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这四个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 第2题:

    下列不属于民间艺术特点的是( )。

    A.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B.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

    C.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

    D.民间文学艺术不具有变异性

    答案:D
    解析:
    民间文学艺术虽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但是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的特点:(1)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2)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3)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4)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变异性。

  • 第3题:

    试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基于其口头相传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体现于其众多异文之中,没有异文和变异性,也就没有传承性,民间故事的传承正是藉由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变异而得以实现的。
    (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相对于传承性而言的。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正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故事存在着相似性和亲缘性,对其变异性的研究才有意义。

  • 第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 第5题: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带来的。 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所以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加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变异性。
    西方学者认为,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是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由于口耳相传的关注点不同,由于记忆中发生遗忘,转述时,就必然进行新的加工,所以必然形成变异。在大众传播中,接受者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 在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就必须重建重构,出现创造。所以变异是传播的必然。 由此可见,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 外在原因。由于空间地域的转变,也促成民间文学的变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在浙江流传化成了一对美丽的蝴蝶,在四川流传化成了比翼双飞的鸟 儿,在广东流传变成了蓝天上的七色彩虹。

  • 第6题: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的首要体现是什么?()

    • A、主题的变异
    • B、语言的变异
    • C、情节的变异

    正确答案:B

  • 第7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流传的结果,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所产生的不同异文的现象。比如同一个故事,甲地与乙地的讲法不一样;同一首歌谣,乙地和丙地的唱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民间作品靠口传心记,难免遗忘,容易产生变异。仅《月亮弯弯照九州》这首歌,目前见到的就有23种异文;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也有21种异文。这些变异,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甚至是在民间艺人讲唱某一作品时忘了部分文词,即兴补上的。第三者在传唱时,自然就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传说、故事篇幅长,难记,变异性要大些,歌谣、谚语变化小些。
    (2)民间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传统民间作品,一般都是无名氏的创作;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甚至修改他的作品并不关心。如《东方红》原是陕北的一首《移民歌》,作者李增正是移民大队的队长,李有源是他的叔叔,在传唱中大家并不注意作者是谁,最初的出版物上署名李增正,解放后多署李有源,歌词也有改动,并没有人打版权官司。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如关于《五大天地》的故事,就是从一首民谣变来的。
    (3)流传环境不同,内容因人因地因族而异。如“狼外婆”故事,广州叫“熊人婆”,潮州叫“猪哥精”,云南叫“老变婆”,山西叫“老狐狸”。汉族的“牛郎织女”传说,到了贵州苗族同胞那里,还增加了织女回到天庭后智斗天公,最后返回人间的情节,如今苗胞的“大年”(每年农历十月龙日),据说就是欢庆牛郎织女重返人间的日子。藏族的牛郎织女叫拉治和鲁木措,两人都是牧民,相亲相爱,殉情纵入火坑,化作一对明星。类似的例子在其他民族中还有很多。
    (4)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如前些年流传的讽刺不正之风的作品《见鸡行事》,在《笑林广记》中便可找到它的原型。这种变异,有作者、传播者的原因,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促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把旧作品加上新的内容;也有读者、听众方面的原因,他们需要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否则作品在群众中就难以流传。当然,这些变异使作品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但它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保持原来民间的风格,它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现象,和有意篡改、伪造、“该旧编新”,随便添枝插叶完全是两回事。

  • 第8题:

    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主要是指()

    • A、集体性
    • B、文学性
    • C、口头性
    • D、变异性
    • E、传承性

    正确答案:A,C,D,E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正确答案: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带来的。 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所以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加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变异性。
    西方学者认为,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是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由于口耳相传的关注点不同,由于记忆中发生遗忘,转述时,就必然进行新的加工,所以必然形成变异。在大众传播中,接受者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 在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就必须重建重构,出现创造。所以变异是传播的必然。 由此可见,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 外在原因。由于空间地域的转变,也促成民间文学的变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在浙江流传化成了一对美丽的蝴蝶,在四川流传化成了比翼双飞的鸟 儿,在广东流传变成了蓝天上的七色彩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正确答案: 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民间文学产生变异性的原因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 第14题:

    试述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正确答案: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 第15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民间文学外国通常称之为“民俗学”,这是从英文Folklore翻译过来的,自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提出,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国际的学术用语。“五四”前后被介绍到我国。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高尔基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知识的宝库,生活的教科书。传统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口述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 第16题: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它只不过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它又将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其变异在所难免。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同步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益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的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局限性。民间文学的变异,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搜集同一作品的丰富异文,便于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来龙去脉和传承的特点,认识其发展变化规律。

  • 第17题:

    吴井的传说、“皇历”的变异,谈谈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认识。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中而产生的不同异文的现象。比如同一个故事,甲地和乙地的讲法不一样;同一首歌歌谣,乙地和丙地的唱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民间作品靠口头心记,难以遗忘,容易产生变异。
    (2)民间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传统民间作品,一般都是无名氏的创作;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甚至修改他的作品并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内容因人因地因族而异。如“狼外婆”故事,广州叫“熊外婆”,潮州叫“猪哥精”,云南叫“老变婆”,山西叫“老狐精”。
    (4)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
    这种变异,有作者、传播者的原因,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促使他们思想发生变化,把旧作品加上新的内容;也有读者、听众方面的原因,他们需要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否则在群众中就难以流传。
    当然,这些变异使作品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但它必须从内容形式都要保持原来民间的风格,它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现象,和有意篡改、伪造、“该旧新编”,随便添枝插叶完全是两回事。

  • 第18题:

    民间文学变异性主要有哪些表现?


    正确答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 第19题: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 第20题:

    ()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正确答案: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正确答案: 变异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因而使它处在经常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叫做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由于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中而产生的不同异文的现象。比如同一个故事,甲地与乙地的讲法不一样;同一首歌谣乙地与丙地的唱词略有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民间作品靠口传心记,难免遗忘,容易产生变异。
    2、民间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3、流传环境不同,内容因人因地因族而异。
    4、时代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之相适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它只不过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它又将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其变异在所难免。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同步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益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的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局限性。民间文学的变异,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搜集同一作品的丰富异文,便于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来龙去脉和传承的特点,认识其发展变化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