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大江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它有何显著特色?”相关问题
  • 第1题:

    “官银钱号”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它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官银钱号”也称官银钱局、官钱局、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
    清政府利用其发行钱票、银票、解决财政困难。各省纷立后,钱票、银票满天飞,货币制度混乱不堪,1860年清廷被迫停止各地的官银钱号。当时比较有名的官银钱号是“五天官号”、“四乾官号”、“五宇官号”。

  • 第2题: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办的?它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热血日报》是有“五卅”运动的高汗腺中诞生的。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几人,激起全*市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愤怒。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示威,声授工人斗争,要求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学生100多人。随即又有群众10余人,伤无数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刘华等人在上海领导人民进行罢工、罢工和罢课斗争,同时决定创办一张日报与《向导》周刊紧密配合,以加强党在“五卅”运动中的宣传鼓动工作,将斗争引向深入。6月4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的高潮创刊了。瞿秋白任主编,编辑骨干还有郑超、沈泽民等。《热血日报》虽然只出了24期(6月27日停刊)但它在中国新闻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热血日报》的特点是:
    一、旗帜鲜明,有很强的战斗性。它的全部篇幅都燃烧着对帝国主义仇恨的烈火,号召人们用《热的血》去战胜帝国主义《冷的铁》。它对当时帝国主义报刊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诬蔑和一些资产阶级报纸的妥协言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揭露和斗争。它毫无顾忌地为中国人民说话,为工人群众说话,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很快突破30000份。报社每天收到的来信、来稿数以百计,来访者亦络绎不绝。
    二、雷厉风行,有很高的时效性。《热血日报》创刊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从“五卅惨案”爆发到6月4日仅仅几天的时间,报纸就与读者见面了。以后报上发表的《圣约翰罢课之内幕》、《商务会秘密会议之结果》、《电车工人罢工扩大》等消息,都是紧扣着斗争的每个环节而进行报道的。
    三、活泼通俗,有广泛的群众性。《热血日报》深知自己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工人群众,因此很注意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标题制作浅显明了,所载文章亦深入浅出,使文化不能高的人一看就懂,使没有文化的人一听能懂。《热血日报》的群众还体现在第4版上的《呼声》专栏,它绝大部分刊登读者蝗来信来稿,直接沟通了报纸和读者的联系。

  • 第3题:

    什么叫液泛?它有何坏处?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在生产过程中,塔内下流的液体由于受上升的蒸汽和其他原因的阻碍不能沿塔下流,而涌到上一层塔盘,破坏了塔的正常操作,这种现象称为液泛。产生液泛的主要原因是塔内的蒸汽线速度超过了液泛速度所造成的(如处理量过大,温度过高,进水突沸等)。还有塔板降液管堵塞,使塔内液体不能回流到下一层塔盘,造成淹塔,这种淹塔现象也是液泛现象的另一种形式。

  • 第4题:

    怎样理解软件中的度量,它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软件中的度量,是指对大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度量是按规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采集的度量数据,以便量化地反映项目的进展情况,为管理者提供对项目进展的适当的可视性,同时度量数据是项目过程改善的基础数据,它们存放在测量数据库中。

  • 第5题:

    昆虫的触角的基本构造怎样?它有哪些类型?了解这些类型有何实践意义?


    正确答案: 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触角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鞭节部分,其形状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大致可分为下列常见基本类型。(1)刚毛状;(2)丝状;(3)念珠状;(4)锯齿状;(5)栉齿状;(6)羽状;(7)膝状;(8)具芒状;(9)环毛状;(10)球杆状;(11)锤状;(12)鳃叶状;
    了解昆虫触角类型和功能的意义:
    (1)鉴别昆虫的种类
    (2)鉴别昆虫的雌雄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或驱避。

  • 第6题:

    《救亡日报》是一张什么性质的报纸?它是怎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


    正确答案: 《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由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它是一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的报纸,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林林任编辑部主任。
    《救亡日报》的筹办时逢国共第二次合作,党指示要把它办成一张会募集,一部分由国民党津贴。开始时国民党派出了社长、总编辑和经理,企图控制这张报纸,终因该报内部进步力量太强而无法得逞。
    《救亡日报》的出版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37年8月至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1938年1月至同年10月在广州出版;1939年1月至1941年2月在桂林出版。另外,抗战胜利后,《救亡日报》曾改名为《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但出了12天即被国民党当局封闭。《救亡日报》从创刊开始,就高举团结、抗战、救亡的旗帜,全力进行抗救亡的宣传。但它的宣传方法与众不同:
    一、它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只刊登本报记者采写的专稿和讨论。社长郭沫若带头到前线采写稿年。它虽然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报纸,但内容丰富,消息准确,言论精辟,形式活泼,很受读者欢迎。
    二、它拥有一支强在的“写作集团军”。报纸的编辑部田文化名流组成,团结了一大批著名作家、政界名人、专家教授撰稿,因而在当时的抗日救亡报刊中占居突出的地位。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郑振铎、李公仆、陶行知、黄炎培、沈钧儒、邹韬奋等都经常为它撰稿。所以它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很强。它具有文艺性的特点,刊登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小品、特写和街头演唱材料,因此在当时被称为“报纸杂志化”的典型。

  • 第7题:

    什么是相对指标,它有何作用,怎样正确运用相对指标?


    正确答案: 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某些相关事物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
    它的主要作用是:
    (1)能够表明现象的相对水平、普遍程度及比例关系;
    (2)可以使某些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总量找到对比的基础;
    (3)可以比较事物的发展程度、内部结构及比例;
    (4)可以使不能用总量指标直接对比的非同类现象之间能够进行比较;
    (5)是进行计划管理和考核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A要选择号对比的基数
    B对比的指标要具有可比性
    C相对指标要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
    D各种相对指标要结合运用

  • 第8题:

    问答题
    交流电位差计是怎样工作的?它有何特点及用途?

    正确答案: (一)交流电位差计的特点
    (1)能交直流两用。若以直流标定,并且以直流供电,则交流电位差计就可以用来测量直流电压。
    (2)若没有使用外附分压箱或分流器,在平衡时,具有非常高的阻抗。
    (3)准确度不高,很少超过0.2%,主要是受标定的交流电流表和移相器准确度所限。
    (4)对外部影响很敏感,如电磁干扰,因此必须采取屏蔽措施。
    (5)电源波形必须是纯正弦波,具有恒定的己知频率。
    (6)运用频率范围为20~10000Hz。
    (二)交流电位差计的应用
    测量电压、测量电流、测量功率、测量阻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官银钱号”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它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官银钱号”也称官银钱局、官钱局、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
    清政府利用其发行钱票、银票、解决财政困难。各省纷立后,钱票、银票满天飞,货币制度混乱不堪,1860年清廷被迫停止各地的官银钱号。当时比较有名的官银钱号是“五天官号”、“四乾官号”、“五宇官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救亡日报》是一张什么性质的报纸?它是怎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

    正确答案: 《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由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它是一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的报纸,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林林任编辑部主任。
    《救亡日报》的筹办时逢国共第二次合作,党指示要把它办成一张会募集,一部分由国民党津贴。开始时国民党派出了社长、总编辑和经理,企图控制这张报纸,终因该报内部进步力量太强而无法得逞。
    《救亡日报》的出版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37年8月至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1938年1月至同年10月在广州出版;1939年1月至1941年2月在桂林出版。另外,抗战胜利后,《救亡日报》曾改名为《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但出了12天即被国民党当局封闭。《救亡日报》从创刊开始,就高举团结、抗战、救亡的旗帜,全力进行抗救亡的宣传。但它的宣传方法与众不同:
    一、它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只刊登本报记者采写的专稿和讨论。社长郭沫若带头到前线采写稿年。它虽然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报纸,但内容丰富,消息准确,言论精辟,形式活泼,很受读者欢迎。
    二、它拥有一支强在的“写作集团军”。报纸的编辑部田文化名流组成,团结了一大批著名作家、政界名人、专家教授撰稿,因而在当时的抗日救亡报刊中占居突出的地位。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郑振铎、李公仆、陶行知、黄炎培、沈钧儒、邹韬奋等都经常为它撰稿。所以它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很强。它具有文艺性的特点,刊登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小品、特写和街头演唱材料,因此在当时被称为“报纸杂志化”的典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软件中的度量,它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软件中的度量,是指对大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度量是按规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采集的度量数据,以便量化地反映项目的进展情况,为管理者提供对项目进展的适当的可视性,同时度量数据是项目过程改善的基础数据,它们存放在测量数据库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以色列昆虫邮票显著特色是每一张邮票都由主票与辅票组成。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苏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0)由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打着“日商”的旗号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是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第二阶段(1900~1902)由中国人陈范接办,“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第三阶段(1902~1903)陈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由改良派的支持者变为革命派的支持者。当时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陈范同他们接触,并于1903年5月27日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该报遂成为这两个革命团体的言论机关。
    《苏报》自章士钊主持后,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因此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当时,清末著名革命家邹容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加以介绍。章士钊发表《读<革命军>》一文,称颂它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接着又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把此书的发行说成是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因此引起清政府的注意。6月底,该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论调,文中以轻蔑的口吻骂光绪皇帝是“载聒小丑,未辨菽麦”,说他跟慈禧太后没有区别,都是“汉族的公仇”。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蓄谋已久的清政府与租界当局勾结,派军警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窑第二天自动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欲置之于死地,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于7月15日开始了。章、邹以珐庭为讲坛,无情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起初,租界当局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其结果是扩大了茧命派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界的控制力量。

  • 第15题:

    什么是三基色节能型荧光灯?它有何优点?怎样配用镇流器?


    正确答案: 三基色节能型荧光灯是一种预热式阴极气体放电灯,分直管形、单U型、多U型、2D形和H形等几种。
    以单U形节能荧光灯为例:
    三基色节能型荧光灯的优点是:光色柔和、显色性好、造形别致;发光效率比普通荧光灯高30%左右,比白炽灯高5~7倍,即一支140瓦的三基色荧光灯发出的光通量,与八只普通100瓦白炽灯发出的光通量相同。
    它由两根顶部相通的玻璃管(管内壁涂有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三螺旋状灯丝(阴极)和灯头组成。其工作原理与普通荧光灯相似,即可配用电感型镇流器(要配有启辉器),也可配用电子镇流器(不配用启辉器)。

  • 第16题:

    贵州近代出现的第一张报纸是()?

    • A、《商报》
    • B、《黔报》
    • C、《西南日报》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 第18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怎样提出来的,它有何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1986年,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H.Dubecco在Sience杂志上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了3年激烈争论,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出资30亿美元,用15年时间(1990-2005年)完成“基因组计划”。
    重大意义:人类对自己遗传信息的认识将有益于人类健康、医疗、制药、人口、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且对生命科学也将有极大贡献。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十不善业?它有何危害?应怎样要除?

    正确答案: 十不善业,指:身--------:杀生、偷盗、邪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业:贪欲、嗔恚、邪见。《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闻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贵州近代出现的第一张报纸是()?
    A

    《商报》

    B

    《黔报》

    C

    《西南日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苏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0)由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打着“日商”的旗号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是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第二阶段(1900~1902)由中国人陈范接办,“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第三阶段(1902~1903)陈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由改良派的支持者变为革命派的支持者。当时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陈范同他们接触,并于1903年5月27日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该报遂成为这两个革命团体的言论机关。
    《苏报》自章士钊主持后,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因此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当时,清末著名革命家邹容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加以介绍。章士钊发表《读<革命军>》一文,称颂它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接着又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把此书的发行说成是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因此引起清政府的注意。6月底,该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论调,文中以轻蔑的口吻骂光绪皇帝是“载聒小丑,未辨菽麦”,说他跟慈禧太后没有区别,都是“汉族的公仇”。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蓄谋已久的清政府与租界当局勾结,派军警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窑第二天自动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欲置之于死地,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于7月15日开始了。章、邹以珐庭为讲坛,无情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起初,租界当局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其结果是扩大了茧命派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界的控制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英国宪章派报纸《北极星报》的情况和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北极星报》是19世纪英国宪章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报纸。它是宪章派左翼领袖奥康瑙尔在1837年创办,出版至1852年为止,发行广泛,最高销量达10万余份。《北极星报》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广泛宣传宪章派左翼的政治主张,及时报道各地宪章派的活动,有力地指导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并对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欧洲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大江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它有何显著特色?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和办报活动十分活跃。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楚报》、《通俗白话报》、《湖北日报》、《江汉一日报》《商务报》、《大江报》、《雄风报》、《鄂报》等陆续创刊,形成了当时国内革命报刊宣传的又一中心。在这些革命报刊中,办得最为有声有色、影响也最大的是文学社的机关报《大江报》。该报1911年1月3日创刊于汉口,由同盟会员胡石庵办的大成印刷公司承印,湖北著名革命党人詹大悲、何海呜主编。詹大悲是湖北蕲春人,中学毕业后即参加湖北地区的革命活动,是群治学社、振武学社和文学社的宣传骨干,曾主编过群治学社的机关报《商务日报》。《商务日报》因报道湖南抢米风潮和准备武装起义被查封后,他参加了《大江报》的创办,不久成为该报经理兼主编。
    《大江报》有两个不同于其他革命报纸的显著特点。
    第一,它以清政府的新军下级官兵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在新军中发展个人订户,聘请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发展革命团体成员,并吸收他们参加报纸缡辑工作。何海鸥和其他一些工作人员,原来就是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大江报》以大量篇幅报道新军士兵的消息,反映他们的疾苦,诉说他们的不平,维护他们的利益,因而很受新军士兵的欢迎,他们有事就去向报社反映。报社经费有了困难,他们节衣缩食来捐助。在《大江报》的宣传教育下,有3000多人参加了文学社。当时湖北新军是15000人,参加文学社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士兵占了1/3,这就为武昌起义打下了基础。第二,《大江报》敢发惊人之语。创刊伊始,它就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大胆发起攻击。1911年7月17日,它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驳斥了立宪派企图用“和平”手段来使清政府进行政治改良的主张。7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写的著名文章《大乱者嫠中国这妙药也》。文稿章尖锐不可当地指出:中国已病入膏盲,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不能嫠中国。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医治膏盲之症的“妙药”。全文只有211个字,写得很精练,写得悲愤,尤其是它的标题,尖锐泼辣,准确多愁善感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大的宣传鼓动力量。这两篇文章发表后,犹如在一触的火药箱上泼了油,大大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湖北反动当局惊恐万状,便于8月1日派军警包围报馆,逮捕了詹大悲,何海咆自动投案。事件发生后,武汉革命团体举行集会抗议,新军士兵表示声援,全国各地新闻界能电谴责。湖北官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放弃对詹、何二人重判的打算,只判了18个月,《大江报》被封。
    《大江报》出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该报被封两个月后,武昌起义就爆发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