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秋瑾办过什么报刊?


    正确答案:秋瑾(1877~1907)笔名竞雄、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她28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别夫离子,自费到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共爱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4年在东京创办《白话》月刊,用以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任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回国,筹划长江流域和浙江会党起义。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糯》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目的在于发动妇女参加反清革命斗争。该报只出了两期,绝大部分文章由秋瑾撰写。她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痛斥清政府腐败堕落、丧权辱国的罪行.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纲常和买卖婚姻,提倡女权,号召妇女既作争取解放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士,在妇女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可惜不久秋瑾在准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中国女报》遂停刊。

  • 第2题:

    共产党成立后办的第一批工人报刊有哪些?它们在工人运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工人运动的开展,专门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都来领导这方面的工作,很快就在我国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一高潮中出现了许多工人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周刊》和《工人周刊》。
    《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刊,1921年8月创刊于上海。第二年6月3日出至第41号时便被上海租界当局勒令停刊。罪名是“鼓吹劳动革命”、“言论过激”。
    《工人周刊》1921年7月创于北京,由北京党组织以“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迁至北京后,这个刊物便代替《劳动周刊》成为书记部的机关报。1924年又改为中华全国铁路工会的刊物。该刊由于受到反动当局迫害,几经停刊,到1925年12月出至133期后终刊。
    这些工人报刊在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卓有成效地向工人群众进行了教育和指导。如《劳动周刊》就密切注意各地工人运动发展的情况,及时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有力地指导运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今天保存下来的几期《劳动周刊》上,可以看到当时上海、广东、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对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工人在罢工的罢中反映。更主要的是这些工人报刊从理论上解释和论证中国工人运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如《工人周刊》1923年出版的“五一特刊号”就向工人阶级指出:要消灭经济上政治上的压迫,解放自己,只有勇敢地“跑到权力路上去掌握政权”。这样,就使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的高度,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这是党成立的工人报刊同“五四”时期的工人报刊的不同点。

  • 第3题:

    陆定一办过哪些报刊?《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陆定一(1906~)江苏无锡人,192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入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并兼任过《中国青年》、《青年实话》主编。红军长征时接替邓小平主编《红星报》。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8月任《解放日报》总编辑,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并撰写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等著名文章,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报史上有深远影响。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现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其中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他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样,就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二、关于新闻的定义问题。他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的这篇文章,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篇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文章,至今依然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代表作。

  • 第4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 第5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正确答案: 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生活日报》。
    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第6题: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办过哪些有影响的报刊?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除《中国日报》、《苏报》和留日学生报刊外,革命派还在香港、上海、檀香山、旧金山等地办起了一些有影响的革命报刊。在香港,郑贯公先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广东日报》(1904年3月)和《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6月)。这三家报纸言论激烈,影响很大,在港、穗地区造成声势,压倒了当地的保皇派报刊宣传势头。在上海,革命派于l902年12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期刊《大陆》。这是一个以政论为主的丛报性月刊,由戢元丞创办并主编。1903年8月《苏报》被封不久,章士钊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苏报案”的经过,声援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因而风行一时,被人们称为“苏报第二”。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拒饿运动的高潮中创办了《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把声讨沙俄侵华罪行同反清革命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1905年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1903年12月,林白水创办了《中国白话报》。1904年10月,陈去病等人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前者是一份通俗的革命刊物,后者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和革命文学期刊。此外,还有《杭州白话报》、《岭东日报》、《俚语日报》、《安徽俗话报》、《重庆日报》。这些报刊的主编,大多是归国留日学生和光复会、华兴会的成员。
    在海外,孙中山于1903年抵达檀香山,将老牌华侨商业性报纸《隆记报》改名为《檀山新报》,作为兴中会檀香山分会的机关报,与保皇会在当地的《新中国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04年,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又将原来受保皇会控制的《大同日报》夺过来,改组成为革命派的报纸。这两家报纸在清除保皇派的影响,团结华侨支持革命事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 第7题:

    问答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正确答案: 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生活日报》。
    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留日学生办的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办过哪些报刊?《中国青年》有什么好的经验?

    正确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一批报刊,是由青年团的地方支部创办的。先后有:1921年春,青年团成都支部创办的《人声》周刊;1922年1月15日,北京团组织创办的《先驱》半月刊;1922年3月,广州团组织创办的《青年周刊》1922年8月,青年团旅欧支部在巴黎创办的《少年》月刊。
    《少年》月刊为油印刊物,陈延年主编,周恩来等为该刊撰写过稿件,邓小平参加过该编辑部的工作。它出至第13期后停刊,于1924年2月改出《赤光》半月刊。1922《先驱》是以上几种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由邓中夏、刘仁静编辑。出至第3期,因北京军阀政府禁止发行而被迫迁往上海继续出版。从第4期起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由施存统,蔡和森主编,直至1923年8月出至第25期停刊。两个月后,团中央在上海另创自己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一直到1927年10月出至第8卷第3号停刊,此为早期的《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期最杰出的刊物之一,由恽代英、肖楚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不少优秀少部如林育南,任粥时、邓中夏、张太雷、李嫠实等,或在该刊编辑部工作过,或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
    一、指导青年运动中,注意根据青年的生活思想实际,引导青年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中国青年》年内容涉及很广,诸如婚姻恋爱、家庭生活、升学就业、文学创作等等,都很适合青年人的口味。故《中国青年》一创刊,立即就被广大青年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二、有较高的马列宁水平,而且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0年代初期,与马克思主义传进中国的同时,一些假马克思主义、伪社会主义等思潮也涌进中国大地。《中国青年》始终能运用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青年,并动员他们同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反动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三、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中国青年》在政治上有极高的敏锐性的表现。北伐战争开始时,《中国青年》就连续发表文章,指出本次战争的性质,动员青年参加正义的战争。在党内出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时,《中国青年》亦能看清其本质,坚决与之斗争。特别是“四一二三“事变后,它坚决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支持农民的土地斗争,主张镇压反革命,强调进行武装斗争。
    四、很重视同读者联系。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外,还经常征求读者意见,改进编辑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秋瑾办过什么报刊?

    正确答案: 秋瑾(1877~1907)笔名竞雄、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她28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别夫离子,自费到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共爱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4年在东京创办《白话》月刊,用以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任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回国,筹划长江流域和浙江会党起义。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糯》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目的在于发动妇女参加反清革命斗争。该报只出了两期,绝大部分文章由秋瑾撰写。她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痛斥清政府腐败堕落、丧权辱国的罪行.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纲常和买卖婚姻,提倡女权,号召妇女既作争取解放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士,在妇女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可惜不久秋瑾在准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中国女报》遂停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报刊活动中心在日本。主要是留日学生在横滨、东京等地办起了一系列报刊,与香港、上海的革命报刊遥相呼应,大造革命舆论。这些报刊主要有:《开智录》半月刊,1899年创刊于横滨,由郑贯公(号自立)主编,撰述有冯懋龙(号自由)和冯斯栾(号自强),人称“三自”。这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倾向革命的报刊。随《清议报》印刷发行,曾刊登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卢梭的《民约论》译文等具有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出了十几期后不为保皇党所容,因而停刊。
    《译书汇编》月刊,1900年12月创刊于东京,由江苏留日学生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以译载欧、美、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为主,曾译载过孟德斯鸩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斯塞的《代议政体》等文章,风行一时,1903年出至第11期停刊。
    《国民报》月刊,1901年创刊于东京,由秦力山主编,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大倡革命排满学说”。曾刊登过《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和译载过《美国独立檄文》、《革命新论》等文章,向国内发行,只出了4期。以上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其特点是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并和改良派报刊有一定联系。
    1903年后,留日学生大量增加,革命思憩日趋活跃。各省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开展各种活动,并以同乡会的名义。办报刊。其中主要的有:《湖北学生界》月刊,1903年1月创刊于东京,刘成禺主编;《浙江潮》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东京,孙翼中主编;《江苏》月刊,同年4月创刊于东市,秦毓鎏主编。这些留学生的刊物以刊登反清政论为主。它们的出版,推动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大量输入国内,对本*地区的革命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子右任是一个怎样的报人?他办过哪些报刊?


    正确答案: 千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笔名骚心、大风、神州旧主等,陕西三原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报刊活动家。青年中举,1904年因所著诗集中有革命词句而被陕督通缉,逃到上海。1906年赴日本筹款办报,得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1907年4月在上海与杨毓麟、邵力子等创办了《神州日报》,于右任为社长。这是一份日出三大张的现代化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饿办的第一份大型报纸。它在“有闻必录”口号的掩饰下,详细报道了各地举行武装起义的消息,抨击清政府黑腐败和鱼肉百姓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活动,很受读者欢迎。创刊180天后,报馆失火,于右任无力恢复,报纸由别人接办。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又在浙江资本家沈漫云等人的资助下创办了《民呼日报》,于右任仍当社长。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不遗余力地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大造“官逼民反”的舆论,向读者灌输清朝气数已尽、应该改朝换代的思想,因此遭到清政府的忌恨,便指使陕甘总督向上海租界当局诬告该报侵吞救灾公款。租界当局将于右任拘留审讯一个多月,虽然“查无实据”,仍然无理判决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民呼日报》被迫停刊,前后仅出版了92天。
    但是,于右任并未屈服。就在《民呼日报》停刊两个月以后,即1909年10月3日,他又在租界里办了《民吁日报》。于右任不便出面,便由范鸿仙任社长,景耀月任总编辑。报名定为“民吁”,有多层含义:一是不让“呼",“吁”(长吁短叹)总可以吧;二是“呼”字去掉两点,表示被挖掉两只眼睛,是对清政府黑暗统治的抗议;三是“吁”字由“于”、“口”组成,表示于右任虽然被逐出租界,但他的口仍在说话。该报创刊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趁着日俄战争的胜利占领我国的辽东半岛,加紧对东三省的侵略。该报便以反日救亡为重点,大力宣传抵制日货,揭露日本的侵略阴谋,并且着重报道了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的事件,称颂安是名垂千古的“血性男儿”。日本政府恼羞成怒,命令其驻沪领事馆勾结租界当局以“有碍中日邦交”的罪名查封《民吁日报》。该报从创刊到11月19日被封,只存在了48天。于右任并不气馁,又于1901年10月11日创办了《民立报》。报名仍用“民”字打头,表示与“民呼刀、“民吁”两报的血缘关系。人们遂称这三个连续出版的报纸为“竖三民报”。《民立报》实力雄厚,由于右任任社长,范鸿仙、景耀月、宋教仁、邵力子、章士钊、叶楚伧、张季鸾、陈其美等革命派的著名宣传家任编辑记者。该报在辛亥革命前集中火力揭穿清政府的立宪骗局,报道各地武装起义的斗争,并且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门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因而深受读者欢迎。1913年停刊。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相继担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讨袁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长等职,以直声闻名于世。1949年被蒋介石武装胁迫去台湾,1964年病逝。死前有诗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 第14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 第15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

  • 第16题:

    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留日学生办的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 第17题:

    中共中央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办过哪些秘密机关报刊?在斗争中取得了什么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被迫转入地下。当时,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已被迫停刊。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国统区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中共中央在上海办了几种秘密报刊。
    一、《布尔会维克》。1927年10月24日创刊,由瞿秋白主编。这是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办的第一份秘密机关报。
    《布尔什维克》的创刊在白区树起一面红旗,具有重大意义。它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斩尽杀绝,还在继续战斗,从而稳定了党心、民心,巩固了白区的党组织。它告诉人们,“四·一二”政变后的国民党已经不是从前的国民党了,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从而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谬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但是,《布尔什维克》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
    二、《红旗》。中共中央地下政治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创刊,由谢觉哉主编。开始为周刊,1930年8月15日与《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由于环境恶劣,出版困难,1931年3月改出《红旗周报》。1933年8月又改出半月刊,终刊期无可考证。
    三、《上海报》(初名《白话日报》)。1929年4月17日创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办的一份以工作为主要对象的通俗报纸,1930年8月并入《红旗日报》。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办报,取得了这样一些经验和教训:紧密依靠地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在他们中间发展通讯员,依靠他们提供新闻线索,推销报刊,并通过他们筹集经费购买器材和纸张。
    由于地下新闻工作者在许多场合无法进行公开的采访,可以从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电台及通讯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改写,为我所用。经常变换和伪装刊物封面,不断转移印刷地点以对付反动派的查禁。如《布尔什维克》就曾用过《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中国考古史》等伪装封面。除出版自己的机关报刊以外,还派人打入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设法影响其宣传方针或控制一部分版面来为自己宣传。如当时《申报》副刊《自由谈》就是由共产党员主持的。要选派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的人从事地下报刊工作,以保证报刊出版发行的正常进行。

  • 第18题:

    问答题
    陆定一办过哪些报刊?《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陆定一(1906~)江苏无锡人,192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入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并兼任过《中国青年》、《青年实话》主编。红军长征时接替邓小平主编《红星报》。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8月任《解放日报》总编辑,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并撰写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等著名文章,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报史上有深远影响。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现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其中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他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样,就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二、关于新闻的定义问题。他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的这篇文章,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篇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文章,至今依然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代表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十年内战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办过哪些报刊和通讯社?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薄弱五一节建立了若干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了人民的新闻事业。
    1931年11月7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一些人民报刊和通讯社相继诞生。其中主要的是:
    一、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为呼号,对外播发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以后每天播发五六条新闻,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红色电波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传到各地,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红中社”是中共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二、《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长征前停刊,1935年11月在陕北复刊,1937年1月《新中华报》。先后负责该报编辑工作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沙可夫、李一氓、瞿秋白、任质斌等人。
    三、《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主编。长征中继续出版,由陆定一主编。这是工农红军出版的第一张铅印报纸。
    四、《青年实话》。1931年7月创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在红军青年战士中有较大影响。
    五、《斗争》周刊。1933年创刊,是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毛泽东写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两篇文章曾在该刊发表。除以上几家报刊外,当时中央根据地的各种报刊还有近30种。这些报刊对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反击国民党的军事围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程度不同地作过一些错误宣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子右任是一个怎样的报人?他办过哪些报刊?

    正确答案: 千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笔名骚心、大风、神州旧主等,陕西三原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报刊活动家。青年中举,1904年因所著诗集中有革命词句而被陕督通缉,逃到上海。1906年赴日本筹款办报,得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1907年4月在上海与杨毓麟、邵力子等创办了《神州日报》,于右任为社长。这是一份日出三大张的现代化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饿办的第一份大型报纸。它在“有闻必录”口号的掩饰下,详细报道了各地举行武装起义的消息,抨击清政府黑腐败和鱼肉百姓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活动,很受读者欢迎。创刊180天后,报馆失火,于右任无力恢复,报纸由别人接办。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又在浙江资本家沈漫云等人的资助下创办了《民呼日报》,于右任仍当社长。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不遗余力地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大造“官逼民反”的舆论,向读者灌输清朝气数已尽、应该改朝换代的思想,因此遭到清政府的忌恨,便指使陕甘总督向上海租界当局诬告该报侵吞救灾公款。租界当局将于右任拘留审讯一个多月,虽然“查无实据”,仍然无理判决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民呼日报》被迫停刊,前后仅出版了92天。
    但是,于右任并未屈服。就在《民呼日报》停刊两个月以后,即1909年10月3日,他又在租界里办了《民吁日报》。于右任不便出面,便由范鸿仙任社长,景耀月任总编辑。报名定为“民吁”,有多层含义:一是不让“呼",“吁”(长吁短叹)总可以吧;二是“呼”字去掉两点,表示被挖掉两只眼睛,是对清政府黑暗统治的抗议;三是“吁”字由“于”、“口”组成,表示于右任虽然被逐出租界,但他的口仍在说话。该报创刊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趁着日俄战争的胜利占领我国的辽东半岛,加紧对东三省的侵略。该报便以反日救亡为重点,大力宣传抵制日货,揭露日本的侵略阴谋,并且着重报道了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的事件,称颂安是名垂千古的“血性男儿”。日本政府恼羞成怒,命令其驻沪领事馆勾结租界当局以“有碍中日邦交”的罪名查封《民吁日报》。该报从创刊到11月19日被封,只存在了48天。于右任并不气馁,又于1901年10月11日创办了《民立报》。报名仍用“民”字打头,表示与“民呼刀、“民吁”两报的血缘关系。人们遂称这三个连续出版的报纸为“竖三民报”。《民立报》实力雄厚,由于右任任社长,范鸿仙、景耀月、宋教仁、邵力子、章士钊、叶楚伧、张季鸾、陈其美等革命派的著名宣传家任编辑记者。该报在辛亥革命前集中火力揭穿清政府的立宪骗局,报道各地武装起义的斗争,并且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门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因而深受读者欢迎。1913年停刊。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相继担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讨袁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长等职,以直声闻名于世。1949年被蒋介石武装胁迫去台湾,1964年病逝。死前有诗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