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能更好的利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能更好的利用()。

    • A、蛋白质
    • B、脂肪
    • C、无氮浸出物
    • D、粗纤维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营养不同于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主要被分解为()而被吸收利用,以()形式被吸收的数量则很少。


    正确答案:挥发性脂肪酸;葡萄糖

  • 第3题:

    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的饲料中均需要一定比例的粗纤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NPN饲料不仅可以饲喂反刍动物,而且也能饲喂单胃动物。()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饲料脂肪性质会影响单胃动物体脂品质,对反刍动物不影响或影响不大,为什么?


    正确答案:由于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作用,可将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氢化为饱和脂肪酸,因此反刍动物的体脂肪组成中饱和脂肪酸比例明显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即反刍动物体脂肪品质受饲料脂肪性质的影响较小。

  • 第6题:

    简述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约有70%受微生物的分解,有30%的蛋白质未经变化进入消化道的下一部分。
    (2)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和游离氨基酸,又被合成菌体蛋白被动物利用。菌体蛋白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相当,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 第7题:

    问答题
    阐述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一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1.消化部位
    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终止于小肠
    蛋白质HCl()高级结构分解,肽链暴露
    胃、胰、糜蛋白酶内切酶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羧基肽酶、氨基肽酶外切酶使之分解为AA/小肽
    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
    (2)方式:主动吸收
    (3)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
    (4)顺序:L-AA>D-AA
    ()Cys>Met>Try>Leu>Phe>Lys≈Ala>Ser>Asp>Glu
    其特点是吸收快、不竞争有限的载体,分解、吸收时耗能少,可作为活性物质,合成时耗能少。
    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摄入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
    1.消化过程
    (1)饲料蛋白质
    瘤胃降解蛋白(RDP)
    瘤胃未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UDP)
    (2)蛋白质降解率(%)=RDP/食入CP
    2.利用
    瘤胃NH3浓度达到5mM(9mg/100ml),微生物蛋白合成达到最大水平,超过此浓度的NH3被吸收入血。通过合成尿素而解毒。
    瘤胃的Pr消化吸收特点
    1.饲料Pr在瘤胃内经过微生物改组合成饲料中不曾有的支链AA。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瘤胃微生物营养。
    2.反刍动物本身所需AA(小肠AA)来源于MCP、UDP(RUP)和内源蛋白质。MCP可以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UDP是高产时的必要补充,内源蛋白质量少且较稳定。
    3.瘤胃中80%的微生物可以NH3为唯一氮源,26%只能利用NH3,55%可同时利用NH3和AA,因此,少量Pr即可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这是瘤胃微生物利用尿素等NPN的生物学基础。
    4.MCP品质与豆粕(饼)、苜蓿叶蛋白质相当,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但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BV70~80%
    5大量RDP在瘤胃中分解,实际上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损失。
    6.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差异很大,适当加工处理可降低降解率,并可能提高UDP的小肠利用率(如加热、甲醛包被、缓释等措施可提高UDP利用率)。
    7.NPN在瘤胃中集中、急剧分解不仅有氮素损失,且可能造成中毒。
    8.对反刍动物补充AA、Pr的效果一般不如单胃动物明显,其效果取决于过瘤胃的数量以及过瘤胃AA在小肠的消化、吸收。
    3.影响消化利用的因素
    (1)瘤胃内环境的稳定
    (2)日粮CP水平:13%()NH3浓度5mM
    (3)蛋白质种类:NPN与真蛋白
    CP<13%,加NPN有效;高于13%,效果差
    (4)其他养分:碳水化合物、P、S
    4小肠消化
    (1)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
    (2)底物:与单胃动物不同
    MCP占50-90%
    RDP占10-50%
    5小肠中蛋白质的去向
    (1)70%---消化、吸收---血液---30%----组织蛋白合成
    (2)30%粪便排出(粪N)---血液)70%----未利用(尿N)
    6大肠的消化
    与单胃动物相同。
    进入盲肠的N占摄入N的2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单胃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反刍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

    正确答案: 盲肠和结肠,瘤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利用粗纤维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反刍动物:饲粮纤维在瘤胃中发酵所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2分)。一切影响微生物的因素均可影响粗纤维利用,粗纤维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必需营养素。反刍动物粗饲料供给不足或粉粹过细,都可引起疾病
    (2)非反刍动物:一方面具有营养作用,正常情况下,在消化道后段发酵可满足维持能量需要的10—30%。可能还有一定程度改进能量利用的作用
    另一方面,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适口性差,动物对其采食量较少。且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影响能量和其他营养物质消化利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但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与非反刍动物又有很大差异。
    (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质约有70%受微生物的分解,有30%的蛋白质未经变化进入消化道的下一部分。
    (2)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和游离氨基酸,又被合成菌体蛋白被动物利用。菌体蛋白的品质一般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与豆饼和苜蓿叶蛋白大约相当,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反刍动物、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

    正确答案: 吸收的特点。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FA、胆酸、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4.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并以异化扩散方式吸收。
    5.胃内为酸性环境,对脂肪的消化不利,在胃内起初步的乳化作用。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瘤胃是反刍动物脂类物质的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中脂类物质得到明显的改组,瘤胃对脂类的消化有四个特点:
    (1)大部分UFA氢化变成SFA,使EFA含量减少;
    (2)部分UFA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支链脂肪酸;
    (3)中性FA、磷脂、甘油变成VFA;
    (4)微生物合成的奇数碳和支链FA数量增加。
    2.脂类物质通过网、瓣胃时几乎不发生变化,进入皱胃后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相似。
    3.瘤胃壁只吸收VFA和短链F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正确答案: 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在胃和小肠上部进行,主要靠酶消化。相对反刍动物而言,单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过程是一种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过程,动物所吸收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蛋白质本身的氨基酸构成。胰蛋白酶(来自胰液)在单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和单胃动物一样,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实质上也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其蛋白质营养本质上也是氨基酸营养。
    因此,对于反刍动物的饲养同样也应考虑氨基酸营养问题。只不过,瘤胃是一个蛋白质的加工厂,与单胃动物存在较大差异,单胃动物可获得的必需氨基酸直接决定于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而反刍动物可从微生物蛋白那里得到补充。
    在通常饲养条件下,反刍动物对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40%依赖于瘤胃微生物蛋白,60%依靠饲料,这对于中等生产水平的反刍动物来说已能够满足其需要,但对于高产的反刍动物则远远不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单胃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反刍动物的主要消化部位是()


    正确答案:盲肠和结肠;瘤胃

  • 第14题:

    所谓必需氨基酸仅对单胃动物来说有意义,对反刍动物无实际意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调节单胃动物能量采食量的核心代谢产物是(),而调节反刍动物能量采食量的核心代谢产物是()。


    正确答案: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

  • 第16题:

    各种家畜中,单胃动物比反刍动物对铜的过量更为敏感,易受过量的铜的危害。()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脂肪消化代谢的特点。


    正确答案: 饲料脂肪在单胃动物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动物体组织脂肪中,变为体脂肪。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猪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是青粗饲料,这些饲料的脂肪含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经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另外,瘤胃发酵所产生的大量VFA,经微生物合成的高级脂肪酸也多属于饱和性质。因此反刍动物每天虽采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体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较少。

  • 第18题:

    问答题
    幼龄反刍动物消化生理与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犊牛刚出生时,皱胃是胃室中最大的,只有皱胃具有消化功能。在此时期,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同单胃动物相似,主要靠皱胃和小肠实现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纤毛虫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可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淀粉、脂肪以及蛋白质,进而合成微生物蛋白,进入小肠后供机体吸收利用。瘤胃内可消化饲料中含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和约50%的粗纤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消化吸收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粘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不同点:
    (一)消化吸收的部位,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在空肠,十二指肠,小肠;非反刍动物在瘤胃壁,回肠
    (二)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脂类在瘤胃的消化特点是
    (1)不饱和脂肪酸氢化变成饱和脂肪酸
    (2)微生物合成支链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多
    (3)甘油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4)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反刍动物可大量利用青绿多汁饲料,而单胃动物则不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青饲料在畜禽日粮中的用量应根据动物种类不同而变化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来划分,则反刍动物可大量利用青绿多汁饲料,而单胃动物则不能。

  • 第21题:

    填空题
    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营养不同于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主要被分解为()而被吸收利用,以()形式被吸收的数量则很少。

    正确答案: 挥发性脂肪酸,葡萄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能更好的利用()
    A

    蛋白质

    B

    脂肪

    C

    无氮浸出物

    D

    粗纤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比较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CH2O)n消化、吸收、代谢的异同。

    正确答案: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吸收
    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产生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α-淀粉酶只能水解а-1.4糖苷键,因此,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支链寡聚糖,最后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释放麦芽糖和葡萄糖。
    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顺序为:半乳糖>葡糖>果糖>戊糖。
    未消化吸收的C•H2O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时上升
    二、代谢
    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
    血糖维持稳定是二个过程的结果:
    (1)葡萄糖从肠道、肝和其他器官进入血液;
    (2)血液葡萄糖离开到达各组织被利用(氧化或生物合成)。
    血糖来源:
    (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吸收入血;
    (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第(1)途径
    血糖去路:
    (1)合成糖原;
    (2)合成脂肪;
    (3)转化为AA,葡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为非EAAC骨架;
    (4)作为能源:葡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反刍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消化C•H2O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
    (1)饲料C•H2O→葡糖→丙酮酸→VFA,单糖很少;
    (2)瘤胃是消化C•H2O的主要场所,消化量占总C•H2O进食量的50-55%。
    1.消化过程
    C•H2O降解为VFA有二个阶段:
    (1)复合C•H2O(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在细胞外水解为寡聚糖,主要是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和木二糖)和单糖;
    (2)双糖与单糖对瘤胃微生物不稳定,被其吸收后迅速地被细胞内酶降解为VFA,首先将单糖转化为丙酮酸,以后的代谢途径可有差异,同时产生CH4和热量。
    饲料中未降解的和细菌的C•H2O占采食C•H2O总量的10-20%,这部分在小肠由酶消化,其过程同单胃动物,未消化部分进入大肠发酵。
    2.瘤胃发酵产生的VFA种类及影响因素
    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少量有甲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己酸。瘤胃中24hrsVFA产量3-4kg(奶牛瘤网胃),绵羊300-400g;大肠产生并被动物利用了的VFA为上述量的10%。
    乙酸、丙酸、丁酸的比例受日粮因素影响,日粮组成(精粗比)、物理形式(颗粒大小)、采食量和饲喂次数等。
    3.甲烷的产生及其控制
    4H2+HCO3-+H+→CH4+3H2O
    各种瘤胃菌均可进行此反应。
    甲烷产量很高,能值高(7.6kcal/g)不能被动物利用,因而是巨大的能量损失,甲烷能占食入总能的6-8%。
    4.VFA的吸收
    C•H2O分解产生的VFA有75%直接从瘤网胃吸收,20%从真胃和瓣胃吸收,5%随食糜进入小肠后吸收。
    VFA吸收是被动的,C原子越多,吸收越快,吸收过程中,丁酸和一些丙酸在上皮和细胞中转化为β-羟丁酸和乳酸。上皮细胞对丁酸代谢十分活跃,相应促进其吸收速度。
    VFA的代谢
    1、合成:
    乙酸,丁酸→体脂、乳脂
    ()丙酸→葡萄糖
    2、氧化
    奶牛组织中体内50%乙酸,2/3丁酸,1/4丙酸被氧化,其中乙酸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需要量的70%。
    葡萄糖的代谢
    1、反刍动物所需葡糖主要是体内合成,部位在肝脏。
    2、葡萄糖的生理功能:
    是神经组织和血细胞的主要能源。
    肌糖原和肝糖原合成的前体。
    反刍动物泌乳期、妊娠期需要葡萄糖的量高,葡萄糖作为乳糖和甘油的前体物。
    是合成NADPH所必需的原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衡量采食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采食量的调控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采食量的准确数据是经济而准确地进行动物生产所必需的,而衡量采食量的科学方法是获取采食量准确数据的前提。
    目前衡量采食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用采食饲料的重量表示——通常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⑵用能量摄入量表示——因为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因此用能量摄入量表示采食量的方法优于上述方法。
    ⑶按动物维持需要的倍数来表示。
    ⑷按体重的百分数表示——如常用猪体重的4%来估计其采食量。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采食量调控区别:不同动物由于消化生理存在差异,采食量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反刍动物胃肠道容积大,可适应能量浓度变化很宽的饲料,对采食量趋于以物理调节为主。单胃动物由于其胃肠道容积有限,故通常拒绝采食能量浓度过低的饲粮,而以化学调节为主。无论反刍动物,还是单胃动物,除受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外,动物采食量的调控主要为神经内分泌调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