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焉?杜注:“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爻“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
(3)、用今语释古语,《说文•爻部》:“丽,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释古语,故云‘犹’。”
(4)、用本字释借字,《诗•魏风•葛屦》:“掺掺女手。”毛传:“掺掺,犹纤纤也。”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李善注:“唐,犹荡也。”可译为“好象”。
(5)、用于表示比拟,《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孔颖达《正义:“此篇言‘笃’,犹《生民》之言‘诞’。
更多“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相关问题
  • 第1题:

    训诂术语“读为”、“读如”的功能相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训诂的术语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1)也;者:解释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格式是“甲,乙也”、“甲者,乙也”。
    (2)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格式是“一曰甲”、“乙为甲”、“乙谓之甲”。
    (3)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格式是“甲谓乙”。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大意。
    (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 第3题: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 第4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辨析同义词的有()

    • A、为
    • B、谓之
    • C、一曰
    • D、犹
    • E、曰

    正确答案:A,B,E

  • 第5题:

    下列训诂术语主要用于注音的有()

    • A、读如
    • B、犹
    • C、读曰
    • D、言
    • E、读若

    正确答案:A,E

  • 第6题:

    训诂术语“谓”和“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同。“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词语的特定意义的,而“谓之”则主要用于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用“谓”时,被释词在其前,用来解释的词在其后;用“谓之”时,正好相反,是被释词在其后,用来解释的词语在其前。

  • 第7题:

    单选题
    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

    东汉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于串讲文意的有()
    A

    B

    C

    D

    E

    谓之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在训诂术语中“之言”“之为言”是();“谓”是以()义;“貌”是();“犹”是()。

    正确答案: 说明假借和进行声训,具体的含义解释一般性的含义或比较抽象的含,说明被训释词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说明词义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或解释词义的引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训诂术语“读为”、“读如”的功能相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古注用本字解释借字常使用的术语有()
    A

    谓之 

    B

    犹 

    C

    读为 

    D

    读作 

    E

    当为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训诂术语“谓”和“谓之”的异同。


    正确答案:训诂术语“谓”和“谓之”相同的是都可以用来解释词义,但其作用和解释时的方式不同。“谓”一般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之”一般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用“谓”时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其前。如《论语》何晏注,“后生谓少年。”用“谓之”时被解释的词语放在其后。如《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第14题:

    训诂术语中,说明被释词是虚词的术语是()。

    • A、辞
    • B、貌
    • C、言
    • D、谓
    • E、词

    正确答案:A,E

  • 第15题:

    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 A、东汉
    • B、唐代
    • C、宋代
    • D、清代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于串讲文意的有()

    • A、言
    • B、曰
    • C、犹
    • D、谓
    • E、谓之

    正确答案:A,D

  • 第17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是()。

    • A、读为
    • B、当为
    • C、读如
    • D、谓之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辞”、“语辞”、“语助”、“语助辞”等术语是古人用来诠释()的训诂术语。

    • A、实词
    • B、词
    • C、介词
    • D、虚词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问答题
    训诂的术语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也;者:解释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格式是“甲,乙也”、“甲者,乙也”。
    (2)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格式是“一曰甲”、“乙为甲”、“乙谓之甲”。
    (3)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格式是“甲谓乙”。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大意。
    (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正确答案: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焉?杜注:“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爻“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
    (3)、用今语释古语,《说文•爻部》:“丽,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释古语,故云‘犹’。”
    (4)、用本字释借字,《诗•魏风•葛屦》:“掺掺女手。”毛传:“掺掺,犹纤纤也。”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李善注:“唐,犹荡也。”可译为“好象”。
    (5)、用于表示比拟,《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孔颖达《正义:“此篇言‘笃’,犹《生民》之言‘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训诂术语主要用于注音的有()
    A

    读如

    B

    C

    读曰

    D

    E

    读若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言”这一训诂术语主要是用来()。

    正确答案: 说明比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辨析同义词的有()
    A

    B

    谓之

    C

    一曰

    D

    E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