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是中国制宪建国的动力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制宪权和制宪机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制宪权和修宪权是同一层次的权力形态
    B.立宪实践中,宪法起草机构就是制宪机关
    C.在我国,制宪权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行使制宪权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宪法制定是指制宪主体行使制完权的活动=制宪权,是指人民创制宪法的权力: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制宪权是原生性权力,修宪权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派生性权力,立法权是制定一般法律的活动。A项错误。按照西哀耶士的观点,制宪权的主体是国民,在我国,宪法制定的主体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行使制宪权的产物,其后历次修改宪法都是行使修宪权,只有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行使制究权.D项正确。为了有效地行使制宪权,国家通常根据需要成立制宪机关,如制宪会议、国民大会、立宪会议等,但是制宪机关不同于宪法的起草机关,制宪机关是行使宪法制定权的常设的国家机关,宪法的起草机构是临时的专门的工作机构,不能独立行使制完权,B项错误。

  • 第2题:

    我国采用的制宪方式为( )


    A.专门制宪机关制宪

    B.全民公决制宪

    C.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宪

    D.制宪委员会制宪

    答案:C
    解析:
    考察宪法概述。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宪,即由经选举成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宪法的一种制宪方式。我国即采用此种制宪方式。

  • 第3题:

    (  )的制定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宪权的唯一一次行使,它体现了制宪权的民主性。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5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答案:B
    解析:
    解析: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宪权的唯一一次行使,它体现了制宪权的民主性。

  • 第4题:

    中国宪制史上()的相互结合才构成了三个现代中国的制宪目标的达成。

    • A、动力因和形式因
    • B、动力因和质料因
    • C、目的因和形式因
    • D、目的因和质料因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下面哪一次的制宪建国不属于激进主义的革命建国()。

    • A、晚清立宪
    • B、中国民国(北洋时期)
    • C、中华民国(国民党时期)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革命党,以及作为革命宪法的《临时约法》,它是制宪建国的()

    • A、最终结果
    • B、全面体现
    • C、动力机制
    • D、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解放区代表是()

    • A、林伯渠
    • B、张闻天
    • C、王稼祥
    • D、董必武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一个政权或者国家刚刚诞生时,通常通过制宪来解决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它要(),所以制宪通常是一个制定原规则的过程。

    • A、解决这个国家基本的政权架构
    • B、设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 C、设定国家发展的目标
    • D、组建国家政权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单选题
    下面哪一次的制宪建国不属于激进主义的革命建国()。
    A

    晚清立宪

    B

    中国民国(北洋时期)

    C

    中华民国(国民党时期)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革命党,以及作为革命宪法的《临时约法》,它是制宪建国的()
    A

    最终结果

    B

    全面体现

    C

    动力机制

    D

    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革命主义的制宪建国方式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两湖变法

    C

    晚清立宪

    D

    武昌起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从宪制的意义上来说,革命是为了制宪建国,革命是现代宪制的()。
    A

    质料因

    B

    目的因

    C

    形式因

    D

    动力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制宪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我国,享有制宪权的主体就是拥有立法权的主体
    B.制宪权的概念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法治思想中概括出来的
    C.宪法起草机关就是拥有制宪权的机关
    D.制宪权是高于立法权的权力形态


    答案:D
    解析:
    【精解】在我国,制宪权高于立法权,故A项表述错误。制宪权的概念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法治思想以及中世纪的根本法思想,故B项表述错误。宪法起草机关不是制宪机关,不能拥有制宪权,故C项表述错误。制宪权是高于修宪权、立法权的权力形态,故选D项。

  • 第14题:

    按照宪法制定的理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最早系统地提出制宪权概念并建立理论体系的是奥地利规范法学派代表任务汉斯.凯尔森
    B.按照法国思想家西耶士的观点,制宪权的主体是立法机关
    C.制宪权、修宪权、立法权属于同一层次的权利形态
    D.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答案:A,B,C,D
    解析:
    宪法的制定是制宪主体依据程序制定宪法、行使制宪权的活动。最早系统地提出制宪权概念并建立理论体系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西耶士,他主张只有国民才享有制宪权。A、B 项错误。制宪主体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在我国,人民是制宪主体,只不过是间接行使该项权利而已。制宪机关是指一国有权制定宪法的国家机关,制宪机关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并且是拥有制定宪法的权利的国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意味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故 D 项表述错误。修宪权依据制宪权而产生,受制宪权约束,不得违背制宪权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宪权和修宪权都是根源性的国家权利,能够创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其他具体组织性的国家权利的权利。所以,C 项错误。

  • 第15题:

    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 )。

    A.周恩来
    B.董必武
    C.陈毅
    D.张闻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出席会议的有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会议。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第16题:

    从宪制的意义上来说,革命是为了制宪建国,革命是现代宪制的()。

    • A、质料因
    • B、目的因
    • C、形式因
    • D、动力因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现代中国的制宪建国基本上的走的是未成文宪法的路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革命主义的制宪建国方式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两湖变法
    • C、晚清立宪
    • D、武昌起义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员是:()。

    • A、周恩来
    • B、董必武
    • C、陈毅
    • D、张闻天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判断题
    现代中国的制宪建国基本上的走的是未成文宪法的路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宪制史上()的相互结合才构成了三个现代中国的制宪目标的达成。
    A

    动力因和形式因

    B

    动力因和质料因

    C

    目的因和形式因

    D

    目的因和质料因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员是:()。
    A

    周恩来

    B

    董必武

    C

    陈毅

    D

    张闻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是中国制宪建国的动力机制。
    A

    革命

    B

    改良

    C

    复兴

    D

    民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