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相关问题
  • 第1题:

    语文教材可分为:()依传统手段区分的语文教材;依使用地域范围区分的语文教材。

    A.依教育观念区分的教材;

    B.依教材的体系区分的语文教材;

    C.依技能训练区分的语文教材;

    D.依语体区分的语文教材;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语文教材
    “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

  • 第3题: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述评。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是:
    (一)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第一,必要性:“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象欧洲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的甚至成段的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的认,一个一个的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的阅读的。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致用,难于巩固。这是个矛盾。前人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第二,可能性:“汉语语法,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名词也罢,动词也罢,形容词也罢,没有什么特殊的形态变化,字的安排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完全依照识字的需要来办。这使集中识字具备了可能性。”第三,优越性:“汉字一小部分是单体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的认字。这又为集中识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3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汉字确实是单音节文字。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前人大量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的确是充分运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字汉语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前人把汉语汉字的这两个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对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75—77页,上海教育版版社1962年版)
    (3)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从来是不会脱离政治的。哪个时代的教育,必然或多或少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主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至少是其倾向或要求。“包括那些看上去只是单字、单词的堆积,不成文理,仿佛没有什么思想内容的杂字书在内,无例外的证实了这个道理。”(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2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例如宋人编的《百家姓》要用“赵”(天子第一号)开头,而明人编的《百家姓》要用“朱”字开头。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它的规律,就不但破坏了语文教育自身,而且也使思想教育无法落实。例如我国古代曾有许多地位高、名气大的人,编写过许多种只顾灌输封建伦理思想而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识字课本,它们靠名人的名气,靠互相吹捧,甚至靠官府的行政力量推行,但都被群众的实践否定了。相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皆非出自名人之手,而且都遭受过许多贬斥和非难,《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合儿童识字的规律,所以广为流传。三条经验的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二)建立了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我国古代的文章学是起源很早,非常发达的。其中有些重要观点至今仍有价值,例如“文道统一”,义理、考据与辞章的关系等。在语文教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广泛的“评点法”等。
    (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1)阅读训练:第一,基本原则——“文”“道”不可偏废。第二,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2)作文训练:第一,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第二,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侄简书》)
    (3)基本方法——多作多改,而且强调学生自己改,随着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断改。例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的故事,王安石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等。

  • 第4题:

    述评: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发展


    正确答案: (1)建国初期(1949——1955),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但缺乏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2)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时期(1956——1957),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
    (3)“大跃进”时期(1958——1960),•政治化倾向导致语文教材非语文化;
    (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也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文学课,确定了语文课的工具科性质,1963年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充分体现了这种教材理论;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语文教材变成阶级斗争教材,完全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6)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5),新编语文教材与1963年的教材一脉相承,而且更趋成熟,并开展了多种教材的多种实验,主要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
    (7)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第5题:

    述评:语文教育的人文主义。


    正确答案: 语文教育的人文主义——西方的“人文”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sa,意为人性或教养,与神学相对。“人文主义”则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历史、哲学等,即人文学科。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则基本上等同于人性论或人道主义。我国古代《周易·贲[ben]卦·象传》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汉语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具体主张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能起到消极的束缚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1995年6月在《语文学习》上发表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和钱梦龙1995年7月在《语文学习》上发表的《期待“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于文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语文学做人”,抽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就要“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钱文强调,语文教学要“塑造健全的人格”,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

  • 第6题:

    简述综合型语文教材和分科型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体系。


    正确答案: 综合型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是和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共同组成的综合性教学体系,易于相互配合,但系统性不明显;分科型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是根据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单独构成的作文教学体系,系统性较强,但也要和阅读教学、听说教学相结合。

  • 第7题:

    问答题
    述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法。

    正确答案: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述评:语文教材中文章分类,原则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兼顾文章学、文学、语言学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主要是按照文章学的文体分类标准来划分,但兼顾其他标准,所以有许多交叉现象。例如语文知识短文,按表达方式属于说明文,但其作用特殊,所以按内容独立为一类。文言文中包含着各种文体的文章,按语体归为一类。常用文体中的抒情文,其实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因为“常用”,所以作为常用文体中的一类。常用文体中的许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杂文等,因为其文艺性较强,就作为文学作品来教。而文学作品中的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人物传记、某些小说等,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作为记叙文来教的。或者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是课文分类,而不是单纯的文体分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述评:其他实验语文教材。

    正确答案: 其他类型的实验语文教材还有:以语文知识结构为体系,以不同文体的读写能力为体系,以听说读写为体系,以写作能力为体系,以阅读能力为体系,以语言训练为体系,以思维训练为体系,阅读、写作分科,读、写、知识分科等。共同特点有:
    (1)结构形式均为单元组合,单元组合形式多样化;
    (2)目标意识增强,量化指标增多;
    (3)教学并重,朝着既是教材又是“学材”的方向发展;
    (4)时代感增强,既有传统名篇又有“时文”;
    (5)注意形式美,装桢、插图、排版、印刷等,都力争具有审美价值。而最本质的特点是,所有的编写者都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教材体系,作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这说明实现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综合型语文教材和分科型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体系。

    正确答案: 综合型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是和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共同组成的综合性教学体系,易于相互配合,但系统性不明显;分科型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是根据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单独构成的作文教学体系,系统性较强,但也要和阅读教学、听说教学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述评: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发展

    正确答案: (1)建国初期(1949——1955),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但缺乏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2)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时期(1956——1957),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
    (3)“大跃进”时期(1958——1960),•政治化倾向导致语文教材非语文化;
    (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也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文学课,确定了语文课的工具科性质,1963年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充分体现了这种教材理论;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语文教材变成阶级斗争教材,完全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6)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5),新编语文教材与1963年的教材一脉相承,而且更趋成熟,并开展了多种教材的多种实验,主要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
    (7)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述评。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是:
    (一)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第一,必要性:“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象欧洲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的甚至成段的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的认,一个一个的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的阅读的。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致用,难于巩固。这是个矛盾。前人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第二,可能性:“汉语语法,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名词也罢,动词也罢,形容词也罢,没有什么特殊的形态变化,字的安排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完全依照识字的需要来办。这使集中识字具备了可能性。”第三,优越性:“汉字一小部分是单体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的认字。这又为集中识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3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汉字确实是单音节文字。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前人大量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的确是充分运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字汉语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前人把汉语汉字的这两个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对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75—77页,上海教育版版社1962年版)
    (3)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从来是不会脱离政治的。哪个时代的教育,必然或多或少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主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至少是其倾向或要求。“包括那些看上去只是单字、单词的堆积,不成文理,仿佛没有什么思想内容的杂字书在内,无例外的证实了这个道理。”(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2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例如宋人编的《百家姓》要用“赵”(天子第一号)开头,而明人编的《百家姓》要用“朱”字开头。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它的规律,就不但破坏了语文教育自身,而且也使思想教育无法落实。例如我国古代曾有许多地位高、名气大的人,编写过许多种只顾灌输封建伦理思想而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识字课本,它们靠名人的名气,靠互相吹捧,甚至靠官府的行政力量推行,但都被群众的实践否定了。相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皆非出自名人之手,而且都遭受过许多贬斥和非难,《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合儿童识字的规律,所以广为流传。三条经验的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二)建立了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我国古代的文章学是起源很早,非常发达的。其中有些重要观点至今仍有价值,例如“文道统一”,义理、考据与辞章的关系等。在语文教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广泛的“评点法”等。
    (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1)阅读训练:第一,基本原则——“文”“道”不可偏废。第二,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2)作文训练:第一,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第二,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侄简书》)
    (3)基本方法——多作多改,而且强调学生自己改,随着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断改。例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的故事,王安石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述评: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

    正确答案: 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指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科学性和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具体主张是:追求教学任务的目标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评价的标准化。设想编写出一套中小学语文学科分年级的教学目标,从坐标的横轴上列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内容,从纵轴上列出各项知识和能力所要达到的水平,使教、学、考三者都有依据。同时,要制订出一个能从质和量两方面评估一堂语文课乃至一个阶段语文教学的评价系统。最有代表性的是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1990年初在《语文学习》第1、2期连载的《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该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谈“建立计划系统”,共列6大类34项;下篇谈“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和“建立反馈系统”。全国各地开展的“目标教学”实验也有相同的主张。他们认为,强调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是由语文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工具的构成和工具的运用是有科学性的,对工具的认识和掌握也是有客观规律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性。否认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必然导致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使语文教学陷入模糊、混沌、随意、散慢状态,回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全凭各自摸索的“暗胡同”中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依教材的体系区分的语文教材有:全编式语文教材;分编式语文教材。()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1)内部活跃。全国和省、市、县地方的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等相继成立,广大教师自觉的成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同时,各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和论著也相继问世。语文教苑呈现出学会林立,论著迭出的生动景象。
    (2)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随着互相参观、访问、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以及译文、译著的出版,西方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验成果等,潮水般涌入国门。虽然一时间良莠难辨,取舍难定,但激起了思考,引发了改革的欲望。
    (3)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层出不穷。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不同内容,整体、单项等不同层次,大规模、单位或个人等不同范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探讨之深,持续之久,都是空前的。

  • 第15题:

    述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法。


    正确答案: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述评:语文教材中文章分类,原则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兼顾文章学、文学、语言学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主要是按照文章学的文体分类标准来划分,但兼顾其他标准,所以有许多交叉现象。例如语文知识短文,按表达方式属于说明文,但其作用特殊,所以按内容独立为一类。文言文中包含着各种文体的文章,按语体归为一类。常用文体中的抒情文,其实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因为“常用”,所以作为常用文体中的一类。常用文体中的许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杂文等,因为其文艺性较强,就作为文学作品来教。而文学作品中的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人物传记、某些小说等,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作为记叙文来教的。或者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是课文分类,而不是单纯的文体分类。

  • 第16题:

    述评:其他实验语文教材。


    正确答案: 其他类型的实验语文教材还有:以语文知识结构为体系,以不同文体的读写能力为体系,以听说读写为体系,以写作能力为体系,以阅读能力为体系,以语言训练为体系,以思维训练为体系,阅读、写作分科,读、写、知识分科等。共同特点有:
    (1)结构形式均为单元组合,单元组合形式多样化;
    (2)目标意识增强,量化指标增多;
    (3)教学并重,朝着既是教材又是“学材”的方向发展;
    (4)时代感增强,既有传统名篇又有“时文”;
    (5)注意形式美,装桢、插图、排版、印刷等,都力争具有审美价值。而最本质的特点是,所有的编写者都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教材体系,作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这说明实现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7题:

    属于广义语文教材的是()。

    • A、语文教科书
    • B、语文教学参考书
    • C、语文练习册
    • D、语文音像材料
    • E、语文活动教材

    正确答案:A,B,C,D,E

  • 第18题:

    下列冯骥才的作品中,有()等被选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受到广泛好评。

    • A、《珍珠鸟》
    • B、《雕花烟斗》
    • C、《逆光的风景》
    • D、《好嘴杨巴》
    • E、《刷子李》

    正确答案:A,D,E

  • 第19题:

    问答题
    述评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是:
    (一)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抛弃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的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二)脱离应用实际。读写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人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记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三)忽视文学教育。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人人(也不是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训练的教育。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四)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和文章学。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也有结合读写训练讲解一些语文知识的,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学,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它,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不讲知识,尤其反对讲系统的知识,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属于广义语文教材的是()。
    A

    语文教科书

    B

    语文教学参考书

    C

    语文练习册

    D

    语文音像材料

    E

    语文活动教材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1)内部活跃。全国和省、市、县地方的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等相继成立,广大教师自觉的成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同时,各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和论著也相继问世。语文教苑呈现出学会林立,论著迭出的生动景象。
    (2)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随着互相参观、访问、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以及译文、译著的出版,西方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验成果等,潮水般涌入国门。虽然一时间良莠难辨,取舍难定,但激起了思考,引发了改革的欲望。
    (3)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层出不穷。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不同内容,整体、单项等不同层次,大规模、单位或个人等不同范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探讨之深,持续之久,都是空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评估教材的原则。

    正确答案:
    评估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有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对各类教材普遍适用的,也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需要共同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实用性原则
    第二语言教材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教材。在第二语言教材中,语言知识的传授是为培养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技能。教材的实用性包括:
    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②语言材料的实用性
    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③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教材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练习是训练技能、获得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练习应该是教材中的主要部分。
    (2)针对性原则
    教材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①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
    ②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不同。
    ③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不同。
    ④学习者学习的起点不同。
    ⑤学习时限的不同。
    (3)趣味性原则
    教材内容和形式生动有趣,能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让相对说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教材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富有趣味性的教材能吸引学习者,使之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4)科学性原则
    ①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
    语言的规范是指对外汉语教学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教材应利用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简化字,教普通话。根据海外华人社会的现实需要,一部分教材可以附有繁简字的对照。
    ②知识的介绍和解释的科学
    教材对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的介绍和解释要把握其准确性。
    ③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
    顺序的安排要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题材内容也应从日常生活交际开始,由近及远,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新词语和语法点要分布均匀、合理,难点分散。要特别注意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循环复习,加强记忆。
    ④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
    在反映科学理论研究新水平方面,教材要注意更换陈旧的内容。同时,对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入教材,要持慎重态度。
    (5)系统性原则
    ①教材内容在基本知识介绍和技能训练方面,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和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安排方面,要平衡协调、有一定的章法。
    ②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各部分要分工合理,相互呼应。
    ③纵的方面,初级、中级、高级不同阶段教材要衔接;横的方面,综合技能课与听、说、读、写专项技能课教材要配合。
    ④要考虑图片、幻灯、声、像、电脑辅助教材的提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向着“一纲多本”的方向发展。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决定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改革。其宗旨是“为了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的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改革的中心,是改变长期沿袭下来的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编审分离,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地区、学校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编写教材。然后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符合标准的推荐使用。各个地区、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1990年有5套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审定试用,1992年有9套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审定试用,1993年向全国推广。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一枝独秀的局面宣告结束,百花齐放的时代到来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