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染期。”相关问题
  • 第1题:

    伤寒和副伤寒的疾病概述


    参考答案: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病后获持久免疫力。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型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甲、乙主要引起肠黏膜炎症性改变,溃疡少而表浅,肠出血、肠穿孔较少发生。炎症病变广泛,以胃肠炎或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较多。副伤寒丙较多侵犯肠外组织及器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型,可引起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的化脓性迁徙灶,其次为胃肠炎型。

  • 第2题:

    简述猪副伤寒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天。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 第3题:

    伤寒和副伤寒


    答案:
    解析:
    (一)疾病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伤寒、副伤寒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脾大等,部分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严重者可出现溶血『生尿毒综合征危及生命。
    目前已知伤寒杆菌引起疾病为伤寒;副伤寒杆菌分为甲、乙、丙(A、B、C),可引起甲、乙、丙副伤寒。
    伤寒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在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发病以水传播为主,并能引起水型暴发;在自来水化地区和城市,伤寒主要通过食物传播,甚至借助食物引起食源性暴发。伤寒好发季节为夏秋季,8~10月份是伤寒的季节高峰;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病主要年龄在青壮年。
    目前伤寒、副伤寒预防措施主要以做好饮水、饮食卫生等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预防控制。
    (二)疫情处置
    发生疫情后的处置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控制措施,疫情处置又分为散发疫情处置和暴发疫情处置。
    1.散发疫情处置
    (1)传染源控制措施
    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伤寒、副伤寒诊疗技术,对出现伤寒、副伤寒疑似症状的就诊患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或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做出早期诊断。
    国家制定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为:
    ①疑似病例: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3天或以上,体温≥38℃,伴头痛、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尚未明确的病例。
    ②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病例作为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5天或以上,体温≥39℃,头痛、全身乏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伴消化道症状或皮肤充血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白细胞总数低或正常。
    ③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a.从血、粪便、骨髓、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b.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
    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对诊断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
    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病房的医院隔离治疗,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
    4)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指曾护理过伤寒、副伤寒病例,或与伤寒、副伤寒病例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
    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与登记。
    对伤寒、副伤寒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做好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以最后接触之日计算,伤寒不少于23天,副伤寒不少于15天。在观察期间内发现有发热等伤寒、副伤寒类似症状者应做粪便培养1次,同时劝其前往医院诊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由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
    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医学观察期满且密切接触者中未出现伤寒、副伤寒患者。
    6)访视:对培养阳性伤寒、副伤寒病例访视至少2次(出院后半个月内1次、结案1次);对重点职业人群伤寒、副伤寒病例至少访视3次(出院后半个月1次、出院后1个月、结案),访视内容为掌握患者恢复情况、指导病家做好粪便处理、饮食饮水个人卫生,撤销管理前患者粪便采样、送检等。
    (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和健康教育:在观察期内,指导病家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将伤寒、副伤寒预防知识告诉病家,督促留家患者做好治疗。
    (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预防性服药:对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可应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服药。
    2.暴发疫情控制措施暴发疫情指在局部地区或单位(比如在一个自然村或一个居委会、或一个单位团体),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
    (1)传染源控制措施
    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伤寒、副伤寒诊疗技术,在诊疗中发现集体单位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或流脑诊断标准做出早期诊断,应电话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病例诊断可参照散发疫情中的伤寒诊断。
    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对集体单位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疑似症状的就诊病例按照流脑诊断标准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除做好电话报告外,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疑似、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
    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报告后,应派员赴现场调查核实,同时用电话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病时间、地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初步发病原因等内容。同时电话报告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
    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检、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病房的医院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和出院标准可依照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执行。
    4)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分析寻找共同特征,暴发疫情的性质和波及范围,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控制疫情暴发,防止疫情扩散与传播。
    5)确定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对确认为密切接触者,要求密切接触者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医学观察,观察内容为掌握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腹泻等疑似伤寒、副伤寒症状。医学观察期为最后接触患者日起7天。
    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以最后接触之日计算,伤寒不少于23天,副伤寒不少于15天。
    (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和健康教育:封闭或停用被伤寒、副伤寒污染的水源,停止销售并销毁被伤寒、副伤寒污染的食品;在观察期内,指导病家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将伤寒、副伤寒预防知识告诉病家,督促留家患者做好治疗。
    (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预防性服药:对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可应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服药。
    (三)卫生处理
    对住院患者的病家做好终末消毒,对留家患者应指导病家做好对粪便、便器、食具、衣被及居室环境日常性消毒。
    1.消毒对象患者家庭室内地面、墙壁、门窗、暴露的用具;衣物、被褥,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及容器;餐具;家用物品、玩具等。
    2.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使用对伤寒副伤寒疫点处理一般选择过氧乙酸、漂白粉等消毒剂。
    消毒方法:对患者家庭室内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地面消毒由外向内喷洒;耐热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尼龙制品采用过氧乙酸(每立方米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熏蒸2小时;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按照稀薄排泄物1000ml加入漂白粉50g或20000mg/L,搅拌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按照20%漂白粉2份加1份粪便搅拌,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按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其他如痰、脓、唾液等加入等量1%过氧乙酸进行消毒,作用30~60分钟;餐具煮沸消毒10~15分钟,或用0.5%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食物用0.2%~0.5%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剩余不可再食用的饭菜、食品可焚烧处理;家用物品、家具、玩具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喷洒或擦洗消毒,布制玩具焚烧处理;纸张、报纸用过氧乙酸熏蒸,无运用价值的报纸、纸张焚烧;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

  • 第4题:

    有关副伤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 B、副伤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 C、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
    • D、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简述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菌落形态及染色特性


    正确答案:在血平板、SS和MC(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菌落,菌落边缘整齐。产H2S菌株在SS平板可形成中心黑褐色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 第6题:

    肥达试验可协助诊断()

    • A、伤寒
    • B、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 C、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 D、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 E、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正确答案: 1、临床病例: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高热可达40-41℃,持续1-2周以上,呈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血象白C计数降低,嗜酸性粒C消失,骨髓象可见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2、确诊病例:如上临床表现,血、尿、粪便、骨髓标本,玫瑰疹刮取物中分离,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大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H”抗体凝集效价≥1:160,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早期增高4倍或以上。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特点。

    正确答案: 易感动物:各种畜禽、其他动物和人。
    传染源:带菌动物和病畜禽。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交配和子宫内感染。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多发于潮湿的雨季。猪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尤以1—4月龄小猪易发。
    流行性: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诱因:畜舍潮湿、畜群拥挤、饲料饮水不足、长途运输、断奶过早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疾病中可用肥达试验进行协助诊断的是()
    A

    伤寒

    B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C

    斑疹伤寒

    D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E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仔猪副伤寒与猪瘟的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 1)病原上的区别
    2)发病曰龄上的区别
    3)发病季节上的区别
    4)在临诊上的区别
    5)剖解上的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正确答案: 1、临床病例: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高热可达40-41℃,持续1-2周以上,呈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血象白C计数降低,嗜酸性粒C消失,骨髓象可见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2、确诊病例:如上临床表现,血、尿、粪便、骨髓标本,玫瑰疹刮取物中分离,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大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H”抗体凝集效价≥1:160,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早期增高4倍或以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伤寒、副伤寒的病原体为()。
    A

    伤寒沙门菌

    B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C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D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伤寒和副伤寒预防


    参考答案:(一)监测1.腹泻病人监测 在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开展伤寒和副伤寒监测,有专职医生对腹泻患者进行登记,发现疑似患者采样检测,诊断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及时做好网络直报。2.重点人群监测 根据需要对辖区内的重点人群进行监测,包括密切接触者、医务人员、饮食行业人员、水管粪管人员、清洁工人、幼托机构保育员等,监测方法以粪便细菌培养为主。3.外环境和水源监测 选择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处、医院污水排放处、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处等,定期进行采样监测。发生暴发疫情时,增加在病家周围环境,如厕所、粪坑、饮用水源、塘水、污水坑等监测。4.食品、粪便和苍蝇监测 定期选择食堂、餐馆等集中供应的食品,公共厕所、粪坑和苍蝇抽样监测;发生暴发疫情时加大监测频次和范围。(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栏、报刊、宣传画、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工地、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宣传内容包括伤寒和副伤寒的概述、传播途径与防治知识;搞好个人卫生,培养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不食不洁食品,不喝生水、不乱倒垃圾等,把好"病从口入"关。(三)搞好环境卫生 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和减少苍蝇孳生场所,降低苍蝇密度。(四)加强饮水、食品、学校、幼托等行业卫生管理1.饮用水卫生管理 做好水源保护,定期开展水源与自来水厂水的监测。供应单位要加强管理,饮用水管理和消毒人员要相对固定,开展培训,严格按规程进行消毒;确保末梢水的余氯含量达到0.3~0.5mg/L的卫生标准。2.食品卫生管理 食品生产单位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卫生要求,食品做到生熟、成品与半成品、食品与杂物、生熟食品工具、容器分开,防止食品污染,提高食物卫生的合格率;卫生监督机构要做好食品卫生监督,严格执行饮食从业人员准入制,一旦发现伤寒和副伤寒带菌者立即调离。3.学校、幼托等行业卫生管理 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做好卫生管理,做到食堂内部布局合理,提供卫生安全的食品,操作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食堂人员应持证上岗,定期开展卫生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幼儿晨检,做好日常性消毒隔离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配合开展相关预防控制措施。(五)粪便与环境污物卫生管理 农村粪缸与厕所要远离饮用水源,要做好粪便无害化;医疗机构的粪便与污水要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要做好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每年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经常进行环境卫生整治,药物消灭苍蝇等,消除苍蝇孳生场所。(六)预防接种 在伤寒高发地区,可对重点人群如饮食从业人员、中小学生、旅游工作人员、环卫工人、渔民、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及高发年龄组人群进行预防免疫。一般在每年流行前期(3~5月份)完成。目前疫苗有伤寒Vi多糖菌苗、伤寒口服Ty21a活疫苗。伤寒Vi多糖疫苗被批准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中接种。仅需接种1剂次,注射7天后产生保护作用。为维持保护力,建议每3年复种一次。接种后保护率在70%左右;但对副伤寒无效。

  • 第14题:

    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处理


    参考答案:目前伤寒、副伤寒预防措施主要以做好饮水、饮食卫生等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预防控制。1.针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 各级医疗机构对集体单位2周内出现5例或以上伤寒、副伤寒疑似症状的就诊病例按照流脑诊断标准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除做好电话报告外,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报告后,应派人员赴现场调查核实,同时用电话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电话报告给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检、实验室确诊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病房的医院隔离治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期限为最后接触患者日起7天),控制疫情暴发,防止疫情扩散与传播。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 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和健康教育:封闭或停用被伤寒、副伤寒污染的水源,停止销售并销毁被伤寒、副伤寒污染的食品;在观察期内,指导病家做好饮水、饮食卫生;将伤寒、副伤寒预防知识告诉病家,督促留家患者做好治疗。3.针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1)预防性服药:对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可应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或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服药。(2)卫生处理:对住院患者的病家做好终末消毒,对留家患者应指导病家做好对粪便、便器、食具、衣被及居室环境日常性消毒。

  • 第15题:

    伤寒、副伤寒的病原体为()。

    • A、伤寒沙门菌
    • B、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 C、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 D、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简述仔猪副伤寒与猪瘟的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 1)病原上的区别
    2)发病曰龄上的区别
    3)发病季节上的区别
    4)在临诊上的区别
    5)剖解上的区别

  • 第17题:

    下列疾病中可用肥达试验进行协助诊断的是( )

    • A、伤寒
    • B、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 C、斑疹伤寒
    • D、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 E、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正确答案:A,B,D,E

  • 第18题:

    简述猪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①流行病学:2—4月龄猪易感,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多经消化道传播。
    ②临床症状:急性体温41℃以上,腹痛、腹泻,耳、胸、肢下发绀;慢性者下痢,排灰白或黄绿色恶臭稀粪,皮肤有痂状湿疹,易继发其他疾病,最终死亡或成为僵猪。
    ③剖检变化:急性型多为败血症,脾肿大,淋巴结索状肿;慢性者特征病理变化为坏死性肠炎,大肠粘膜呈糠麸样坏死。

  • 第19题:

    肥达反应的参考值为()。

    • A、伤寒H<1:160;0<1:80;副伤寒甲、乙和丙都<1:80
    • B、伤寒H<1:80;0<1:160;副伤寒甲、乙和丙都<1:80
    • C、伤寒H<1:160;0<1:80;副伤寒甲、乙和丙都<1:160
    • D、伤寒H<1:160;0<1:40;副伤寒甲、乙和丙都<1:80
    • E、伤寒H<1:160;0<1:80;副伤寒甲、乙和丙都<1:40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有关副伤寒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B

    副伤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C

    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

    D

    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染期。

    正确答案: 伤寒病人及带菌者只要排泄物中含有病原体就有传染性,传染期持续整个病程,以病程2-4周内传染性最大,副伤寒的传染期常为1-2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肥达试验可协助诊断()
    A

    伤寒

    B

    甲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C

    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D

    丙型副伤寒杆菌所致副伤寒

    E

    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菌落形态及染色特性

    正确答案: 在血平板、SS和MC(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菌落,菌落边缘整齐。产H2S菌株在SS平板可形成中心黑褐色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