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这里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它们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全国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报刊主要有:
一、《华商报》。1941年创刊,1942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复刊后的《华商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董事长是香港爱国人士邓文钊,总编辑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总经理是民盟负责人萨空了,共产党的负责人是章汉夫。先后参加社论委员会的还有许涤新、陈此生、廖沫少、夏衍、乔冠华、张铁生、彭彰风、杨奇、高天等人。该报群英会萃,阵容强大,是当时在香港和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家进步报刊。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员撤到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二、《解众》周刊。它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创刊汉口,1947年1月在香港复刊。此利用各种伪装封面出版后运到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报》。1945年11月13日创刊,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是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公开出版的第一家小型报纸,杨奇任社长兼总编辑。
四、《人民报》。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社长李伯球,总编黄药眠。同年4月迁至广州出版,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机关报,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报》(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刊物。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大众报》、《文汇报》、《世界展望》、《远东通讯》等。
更多“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香港,现存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刊是1903年创办的()


    正确答案:《南华早报》

  • 第2题:

    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哪些鼓吹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它们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报刊鼓吹走“第三条道路”;既不走共产党的道路,也不走国民党的道路,而走一条非国非检,无党无派的“中间道路”。持这种论调的报刊,其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一、持反动立场的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的《中华时报》、《再生》周刊等他们鼓吹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阴谋。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派报刊,如《周报》、《民主》、《平民》等。他们宣传“第三条道路”,是幻想中国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三、还有一些以“无党无派”自居的报刊,如《大公报》、《观察》等。它们鼓吹“第三条道路”,是为了趁机捞取政治资本。
    在这些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观察》周刊。(它的前身是《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在重庆创刊)。这是一个政论刊物,自称“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它一方面抨击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又反对共产主义和工产党。有的文章甚至武断地说:“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共产党的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因而大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政权即将崩溃,想要扶植“第三种势力”,让“自由主义分子”来领导中国;在知识分子中,走“第三条道路”的论调也有一定市场,《观察》的发行量就由10000份上升到50000多份。如果任凭这种论调发展下去,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非常不利。为此,党中央一方面通过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在中国人民和人民敌人的生死斗争中,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号召人民擦亮眼睛,认清“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进步报刊,如上海《文萃丛刊》、《文汇报》、香港的《华商报》等,对这种论调进行驳斥,帮助持这种观点的知识分子丢掉幻想,认清形势,站到革命一边来。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的批评,各民主党派均改变主张,参加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中来,就连《观察》的主编储安平也到了解放区,只有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党和民社党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

  • 第3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 第4题: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过哪些重要的进步报刊?它们是怎样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其摇摇欲附的反动统治,一方面颁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勘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法》等反动法令,并出动军警对蓬勃兴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加紧对进步新闻带来和进步新闻工作者进行摧残和迫害。然而,新闻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没有被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吓倒,他们冲破重重障碍,在国统区创办了许多进步报刊。这些报刊,有的是秘密出版的,有的是公开出版的,有的是借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出版的。其中主要的有:
    一、《周报》。1945年9月8日创刊于上海,由唐獀、柯灵主编,茅盾、夏衍、马寅初、马叙伦、吴晗、郑振铎、叶圣陶等名人均为该刊撰稿。该刊“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加强团结,实行民主”为使命。1946年8月被国民党查禁。
    二、《文萃》周刊。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黎澎主编。开始主要选载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地报刊上的精彩文章,并且选登过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的社论。郭沫若、茅盾、田汉、宦乡、许广平、米谷、丁聪、沈同衡等著名文化界人士也经党在该刊发表文章和政治漫画。1946年后,该刊成为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刊物。它用通俗的文字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引起反动派的恐慌。1947年3全面内战爆发,该刊转入地下,改名《文萃丛刊》。同年7月22日,该刊编辑陈子涛、骆何民和经理吴承德被捕,1948年分别被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该刊随即停刊。
    三、《展望》。1948年5月1日创刊上海,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社长俞寰澄。该刊《军事一周》专栏每期都有对战局的报道和分析,大胆揭露国民党军事上的惨败和政治上玩弄和谈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1949年3月被子查封。上海解放后复刊。
    四、《解放》报。1946年2月22日创刊于北平,总编辑钱俊瑞。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一份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5月29日被国民党查封,钱俊瑞等30余人遭国民党逮捕。
    五、《挺进报》。1947年2月创刊。它是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秘密出版的油印报纸,专门抄收刊载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后被国民党发现,编辑和出版人员陈然、成善谋被杀害。
    上海《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在党的影响下也投入了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此外,还出现了大批学生进步报刊。它们在发动和指导学生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 第5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办过哪些有影响的报刊?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除《中国日报》、《苏报》和留日学生报刊外,革命派还在香港、上海、檀香山、旧金山等地办起了一些有影响的革命报刊。在香港,郑贯公先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广东日报》(1904年3月)和《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6月)。这三家报纸言论激烈,影响很大,在港、穗地区造成声势,压倒了当地的保皇派报刊宣传势头。在上海,革命派于l902年12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期刊《大陆》。这是一个以政论为主的丛报性月刊,由戢元丞创办并主编。1903年8月《苏报》被封不久,章士钊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苏报案”的经过,声援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因而风行一时,被人们称为“苏报第二”。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拒饿运动的高潮中创办了《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把声讨沙俄侵华罪行同反清革命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1905年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1903年12月,林白水创办了《中国白话报》。1904年10月,陈去病等人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前者是一份通俗的革命刊物,后者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和革命文学期刊。此外,还有《杭州白话报》、《岭东日报》、《俚语日报》、《安徽俗话报》、《重庆日报》。这些报刊的主编,大多是归国留日学生和光复会、华兴会的成员。
    在海外,孙中山于1903年抵达檀香山,将老牌华侨商业性报纸《隆记报》改名为《檀山新报》,作为兴中会檀香山分会的机关报,与保皇会在当地的《新中国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04年,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又将原来受保皇会控制的《大同日报》夺过来,改组成为革命派的报纸。这两家报纸在清除保皇派的影响,团结华侨支持革命事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 第7题:

    多选题
    香港地区哪几个报刊的先后出版标志着商营企业报刊时代的滥觞?()
    A

    《香港公报》

    B

    《南华早报》

    C

    《华侨日报》

    D

    《工商日报》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办过哪些有影响的报刊?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除《中国日报》、《苏报》和留日学生报刊外,革命派还在香港、上海、檀香山、旧金山等地办起了一些有影响的革命报刊。在香港,郑贯公先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广东日报》(1904年3月)和《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6月)。这三家报纸言论激烈,影响很大,在港、穗地区造成声势,压倒了当地的保皇派报刊宣传势头。在上海,革命派于l902年12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期刊《大陆》。这是一个以政论为主的丛报性月刊,由戢元丞创办并主编。1903年8月《苏报》被封不久,章士钊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苏报案”的经过,声援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因而风行一时,被人们称为“苏报第二”。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拒饿运动的高潮中创办了《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把声讨沙俄侵华罪行同反清革命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1905年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1903年12月,林白水创办了《中国白话报》。1904年10月,陈去病等人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前者是一份通俗的革命刊物,后者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和革命文学期刊。此外,还有《杭州白话报》、《岭东日报》、《俚语日报》、《安徽俗话报》、《重庆日报》。这些报刊的主编,大多是归国留日学生和光复会、华兴会的成员。
    在海外,孙中山于1903年抵达檀香山,将老牌华侨商业性报纸《隆记报》改名为《檀山新报》,作为兴中会檀香山分会的机关报,与保皇会在当地的《新中国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04年,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又将原来受保皇会控制的《大同日报》夺过来,改组成为革命派的报纸。这两家报纸在清除保皇派的影响,团结华侨支持革命事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这里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它们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全国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报刊主要有:
    一、《华商报》。1941年创刊,1942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复刊后的《华商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董事长是香港爱国人士邓文钊,总编辑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总经理是民盟负责人萨空了,共产党的负责人是章汉夫。先后参加社论委员会的还有许涤新、陈此生、廖沫少、夏衍、乔冠华、张铁生、彭彰风、杨奇、高天等人。该报群英会萃,阵容强大,是当时在香港和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家进步报刊。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员撤到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二、《解众》周刊。它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创刊汉口,1947年1月在香港复刊。此利用各种伪装封面出版后运到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报》。1945年11月13日创刊,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是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公开出版的第一家小型报纸,杨奇任社长兼总编辑。
    四、《人民报》。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社长李伯球,总编黄药眠。同年4月迁至广州出版,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机关报,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报》(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刊物。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大众报》、《文汇报》、《世界展望》、《远东通讯》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十年内战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办过哪些报刊和通讯社?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薄弱五一节建立了若干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了人民的新闻事业。
    1931年11月7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一些人民报刊和通讯社相继诞生。其中主要的是:
    一、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的当天成立。以CSR为呼号,对外播发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消息。以后每天播发五六条新闻,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红色电波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传到各地,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红中社”是中共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二、《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长征前停刊,1935年11月在陕北复刊,1937年1月《新中华报》。先后负责该报编辑工作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沙可夫、李一氓、瞿秋白、任质斌等人。
    三、《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主编。长征中继续出版,由陆定一主编。这是工农红军出版的第一张铅印报纸。
    四、《青年实话》。1931年7月创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在红军青年战士中有较大影响。
    五、《斗争》周刊。1933年创刊,是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毛泽东写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两篇文章曾在该刊发表。除以上几家报刊外,当时中央根据地的各种报刊还有近30种。这些报刊对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反击国民党的军事围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程度不同地作过一些错误宣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在香港,现存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刊是1903年创办的()

    正确答案: 《南华早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哪些鼓吹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它们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报刊鼓吹走“第三条道路”;既不走共产党的道路,也不走国民党的道路,而走一条非国非检,无党无派的“中间道路”。持这种论调的报刊,其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一、持反动立场的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的《中华时报》、《再生》周刊等他们鼓吹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阴谋。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派报刊,如《周报》、《民主》、《平民》等。他们宣传“第三条道路”,是幻想中国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三、还有一些以“无党无派”自居的报刊,如《大公报》、《观察》等。它们鼓吹“第三条道路”,是为了趁机捞取政治资本。
    在这些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观察》周刊。(它的前身是《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在重庆创刊)。这是一个政论刊物,自称“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它一方面抨击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又反对共产主义和工产党。有的文章甚至武断地说:“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共产党的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因而大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政权即将崩溃,想要扶植“第三种势力”,让“自由主义分子”来领导中国;在知识分子中,走“第三条道路”的论调也有一定市场,《观察》的发行量就由10000份上升到50000多份。如果任凭这种论调发展下去,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非常不利。为此,党中央一方面通过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在中国人民和人民敌人的生死斗争中,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号召人民擦亮眼睛,认清“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进步报刊,如上海《文萃丛刊》、《文汇报》、香港的《华商报》等,对这种论调进行驳斥,帮助持这种观点的知识分子丢掉幻想,认清形势,站到革命一边来。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的批评,各民主党派均改变主张,参加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中来,就连《观察》的主编储安平也到了解放区,只有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党和民社党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民党中宣部曾明确规定,凡在抗战中出版过的报刊可以()

    • A、先出版后登记
    • B、自由出版
    • C、先登记后出版
    • D、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办过党的哪些机关报?


    正确答案: 抗战胜利以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亦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从日寇投降到全国解放的几年间,党的各地、各级党组织创办的机关报主要有:
    《东北日报》1945年11月1日创刊于沈阳,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
    《人民日报》1945年10月10日创刊于吉林,创刊时为中共吉林特别支部机关报。1946年1月改为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1947年3月1日改名为《吉林日报》。
    《生活报》1945年10月初创刊于哈尔滨,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机关报。
    《新华日报》华中版1945年12月9日创刊于江苏淮阴,是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机关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1945年冬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
    《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邯郸,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晋绥日报》1946年7月1日创刊,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著名的反“客里空”运动便是由这个报纸发起的。
    《辽东日报》1946年由《辽宁日报》和《安东日报》合并,成为中共中央辽东分局机关报。
    《江汉日报》1946年7月创刊,是中共江汉党委机关报。
    《华中日报》1947年11月16日创刊,是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
    《群众日报》1948年1月1日创刊,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内蒙古日报》1948年1月1日创刊于天津、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
    《新华日报》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刊,初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后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浙江日报》1949年5月9日创刊于杭州,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创刊,为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
    此外,还有《河南日报》、《长江日报》、《河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等省一级的党委机关报,它们都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 第15题: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这里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它们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全国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报刊主要有:
    一、《华商报》。1941年创刊,1942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复刊后的《华商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董事长是香港爱国人士邓文钊,总编辑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总经理是民盟负责人萨空了,共产党的负责人是章汉夫。先后参加社论委员会的还有许涤新、陈此生、廖沫少、夏衍、乔冠华、张铁生、彭彰风、杨奇、高天等人。该报群英会萃,阵容强大,是当时在香港和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家进步报刊。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员撤到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二、《解众》周刊。它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创刊汉口,1947年1月在香港复刊。此利用各种伪装封面出版后运到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报》。1945年11月13日创刊,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是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公开出版的第一家小型报纸,杨奇任社长兼总编辑。
    四、《人民报》。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社长李伯球,总编黄药眠。同年4月迁至广州出版,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机关报,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报》(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刊物。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大众报》、《文汇报》、《世界展望》、《远东通讯》等。

  • 第16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 第17题:

    香港地区哪几个报刊的先后出版标志着商营企业报刊时代的滥觞?()

    • A、《香港公报》
    • B、《南华早报》
    • C、《华侨日报》
    • D、《工商日报》

    正确答案:C,D

  • 第18题: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了什么机关报刊?


    正确答案: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和发行的机关报刊是《群众》周刊《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是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第一种机关刊物。一年后迁至重庆出版。1946年6月又迁往上海,出至第14卷第9期被迫停刊。1947年1月党派人到香港出版香港版周刊(运回内地国统区发行),直至1949年10月出至第143期后终刊。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底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政府封闭。“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亲自领导了《新华日报》的工作。潘梓牟、傅钟、张友渔先后担任社长,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熊瑾玎等先后担任总编辑。
    《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首先,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党的国统区没有公开出版的机关报的状况,从此,党可以更直接、更讯速地向国统区人民宣传自己的主张了;其次,它们在抗日“大后方”高举起全民抗战的旗帜,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发展。毛泽东曾赞扬《新华日报》是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它的作用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第三,它们坚持在国统区出版,积累了套同国民党进行合法斗争的经验和城市办报的经验,同时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第四,它们在国统区既是党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喉舌,做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而丰富了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

  • 第19题:

    问答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过哪些重要的进步报刊?它们是怎样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其摇摇欲附的反动统治,一方面颁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勘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法》等反动法令,并出动军警对蓬勃兴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加紧对进步新闻带来和进步新闻工作者进行摧残和迫害。然而,新闻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没有被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吓倒,他们冲破重重障碍,在国统区创办了许多进步报刊。这些报刊,有的是秘密出版的,有的是公开出版的,有的是借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出版的。其中主要的有:
    一、《周报》。1945年9月8日创刊于上海,由唐獀、柯灵主编,茅盾、夏衍、马寅初、马叙伦、吴晗、郑振铎、叶圣陶等名人均为该刊撰稿。该刊“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加强团结,实行民主”为使命。1946年8月被国民党查禁。
    二、《文萃》周刊。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黎澎主编。开始主要选载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地报刊上的精彩文章,并且选登过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的社论。郭沫若、茅盾、田汉、宦乡、许广平、米谷、丁聪、沈同衡等著名文化界人士也经党在该刊发表文章和政治漫画。1946年后,该刊成为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刊物。它用通俗的文字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引起反动派的恐慌。1947年3全面内战爆发,该刊转入地下,改名《文萃丛刊》。同年7月22日,该刊编辑陈子涛、骆何民和经理吴承德被捕,1948年分别被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该刊随即停刊。
    三、《展望》。1948年5月1日创刊上海,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社长俞寰澄。该刊《军事一周》专栏每期都有对战局的报道和分析,大胆揭露国民党军事上的惨败和政治上玩弄和谈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1949年3月被子查封。上海解放后复刊。
    四、《解放》报。1946年2月22日创刊于北平,总编辑钱俊瑞。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一份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5月29日被国民党查封,钱俊瑞等30余人遭国民党逮捕。
    五、《挺进报》。1947年2月创刊。它是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秘密出版的油印报纸,专门抄收刊载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后被国民党发现,编辑和出版人员陈然、成善谋被杀害。
    上海《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在党的影响下也投入了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此外,还出现了大批学生进步报刊。它们在发动和指导学生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办过哪些工农兵报刊?

    正确答案: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办过《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工人部办过《革命工人》,青年部办过《青年工作》,一些军人、学生、工人、农民和妇女团体也办过一些报刊。在这些报刊中,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中国军人》,它们都同共产党员主持。
    《中国农民》于1926年1月在广州创刊。它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为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指导当时蓬勃兴起的农运动而创办的。该刊除大量报道各地农民运动的情况外,特别注意探讨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撰写的《中国农民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撰写的《土地与农民》,澎湃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都是在《中国农民》上发表的。这些文章对于推动中国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这个刊物成为研究农民运动理论的权威性刊物。
    《中国运动》于1926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办的通俗性刊物,以基层农运干部和广大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内容是报道各地农民运动和农会的诬蔑。该刊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也较活泼,很受读者欢迎。
    《中国军人》1925年2月20日创刊于广州,由黄埔军校青年军人民联合会主办,共产党员王一飞主编,撰稿人蒋先云、周逸群、李富春等也都是共产党。该刊以团结革命军人、促进全国军人的觉悟为宗旨,是我国最早的革命军人刊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本地出版的报刊称“本埠报刊”,外地出版的称“外埠报刊”。外国出版的外文报刊,称为“进口报刊”。外国出版的中文版报刊,称“进口中文版报刊”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办过党的哪些机关报?

    正确答案: 抗战胜利以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亦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从日寇投降到全国解放的几年间,党的各地、各级党组织创办的机关报主要有:
    《东北日报》1945年11月1日创刊于沈阳,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
    《人民日报》1945年10月10日创刊于吉林,创刊时为中共吉林特别支部机关报。1946年1月改为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1947年3月1日改名为《吉林日报》。
    《生活报》1945年10月初创刊于哈尔滨,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机关报。
    《新华日报》华中版1945年12月9日创刊于江苏淮阴,是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机关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1945年冬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
    《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邯郸,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晋绥日报》1946年7月1日创刊,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著名的反“客里空”运动便是由这个报纸发起的。
    《辽东日报》1946年由《辽宁日报》和《安东日报》合并,成为中共中央辽东分局机关报。
    《江汉日报》1946年7月创刊,是中共江汉党委机关报。
    《华中日报》1947年11月16日创刊,是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
    《群众日报》1948年1月1日创刊,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内蒙古日报》1948年1月1日创刊于天津、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
    《新华日报》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刊,初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后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浙江日报》1949年5月9日创刊于杭州,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创刊,为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
    此外,还有《河南日报》、《长江日报》、《河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等省一级的党委机关报,它们都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