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有何规定?


    正确答案: (1)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和来中国留学的外国人,未经中国政府主管机关允许,不得在中国就业;
    (2)无论是外国人申请来华就业,还是企事业单位聘雇外国人,均应通过合法途径提出申请,须批准后方可进行。被批准在华就业的外国人,由人社部门发给《外国人就业证》;
    (3)获得《外国人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指定的时间内到公安出入境部门办理居留手续。

  • 第2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 第3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 第4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 第5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中国化。

  • 第6题: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办报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4、读者面大为扩大。

  • 第7题:

    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活动有()

    • A、向皇帝上书
    • B、著书立说
    • C、介绍外国的变法
    • D、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问答题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1、办报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4、读者面大为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活动有()
    A

    向皇帝上书

    B

    著书立说

    C

    介绍外国的变法

    D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普利策的办报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又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
    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此外,普利策认为好的报纸必须要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并十分注意进行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

  • 第14题: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
    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 第15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 第16题:

    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在谈判中的特点和对策是什么?


    正确答案:特点:
    (1)自尊心强,爱面子,历史感强;
    (2)谈判时政策性原则性强,灵活性差;
    (3)谨慎多疑,条件苛刻,“防人之心不可无”;
    (4)重视友情,讲义气,热情好客;
    (5)善于讨价还价;
    (6)有时表现为缺乏商业知识,办事效率低,履约率低。
    对策:
    (1)态度谦恭,顾全面子,勿伤其自尊;
    (2)要有耐心,“一切都需要等待”;
    (3)注意联络感情,取得信任,建立长期友好关系;
    (4)适当报高价格,步步为营,不可轻易降价。

  • 第17题: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 第18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 第19题:

    问答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中国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
    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普利策的办报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又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
    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此外,普利策认为好的报纸必须要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并十分注意进行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