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传统小学不包括()。A、文字学B、音韵学C、词汇学D、训诂学”相关问题
  • 第1题: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与文字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正确答案:小学

  • 第3题:

    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通称为“小学”。


    正确答案:语文学

  • 第4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

  • 第5题:

    简述训诂学与文字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训诂学要以文字为辅翼;
    (2)根据字形推求字义;
    (3)宋代王圣美所谓的“右文说”;
    (4)段玉裁“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通”。

  • 第6题: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不包括()

    • A、文字学
    • B、音韵学
    • C、训诂学
    • D、文章学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判断题
    训诂学相当于词汇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与文字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狭义的训诂学包括文字学,不包括音韵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传统小学不包括()。
    A

    文字学

    B

    音韵学

    C

    词汇学

    D

    训诂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通称为“小学”。

    正确答案: 语文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学包括()。
    A

    语文学

    B

    音韵学

    C

    文字学

    D

    训诂学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训诂学相当于词汇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学包括()。

    • A、语文学
    • B、音韵学
    • C、文字学
    • D、训诂学

    正确答案:B,C,D

  • 第15题:

    在印度,传统语文学研究的文化经典主要是()。

    • A、训诂学
    • B、宗教典籍
    • C、《圣经》
    • D、音韵学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训诂学和词汇学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


    正确答案: 1)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不同。训诂学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
    2)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侧重不同。传统训诂学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而现代词汇学着重理论模式的建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3)训诂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无疑对汉语词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吸收现代词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便在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更进一步,使训诂学这一传统学科发出新的活力。

  • 第17题: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 A、文字学
    • B、语音学
    • C、词汇学
    • D、语法学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文字学、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正确答案:训诂学

  • 第19题:

    单选题
    在印度,传统语文学研究的文化经典主要是()。
    A

    训诂学

    B

    宗教典籍

    C

    《圣经》

    D

    音韵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正确答案: 小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文字学、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正确答案: 训诂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 “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传统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并立,统称为()。

    正确答案: 小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