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论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乐府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乐府,秦朝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承秦制,汉初仍设有乐府机构。
    2.为了完善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开展礼乐教化,改组扩充乐府编制,使乐府称为采集和表演民间音乐的专门机构,当时乐府规模大分工细,有上千人之多。
    3.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北起匈奴南到长江以南西起西域东到海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后,得到了贵族阶级的赏识和利用,并有力的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4.乐府采集和改编的各地民间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郊祭、朝会、宴飨xiǎng
    5.西汉末年,国力衰退经济衰败,哀帝时为了减轻负担,节制贵族纵情声色、荒淫奢侈的生活,乐府被撤销。
    6.乐府这种大规模有领导的采集工作,是各地区间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集中和交流,对继承和发展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2题:

    试论述拿破仑大规模立法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拿破仑上台执政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先后制定了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业法典、刑事诉讼法典、法国刑法典等一整套体例完整的成文法典,史称“六法体系”。
    (2)六法体系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最终形成 ,同时也是大陆法系的主要标志。

  • 第3题:

    试论述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冯太后改革:增加小农数量,颁布均田令;废除宗主都督制,推行三长制,建立地方基层组织;还推行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汉化改革。孝文帝改革:制定族姓,改鲜卑性为汉姓;禁绝鲜卑服饰和鲜卑语言,放弃本民族服饰;深入改革官制颁布新的《职员制》,对官制进行调整;继续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
    (3)改革的历史作用: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也受到汉族人士的拥戴,十六国以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第4题:

    试论巡回展览画派的时代背景、主要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进入19世纪的俄国面临巨大的历史变化,1812年开始了神圣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和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取得胜利的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暴戾,激起了俄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民主运动的高涨。1825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它却唤醒了人民,动摇了沙皇专制的统治基础。19世纪俄国的一流画家基本上毕业于皇家美术学院,尔后又赴西欧留学考察。他们既具有深厚的造型基本功力,又博览西欧艺术大师名作。19世纪初在美术学院一批教授们影响下,创作题材主要是宗教神话内容,表现形式遵循学院派古典主义。卫国战争前后画坛出现从俄国历史中选择爱国主义题材。19世纪中期的俄国好像从昏睡中醒了过来,人们开始思索,充满批判精神。一大批进步的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和作家的进步思想影响着一大批年轻的美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成为青年画家们的朋友和崇拜者。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又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别罗夫最具代表性,他与克拉姆斯柯依、马柯夫斯基、希施金、萨符拉索夫等14人发起在莫斯科成立了“巡回展览画派”,作为生机勃勃的大众艺术的现实主义,开始与没落的官方学院派决然对立。这个画派从成立一直到20世纪初,成为推动俄国艺术发展进步的艺术团体,拥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等。“巡回展览画派”是俄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 第5题:

    试论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成就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他是近代著名作曲家,著有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等大量音乐作品,是历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作曲,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在大行山上》等,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各体裁,在新型歌唱音乐,歌剧音乐等历代初创的音乐领域都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由于他在近代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活动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被后世誉为“人民音乐家”.

  • 第6题:

    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 第7题:

    问答题
    试论乐府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乐府,秦朝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承秦制,汉初仍设有乐府机构。
    2.为了完善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开展礼乐教化,改组扩充乐府编制,使乐府称为采集和表演民间音乐的专门机构,当时乐府规模大分工细,有上千人之多。
    3.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北起匈奴南到长江以南西起西域东到海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后,得到了贵族阶级的赏识和利用,并有力的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4.乐府采集和改编的各地民间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郊祭、朝会、宴飨xiǎng
    5.西汉末年,国力衰退经济衰败,哀帝时为了减轻负担,节制贵族纵情声色、荒淫奢侈的生活,乐府被撤销。
    6.乐府这种大规模有领导的采集工作,是各地区间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集中和交流,对继承和发展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论科洛狄童话《木偶奇遇记》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历史意义:
    (1)科洛狄无意中用民间童话的幽默和讽刺对“教育儿童的的文学”作出了颇有的革命。
    (2)《木偶奇遇记》的成功在于突破“教育通话”孜孜与训导的模式,然后他依然是一部道地的教育童话。 艺术特色:
    (1)童话性、欢快的幻想和真切的现实世界三者结合上,而这个现实世界又是被童话性所严格限定了的。通话的角色,都是那个特定社会中,特定群体中来的活生生的形象。在科洛狄的通话里,一切景物都为读者熟悉,全部是那么普通,都是“幻想的现实”,洋溢着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热闹幽默,从而有这种幽默发展出谐趣和讽刺。
    (2)作者继安徒生以后,利用了孩子把宇宙万物都看成了有蓬勃生机的特点,放胆地、自由地写活了一个木偶,从而托起孩子具有想象力的翅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3)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成就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他是近代著名作曲家,著有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等大量音乐作品,是历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作曲,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在大行山上》等,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各体裁,在新型歌唱音乐,歌剧音乐等历代初创的音乐领域都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由于他在近代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活动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被后世誉为“人民音乐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论延安《解放日报》改革的成果与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进行改版。“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2)改版的后的《解放日报》面貌一新。社论不是每天必有,而是注意质量,突出党的衷心工作和群众生活。版面安排顺序也进行了调整。文风也明显改变。
    (3)其改革的成果:
    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1942年整风运动是当时党的一项中心工作,《解放日报》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整风运动,保证了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
    ②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正确地宣传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③成功地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日报》组织组织宣传反击,尖锐揭露和声讨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的阴谋,引导并影响了国内外的舆论。
    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4)《解放日报》的改版,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为了宣传无产阶级办报思想,《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许多阐述新闻工作的社论文章。这些社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以及文风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这次改革,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开罗会议召开的原因及开罗宣言的内容


    正确答案: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决定对日作战到底,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要求将日本侵略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归还太平洋上所占领的全部岛屿,恢复朝鲜独立等。

  • 第14题: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①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
    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③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 第15题:

    试论资产阶级“人民主权”学说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人民主权学说,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局限性。
    ①在“人民”的范围问题上。尽管在启蒙学者的主观思想中,人民往往是指人民群众全体,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启蒙学者所讲的人民,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
    ②人民主权的论证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其立论基础是无法证实的“自然状态”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
    ③人民主权论者所谓的人民主权,仅仅涉及政治权力方面,而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领域。
    (2)尽管资产阶级学者的人民主权学说有诸多局限性,却并不能因此低估它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不仅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起了进步作用,而且它的某些原则远远超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范围:
    ①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政府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政府的权力应受人民的监督。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核心。正是这一核心,使其意义超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范围。
    ②既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资产阶级革命家以此去要求封建专制政府,发挥了强有力的反封建的战斗作用。但历来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可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因此,广大劳动人民就可以根据人民主权学说去反对它,并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过程中吸收其合理成分,从而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权。

  • 第16题:

    试论宋代“队舞”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宋代是封建文化成熟的阶段。宋代从开国君主始、子孙相承的重文尚学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宋人对哲思理趣的追求,同时也决定了整个社会审美需求的倾向,那是一种文化的、博学的、高雅的审美倾向。
    作为舞蹈,必须适应新时代这种社会的审美需求,这是宋代舞蹈出现程式的根本原因,它体现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唐代舞蹈遗产丰厚,种类俱全。宋代舞蹈必须采用新的表现形式,才能适应时代,使舞蹈向前发展。于是,凭借着宋人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新时代的呼唤中,一种具有高度程式、能表现宋人的哲思理趣、满足宋人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队舞”便应运而生。
    宋代“队舞”与前代舞蹈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其严格的程式。“队舞”程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进入了高度规范化的阶段,标志着舞蹈形式的充分成熟与定型。程式是艺术形式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千锤百炼后的结果。“队舞”程式是舞蹈表演规范成熟的象征,其段落结构、表演法式、用语原则、演员称谓等方面皆固定不变,形成严格的规范。一切都稳稳当当、平平和和、循环往复地按程序进行,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处处透露着理性化的深思熟虑,显得充实、有序、淡然、练达。正是借助于这种平淡无奇的“队舞”程式,传达了宋人具有哲学思考的情感意念。
    宋代舞蹈程式的出现,是艺术的必然,它不仅为宋代舞蹈赢得了特殊的历史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符号体系的确立。尽管宋代舞蹈其程式的成熟与定型也同时标志着该程式历史进程的尾声,但它却为后来明清戏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的程式的崛起作了准备。在新程式的创造之中,旧的程式并未完全消亡,它以其原有的积极因素加入新的程式而永存。戏曲舞蹈正是在宋代“队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才使其舞蹈意象的创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第17题:

    试论延安《解放日报》改革的成果与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进行改版。“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2)改版的后的《解放日报》面貌一新。社论不是每天必有,而是注意质量,突出党的衷心工作和群众生活。版面安排顺序也进行了调整。文风也明显改变。
    (3)其改革的成果:
    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1942年整风运动是当时党的一项中心工作,《解放日报》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整风运动,保证了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
    ②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正确地宣传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③成功地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日报》组织组织宣传反击,尖锐揭露和声讨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的阴谋,引导并影响了国内外的舆论。
    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4)《解放日报》的改版,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为了宣传无产阶级办报思想,《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许多阐述新闻工作的社论文章。这些社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以及文风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这次改革,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论《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唐律疏议》是经过唐朝几代皇帝努力,以唐朝早期法律为基础而制定的集大成的律文及释文,代表了唐朝制定法律最高水平。它包含的法律思想相当丰富,主要体现为礼法结合、维护“三纲”和等级特权等几个方面。
    一、“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礼法结合的思想
    唐代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原则的基础上,统一了礼仪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大大丰富了儒家礼法结合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唐律疏议序》中说:“德礼政教为本,刑罚为政教为用”,正是唐代礼法结合思想的体现。法律的功效和礼以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了起来,礼的精神完全融化在了《唐律疏议》和律文中,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接近完成。
    二、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儒家所提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我国礼治上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封建法律的一个根本原则。“一准乎礼”的唐律比汉律更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体现了“三纲”的原则。“三纲”在唐律中具体体现为:
    (一)“君为臣纲”置于“三纲”之首,为了确保皇帝的权利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唐朝的法律作了严格的规定,凡违反“君为臣纲”的犯罪,都处以最严酷的刑罚。
    (二)“父为子纲”反映了儒家提倡孝道和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唐律“一准乎礼”,“父为子纲”在法律上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凡属违反“菩事父母”者,均构成不孝罪。
    (三)“夫为妻纲”在法律上体现为确认夫权的统治地位,在唐律中有许多维护夫权,歧视和压迫妇女的规定。
    三、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
    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它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其主要体现在:
    (一)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贵族、官吏可以根据自己的阶品分别享有免受刑罚、免纳赋税、免服徭役以及世袭官爵等特权。唐律制定了议、清、减、赎、官、当等为贵族官吏减免刑罚处分的规定,使他们可以在犯罪后轻易地避免一些处罚,实际上是有罪无刑。
    (二)良贱异法。
    唐律将人民分为良和贱,贱民与良人在各方面的地位都不相等。
    由此可知,唐统治者自觉地维护等级特权,公开表明《唐律疏议》是一部封建特权者的法典。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准乎礼”。礼法结合的唐律吸收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法律原则,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部治国安邦的法典,因而成为以后各代法律的蓝本。唐以后的各代封建王朝,都以这种以礼入律、礼法结合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至此完成。但它明确规定皇亲国戚、贵族官吏及其亲属享有种种特权,充满着封建特权思想,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论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演变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南北朝向科举制的过渡;西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州郡举荐,而东汉顺帝时期改为中央考试与州郡举荐,
    意义: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论述拿破仑大规模立法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拿破仑上台执政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先后制定了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业法典、刑事诉讼法典、法国刑法典等一整套体例完整的成文法典,史称“六法体系”。
    (2)六法体系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最终形成,同时也是大陆法系的主要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开罗宣言

    正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宣言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资产阶级“人民主权”学说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人民主权学说,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局限性。①在“人民”的范围问题上。尽管在启蒙学者的主观思想中,人民往往是指人民群众全体,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启蒙学者所讲的人民,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②人民主权的论证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其立论基础是无法证实的“自然状态”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③人民主权论者所谓的人民主权,仅仅涉及政治权力方面,而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领域。
    (2)尽管资产阶级学者的人民主权学说有诸多局限性,却并不能因此低估它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不仅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起了进步作用,而且它的某些原则远远超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范围:①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政府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政府的权力应受人民的监督。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核心。正是这一核心,使其意义超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范围。②既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资产阶级革命家以此去要求封建专制政府,发挥了强有力的反封建的战斗作用。但历来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可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因此,广大劳动人民就可以根据人民主权学说去反对它,并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过程中吸收其合理成分,从而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论述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冯太后改革:增加小农数量,颁布均田令;废除宗主都督制,推行三长制,建立地方基层组织;还推行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汉化改革。孝文帝改革:制定族姓,改鲜卑性为汉姓;禁绝鲜卑服饰和鲜卑语言,放弃本民族服饰;深入改革官制颁布新的《职员制》,对官制进行调整;继续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
    (3)改革的历史作用: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也受到汉族人士的拥戴,十六国以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