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嫉妒》节选,论述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它如何体现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

题目

结合《嫉妒》节选,论述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它如何体现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结合《嫉妒》节选,论述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它如何体现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强烈的主观抒情。
    (2)大胆的自我暴露。
    (3)散文化的结构。
    (4)诗化的语言。

  • 第2题:

    结合《百年孤独》节选,选论这部小说如何体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 (1)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瑞典文学院在给马尔克斯的颁奖词中曾这样评价《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段颁奖词还概括说,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与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是其主要艺术特征。这种结合还不仅仅是把现实魔幻化或者把魔幻现实化,而是最终体现了一种拉丁美洲大陆所特有的观照现实的思维方式。在拉丁美洲人的眼里,现实与幻想世界不是两个世界,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2)陌生化的技巧。所谓的陌生化,就是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或角度重新加以观照和传达,以重新造成一种新鲜感,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认知和体验。如《百年孤独》中关于马孔多的第一代创始人布恩蒂亚带领孩子们见识他们从未见过的冰块的描写,就是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堪称神奇的细节。它使冰块显示出了奇特的光芒,使读者也有一种神奇之感。读者正是借助小说中人物的眼光在重新打量冰块,从而使冰块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3)神话化。神话是受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青睐的文学形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神话传说的集大成。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总结的几种神话原型:天堂神话,原罪与堕落神话,出埃及记神话,田园牧歌神话,启示录神话等等,在《百年孤独》中几乎都得到了印证。研究者们认为,《百年孤独》模仿了《圣经》中从“创世纪”和“伊甸园”一直到“启示录”的所有核心情节。小说中的第一代领导人布恩蒂亚离开故乡去寻找新的乐园就酷似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小镇马孔多的建立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世神话,也是一个伊甸园的田园牧歌神话。而最终马孔多的堕落及毁灭则是原罪和堕落神话的体现,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末日神话,一种启示录。此外,马尔克斯还吸纳了世界上众多的神话和传说。如第一代布恩蒂亚杀了人之后受鬼魂纠缠就是取材于印第安传说。
    (4)独具匠心的小说叙事结构。小说的第一句就非同凡响: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一句奠定了小说总体时间框架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参观冰块”的一个小说的初始情节,而且在一句话中包含了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在与未来。小说的叙事者不是像一般回忆性小说那样站在全部故事的终点去回溯已经发生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回溯过去,又能预叙未来,从而囊括了小说的三个时空。这种具有“三维”特征的叙述时空的设置,有助于小说凸显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有助于表现布恩蒂亚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沧桑。

  • 第3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的主要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罗布-格里耶的小说有这样几个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中性的描写”手法。即特别注重对物的描绘。其描绘极细乃至臻于“科学的准确”程度。范例如《快镜头》中的《咖啡壶》:开头一幅静物写生画写完之后,并没有读者期待中的下文出现;之后似乎还是物。所以,如此刻意写物的倾向,让他获得“物的作家”的称号。《橡皮》中的橡皮,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是象征物,而是用作情感和人物倾向的支撑,可被视为意识和纯粹物质世界的中介物。它是人物意识的一种物质表现。这样看来,作品中完全剔除社会意义,是罗布-格里耶对传统小说的最大反叛。
    (2)重复描写。《橡皮》的叙述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瓦拉斯一再去文具店买那块他一直买不到的橡皮,如此重复不已是否以示人物的执着?《在迷宫里》无数次的变换仍是同一种场景、人物反复走的仍是大同小异的地方,而且始终绕不过那幢楼那间房那同样的人。《嫉妒》中弗兰克捏死蜈蚣的相似描写多达9次,实为表现弗兰克比A的丈夫更具男性的性格,反复的描绘实际上是揭示嫉妒在偷窥者的脑中不可抹去的痕迹,嫉妒的心理被物化了。
    (3)时序颠倒。故事总是幻觉般的,而不是作为“生活过的历史”来表现的;他认为作品“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现实”,所以,故事不再遵循时间的发展:《橡皮》的开始和结束都在同一时刻。瓦拉斯自己杀死了受害者,他的寻找是在“时间之外”进行的:按下扳机那一刻,他的手表即停止走动,这段时间等于停滞或者说封死了。
    (4)叙事角度。《在迷宫里》的叙述角度很别致,首尾用第一人称,其余部分用第三人称;小说好像一种拼板游戏,有多种拼法;各种因素结合、镶嵌、重叠在一起,令人不见起始点,起点即幻觉;人物不再有身份,处于中心地位的那个士兵和结局的那个伤兵竟混淆起来。而《约会楼》则综合了上述作品的手法:叙述者自行隐没;各种因素互相穿插,前者消解后者;时间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如同空间一并共存。

  • 第4题:

    巴金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巴金的短篇小说按照题材来划分,大致上可归为三类:第一类作品,数量较多又较有特色,以反映外国人民的生活为主。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沉默集》(二)中,此外,《电椅集》、《光明集》中也有一部分。
    从主题上看,这些作品主要是全力以赴地攻击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切丑恶的和不合理的现象,同时表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种亲密无问的友谊。其中《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庇尔的秘密》等三篇比较特别,反映的是法国的大革命,其目的则是不忘历史的教训。第二类作品,以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为主要内容,其中,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占最大分量。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主要收在《将军集》和《抹布集》中。由于作家对这方面生活并不很熟悉,这部分作品写得不算很成功,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惨淡而又严峻的现实。第三类作品是童话,主要收在《长生塔》中。童话只是作家为了便于对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借助的一种形式,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的象征,里面几乎每个形象,每句关键性的话,都影射着现实生活或表达着“革命”的主题。
    20世纪30年代巴金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与同期其他短篇小说家相比,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由于作家在创作上一贯偏重于感情的宣泄,因此在形式上,巴金多“用第一人称写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巴金注重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并从人的心理的角度来透视社会,注意人的复杂性格,而不作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伦理判断;在小说的结构上,巴金早期短篇小说中往往由一个说故事的主人公来对读者娓娓长谈,有时大故事里套小故事,或几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互相交织,但却表现了共同的主题。

  • 第5题:

    说明《财主底儿女们》这篇作品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路翎是“七月”文学流派代表作家。《财主底儿女们》体现了这一流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实践着胡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理论,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关照客观世界。这篇小说主观色彩强烈,描写充满激情,气势逼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风格,与此风格相应,作品的语言多用复杂的长句,酣畅而略嫌重拙。

  • 第6题:

    简述刘心武小说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


    正确答案: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他新时期小说和“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标志着文学新的转机。1980年发表的《如意》,作者在创作倾向上不再过于追求文学的政治功能,而确立了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化立场。1985的《钟鼓楼》采用“橘瓣式”结构貌似分离实则合一,是一副全景动态的生活风景画。《四牌楼》是刘心武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者运用了自叙传的文体,客观冷静,严酷悲悯又忧伤的叙述语调加深了它的自剖和忏悔色彩,对知识分子边缘化进行了冷静反思。
    刘心武在艺术表现上一直追求中和之美,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变革和守旧间多取其中点,不断积极探索。刘心武的很多作品有理想主义的象征韵味,《如意》中的“如意”,《钟鼓楼》中笼罩全局象征人世沧桑的钟鼓楼,《四牌楼》中象征人类超越欲望和难以超越的局限的四牌楼等都寄托了刘心武对人生社会终极价值的叩问,袒露了作者对文学、人生的思考。

  • 第7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的主要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有这样几个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中性的描写”手法。即特别注重对物的描绘。其描绘极细乃至臻于“科学的准确”程度。范例如《快镜头》中的《咖啡壶》:开头一幅静物写生画写完之后,并没有读者期待中的下文出现;之后似乎还是物。所以,如此刻意写物的倾向,让他获得“物的作家”的称号。《橡皮》中的橡皮,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是象征物,而是用作情感和人物倾向的支撑,可被视为意识和纯粹物质世界的中介物。它是人物意识的一种物质表现。这样看来,作品中完全剔除社会意义,是罗布-格里耶对传统小说的最大反叛。
    (2)重复描写。《橡皮》的叙述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瓦拉斯一再去文具店买那块他一直买不到的橡皮,如此重复不已是否以示人物的执着?《在迷宫里》无数次的变换仍是同一种场景、人物反复走的仍是大同小异的地方,而且始终绕不过那幢楼那间房那同样的人。《嫉妒》中弗兰克捏死蜈蚣的相似描写多达9次,实为表现弗兰克比A的丈夫更具男性的性格,反复的描绘实际上是揭示嫉妒在偷窥者的脑中不可抹去的痕迹,嫉妒的心理被物化了。
    (3)时序颠倒。故事总是幻觉般的,而不是作为“生活过的历史”来表现的;他认为作品“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现实”,所以,故事不再遵循时间的发展:《橡皮》的开始和结束都在同一时刻。瓦拉斯自己杀死了受害者,他的寻找是在“时间之外”进行的:按下扳机那一刻,他的手表即停止走动,这段时间等于停滞或者说封死了。
    (4)叙事角度。《在迷宫里》的叙述角度很别致,首尾用第一人称,其余部分用第三人称;小说好像一种拼板游戏,有多种拼法;各种因素结合、镶嵌、重叠在一起,令人不见起始点,起点即幻觉;人物不再有身份,处于中心地位的那个士兵和结局的那个伤兵竟混淆起来。而《约会楼》则综合了上述作品的手法:叙述者自行隐没;各种因素互相穿插,前者消解后者;时间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如同空间一并共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1)悖谬。卡夫卡常常把它变成美学概念,构成悲喜剧或黑色幽默的审美情趣。如《城堡》中的K,耗费了毕生精力也办不了户口,但到他弥留之际,城堡却突然宣布准予他在村子里住下,这样写具有悲剧性的效果。
    (2)图像,或者象征。他的思想或意念常常通过图像来暗示,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仅仅是图像而已”。因为他“总想传达不可言传的东西,解释难以解释的事情”。作为官府的城堡屹在山丘,接近它比登天还难,喻示帝国的权力机构与百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3)譬喻,或者寓言。一是通过形象的物体,一是通过寓言性的故事。如《诉讼》中牧师对主人公K所讲的“法的守门人”的故事。
    (4)荒诞。关于事件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描写却是真切的。如城堡,看得见却走不到,这是荒诞的,但是进城堡的情节中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的。
    (5)梦幻。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卡夫卡的日记里经常见到梦的记录。《乡村医生》就运用了梦幻的笔法。
    (6)怪诞。他认为艺术应该“给人以另一副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样成为让人看不见“真实”的“铁制的窗板”,目的是引人深思。
    (7)神秘性。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因为他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8)多义性。譬如《城堡》,有人说是作者晚年内心经验的总结,有人说是专职统治权威的象征,也有人说是异化世界的投影。俗话说“古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今有说不尽的卡夫卡”。
    (9)自传性。卡夫卡以自己的经历为经纬,写的是主观情感激起的幻想。他笔下的主人公与作者既像又不像。
    (10)朴素性。笔法属于所谓“圣经方式”,只专注于与主旨有关的事件,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一律砍去,于是形成了他特有的冷峻、简洁和朴素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嫉妒》节选,论述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它如何体现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隐匿了叙事者。《嫉妒》的特别首先表现在你不知小说到底是由谁来叙述的。从叙事者的声音上判断,它显然是一个第一人称,但从未有“我”的字样出现,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者是隐匿的,我们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却不知他是谁。进入视野和场景的总是女主人A,A在家中走来走去,她在写信,在梳头,然后就是A和邻居弗朗克在露台聊天,在餐厅吃饭的场景。
    但是读者却时刻感到场景和空间中不止有两个人,不止有A和弗朗克,还肯定有幽灵般的第三个人。这第三个人最有可能的当然是小说中的嫉妒的丈夫,也就是小说中那个隐匿的叙事者,一个潜在的“我”,他其实一般情况下都在现场,但他像个哑人一样从不出声,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在观察,在倾听,其实是时时刻刻在监视和猜忌让他嫉妒的妻子。但这一切都是隐藏不露的,读者只能从叙事过程中进行猜测,最后断定有这么一个吃醋的丈夫。
    (2)视觉性强。从叙述层面上看,小说的隐藏的效果取决于叙事者的观察位置和角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只写了一件事情:一个隐匿的叙事者在观察。一切都取决于他的视野,他能看到什么决定了小说能叙述出什么,小说记录的其实只是丈夫眼睛所能看到的。所以也可以说《嫉妒》是一部“视觉小说”。
    (3)“现在进行式”。作为“视觉小说”也决定了《嫉妒》的“现在性”和“空间性”。观察总是正在进行的,这就是它的“现在”的特点。《嫉妒》九个段落中的五段都是以“现在”二字开头的。“现在”造成的效果是叙述过程与被叙述的对象、事件同步发生的假象。被叙述的事件是正在发生的,进行中的,叙事者就缺少了时间距离,也缺少了判断距离,只能呈示所看到的一切。这使视线中的景象有一种无序性。一切都是现在进行的,小说成为正在进行的东西,我们读者的阅读似乎与小说的写作是同步的,小说家给你展示的正是他的完成小说的过程。
    (4)极其精确的视觉语言。小说的场景好像是叙事者用眼睛一寸一寸地丈量出来的。比如小说一再重复写几片香蕉林,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写香蕉林的形状,是矩形,还是梯形,树干高度如何,每排树是多少株,减去砍掉的树之后,数字又是多少等等。观察者的眼睛有如一个米尺。这种语言的特点是极端精确,注重空间、轮廓而轻色彩,是一种“几何式的描写”。
    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主要是:(1)消解深度;(2)瓦解叙事;(3)致力于探索小说的新的可能性,探索还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形式则一概否定。作为新小说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罗伯—格里耶在《嫉妒》这部小说中所进行的以上实验和创新,正充分体现了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百年孤独》节选,选论这部小说如何体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 (1)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瑞典文学院在给马尔克斯的颁奖词中曾这样评价《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段颁奖词还概括说,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与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是其主要艺术特征。这种结合还不仅仅是把现实魔幻化或者把魔幻现实化,而是最终体现了一种拉丁美洲大陆所特有的观照现实的思维方式。在拉丁美洲人的眼里,现实与幻想世界不是两个世界,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2)陌生化的技巧。所谓的陌生化,就是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或角度重新加以观照和传达,以重新造成一种新鲜感,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认知和体验。如《百年孤独》中关于马孔多的第一代创始人布恩蒂亚带领孩子们见识他们从未见过的冰块的描写,就是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堪称神奇的细节。它使冰块显示出了奇特的光芒,使读者也有一种神奇之感。读者正是借助小说中人物的眼光在重新打量冰块,从而使冰块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3)神话化。神话是受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青睐的文学形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神话传说的集大成。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总结的几种神话原型:天堂神话,原罪与堕落神话,出埃及记神话,田园牧歌神话,启示录神话等等,在《百年孤独》中几乎都得到了印证。研究者们认为,《百年孤独》模仿了《圣经》中从“创世纪”和“伊甸园”一直到“启示录”的所有核心情节。小说中的第一代领导人布恩蒂亚离开故乡去寻找新的乐园就酷似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小镇马孔多的建立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世神话,也是一个伊甸园的田园牧歌神话。而最终马孔多的堕落及毁灭则是原罪和堕落神话的体现,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末日神话,一种启示录。此外,马尔克斯还吸纳了世界上众多的神话和传说。如第一代布恩蒂亚杀了人之后受鬼魂纠缠就是取材于印第安传说。
    (4)独具匠心的小说叙事结构。小说的第一句就非同凡响: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一句奠定了小说总体时间框架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参观冰块”的一个小说的初始情节,而且在一句话中包含了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在与未来。小说的叙事者不是像一般回忆性小说那样站在全部故事的终点去回溯已经发生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回溯过去,又能预叙未来,从而囊括了小说的三个时空。这种具有“三维”特征的叙述时空的设置,有助于小说凸显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有助于表现布恩蒂亚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沧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和()的结合构成了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独特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 诗,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顶瓜瓜的早餐》节选,谈谈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反小说”作品,没有故事情节,也不按照传统方法描写人物性格(小说中的人物都像木偶),作者写小说时信笔所至,讽刺范围很广,想到什么就用荒诞的幽默的笔法讽刺什么。小说的基本情节作者已在第一章中和盘托出,这种别开生面的写法也说明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这部小说的序与一般的书不同,它本身就是小说的一部分,是真正的作者小库尔特•冯尼格假想的一个作家——也是小说的叙事者——在谈论与评价自己正在写的这本书,如“我自己对这本书是什么看法?我觉得它糟得很”等等。
    (2)滑稽讽喻。《顶刮刮的早餐》的叙事者有一种超然的叙述调子,他借着外星球的视角,以一种陌生化的眼光打量地球上的一切,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都一下子呈现出不合理性。比如小说以这样的方式评论所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1492年:“教师告诉孩子们说,这是人类发现他们的大陆的日期。
    事实上,在一四九二年,这个大陆上已有千百万人居住,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年只是来了强盗,对他们进行了欺诈、掠夺和屠杀。……”再如小说对美国国歌的嘲讽:“下面是它的国歌,真是废话连篇,就像许多要你严肃对待的东西一样……宇宙中有无数亿国家,但是德威•胡佛和基尔戈•特劳特所属的国家是惟一一个国歌里带着许多莫名其妙的问号的国家。”小说的基本观念是借助反讽化的叙事者的口说出的:“我在本书中表示了这样的疑虑:人类是机器、是机器人。”“我还有意把人类想象成橡皮大试管,里面起着激烈的化学变化,在我孩提时,我看见不少人甲状腺肿。……这些不幸的地球人甲状腺肿得就像喉咙上结着笋瓜。”这种人变成了机器的思想,反映着作者对后现代社会机械化和物化发展态势的忧虑,是对现代主义诸种流派所关注的文学主题的沿承和发展。书名所谓“顶刮刮的早餐”则是信手拈来的美国通用面粉公司用来推销一种谷物早餐的广告语,小说在此顺手牵羊地表达了对商品化趋势的冷嘲热讽。
    (3)碎片化和集锦化。如小说中关于人的机器属性的哲理思辨、对后现代社会中的商品广告的援引,小说作者自己在作品中亲自画的穿插在文字之间的诸如卡车、手枪、电灯开关的大量插图,关于自由女神的火炬像一个燃烧着的蛋卷冰淇淋一类的富于解构色彩的想象,都以片断化的形式组合在小说之中,形象化地冲击着读者的视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和()的结合构成了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独特的艺术追求。


    正确答案:诗;画

  • 第14题:

    结合《百年孤独》节选,试论这部小说如何体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1)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瑞典文学院在给马尔克斯的颁奖词中曾这样评价《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段颁奖词还概括说,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与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是其主要艺术特征。这种结合还不仅仅是把现实魔幻化或者把魔幻现实化,而是最终体现了一种拉丁美洲大陆所特有的观照现实的思维方式。在拉丁美洲人的眼里,现实与幻想世界不是两个世界,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2)陌生化的技巧。所谓的陌生化,就是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或角度重新加以观照和传达,以重新造成一种新鲜感,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认知和体验。如《百年孤独》中关于马孔多的第一代创始人布恩蒂亚带领孩子们见识他们从未见过的冰块的描写,就是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堪称神奇的细节。它使冰块显示出了奇特的光芒,使读者也有一种神奇之感。读者正是借助小说中人物的眼光在重新打量冰块,从而使冰块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3)神话化。神话是受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青睐的文学形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神话传说的集大成。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总结的几种神话原型:天堂神话,原罪与堕落神话,出埃及记神话,田园牧歌神话,启示录神话等等,在《百年孤独》中几乎都得到了印证。研究者们认为,《百年孤独》模仿了《圣经》中从“创世纪”和“伊甸园”一直到“启示录”的所有核心情节。小说中的第一代领导人布恩蒂亚离开故乡去寻找新的乐园就酷似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小镇马孔多的建立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世神话,也是一个伊甸园的田园牧歌神话。而最终马孔多的堕落及毁灭则是原罪和堕落神话的体现,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末日神话,一种启示录。此外,马尔克斯还吸纳了世界上众多的神话和传说。如第一代布恩蒂亚杀了人之后受鬼魂纠缠就是取材于印第安传说。
    (4)独具匠心的小说叙事结构。小说的第一句就非同凡响: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一句奠定了小说总体时间框架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参观冰块”的一个小说的初始情节,而且在一句话中包含了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在与未来。小说的叙事者不是像一般回忆性小说那样站在全部故事的终点去回溯已经发生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回溯过去,又能预叙未来,从而囊括了小说的三个时空。这种具有“三维”特征的叙述时空的设置,有助于小说凸显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有助于表现布恩蒂亚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沧桑。

  • 第15题:

    论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1)悖谬。卡夫卡常常把它变成美学概念,构成悲喜剧或黑色幽默的审美情趣。如《城堡》中的K,耗费了毕生精力也办不了户口,但到他弥留之际,城堡却突然宣布准予他在村子里住下,这样写具有悲剧性的效果。
    (2)图像,或者象征。他的思想或意念常常通过图像来暗示,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仅仅是图像而已”。因为他“总想传达不可言传的东西,解释难以解释的事情”。作为官府的城堡屹在山丘,接近它比登天还难,喻示帝国的权力机构与百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3)譬喻,或者寓言。一是通过形象的物体,一是通过寓言性的故事。如《诉讼》中牧师对主人公K所讲的“法的守门人”的故事。
    (4)荒诞。关于事件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描写却是真切的。如城堡,看得见却走不到,这是荒诞的,但是进城堡的情节中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的。
    (5)梦幻。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卡夫卡的日记里经常见到梦的记录。《乡村医生》就运用了梦幻的笔法。
    (6)怪诞。他认为艺术应该“给人以另一副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样成为让人看不见“真实”的“铁制的窗板”,目的是引人深思。
    (7)神秘性。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因为他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8)多义性。譬如《城堡》,有人说是作者晚年内心经验的总结,有人说是专职统治权威的象征,也有人说是异化世界的投影。俗话说“古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今有说不尽的卡夫卡”。
    (9)自传性。卡夫卡以自己的经历为经纬,写的是主观情感激起的幻想。他笔下的主人公与作者既像又不像。
    (10)朴素性。笔法属于所谓“圣经方式”,只专注于与主旨有关的事件,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一律砍去,于是形成了他特有的冷峻、简洁和朴素的风格。

  • 第16题: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小说《一杆“称仔”》描写的是日本警察压迫台湾民众,台湾民众奋起反抗的故事。
    (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如《不如意的过年》等。
    (3)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这篇作品就反映出赖和反对封建思想和批判传统旧势力的现代精神。
    (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赖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直面现实,反映人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赖和以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情怀。
    在艺术上,赖和的小说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语言运用上,更是以口语化、生动性著称。特别是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 第17题:

    194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标志着沙汀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


    正确答案:在其香居茶馆里

  • 第18题:

    问答题
    结合平时的创作,试分析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特点。

    正确答案: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波,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而质朴明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百年孤独》节选,试论这部小说如何体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 (1)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瑞典文学院在给马尔克斯的颁奖词中曾这样评价《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段颁奖词还概括说,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与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是其主要艺术特征。这种结合还不仅仅是把现实魔幻化或者把魔幻现实化,而是最终体现了一种拉丁美洲大陆所特有的观照现实的思维方式。在拉丁美洲人的眼里,现实与幻想世界不是两个世界,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2)陌生化的技巧。所谓的陌生化,就是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或角度重新加以观照和传达,以重新造成一种新鲜感,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认知和体验。如《百年孤独》中关于马孔多的第一代创始人布恩蒂亚带领孩子们见识他们从未见过的冰块的描写,就是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堪称神奇的细节。它使冰块显示出了奇特的光芒,使读者也有一种神奇之感。读者正是借助小说中人物的眼光在重新打量冰块,从而使冰块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3)神话化。神话是受到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青睐的文学形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神话传说的集大成。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总结的几种神话原型:天堂神话,原罪与堕落神话,出埃及记神话,田园牧歌神话,启示录神话等等,在《百年孤独》中几乎都得到了印证。研究者们认为,《百年孤独》模仿了《圣经》中从“创世纪”和“伊甸园”一直到“启示录”的所有核心情节。小说中的第一代领导人布恩蒂亚离开故乡去寻找新的乐园就酷似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小镇马孔多的建立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世神话,也是一个伊甸园的田园牧歌神话。而最终马孔多的堕落及毁灭则是原罪和堕落神话的体现,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末日神话,一种启示录。此外,马尔克斯还吸纳了世界上众多的神话和传说。如第一代布恩蒂亚杀了人之后受鬼魂纠缠就是取材于印第安传说。
    (4)独具匠心的小说叙事结构。小说的第一句就非同凡响: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一句奠定了小说总体时间框架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参观冰块”的一个小说的初始情节,而且在一句话中包含了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在与未来。小说的叙事者不是像一般回忆性小说那样站在全部故事的终点去回溯已经发生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回溯过去,又能预叙未来,从而囊括了小说的三个时空。这种具有“三维”特征的叙述时空的设置,有助于小说凸显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有助于表现布恩蒂亚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沧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变形记》节选,论述这篇小说如何体现卡夫卡小说的主要特征——总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

    正确答案: 总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是卡夫卡小说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疑是具有荒诞色彩,但是卡夫卡通过精细的描写却使这一荒诞的情节显得真是可信。这取决于卡夫卡的细部的写实原则和艺术手法。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卡夫卡所注重的不在于展示外部世界,而注重内心心理表现,在《变形记》中表现出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作品虚实交融,人虫合—,穿插的故事和场景常常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有时显示离奇的梦幻。
    人在一夜之间变成甲虫,一方面有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又逐渐具有了虫性。读来看似荒谬离奇,但在异化社会中,人丧失谋生能力,被社会遗弃,无异于一只甲虫,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本质揭示。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最初的反应尚不是对自己变成甲虫这一残酷现实感到惊恐,仿佛变成大甲虫是个自然不过的事,而是担心老板会炒他的鱿鱼。他像平常一样,想着他的工作,想去赶车。他形变心不变,虫形人心,时时还在关心家人,为自己不能上班赚钱造成家境贫困而内疚。
    这一切使小说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荒诞性,情节虚幻怪异。但对荒诞事件描述的细节,人物内心心理的表述,却是现实的,真实可信的。家人从希望他好起来到完全失望;从小心翼翼地照顾到残忍无情地置他于死地,这一切都通过格里高尔的感受与心理活动,描绘了一幅现实的家庭生活图景。细细品位,便觉真实无比。卡夫卡将荒诞不经的事件安置在极为平常的家庭生活之中,同时又以极为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内容去进一步展示荒诞不经事件的全过程。
    《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使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写照。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境况做出了一种寓言式的呈示。
    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种本质特征。《变形记》因此也状写了人的某种可能性。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的一种悬想。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大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
    它是我们人人都有可能面对的最终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是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当格里高尔本人和他的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时候,都丝毫没有怀疑这一变形在逻辑上的荒诞,而是都把它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实接受下来。卡夫卡的写法也完全遵循了写实的原则,仿佛他写的就是他在生活中所亲眼目睹的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读者也完全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作为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写真而接受下来。虚幻荒诞中蕴含着现实真实,现实表现中充满了梦魇荒谬。两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卡夫卡”式的主要艺术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小说《一杆“称仔”》描写的是日本警察压迫台湾民众,台湾民众奋起反抗的故事。
    (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如《不如意的过年》等。
    (3)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这篇作品就反映出赖和反对封建思想和批判传统旧势力的现代精神。
    (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赖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直面现实,反映人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赖和以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情怀。
    在艺术上,赖和的小说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语言运用上,更是以口语化、生动性著称。特别是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鲁迅的小说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注重主题的革新,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形式的变革,叙事手法的现代化,语言的现代锤炼。
    2、注重反映变革中的农民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变化,歌颂新农民的形象,批判落后农民的劣根性,在叙事、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注重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创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巴金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巴金的短篇小说按照题材来划分,大致上可归为三类:第一类作品,数量较多又较有特色,以反映外国人民的生活为主。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沉默集》(二)中,此外,《电椅集》、《光明集》中也有一部分。
    从主题上看,这些作品主要是全力以赴地攻击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切丑恶的和不合理的现象,同时表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种亲密无问的友谊。其中《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庇尔的秘密》等三篇比较特别,反映的是法国的大革命,其目的则是不忘历史的教训。第二类作品,以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为主要内容,其中,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占最大分量。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主要收在《将军集》和《抹布集》中。由于作家对这方面生活并不很熟悉,这部分作品写得不算很成功,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惨淡而又严峻的现实。第三类作品是童话,主要收在《长生塔》中。童话只是作家为了便于对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借助的一种形式,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的象征,里面几乎每个形象,每句关键性的话,都影射着现实生活或表达着“革命”的主题。
    20世纪30年代巴金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与同期其他短篇小说家相比,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由于作家在创作上一贯偏重于感情的宣泄,因此在形式上,巴金多“用第一人称写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巴金注重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并从人的心理的角度来透视社会,注意人的复杂性格,而不作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伦理判断;在小说的结构上,巴金早期短篇小说中往往由一个说故事的主人公来对读者娓娓长谈,有时大故事里套小故事,或几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互相交织,但却表现了共同的主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