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题目

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说翁方纲的诗论代表“学者之诗”?


    正确答案: 翁方纲的“肌理”说之核心是突出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诗学观和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刘宋时代的颜延之即是一个典型代表,宋代严羽曾批评江西诗派“以才学为诗”,浙派朱彝尊、厉鹗等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注重学问,以学为诗的,桐城派也是主张学问的,这一派后人称之为学者之诗,这些对翁方纲的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影响,“肌理”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使“学者之诗”成为较有影响的诗派。因此,翁方纲的诗论也可以说是历来学者诗论的总结和发展,是“学者之诗”的代表。

  • 第2题: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关于《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

    • A、采诗说
    • B、献诗说
    • C、删诗说
    • D、作诗说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辨析题:闻一多说,“诗是被强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请分析这段话揭示了诗歌的哪些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这段话首先说明了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一切诗歌都将情感作为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闻一多先生说这种情感强烈到可以将水蒸发,虽然具有夸张的色彩但也不无道理。此外,这段话还说明了诗歌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即诗歌运用语言时非常注意对日常语言加以扭曲和变形,通过语言形态上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闻一多先生所说的从水蒸发为水气再凝结,就是运用水的形态变化暗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 第5题:

    被闻一多称为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是()。

    • A、杜甫《春望》
    • B、白居易《长恨歌》
    • C、李白《长歌行》
    • 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正确答案:D

  • 第6题:

    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文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上谈这句话的理解。


    正确答案:①绘画作为视觉艺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三种最主要的艺术种类;
    ②它们之间有区别(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讲诗与画的区别),但也有共同性(苏轼的话主要是讲诗与画的共同性);
    ③各门艺术间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互动性。

  • 第7题:

    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1)闻一多的这句话意思是说诗歌的核心是热烈的情感,这情感要经过过滤、升华并以语言形式来凝结,它传达出了语言和情感不可分离的诗歌理念。
    (2)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这样一些特点: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

  • 第8题:

    问答题
    辨析题:闻一多说,“诗是被强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请分析这段话揭示了诗歌的哪些特征并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这段话首先说明了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一切诗歌都将情感作为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闻一多先生说这种情感强烈到可以将水蒸发,虽然具有夸张的色彩但也不无道理。此外,这段话还说明了诗歌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征,即诗歌运用语言时非常注意对日常语言加以扭曲和变形,通过语言形态上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闻一多先生所说的从水蒸发为水气再凝结,就是运用水的形态变化暗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被闻一多评价为“淡到看不见诗”的是()
    A

    王维的诗

    B

    孟浩然的诗

    C

    储光羲的诗

    D

    刘长卿的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远离别》这首诗被收录在()。
    A

    《河岳英灵集》

    B

    《说诗睟语》

    C

    《李诗通》

    D

    《唐诗三百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诗歌是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隐喻、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一方面是因为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诗歌最根本的特性是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一切诗歌都以情感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诗歌对于情感的表现或慷慨悲歌,或辗转反侧,或大悲欲绝,或悱恻不已,都显得强烈而浓郁,缠绵而悠长。另一方面,诗歌的语言是经过概括和提炼的,所以特别凝练。它以尽可能经济的诗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和密度尽可能大的情思,甚至要求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做到一言穷理,两字穷形,以少总多,使情貌无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闻一多的这句话意思是说诗歌的核心是热烈的情感,这情感要经过过滤、升华并以语言形式来凝结,它传达出了语言和情感不可分离的诗歌理念。
    (2)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这样一些特点: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远离别》这首诗被收录在()。

    • A、《河岳英灵集》
    • B、《说诗睟语》
    • C、《李诗通》
    • D、《唐诗三百首》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的感情基调是()


    正确答案:哀而不伤

  • 第15题:

    被闻一多称为“诗中诗,诗中的顶峰”的诗歌是()。


    正确答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第16题:

    被闻一多评价为“淡到看不见诗”的是()

    • A、王维的诗
    • B、孟浩然的诗
    • C、储光羲的诗
    • D、刘长卿的诗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徐志摩诗《沙扬娜拉》中“沙扬娜拉”是()语()的意思。该诗从形态、声音、感情等方面抒写了()时的情景。


    正确答案:日;再见;告别

  • 第18题: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正确答案:(1)这句话揭示了文学的一个本质特征:以形象传达意蕴。“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意即诗之精神必须寄寓于形象之中。形象可以使某些不具形体的心理感受变得具体可感。
    (2)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形象与意蕴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所谓山之精神,春之精神,均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或审美意蕴,文学是通过语言描绘形象,并借形象来传达意蕴。
    (3)这句话也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以实写虚”。在诗歌创作中,这是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方式,以烟霞写山之精神,以草树写春之精神,往往会情景交融,境生象外,在虚实相生中传达出韵外之致。

  • 第19题:

    单选题
    关于《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
    A

    采诗说

    B

    献诗说

    C

    删诗说

    D

    作诗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的感情基调是()

    正确答案: 哀而不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文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上谈这句话的理解。

    正确答案: ①绘画作为视觉艺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三种最主要的艺术种类;
    ②它们之间有区别(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讲诗与画的区别),但也有共同性(苏轼的话主要是讲诗与画的共同性);
    ③各门艺术间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互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翁方纲的诗论代表“学者之诗”?

    正确答案: 翁方纲的“肌理”说之核心是突出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诗学观和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刘宋时代的颜延之即是一个典型代表,宋代严羽曾批评江西诗派“以才学为诗”,浙派朱彝尊、厉鹗等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注重学问,以学为诗的,桐城派也是主张学问的,这一派后人称之为学者之诗,这些对翁方纲的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影响,“肌理”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使“学者之诗”成为较有影响的诗派。因此,翁方纲的诗论也可以说是历来学者诗论的总结和发展,是“学者之诗”的代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