需链问题。在企业的网终设计(厂内到厂外)、产品设计(异地设计、异地制造)、质量控制(把质量检测移交供应百)等方面,在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设计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和安排,以适应敏捷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3)装配型家电行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技术特点
    (1)采用准时生产与物料需求计划相耦合的计划管理模式。对于大量的外购、外协件及自制的零部件,可采用MRP的备料方式,用以指导各生产车间的加工与装配计划的协调;对自制零配件和条件成熟的配件供应商,采用准时生产(JIT)的备料方式,直接送料入装配生产线,以减少零部件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
    (2)采用面向功能的多进程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监控系统。
    在物流布局和回路设计上,选用多种先进输送工具组成多回路运行的物流系统:在自动化仓厍库位分配上,以及对自动化仓库出、入库、运输任务调度、运输设备状态、缓冲站物料状态和需求情况等要进行合理优化处理,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可读性和可靠性。

  • 第16题:

    怎样对待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该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完美结合,首先要确保工程的实用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具体条件,适度提高系统的先进性。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系统的实用性,是因为制造业信息化是应用于企业的工程。实用性是任何工程系统酌出发点和归宿。企业投资于信息化工程,是希望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取得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显然,如果系统的实用性不好,甚至根本不能应用,技术再先进、水平再高,也是没有用的。在强调系统韵实用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求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
    (1)现代集成制造哲理的先进性要求其使能技术的先进性。
    (2)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复杂性,实施周期较长,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未来系统的运行,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制造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现有活动的计算机化,制造业信息化总体方案是对整个企业在计算机集成键造方面的长远决策。社会在不断进步,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改进、发展和扩大,将使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考虑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新产品、新理论、新方法,使总体方案与其相匹配,以提高超造业信息化的先进性。
    (4)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常常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为了适应末来的发展和变化,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而开放性也对系统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中采用新技术,采用相对超前的技术是相当普遍的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不应过分追求先进性。因为:
    (1)先进技术一般是昂贵的,需要较大的投资。
    (2)采用先进技术有时要冒一定的风险,一是成熟性,一是标准化。如选择不当,一旦所选择的产品成熟性不够,或与国际标准不一致,都会造成损失,
    (3)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迅速,有些技术今天是新技术,明天可能就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使系统达到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在作是否采用先进技术的决策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制造业信息化的总目标,具体可参考以下原则:
    (1)资金是先决条件,必须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考虑采用先进技术。
    (2)有些关键问题传统技术无法解决,必须采用先进技术,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
    (3)与采用传统技术相比,新技术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采用后可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4)新技术趋于成熟,预计在近期内,该项新技术将取代现有技术,而现有技术又无法通过升级手段过渡到新技术。;
    (5)如果企业资金充足,采用先进的甚至适当超前的技术可使系统水平上一个台阶,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有广告效应。

  • 第17题:

    如何购买与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软件?


    正确答案: 1)正确作出购买或开发的决策
    当前,国内信息化工程普遍采用购买成熟软件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一般说来采用成熟软件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可以加快实施进度,保证系统质量,节省开发费用。但也不排除自行开发,这是因为: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用到的应用软件很多,如企业管理软件用的ERP和工程设计用的CAD、CAE等,车间级所用管理与控制软件等。其中,有许多成熟的软件产品,包括通用的和专用的软件。当软件功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次开发工作量较大时,可采用自行开发的途径。
    (2)由于企业规模、组织机构、管理机制、资金等问题,不能或不愿采用商品软件,此时也只好自行开发。
    (3)由于技术服务队已有软件原型或技术基础,希望通过自行开发形成自己的软件产品。
    (4)为解决外购软件的集成,需自行开发软件接口及其它辅助软件。
    (5)其它原因。
    无论是购买软件还是自行开发软件,都需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可集成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2)购买软件过程
    根据许多企业购买软件的成功经验,购买软件尤其是大型软件应遵循以下过程,一般小型软件可适当简化:
    (1)确定软件选择原则。
    (2)提出企业对所购软件的特殊需求问题和详细需求分析。
    (3)选择软件供应商,发出选型需求,并安排供应商来企业实地考查。
    (4)请供应商介绍自己的产品,回答相应的需求,以考察软件是否适合企业实际需要。
    (5)通过双方讨论进一步明确企业需求,请供应商提出项目建议书。
    (6)走访所选择的供应商及其提供的客户,考查供应商实力和产品的应用情况。
    (7)就软件功能、适用性、技术力量,修改及二次开发难易程度,运行环境、集成性和价格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确定初选和备选方案。
    (8)请选中的供应商来企业做数据准备及现场演示,请各应用部门从用户角度观看系统,并进行各方面的讨论。
    (9)从功能、技术、支撑环境、支持实力和价格等方面给出软件的评价指标,并依此指标对软件进行打分和排序。
    (10)根据打分和排序结果,确定选择的应用软件,并针对所购软件对硬件、网络、环境的需求,提出并确定系统软件和硬件方案。
    3)开发软件过程
    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过程如下:
    (1)明确对开发软件的总体要求,包括功能界面、信息界面及开发环境。
    (2)组织开发队伍,明确人员分工。根据开发要求,可让技术依托单位人员或企业内计算机软件人员承担开发任务或他们联合开发,相关业务部门人员也应介入开发过程。
    (3)了解企业现状,分析业务流程。
    (4)进行功能设计,给出功能详细描述及说明。
    (5)进行数据库设计,包括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并给出数据字典。
    (6)进行接口设计,包括系统内各模块之间的功能、信息接口和系统与信息系统中其它系统的接口,完成接口信息表,并与信息提供者讨论、确认。
    (7)确定软件流程及触发关系,完成软件流程图。
    (8)确定屏幕中的字段名、数据来源及初始值,完成输出屏幕设计。
    (9)确定系统开发所用的服务器、客户端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建立开发环境。
    (10)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及修改。
    (11)程序编码调试,包括模块的编码、调试和各模块间联调等。
    (12)组织并录入软件所需基础数据,培训最终用户,交用户试运行,并完成用户手册等
    (13)根据试运行情况修改、完善系统,对系统进行测试,完成测试及验收报告。

  • 第18题:

    如何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资决策?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集人、技术及经营管理三要素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是制造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所需投资较多,有一定风险,因此企业决定立项实施信息化工程前,有必要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
    1)影响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资决策的因素。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投资决策必须与效益分析结合起来,影响信息化工程投资效益的因素错综复杂,而且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影响因素有: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在确实存在的企业实体的基础上投资实施的,亦即它附着于已有的企业,因此它同企业的产品、工艺过程、设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原有基础息息相关。进行信息化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2)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含量高,必须进行技术论证,并尽量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3)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必将导致企业生产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乃至人们观念的政变,这些因素将影响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效果,在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资决策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4)市场的变化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难以改变外部市场环境。
    (5)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不仅给企业带来货币效益,而且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评价应当是:效益和风险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货币效益和非货币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2)息化工程投资决策的层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投资决策可分为如下两个层次;
    (1)战略决策从社会、企业信息化的大趋势、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出发,确定企业对信息化工程的总需求和总目标,提出信息化总体方案;确定技术路线和实施阶段,提出总经费预算和效益分析,并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2)战役决策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一般划分为若干阶段,分步实施,因而应按不同阶段分别进行投资决策;此外,需根据近期市场需求,确定近期实施目标和进度计划。为正确进行上述投资决策,应认真作好信息化工程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工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效益评价不仅要建立效益标准,而旦要把不同属性的效益尽可能归并成以货币形式表示的效益值,以便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实施,应在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它的技术先进性、实施的可行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计算和判定。

  • 第19题: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为什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正确答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将CIM哲理与企业相结合,即按CIM哲理在企业建成的应用工程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即在产学研结合体中企业与技术依托单位的关系上应以企业为主导。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范围是整个企业,即把整个企业作为信息化开发与应用的对象。信息化将覆盖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工程设计及生产制造等各种环节,即从产品报价开始,经过计划管理、设计制造直到产品出厂,以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
    (2)企业信息化系统是复杂的工程系统,它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经营管理系统、一个在市场环境中运行的经济系统。它必须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与企业运营的模式相匹配。各种先进技术的采用,一方面将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改变企业不合理的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企业只有主动采取相应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作用。
    (3)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应用主体。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如技术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管理实质上要靠人来实现,信息系统要由企业的员工来应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作用和工作方式,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观念。
    (4)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受益主体。制造业信息化的引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采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5)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投资主体。由于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受益主体,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经费自然应由企业负担。目前,国家对立项企业的经费支持仅是少量的引导性资金,实施信息化工程完全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6)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主体。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生命周期中,企业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主角,这是因为:
    ①企业是整个工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企业要组织技术依托单位、项目承桓单位、各参加单位和企业内部各部门协同工作,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体制改革;经营机制的转换相结合方面,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计划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计划相结合等方面,实现多方集成。实践证明,实现多方结合与多方集成的关键在企业。
    ②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原动力在于企业,只有企业领导有了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强烈愿望和需求才能真正从各方面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这是外界所做不到的。
    ③企业是系统规划设计及实施的主力。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本*行业务,了解业务流程和阻碍生产的“瓶颈”,在需求分析时能抓住重点并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企业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系统设计开发人员。
    ④企业对系统验收。因为只有系统满足了企业的要求、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才能为企业受和验收。目前,对已立项的信息化工程的验收是由负责立项的政府部门(或由其委托的专家组)组织的,但它的验收是以企业自验收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对系统验收。
    当然,我们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定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的主导作用,更不是否定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过程中的作用,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靠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合作与配合。
    综上所述,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都必须以企业为主,只有发挥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才能得以成功。

  • 第20题: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详细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正确答案: 1)详细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详细设计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初步设计的继续。其目的是通过细化和完善初步设计产生的系统方案,产生系统更详细、更确切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确定系统配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等,使最终得到的系统设计方案达到可直接指导系统实施的程度。
    具体而言,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总体方案设计着重解决系统总体结构的确认及界面划分问题。
    ①系统总体结构。对系统组成、逻辑结构及层次进行确认,对应用系统、支撑系统及对其实现的功能进行确认,细化集成设计及系统工作流程。特别要注意因大型软件的引进造成的系统结构的变化。
    ②分系统详细界面划分。对各分系统之间的界面进一步细化,如明确应用系统与支撑系统之间的界面,包括系统主服务器与本地服务器的服务范围及访问方式、网络及数据库对应用分系统的支持方式、全局数据的管理与存取方式等。各应用分系统之间的界面,包括:分系统覆盖范围、分系统之间功能调用涉及到的系统模块及方法、全局数据格式、系统性能要求等。
    ③应用分系统详细设计。对应用分系统都应明确近期购买软件和开发系统的功能,对于购买的软件,则不必进行内部的系统功能设计,但应对购买软件的应用边界条件进行分析。如果需进行二次开发,则应进行功能扩展、功能改造、用户界面改造等相关设计工作。对于自行开发的子项目,则应进行详细的界面分析、设计工作考虑到工程的分步实施,上述工作内容应重点针对近期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
    2)详细设计的工作内容
    (1)系统需求分析
    ①细化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信息需求、组织需求和要达到的技术指标。
    ②系统运行环境及限制条件分析。
    ③采购软、硬件接口和底层设备接口分析。
    (2)系统总体结构和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①确定系统组成和结构。
    ②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③系统集成设计。
    ④系统技术性能分析设计
    ⑤系统工作流设计。
    (3)数据库设计
    ①信息模型设计。
    ②数据库系统的逻辑设计
    (4)系统界面划分
    ①细化支撑分系统与应用分系统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支持方式,全局数据管理方式等。
    ②细化各分系统之间功能界面、信息界面和全局数据格式等。
    (5)通信网络设计
    ①完成通信网络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②确定网络管理的方法和功能。
    (6)信息编码
    ①确定编码方案。
    ②制定编码实施计划。
    (7)确定系统配置
    (8)系统布局设计并提出安装施工要求
    (9)企业业务过程重组
    (10)制定人员配置和培训计划
    (11)制定系统实施计划
    (12)确定投资预算及资金规划
    (13)编制详细设计报告和有关文档
    ①详细设计报告。
    ②系统功能图册和信息模型图册。
    ③数据字典。
    ④编码手册。
    ⑤系统测试计划。

  • 第21题:

    制造业信息化中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实现产品开发全过程的一种技术,即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下通过产品数据模型,全面模拟产品的设计、分析、装配、制造等过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不仅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企业的设备布置、物流物料、生产计划、成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实现最佳设计目标和企业间的协作,使企业能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全球范围的设计制造资源开发出新产品,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集成了现代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多项先进技术,包括三维建模、装配分析、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产品信息管理、虚拟设计与制造、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CAD/CAE/CAPP/CAM/PDMCAD/CAE/CAPP/CAM分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英文缩写,它们是制造业信息化中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开发的主要工具。PDM技术集成并管理与产品有关的信息、过程及人与组织,实现分布环境中的数据共享,为异构计算机环境提供了集成应用平台,从而支持CAD/CAPP/CAM/CAE系统过程的实现。
    (2)异地、协同设计在因特网硷业内部网的环境中,进行产品定义与建模、产品分析与设计、产品数据管理及产品数据交换等,异地、协同设计系统在网络设计环境下为多人、异地实施产品协同开发提供支持工具。
    (3)基于知识的设计将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类知识、资源和工具融到基于知识的设计(或CAD)系统之中,支持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实现产品创新开发的重要工具。设计知识包括产品设计原理、设计经验、既有设计示例和设计手册/设计标准/设计规范等,设计资源包括材料、标准件、既有零部件和工艺装备等资源。
    (4)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综合利用建模、分析、仿真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和工具,在网络支持下,采用群组协同工作,通过模型来模拟和预估产品功能、性能、可装配性、可加工性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本质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质量检验,并进行过程管理与控制等。
    (5)概念设计、工业设计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其目标是获得产品的基本形式或形状。广义的概念设计应包括从产品的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之前的设计过程,如功能设计、原理设计、形状设计、布局设计和初步的结构设计。从工业设计角度看,概念设计是指在产品的功能和原理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产品外观造型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布局设计、形状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和工业设计以知识为核心,实现形态、色彩、宜人性等方面的设计,将计算机与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相结合,是实现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
    (6)绿色设计是面向环保的设计(DFE),包括支持资源和能源的优化利用、污染的防止和处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的设计,是支持绿色产品开发、实现产品绿色制造,促进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7)并行设计以并行工程模式替代传统的串行式产品开发模式,使得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能很好地考虑后续活动的需求,以提高产品开发的一次成功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中各组成部分作为独立的系统,已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效率,更新了传统的设计思想,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增强了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在企业新的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建设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产品创新开发、进行企业间协作的重要手段。

  • 第22题:

    简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推广应用体系。


    正确答案: 在国家的统一设计和规划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推广应用体系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营造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推广应用三维CAD系统、ERP系统、制造装备数字化技术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为突破口,围绕企业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支撑和应用技术攻关三个方面推进。
    1、业应用示范。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推进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面向广大的中小企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装备数字化技术等单元技术以及适用集成技术应用为主,通过社会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化的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2)企业集成技术应用主要面向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系统和信息资源,旨在加强CAD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关系管理SCM、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的集成,提升企业设计、管理和制造能力。
    (3)重点行业和重大工程应用结合重点行业的产业链,实施企业间的信息化,实现企业间的集成,包括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制造等。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4)区域网络制造系统应用面向地方支柱行业、地方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结合区域产业链、企业集群的整体特征,利用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异地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区域资源计划、动态联盟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旨在提高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制造业群体优势,盘活存量,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形成。
    1.技术服务支撑。作为连接企业应用和技术研发的桥梁,技术服务支撑一方面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需求牵引拉动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咨询与诊断开展企业咨询与诊断,帮助企业进行需求分析,规划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基于企业发展规划、企业需求以及所在行业知识与技术的业务优化解决方案;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和生产计划调度等集成方案;网络集成和软硬件产品集成方案等。
    (2)应用实施与技术支持技术支持的内容,包括CAD/CAE/CAPPICAM/PDM、ERP、MES、NC等单元技术;区域网络制造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平台技术;CIMS应用等集成技术。应用实施与技术支持还必须进行“本地化”,主要包括进行自主版权制造业信息化产品的重点支持。提供技术的机构或实体,必须进行有效的联合,对于“互补型企业”,可以形成技术支持联盟,共同为客户服务、获得商业利润;对于同类型的“竞争企业”,可以形成技术支持连锁,合作企业可以在相互协商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快速、廉价的技术支持服务。
    (3)技术培训通过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管理人员的水平以及操作人员的能力,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氛围,培养高水平应用群体和技术支持队伍。
    (4)中介服务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在对应用企业进行详细了解和调研的基础上为软件开发商提供明确的市场应用需求;在对软件产品功能、性能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为企业用户提供产品推荐、选型及代理等中介服务。一个中介机构,可以同时了解多家用户的需求和方案,同时熟悉多个软硬件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为众多用户和软件商提供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另外,技术服务机构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中立组织,还可以参与示范企业评估标准、技术服务规范、产品评测标准和系统集成标准等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宣贯工作,并为工作的规范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共性技术的普及宣传提供保障。技术服务支撑主要通过各省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公司、技术培训中心等社会化的中介机构加以实施。鼓励结合CAD、ERP等专项技术,发展专业化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软件产品开发商、产品代理商/技术服务商、企业用户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
    2.技术攻关。根据企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鼓励产学研结合,开展个性化应用技术的攻关与产品开发工作。结合市场已有的通用技术产品,特别是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共性研究成果与技术产品的应用,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为它们通常可以固化企业的一些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对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特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企业都有不同的需求,这也决定了应用技术攻关有非常巨大的应用前景。应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各省市在工作组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信息通道的作用,促进技术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强化标准的作用来尽量减少这类开发工作。

  • 第23题: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初步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正确答案: 1)初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初步设计是在可行性论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需求和目标,提出目标系统的总体方案,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提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计划,编写初步设计报告等。
    初步设计需对可行性论证中的方案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用、先进、完整的总体技术方案。主要技术方案设计应深入到各分系统,对各分系统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功能需求应进一步明确,并给出相应的分系统方案说明。在整个初步设计过程中,应参考系统工程方法,同时注意结合制造业信息化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制造业信息化的设计方法:
    (1)系统的初步设计尽量采用标准规范和辅助工具。
    (2)建议采用IDEF0方法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采用IDEFlX方法建立系统的信息模型。
    初步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系统的、发展的观点,把握全局,展望未来,把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工作结合起来,与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改革结合起来。
    2)初步设计的工作内容
    (1)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进一步明确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功能目标和效益目标等。
    (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给出系统的构成、应用系统的层次结构和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3)系统的功能及技术性能指标设计,绘制系统的功能模型图。
    (4)确定系统内的实体和联系,绘制系统的信息模型图。
    (5)提出系统集成方案及所需的内、外部接口。
    (6)制定信息分类编码体系。
    (7)确定系统配置,要针对企业具体情况,兼顾实用性、先进性要求,对系统重要的软件、硬件的选型要进行论证,同时要提出系统开发内容及所用的开发工具。
    (8)提出系统的关键技术,并提出其解决方案,并论证其技术可行性。
    (9)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0)提出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组织机构设置、设计开发所需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以及培训计划。
    (11)提出经费预算及资金筹措途径。
    (12)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13)编写初步设计文档,包括信息化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功能模型图册和信息模型图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