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
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更多“简述凯恩斯《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新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歧。


    答案:
    解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ζ,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ζ)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至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 第2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

    • A、李嘉图
    • B、大卫·休谟
    • C、马歇尔
    • D、凯恩斯

    正确答案:D

  • 第3题: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著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分歧是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在政策上的分歧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经济。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凯恩斯经济学与传统理论有何不同点?


    正确答案: 主要有以下不同点:
    第一、传统理论讨论收入和资源分配,忽略了产出水平的决定问题。凯恩斯详细论述这一问题,这就决定了凯恩斯采用的是宏观总量分析方法,而不是微观分析方法。
    第二、经典理论信奉供给创造需求,供需总是趋于平衡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认为供需平衡只是特例,需求不足并非偶然,政府应当积极干预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 第6题: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经济学说史上堪称划时代著作的()。

    • A、国富论
    • B、政治经济学原理
    • C、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 D、财政学理论与实践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比,凯恩斯经济学有何进步之处?


    正确答案: (1)着重研究影响国民经济绝对水平(总产量、就业量、价格总水平)的各种因素,可以加深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2)重视宏观分析,创立了许多宏观经济概念与分析工具,这为具体研究消费、储蓄,投资、就业与国民收入等范畴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计量学方法的运用,将理论分析、统计检验和方案论证,三方面融合为一体,相辅相成,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在现代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货币商品经济关系下,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这比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前进了一大步。

  • 第8题:

    《通论》作者、宏观经济学创始人是:()

    • A、亚当斯密
    • B、李嘉图
    • C、凯恩斯
    • D、萨缪尔森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判断题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著作。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著有《通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先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加以评价


    答案:
    解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6,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 -δ)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 第14题:

    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一致性”这一基本观点始于1926年他发表的()

    • A、《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
    •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C、《政府与市场》
    • D、《国富论》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先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通论》的作者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

    • A、保罗·萨繆尔森
    • B、劳埃德·雷诺兹
    • C、凯恩斯
    • D、詹姆士·托宾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诞生。

    • A、《通论》
    • B、《经济学》
    • C、《政治经济学》
    • D、《货币论》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著有《通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单选题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经济学说史上堪称划时代著作的()。
    A

    国富论

    B

    政治经济学原理

    C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D

    财政学理论与实践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主要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凯恩斯《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

    正确答案: ①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
    ②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③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④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⑤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一致性”这一基本观点始于1926年他发表的()
    A

    《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

    B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

    《政府与市场》

    D

    《国富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诞生。
    A

    《通论》

    B

    《经济学》

    C

    《政治经济学》

    D

    《货币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