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教师的现代化。因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才能成为现实。没有现代化的教师,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不是一次性的学历教育所能实现的,也不是几次职业培训所能实现的,而是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要实现社会的终身教育,教师要首先接受终身教育。而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最好场所,就是教育和教学的工作岗位。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岗位成才的基本规律是:
(一)脚踏实地——从脚下踩出远行的路。成才的起点是从实际(脚下)出发。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个性特点和已有基础,选择和确定发展方向。无论多么美丽的幻想都是梦境,无论从多么美丽的梦境中醒来的时候都会发现——仍然停留在原地。任何想入非非的天马行空,云里来雾里去,都是虚幻景象;只有脚踏在地上的时候才开始走路,而且要走自己的路。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才能有真实的收获,只有真正发现了自己才开始走上了成才的路。天赋可以遗传,知识可以传授,榜样可以学习,但人生不能复制。任何成才者的道路都是自己开辟的,都是充满创造性的,都是充分个性化的。所以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远大目标,并且要通过不断的开拓和进取来逐步的实现目标。这就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里的那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通过成果积累,冲破由“潜人才”到“显人才”的临界限。人才成长的过程,往往要经历由“潜人才”到“显人才”这两个阶段。所谓“潜人才”,就是具有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才能,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是已经为社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谓“显人才”,就是创造性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社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即所谓“功成名就”。社会给予“潜人才”的,往往是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剥夺”。例如实践活动被作为“显人才”的理论根据,半成品的资料被“显人才”升华为成品,局部性的成果被纳入“显人才”的整体性成果中去,为社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充分承认等。社会给予“显人才”的往往是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附加”。例如把群众的、集体的成果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显人才”身上,对某些“显人才”的肯定和承认超过他的实际贡献,甚至某些不完善不正确的地方也得到肯定和承认等。“潜人才”要打破这种社会运行机制,必须不断的创造成果、积累成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显示优势,一项又一项的社会效益,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会最终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冲破社会承认的临界限,跨入“显人才”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绝对需要的是诚实的劳动、真正的创造和无私的奉献,那种因袭、凑合甚至抄袭剽窃而又动辄“填补了什么空白”、“突破了什么学说”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本身就不是“人才”的品质,最终也难成正果。
(三)保持“顶端优势”,力争“登峰造极”。生物学中揭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干和分枝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主干的顶芽蓬勃生长时,分枝的腋芽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反之亦然。在植物栽培的过程中,如果要限制其高度而使其枝叶茂密,就要摘掉顶芽而长其分枝;如果要使其主干成材,长得高大,就要随时摘掉腋芽而保护顶芽,称作“顶端优势”。爱因斯坦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米凯尔.贝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鉴赏力强,对爱因斯坦的许多发现都起过“助产士”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在整个欧洲,我找不出一个比他更好的知因。”但贝索自己终生无所建树。爱因斯坦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以致使他的时间、精力和才华不断的向四面八方流失,而没有一个始终一贯的主攻方向,所以虽然才华横溢,而终不能出类拔萃。(引自1994年11月27日《中国人才报》)所以在成才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在起步阶段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宽度,因为基础知识的宽度决定着可能攀登的高度。在成果积累阶段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宽度和相关知识的深度,又要注意不断的选择和集中。要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并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经验、智慧依次集中在一个个成果的创造上。在攀登的最后阶段,要特别注意高度的集中。在这个时候,集中的程度就是攀登的高度。和青少年人才的被扼杀多是“他杀”(社会环境毒害)相反,中老年人才的被埋没多是“自杀”(自我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要特别记取“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一定要防止功亏一篑或功败垂成,而要高度集中,力求登峰而造极。
以上基本规律,有人称之为“岗位成才三部曲”。以上基本规律,有人称之为“岗位成才三部曲”。
更多“试论语文教师岗位成才的基本规律”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
    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
    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
    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
    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
    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 第2题:

    班组要为员工岗位成才创造机会和条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1)内部活跃。全国和省、市、县地方的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等相继成立,广大教师自觉的成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同时,各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和论著也相继问世。语文教苑呈现出学会林立,论著迭出的生动景象。
    (2)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随着互相参观、访问、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以及译文、译著的出版,西方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验成果等,潮水般涌入国门。虽然一时间良莠难辨,取舍难定,但激起了思考,引发了改革的欲望。
    (3)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层出不穷。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不同内容,整体、单项等不同层次,大规模、单位或个人等不同范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探讨之深,持续之久,都是空前的。

  • 第4题:

    教师在岗位成才的过程中怎样度过“高原期”?


    正确答案: 在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出现停滞不前或略有倒退的现象,称作“高原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主要表现是找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所以犹豫,徘徊,甚至急躁,烦闷。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可能是客观环境限制,但更主要的往往是自身的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不够。即或者是客观环境限制,阻塞了发展的道路;或者是主观视野不宽,看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处于这种状态下该怎么办?犹豫、徘徊、急躁、烦闷,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只能从实际出发,寻求前进的路。如果是客观环境限制,就要设法改变环境,打通阻塞,开辟新路。如果是自身的条件不足,就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许多灵感的产生,都是由于相关知识的介入,使之茅塞顿开。在这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教学生做引体向上动作,练到一定的程度,次数就不能增加了。这时候就不再练引体向上,而去练仰卧起坐。过了一个阶段,并未练引体向上,但次数又增加了。这是因为原来通过引体向上的训练臂力已足,但腹肌收缩力较差,所以通过仰卧起坐训练增强了腹肌收缩力,也就提高了引体向上的能力。

  • 第5题:

    试论语文评价的类型


    正确答案: (一)按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形成性评价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终结性评价是某一教学活动后的结果评价,重在评价学习成效。
    (二)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的策略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以某一预定的目标为客观参照点,寻求评价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发展变化为参照点的一种评价类型。
    (三)从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以评比学生在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定性评价是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既定的学习目标之间有无差距。
    (四)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
    (五)从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六)从评价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成绩评价、水平评价、学能评价。
    (七)从评价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操作评价等。

  • 第6题:

    试述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导向性评价原则:通过评价,将语文教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为学生语文实践指明方向,同时使语文学习水平的评价真正促使学生素质、个性充分发展。
    2.形成性评价原则:指的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3.差异性评价原则:指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4.激励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
    5.综合性评价原则:也称全面性评价原则,在学业评价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力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需求和发展。

  • 第7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1)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四中品德因素协调发展过程。知即道德认知,是非善恶认识评价,包括道德认知和判断,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客观事物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实现道德行为做的自觉顽强的努力,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沿着知情意行内在顺序,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社会生活复杂性,德育影响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品德发展可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 第8题:

    问答题
    试论语文评价的目的

    正确答案: (1)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语文评价的指标体系

    正确答案: 一、认知领域的内容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言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四)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认知领域的内容
    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要关注学生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美观。
    (二)阅读方面。要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
    (三)作文方面。要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
    (四)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应着重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事实证明,本职岗位是成才的最可靠场所和最佳条件,(  )是军人实现理想的最可靠方式。
    A

    社会成才

    B

    战场成才

    C

    岗位成才


    正确答案: C
    解析:
    岗位成才是军人实现理想的可靠方式,其原因是:①热爱本职工作,才有成才的强大动力;②立足本职岗位,才有成才的保证;③钻研本职业务,才有成才的良好条件;④献身本职工作,才有成才的知识源泉。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

    正确答案: 1.导向性评价原则:通过评价,将语文教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为学生语文实践指明方向,同时使语文学习水平的评价真正促使学生素质、个性充分发展。
    2.形成性评价原则:指的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3.差异性评价原则:指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4.激励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
    5.综合性评价原则:也称全面性评价原则,在学业评价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力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需求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论语文教师岗位成才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教师的现代化。因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才能成为现实。没有现代化的教师,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不是一次性的学历教育所能实现的,也不是几次职业培训所能实现的,而是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要实现社会的终身教育,教师要首先接受终身教育。而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最好场所,就是教育和教学的工作岗位。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岗位成才的基本规律是:
    (一)脚踏实地——从脚下踩出远行的路。成才的起点是从实际(脚下)出发。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个性特点和已有基础,选择和确定发展方向。无论多么美丽的幻想都是梦境,无论从多么美丽的梦境中醒来的时候都会发现——仍然停留在原地。任何想入非非的天马行空,云里来雾里去,都是虚幻景象;只有脚踏在地上的时候才开始走路,而且要走自己的路。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才能有真实的收获,只有真正发现了自己才开始走上了成才的路。天赋可以遗传,知识可以传授,榜样可以学习,但人生不能复制。任何成才者的道路都是自己开辟的,都是充满创造性的,都是充分个性化的。所以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远大目标,并且要通过不断的开拓和进取来逐步的实现目标。这就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里的那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通过成果积累,冲破由“潜人才”到“显人才”的临界限。人才成长的过程,往往要经历由“潜人才”到“显人才”这两个阶段。所谓“潜人才”,就是具有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才能,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是已经为社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谓“显人才”,就是创造性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社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即所谓“功成名就”。社会给予“潜人才”的,往往是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剥夺”。例如实践活动被作为“显人才”的理论根据,半成品的资料被“显人才”升华为成品,局部性的成果被纳入“显人才”的整体性成果中去,为社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充分承认等。社会给予“显人才”的往往是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附加”。例如把群众的、集体的成果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显人才”身上,对某些“显人才”的肯定和承认超过他的实际贡献,甚至某些不完善不正确的地方也得到肯定和承认等。“潜人才”要打破这种社会运行机制,必须不断的创造成果、积累成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显示优势,一项又一项的社会效益,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会最终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冲破社会承认的临界限,跨入“显人才”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绝对需要的是诚实的劳动、真正的创造和无私的奉献,那种因袭、凑合甚至抄袭剽窃而又动辄“填补了什么空白”、“突破了什么学说”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本身就不是“人才”的品质,最终也难成正果。
    (三)保持“顶端优势”,力争“登峰造极”。生物学中揭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干和分枝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主干的顶芽蓬勃生长时,分枝的腋芽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反之亦然。在植物栽培的过程中,如果要限制其高度而使其枝叶茂密,就要摘掉顶芽而长其分枝;如果要使其主干成材,长得高大,就要随时摘掉腋芽而保护顶芽,称作“顶端优势”。爱因斯坦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米凯尔.贝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鉴赏力强,对爱因斯坦的许多发现都起过“助产士”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在整个欧洲,我找不出一个比他更好的知因。”但贝索自己终生无所建树。爱因斯坦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以致使他的时间、精力和才华不断的向四面八方流失,而没有一个始终一贯的主攻方向,所以虽然才华横溢,而终不能出类拔萃。(引自1994年11月27日《中国人才报》)所以在成才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在起步阶段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宽度,因为基础知识的宽度决定着可能攀登的高度。在成果积累阶段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宽度和相关知识的深度,又要注意不断的选择和集中。要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并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经验、智慧依次集中在一个个成果的创造上。在攀登的最后阶段,要特别注意高度的集中。在这个时候,集中的程度就是攀登的高度。和青少年人才的被扼杀多是“他杀”(社会环境毒害)相反,中老年人才的被埋没多是“自杀”(自我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要特别记取“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一定要防止功亏一篑或功败垂成,而要高度集中,力求登峰而造极。
    以上基本规律,有人称之为“岗位成才三部曲”。以上基本规律,有人称之为“岗位成才三部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体现岗位成员的成长、成才?


    正确答案:可通过岗位成员的竞聘考试成绩、任职文件、考核优秀、各种荣誉称号等体现。

  • 第14题:

    职业是一个人()和()的基础,而岗位成才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正确答案:生存;发展

  • 第15题:

    中小学生语文活动课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小学生的阅读视听,以故事、寓言、画册为主,趣味性和形象性显得特别重要,爱朗诵和背诵。初中学生对人物传记和名言警句有强烈的兴趣,这表明他们开始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为楷模和终生奋斗的目标,并要从广泛的语文活动中摄取语言的精华。高中学生中男女生有明显的分化,男生读推理、思辨方面的书较多,女生读抒情、人生方面的书较多。女生的语文课外活动量(特别是阅读量)明显的大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多,男生的室外体育活动多。男女生都较多的根据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这表表明他们已开始走向成熟。

  • 第16题:

    促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的动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试论语文评价的指标体系


    正确答案: 一、认知领域的内容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言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四)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认知领域的内容
    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要关注学生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美观。
    (二)阅读方面。要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
    (三)作文方面。要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
    (四)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五)综合性学习方面。应着重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 第18题:

    一位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和博大的()是语文教师成功的()。


    正确答案: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基本条件

  • 第19题:

    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行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 第20题:

    填空题
    职业是一个人()和()的基础,而岗位成才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正确答案: 生存,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

    正确答案: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启发、引导、指路、解惑;精讲重点、解答问题、组织学习、设计作业、检查学习效果;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小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1)内部活跃。全国和省、市、县地方的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等相继成立,广大教师自觉的成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同时,各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和论著也相继问世。语文教苑呈现出学会林立,论著迭出的生动景象。
    (2)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随着互相参观、访问、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以及译文、译著的出版,西方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验成果等,潮水般涌入国门。虽然一时间良莠难辨,取舍难定,但激起了思考,引发了改革的欲望。
    (3)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层出不穷。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不同内容,整体、单项等不同层次,大规模、单位或个人等不同范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探讨之深,持续之久,都是空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教师在岗位成才的过程中怎样度过“高原期”?

    正确答案: 在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出现停滞不前或略有倒退的现象,称作“高原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主要表现是找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所以犹豫,徘徊,甚至急躁,烦闷。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可能是客观环境限制,但更主要的往往是自身的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不够。即或者是客观环境限制,阻塞了发展的道路;或者是主观视野不宽,看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处于这种状态下该怎么办?犹豫、徘徊、急躁、烦闷,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只能从实际出发,寻求前进的路。如果是客观环境限制,就要设法改变环境,打通阻塞,开辟新路。如果是自身的条件不足,就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许多灵感的产生,都是由于相关知识的介入,使之茅塞顿开。在这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教学生做引体向上动作,练到一定的程度,次数就不能增加了。这时候就不再练引体向上,而去练仰卧起坐。过了一个阶段,并未练引体向上,但次数又增加了。这是因为原来通过引体向上的训练臂力已足,但腹肌收缩力较差,所以通过仰卧起坐训练增强了腹肌收缩力,也就提高了引体向上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