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试加论述。”相关问题
  • 第1题: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的特点归结为四个方面:
    A、补缺,即补充《三国志》记载的缺漏。如《魏书•武帝纪》注全文收录了曹操的《述志令》。其中还补充了有关“屯田”的记载140多字。在《任峻传》注中又补充了182字。
    B、纠谬,即纠正《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云‘兵不满万’”。裴注引《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辩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
    C、评论,即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
    D、备异,即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 第2题:

    19世纪初德国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有哪些?费希特和第斯多惠是如何论述这些问题的?试加评价。


    参考答案:

    面临的问题:1.初等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2.教师素质低下,教师主要有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为当务之急。3.人文学科所占的比重较高,自然学科所占比重较低。4.大学主要是教学机构,国家使大学仅仅为它的眼前利益服务。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受到压制。费希特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才能振兴。在教育途径上,他主张开展国民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第斯多惠主张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
    第斯多惠还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第一,要自我教育。第二,要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要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 第3题:

    鲁迅的杂文特点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具有严谨论述、绵密说理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构成了文章强烈的论战风格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鲁迅杂文中生动具体的描绘往往造就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在勾画出某种人物或现象的特征的同时,也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意义也更为深邃隽永。
    2.鲁迅杂文中讽刺笔法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3.鲁迅杂文精于语言的推敲锤炼却又不见痕迹,既有警辟深刻、富含哲理的隽语,又有生动幽默、冷峭凝炼的妙句,长句短语,显出语言大师的功力。

  • 第4题:

    论述《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正确答案: 《三国志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一部《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作者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 第5题:

    ()的《三国志》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在中国正史著作中属上乘之作。写人记事虽不及《史》、《汉》,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文笔简洁,尚能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等。


    正确答案:陈寿

  • 第6题:

    《凤凰涅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试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凤凰涅槃》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旧格律诗的束缚,不拘一格,真正做到了白话新诗的“诗体大解放”,真正像诗人自己所要求的那样,做到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无论是《凤歌》、《凰歌》,还是《凤凰更生歌》,诗句的长短和诗节的多少都没有任何限制,完全按照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二是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设问、排比、重叠、反复、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特别是象征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是灵活多样,如用凤凰象征祖国和民族,以及诗人自己,用群鸟比喻社会上的各种守旧人物,既淋漓酣畅地表达了诗人汹涌澎湃的感情,又具有和谐优美的内在旋律。

  • 第7题:

    问答题
    鲁迅的杂文特点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具有严谨论述、绵密说理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构成了文章强烈的论战风格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A.鲁迅杂文中生动具体的描绘往往造就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在勾画出某种人物或现象的特征的同时,也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意义也更为深邃隽永。
    B.鲁迅杂文中讽刺笔法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C.鲁迅杂文精于语言的推敲锤炼却又不见痕迹,既有警辟深刻、富含哲理的隽语,又有生动幽默、冷峭凝炼的妙句,长句短语,显出语言大师的功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TCP/IP协议的哪些特点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正确答案: T.CP/IP协议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使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1)适用于多种异构网络的互联。
    (2)可靠地端到端协议IP,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与操作系统紧密结合。
    (4)通信效率高。
    (5)TCP/IP对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并重。
    (6)有较高的网络管理功能。
    (7)由于TCP/IP对网络的拓扑结构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很容易扩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精密水准仪在构造上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A.用较高灵敏度的水准器(分划值为10"/2mm),建立精确的水平线。
    B.装有光学测器,用来精确地在水准尺上读数,以提高读数精度。
    C.具有良好性能的望远镜,将十字丝横丝制成楔形,便于精确照望准。
    D.水准仪具有坚固的结构,视准轴与水准轴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游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①安全是首要问题
    ②初学者必须先进行熟悉水性教学
    ③呼吸是教学重点
    ④俯卧或仰卧水中动作习惯不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⑤用力习惯不一样水中无固定支撑,加速划水才会有效果
    ⑥无视觉和听觉的帮助,仅凭肌肉的感觉做动作,容易产生错误动作,改进错误动作也困难
    ⑦体能是体技能基础,必须学练结合,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19世纪初德国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有哪些?费希特和第斯多惠是如何论述这些问题的?试加评价。

    正确答案: 面临的问题:1.初等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2.教师素质低下,教师主要有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为当务之急。3.人文学科所占的比重较高,自然学科所占比重较低。4.大学主要是教学机构,国家使大学仅仅为它的眼前利益服务。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受到压制。费希特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才能振兴。在教育途径上,他主张开展国民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第斯多惠主张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
    第斯多惠还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第一,要自我教育。第二,要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要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通鉴纪事本末》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它在记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正确答案: 作者袁枢,南宋著名史学家。他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感到翻检之麻烦,于是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他把《通鉴》的全部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把1362年的史事概括为239个重大事件,加上标题,每事一篇,自为起讫,详细记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此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史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通鉴纪事本末》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它在记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作者袁枢,南宋著名史学家。他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感到翻检之麻烦,于是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他把《通鉴》的全部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把1362年的史事概括为239个重大事件,加上标题,每事一篇,自为起讫,详细记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此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史体。

  • 第14题:

    论述TCP/IP协议的哪些特点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正确答案: T.CP/IP协议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使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1)适用于多种异构网络的互联。
    (2)可靠地端到端协议IP,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与操作系统紧密结合。
    (4)通信效率高。
    (5)TCP/IP对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并重。
    (6)有较高的网络管理功能。
    (7)由于TCP/IP对网络的拓扑结构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很容易扩充。

  • 第15题:

    论述游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①安全是首要问题
    ②初学者必须先进行熟悉水性教学
    ③呼吸是教学重点
    ④俯卧或仰卧水中动作习惯不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⑤用力习惯不一样水中无固定支撑,加速划水才会有效果
    ⑥无视觉和听觉的帮助,仅凭肌肉的感觉做动作,容易产生错误动作,改进错误动作也困难
    ⑦体能是体技能基础,必须学练结合,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

  • 第16题:

    论述《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虚与实的结合;(2)、非凡的叙事才能;(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历史演义体语言。

  • 第17题:

    论述张王乐府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王建与张籍为挚友,乐府二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在古题、新题参用这一点上,二人也极相似。
    一.他们都好用七言歌行体,篇幅都不长却又都好换韵,绝少一韵到底。
    二.他们也好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同时配合换韵)来突出主题,但主观的议论较少,往往利用人物的自白,或只摆一摆事实,便戛然而止。
    三.语言方面,也以通俗明晰为主,但颇凝炼精悍。

  • 第18题:

    精密水准仪在构造上具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A.用较高灵敏度的水准器(分划值为10"/2mm),建立精确的水平线。
    B.装有光学测器,用来精确地在水准尺上读数,以提高读数精度。
    C.具有良好性能的望远镜,将十字丝横丝制成楔形,便于精确照望准。
    D.水准仪具有坚固的结构,视准轴与水准轴间的关系相对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少。

  • 第19题:

    问答题
    《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试加论述。

    正确答案: A、《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这是陈寿精心设计的。身为晋臣的陈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
    B、《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完全采用。比如《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诸葛亮先见刘备,刘备以其年少,以诸生礼待之。然陈寿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自述,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孙权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周瑜是“万人之英”“器量宏大”。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
    。D、叙事简约,以致疏略: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是岁„„始兴屯田”。关于九正中正制:《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论述《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正确答案: 《三国志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一部《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作者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虚与实的结合;(2)、非凡的叙事才能;(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历史演义体语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凤凰涅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试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 《凤凰涅槃》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旧格律诗的束缚,不拘一格,真正做到了白话新诗的“诗体大解放”,真正像诗人自己所要求的那样,做到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无论是《凤歌》、《凰歌》,还是《凤凰更生歌》,诗句的长短和诗节的多少都没有任何限制,完全按照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二是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设问、排比、重叠、反复、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特别是象征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是灵活多样,如用凤凰象征祖国和民族,以及诗人自己,用群鸟比喻社会上的各种守旧人物,既淋漓酣畅地表达了诗人汹涌澎湃的感情,又具有和谐优美的内在旋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春秋》和《左传》是怎样的关系?试加论述。

    正确答案: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内容、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刘歆的重新整理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具有怎样的意义?试加论述。

    正确答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鼓吹天有意志并享有绝对权威,司马迁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天体的运行都有自己一定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之纲纪”。(《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认为天道、人事各有自己的规律,不能由任何人的主观愿望去作随心所欲的安排,人的祸福与天毫无关系。这显然是与董仲舒宣扬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相对立的。
    “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体裁,把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活动过程全部贯串在一起,使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的沿革损益,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