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析列宁和平共处政策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重大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年的政策措施。


    参考答案:

    背景:东晋政权的建立,是当时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势力交互作用的而结果。由于西晋灭亡,胡族贵族入住中原,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为了抵御胡族的奴役和压迫,汉族地主阶级和广大汉族人民需要建立与自己民族利益相一致的封建政权。同时,北方世家大族的南迁,进一步壮大了南方地主阶级力量,从而为封建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在胡族政权的威胁和农民暴动、豪强叛乱的多重压力下,南方世家大族与中原大族的矛盾缓和,产生了支持司马氏重建政权的共同要求。此外,东晋政权的建立也得益于琅邪大族王导的鼎力拥戴之功。
    政策:东晋建立之后,在大族内部加强团结合作,给予世家大族政治经济优遇,对人民实行休养生息,减少农民赋役负担,采用“侨置”措施大力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后来为了接军侨置带来的地方机构混乱和户籍管理困难,又实行“土断”政策,调整地方机构,重新登录户籍,进一步加强对流民的管理。


  • 第2题:

    试析绥靖政策。


    参考答案:

    ⑴理解:绥靖政策是用弱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去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求暂时缓和同侵略者的对抗,并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一种政策。三十年代的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国推行这种政策,并没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增长了战争危险,使得纳粹德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了使人类遭受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它是纵容侵略和促进战争的政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⑵实质: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维护自身利益。
    ⑶推向顶峰:“慕尼黑阴谋”
    ⑷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谓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⑸直接后果:
    ①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②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③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④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
    ⑤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
    ⑥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第3题:

    怎样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参考答案: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仅仅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它还包含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并且构成了一个崭新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经济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采用“改良主义”的方法。
    (2)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建立牢固的工农经济联盟。
    (3)利用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实质: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聪明,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 第4题:

    试析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及其职能,我国政策性银行为什么要商业化改革?


    正确答案: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按照政府的意图与计划从事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的自有资本都过国家所有,银行的资金来源也主要由国家共给,具有有严格业务经营范围,不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具有官办性、专业性和政策性。我国政策性银行为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商业改革。

  • 第5题: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列宁对物质的概念作了这样的科学概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就是标志这种客观实在的范畴。对物质如此定义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这就与各种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 第6题:

    试析公共政策主体含义及其基本构成。


    正确答案: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
    公共政策主体的基本构成:
    (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体;
    (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包括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

  • 第7题: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不能和平共处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试析跨国银行重组化、全能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趋势的背景,及其对现代金融的作用和影响。


    正确答案: 跨国银行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并购风”,通过规模效应、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来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加强了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总结跨国银行发展原因:
    1)世界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优势的跨国银行
    2)全球跨国公司的扩张要求银行跟随到海外提供服务
    3)各国对银行业的政策激励其开展跨国经营
    4)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银行业的调整和重组。
    作用:作为金融类跨国企业,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发挥着服务中介枢纽的作用。
    1.跨国银行是国际直接投资者跨国融资的中介:1)传统业务可以通过汇集小额、短期的资金向资金需求者提供大额、长期的信贷,并且通过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等为其创造灵活性2)(证券化)在负债业务方面,凭借自身的声誉和资信优势,通过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如银行债券等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聚集起大量资金;在资产业务方面,通过把对借款人的债权转化为股权和债券,增强了流动性。
    2.跨国银行是投资者跨国界支付的中介:跨国银行拥有分布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因而能够为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
    3.跨国银行是为跨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中介:跨国银行拥有覆盖全球范围的机构网络和广泛的客户以及同业关系因而掌握有大量信息,此外跨国银行汇集了许多财务管理、投资分析方面的专家,可以向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公司把握风险,更为有效地扩展海外业务。
    4.还具有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控股跨国公司间接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等作用。跨国银行除了在国际投资中的积极作用外,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对东道国环境的破坏,易造成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等。

  • 第9题:

    问答题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历史背景既有国际背景,又有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矛盾,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也存在着许多矛盾。
    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这一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①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提到的1957年2月27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该文章揭示了其历史背景:
    a.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本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c.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②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意义
    a.由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飞跃,深刻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学说。
    b.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这就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对于社会主义矛盾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从而有助于正确有效地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这就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形成了一种积极正面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析跨国银行重组化、全能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趋势的背景,及其对现代金融的作用和影响。

    正确答案: 跨国银行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并购风”,通过规模效应、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来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加强了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总结跨国银行发展原因:
    1)世界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优势的跨国银行
    2)全球跨国公司的扩张要求银行跟随到海外提供服务
    3)各国对银行业的政策激励其开展跨国经营
    4)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银行业的调整和重组。
    作用:作为金融类跨国企业,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发挥着服务中介枢纽的作用。
    1.跨国银行是国际直接投资者跨国融资的中介:1)传统业务可以通过汇集小额、短期的资金向资金需求者提供大额、长期的信贷,并且通过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等为其创造灵活性2)(证券化)在负债业务方面,凭借自身的声誉和资信优势,通过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如银行债券等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聚集起大量资金;在资产业务方面,通过把对借款人的债权转化为股权和债券,增强了流动性。
    2.跨国银行是投资者跨国界支付的中介:跨国银行拥有分布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因而能够为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
    3.跨国银行是为跨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中介:跨国银行拥有覆盖全球范围的机构网络和广泛的客户以及同业关系因而掌握有大量信息,此外跨国银行汇集了许多财务管理、投资分析方面的专家,可以向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公司把握风险,更为有效地扩展海外业务。
    4.还具有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控股跨国公司间接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等作用。跨国银行除了在国际投资中的积极作用外,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对东道国环境的破坏,易造成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

    正确答案: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针对中印两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希望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妥善处理。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序言中明言写道:“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以文字形式见诸国际条约。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中印两国在4月间达成协议所规定的的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原则,但在这项声明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第四项原则的表述上,由原来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并将这种文字表述方式作为以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第四项的确定表达方式。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又准确无误地将《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地复述了一遍,并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于4月19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主要发言,4月23日在亚非会议政治委员会议上的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加以表述。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方式就被确定下来了,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初是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处理同资本主义世界中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的基本准则,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表示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这些准则。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准则。它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确定了基本方针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开展,为国际秩序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析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及其职能,我国政策性银行为什么要商业化改革?

    正确答案: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按照政府的意图与计划从事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的自有资本都过国家所有,银行的资金来源也主要由国家共给,具有有严格业务经营范围,不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具有官办性、专业性和政策性。我国政策性银行为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商业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析德国的“世界政策”


    参考答案:世界政策是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制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于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威廉二世曾公开宣扬其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第14题:

    试析《开罗宣言》及其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⑴背景: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⑵意义:会议发表的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彻底打败日本的决心,鼓舞了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士气,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宣言决定的对日作战的方针和战后处置日本的原则,成为战后各有关国家应遵循的国际法文件之一。
    《开罗宣言》表达了盟国联合一致的坚定意志,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坚强决心,以及战后的构想。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在中美英三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另经数月的反复研究讨论,经过精心的起草准备,最后由三国元首确认,并以三国元首的名义,于1943年12月1日在三国首都同时发表,告知世界。它三国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明确、慎重、坚定的一致表示。
    《开罗宣言》从内容上规定了战争的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对德日提出了其侵略行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它有具体的目标和履行的意志,明确体现出各方的意志一致,因而,构成了关于二战时期重要的里程碑性的文件之一,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和意义。如同《大西洋宪章》一样,它对以后一些重要法律文件的产生及其相关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开罗宣言》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 第15题: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 B、列宁
    • C、恩格斯
    • D、斯大林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试析《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主要内容: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亡国论”、“速胜论”等种种错误观点,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对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情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等进行了分析,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会速胜;敌小我大,中国也不会亡国。敌退步,失道寡助;我进步,得道多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意义:《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影响。

  • 第17题:

    试析政策问题的特点。


    正确答案:(1)客观性:客观存在
    (2)主观性:主观感受与思维加工
    (3)人为性:人类行为结果与利益诉求
    (4)依存性:问题系统
    (5)动态性:多样解决方案、政策问题与方案、时效性

  • 第18题:

    依据政策调整采取渐进方式的合理性,试析中国改革采取渐进路线获得成功的原因。


    正确答案:(1)现成利益结构限制,重大断裂型调整易激化利益冲突。
    (2)现行政策制约。
    (3)渐进式调整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4)可以减少改革成本。
    (5)全面彻底改革难以被大众接受,人类理性局限。
    (6)社会稳定所需。

  • 第19题:

    试论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依据和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1)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4)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
    ②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第20题:

    试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


    正确答案: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针对中印两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希望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妥善处理。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序言中明言写道:“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以文字形式见诸国际条约。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中印两国在4月间达成协议所规定的的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原则,但在这项声明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第四项原则的表述上,由原来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并将这种文字表述方式作为以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第四项的确定表达方式。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又准确无误地将《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地复述了一遍,并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于4月19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主要发言,4月23日在亚非会议政治委员会议上的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加以表述。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方式就被确定下来了,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初是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处理同资本主义世界中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的基本准则,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表示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这些准则。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准则。它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确定了基本方针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开展,为国际秩序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析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年的政策措施。

    正确答案: 背景:东晋政权的建立,是当时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势力交互作用的而结果。由于西晋灭亡,胡族贵族入住中原,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为了抵御胡族的奴役和压迫,汉族地主阶级和广大汉族人民需要建立与自己民族利益相一致的封建政权。同时,北方世家大族的南迁,进一步壮大了南方地主阶级力量,从而为封建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在胡族政权的威胁和农民暴动、豪强叛乱的多重压力下,南方世家大族与中原大族的矛盾缓和,产生了支持司马氏重建政权的共同要求。此外,东晋政权的建立也得益于琅邪大族王导的鼎力拥戴之功。
    政策:东晋建立之后,在大族内部加强团结合作,给予世家大族政治经济优遇,对人民实行休养生息,减少农民赋役负担,采用“侨置”措施大力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后来为了接军侨置带来的地方机构混乱和户籍管理困难,又实行“土断”政策,调整地方机构,重新登录户籍,进一步加强对流民的管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作了这样的科学概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就是标志这种客观实在的范畴。对物质如此定义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这就与各种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正确答案: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仅仅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它还包含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并且构成了一个崭新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经济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采用“改良主义”的方法。
    (2)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建立牢固的工农经济联盟。
    (3)利用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实质: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聪明,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