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举例分析“谓之、曰、为”的用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与其他三个术语使用方法不同的一个是

    A、曰

    B、谓

    C、为

    D、谓之


    参考答案:B

  • 第2题:

    放在被释词之前的术语是()

    • A、谓 
    • B、曰 
    • C、言 
    • D、谓之 
    • E、为

    正确答案:B,D,E

  • 第3题:

    孔安国序(《尚书》)曰()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正确答案:黄帝

  • 第4题:

    举例分析“谓”的用法。


    正确答案: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例《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 第5题:

    举例分析“谓之、曰、为”的用法。


    正确答案: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例(1)《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例(2)《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例(3)《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南风谓之凯风。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 第6题:

    训诂术语“谓”和“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同。“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词语的特定意义的,而“谓之”则主要用于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用“谓”时,被释词在其前,用来解释的词在其后;用“谓之”时,正好相反,是被释词在其后,用来解释的词语在其前。

  • 第7题: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读为”和“读曰”这种古注术语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而“读若”和“读如”这种术语则主要用来给字注音的。如《汉书*贾谊传》:“天下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这是用“读曰”这个术语注明“倍”的本字是“背”;《仪礼》:“大史是右。”郑玄注:“右,读如‘周公右王’之右”。这是用“读如”这个术语说明右的读音。

  • 第8题:

    问答题
    训诂术语“谓”和“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同。“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词语的特定意义的,而“谓之”则主要用于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用“谓”时,被释词在其前,用来解释的词在其后;用“谓之”时,正好相反,是被释词在其后,用来解释的词语在其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举例分析“…貌”的用法。

    正确答案: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举例分析之言“之言”的用法。

    正确答案: “之言”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例(1)《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例(2)《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放在被释词之前的术语是()
    A

    谓 

    B

    曰 

    C

    言 

    D

    谓之 

    E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举例分析“谓之、曰、为”的用法。

    正确答案: 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例(1)《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例(2)《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例(3)《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南风谓之凯风。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谓之痰饮;饮后(),(),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当汗出而不汗出,(),谓之溢饮;咳逆倚息,(),(),谓之支饮。


    正确答案: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归于四肢;身体疼重;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 第14题:

    佗脉之曰()选项

    • A、宾语前置
    • B、为动用法
    • C、使动用法
    • D、意动用法
    • E、被动句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使用“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举例分析之言“之言”的用法。


    正确答案:“之言”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例(1)《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例(2)《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 第17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辨析同义词的有()

    • A、为
    • B、谓之
    • C、一曰
    • D、犹
    • E、曰

    正确答案:A,B,E

  • 第18题:

    曰、为、谓之


    正确答案: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 第19题:

    荀悦的《申鉴•杂言》指出:“尽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阐述了()是首选方案。


    正确答案:预防

  • 第20题:

    问答题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读为”和“读曰”这种古注术语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而“读若”和“读如”这种术语则主要用来给字注音的。如《汉书*贾谊传》:“天下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这是用“读曰”这个术语注明“倍”的本字是“背”;《仪礼》:“大史是右。”郑玄注:“右,读如‘周公右王’之右”。这是用“读如”这个术语说明右的读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使用“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谓之痰饮;饮后(),(),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当汗出而不汗出,(),谓之溢饮;咳逆倚息,(),(),谓之支饮。

    正确答案: 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归于四肢,身体疼重,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辨析同义词的有()
    A

    B

    谓之

    C

    一曰

    D

    E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曰、为、谓之

    正确答案: 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