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参考答案: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规模空前的大移民按令地划分,迁入最多的是江苏,约200万左右,占南方人口总数的1/6。
    第二次: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这次迁移人口并不太多,却为以后大规模的移民开辟了道路,北方移民的迁入,即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也使南方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更趋于均衡。
    第三次: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东南地区和四川地区是主要迁入地,东南地区既政治重心,所在又相对距离较近,故吸收的移民较多,是以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为移民的主要来源。

  • 第2题: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过三次“人”的觉醒。


    正确答案:先秦时代完成了“人”与介的理性分离,确立了作为族类群体的“人”在宇宙和社会的中心地位,以“人”为主体的历史文学和早期小说就是这种觉醒的产物;魏晋时代完成了对人的精神本体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区别于群体的个体的存在,自觉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成为古代小说人物艺术的起点;晚明肯定个体对群体的分离,肯定个体需求的合理性为基本内容,其革新精神和启蒙性质成为小说作家认识社会表现人性的先进思想工具。

  • 第3题:

    简述人口迁移的分类。


    正确答案:按国界分:
    (1) 国际移民:疆界变动产生的移民;劳务输出;难民;智力外流、人才外流。
    (2) 国内移民:开拓型移民;城市化移民;城市间移民。
    按时间分:永久性,周期性。
    按社会组织分: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强制,自发,有组织。

  • 第4题:

    简述唐初三次大规模的修撰谱牒。


    正确答案: 第一次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今狐德等主持撰修谱牒。第二次是高宗时。此时武则天当政,中书令许敬宗以贞观《氏族志》未载武氏的族望,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于是奏请改修。第三次是中宗复位之时。当时左散骑常待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百年。士族兴衰变化很大,于是上表请加以改修。

  • 第5题: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第三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意义:
    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螺旋式的逐步上升的进程。这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辩证法,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确实存在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深刻认识这三个飞跃,有助于我们如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助于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同时又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修正主义,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素养和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有益的。

  • 第6题:

    简述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正确答案: 流向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低收入到高收入,如美国、西欧;
    人口结构特征:中青年、单身、男性为主,近年女性比重上升;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过三次“人”的觉醒。

    正确答案: 先秦时代完成了“人”与介的理性分离,确立了作为族类群体的“人”在宇宙和社会的中心地位,以“人”为主体的历史文学和早期小说就是这种觉醒的产物;魏晋时代完成了对人的精神本体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区别于群体的个体的存在,自觉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成为古代小说人物艺术的起点;晚明肯定个体对群体的分离,肯定个体需求的合理性为基本内容,其革新精神和启蒙性质成为小说作家认识社会表现人性的先进思想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正确答案: 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规模空前的大移民按令地划分,迁入最多的是江苏,约200万左右,占南方人口总数的1/6。
    第二次: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这次迁移人口并不太多,却为以后大规模的移民开辟了道路,北方移民的迁入,即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也使南方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更趋于均衡。
    第三次: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东南地区和四川地区是主要迁入地,东南地区既政治重心,所在又相对距离较近,故吸收的移民较多,是以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为移民的主要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经济上交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世界民族。
    (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有利于人种基因交流,为新的民族形成提供可能。
    (4)地区劳动力平衡,例如:可以湘军,川军南下,补充劳动力不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②3—5世纪③8—10世纪④14—16世纪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曹魏邺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曹魏邺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为界限,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区。这条大道北面与建春门—金明门大道相交,世纪又构成“T”字形的城市主干道系统。这种“T”字形城市纵、横轴线布局队此后中国的都城格局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到明清时代,它仍是都城主轴线和骨干道路的构造模式。
    曹魏邺城的布局改变了汉代以来都城宫殿区分散的布局,中轴线的形成是平面布局更为对称和规整,这种平面规划,对北魏洛阳城,东魏邺南城,隋唐大兴城和长安城的规划,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两晋之际,由于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南迁高潮,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发生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重大破坏,出现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的第二次南迁高潮,江南地区的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中原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江南经济强于北方的局面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代经济重心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移是哪三次?


    正确答案: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 第14题:

    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意义。


    正确答案:(1)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公园2世纪初)的蔡伦。12世纪传入欧洲。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印刷术
    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北宋时毕晟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4-15世纪传入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3)火药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13世纪以后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4)指南针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末年已用于航海贸易,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 第15题:

    简述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


    正确答案: 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主要有:
    (1)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
    (2)政治因素:如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
    (5)生态环境的变化此外,接受良好的教育方式,逃避种簇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都可能成为国内迁移的因素

  • 第16题:

    简述中国古代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特点及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1)持续时间长(2)分工不彻底
    2.影响:(1)造成中国古代独特的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以农村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具有极大的混合性、依附性。而这种经济结构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2)造成中国古代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农业优先发展,工商业严重滞后,极不利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3)造成中国古代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中,不利于新模式、新动力的产生。

  • 第17题: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②3—5世纪③8—10世纪④14—16世纪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问答题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是最为灿烂的一章,请简述其原因

    正确答案: 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进步。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国家强大,政通人和,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③唐代的文化空前繁荣,诗词、书法、石窟艺术、工艺美术等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推陈出新。加之道教、儒教、佛教三教合一,产生新的文化理念,这些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作灵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

    正确答案: 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主要有:
    (1)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
    (2)政治因素:如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
    (5)生态环境的变化此外,接受良好的教育方式,逃避种簇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都可能成为国内迁移的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正确答案: 流向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低收入到高收入,如美国、西欧;
    人口结构特征:中青年、单身、男性为主,近年女性比重上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特点及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1)持续时间长(2)分工不彻底
    2.影响:(1)造成中国古代独特的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以农村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具有极大的混合性、依附性。而这种经济结构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2)造成中国古代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农业优先发展,工商业严重滞后,极不利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3)造成中国古代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中,不利于新模式、新动力的产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意义。

    正确答案: (1)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公园2世纪初)的蔡伦。12世纪传入欧洲。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印刷术
    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北宋时毕晟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4-15世纪传入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3)火药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13世纪以后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4)指南针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末年已用于航海贸易,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唐初三次大规模的修撰谱牒。

    正确答案: 第一次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今狐德等主持撰修谱牒。第二次是高宗时。此时武则天当政,中书令许敬宗以贞观《氏族志》未载武氏的族望,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于是奏请改修。第三次是中宗复位之时。当时左散骑常待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百年。士族兴衰变化很大,于是上表请加以改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第三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意义:
    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螺旋式的逐步上升的进程。这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辩证法,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确实存在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深刻认识这三个飞跃,有助于我们如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助于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同时又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修正主义,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素养和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有益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