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缪希雍在伤寒、温疫方面的成就。”相关问题
  • 第1题:

    缪希雍治吐血的常用药物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


    正确答案: 缪希雍治吐血的具体用药,是重用白芍药、炙甘草柔肝缓急,制其刚燥,亦使肝能藏血。再用批把叶、麦冬、薄荷叶、橘红、贝母等清润肺燥,使肺气肃降,并能制肝。再用薏苡仁、怀山药养脾,脾气旺则统血有权。再用韭菜、降香、苏子下气,气降而火降,气顺而血宁。同时这些药物,尚有祛瘀生新的作用。至于青篙、鳖甲、银柴胡、丹皮、地骨皮,能补阴清热,酸枣仁、白茯神能养心宁神,山茱萸肉、枸杞子能补肾补精等等,均可随宜配伍,以上药物体现了缪氏治吐血的降气、行血、补肝三大法则,乃标本兼顾之举,对虚中夹实之吐血证颇为相合。

  • 第2题:

    是谁认为“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

    • A、吴又可
    • B、叶天士
    • C、缪希雍
    • D、王士雄
    • E、喻嘉言

    正确答案:E

  • 第3题:

    简述缪希雍治疗吐血的三要法。


    正确答案: (1)宜行血,不宜止血:缪氏认为,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所致。壅即瘀之意.故行其血,通其瘀,则血行经络,不求其血而血自止。若用苦寒凉血止血,血止则易留瘀,血瘀必有发热、恶食、胸胁痛等症状出现,还可使脾胃伤败。
    (2)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不能藏血所致。养肝则肝气平,施其藏血之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得止。所谓伐肝,即指过用香燥辛热之品劫伐肝胃之阴,使肝气肝火易盛,血失所藏。因此,宜用柔润之品养肝柔肝,药如白芍、生地、枸杞子、牛膝、鳖甲、山茱萸、酸枣仁之属。
    (3)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消,火随之而降,火降则气不再上,血随气行,则无溢出上窍的可能。如果用降火之品治疗出血,降火必用寒凉之药,而苦寒之药最易伤脾胃中气,胃气伤则化源告竭,脾气伤则不能统血,血不得归经,反而对治疗吐血不利。因此,缪氏主张用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肝,更用枇杷叶、麦冬、薄荷、荷叶、橘红、贝母以清肺,用薏苡仁、怀山药养脾,用韭菜子、苏子、降香以降气,更配伍青蒿、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牡丹皮、地骨皮以养阴清热,酸枣仁、茯苓以养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以补肾。如此标本兼顾,不止血,不伐肝、不降火而使脏腑调和,出血得止。

  • 第4题:

    何谓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


    正确答案: 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是: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 第5题:

    缪希雍调理胃气,常用下列哪些药()

    • A、人参
    • B、扁豆
    • C、山药
    • D、莲肉
    • E、黄精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缪希雍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以下哪几项()

    • A、论治吐血提出三要法
    • B、脏腑辨证
    • C、擅长调治脾胃病
    • D、对伤寒病的独特见解
    • E、对本草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C,D,E

  • 第7题:

    问答题
    缪希雍“吐血三要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宜行血,不宜止血:认为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所致,故行其血,通其瘀,则血行经络,不求其止而血自止。
    (2)宜补肝,不宜伐肝:吐血者,肝失其职,不能藏血所致,养肝则肝气平,施其藏血之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得止。因此,宜用柔润之品养肝柔肝。
    (3)宜降气,不宜降火:“降气即降火,气降则火自降,气降则阳受于阴而火自潜。”治以调肝清肺、养脾宁心、补肾下气、养阴清热诸法,调和脏气,使气血冲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缪希雍对伤寒病的见解()
    A

    伤寒时地议

    B

    伤寒温疫之邪,必从口鼻而人

    C

    伤寒温疫三阳证中多带阳明

    D

    伤寒六经,论证重视热化,论治善用清润

    E

    伤寒阳明病,当用大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

    正确答案: 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是: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缪希雍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以下哪几项()
    A

    论治吐血提出三要法

    B

    脏腑辨证

    C

    擅长调治脾胃病

    D

    对伤寒病的独特见解

    E

    对本草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明代缪希雍撰写的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是(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正确答案: ①“宜行血不宜止血”──吐血的原因是血不循经,行血则血亦自循经络,而无溢出之患。假如见血止血,则可能引起血瘀,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而复出。②“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③“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若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脾胃,脾不统血则血越不能归经矣。故以降气之品,导火下行,既稳妥,又防患未然。
    意义:(1).用和血行血法以防止络脉瘀阻。(2).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而变生他证。(3)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4)苦寒降火,最易伤中,降气之法可免致脾胃损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缪希雍论治脾胃的特点及其用药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正确答案:缪希雍论治脾胃的特点,在于发展了前人之说而能够区别阴阳,一方面益火燠土以温脾阳,而更重要的是制肝实脾以补脾阴。这是他针对南方之人易伤脾阴提出的治脾新观点,是其独到之处。如调理胃气,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茯苓、炙甘草、大枣或枣仁、石解、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随宜配伍,注重甘润清灵。补脾阴,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为主,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为臣,甘草、车前为使,主用酸甘柔润。缪氏论治脾胃的思想和用药经验,对叶天士等人影响很大。叶氏的胃阴说、甘寒养胃说等,即渊源于此。

  • 第14题:

    缪希雍是如何阐发治病应重视脾胃的?


    正确答案: 缪希雍治病重视脾胃,认为,胃气者,即后天元气也。人以谷气为本,是故经曰:脉有胃气日生,无胃气日死。又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先天之气,纵然未尽,而他脏亦不至速伤,独胃气偶有伤败,以至于绝,则速死矣。因为“谷气者,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故凡阴阳气血诸虚之病,皆当刻刻以保护胃气为急,补养脾气为先,即如中风或中暑,乃至泻利滞下、胎前产后、疗肿痈疽、痘疮痧疹惊疳,无不如此。

  • 第15题:

    试述缪希雍对伤寒三阳病的治疗特点。


    正确答案: 缪希雍治疗伤寒太阳病,主用羌活汤。解表之法一宗仲景,但用药避开麻桂,配伍葛根以顾及阳明。正阳阳明是胃家实,但治宜急解其表,用大剂竹叶石膏汤或葛根汤。若表罢后,邪结腑实,宜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下之,而慎用大承气汤,免伤胃气,是治阳明而重视经证者。少阳之治,一本仲景。但对三阳合病,药用百合、麦冬、白芍,又别出于白虎汤之外。可见,缪氏治疗三阳病的特点是,突出了“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的主张。在用药上,善用清润,慎于汗下。这些特点是根据江南地理气候情况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 第16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缪希雍对伤寒病的见解()

    • A、伤寒时地议
    • B、伤寒温疫之邪,必从口鼻而人
    • C、伤寒温疫三阳证中多带阳明
    • D、伤寒六经,论证重视热化,论治善用清润
    • E、伤寒阳明病,当用大黄

    正确答案:E

  • 第17题:

    缪希雍认为伤寒正阳阳明是胃家实,治宜急解其表,用()

    • A、羌活汤
    • B、防风通圣散
    • C、竹叶石膏汤
    • D、麻黄汤
    • E、桂枝汤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缪希雍创制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缪希雍吐血的三要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宜行血不宜止血(2)宜补肝不宜伐肝(3)宜降气不宜降火,治气以降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缪希雍在伤寒、温疫方面的成就。

      正确答案: 缪希雍在伤寒、温疫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实和发展了《伤寒论》。缪氏提出“伤寒时地议”,强调治伤寒要区别时代不同,要注意发病地点,“南北地殊”,气候迥异,因此,仲景之意可师,“其药则有时而可改”。出于这一指导思想,他在论治外感热病方面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新的创见。缪氏认为,伤寒温疫“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因“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凡邪气之人,必从口鼻,故兼阳明证者独多”。因此,其对伤寒六经论证重视热化,论治善用清润。特别是伤寒温疫之邪,必从口鼻而人的创见,对明清时代温疫、温病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缪希雍对伤寒三阳病的治疗特点。

      正确答案: 缪希雍治疗伤寒太阳病,主用羌活汤。解表之法一宗仲景,但用药避开麻桂,配伍葛根以顾及阳明。正阳阳明是胃家实,但治宜急解其表,用大剂竹叶石膏汤或葛根汤。若表罢后,邪结腑实,宜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下之,而慎用大承气汤,免伤胃气,是治阳明而重视经证者。少阳之治,一本仲景。但对三阳合病,药用百合、麦冬、白芍,又别出于白虎汤之外。可见,缪氏治疗三阳病的特点是,突出了“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的主张。在用药上,善用清润,慎于汗下。这些特点是根据江南地理气候情况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缪希雍治疗吐血的三要法。

      正确答案: (1)宜行血,不宜止血:缪氏认为,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所致。壅即瘀之意.故行其血,通其瘀,则血行经络,不求其血而血自止。若用苦寒凉血止血,血止则易留瘀,血瘀必有发热、恶食、胸胁痛等症状出现,还可使脾胃伤败。
      (2)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不能藏血所致。养肝则肝气平,施其藏血之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得止。所谓伐肝,即指过用香燥辛热之品劫伐肝胃之阴,使肝气肝火易盛,血失所藏。因此,宜用柔润之品养肝柔肝,药如白芍、生地、枸杞子、牛膝、鳖甲、山茱萸、酸枣仁之属。
      (3)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消,火随之而降,火降则气不再上,血随气行,则无溢出上窍的可能。如果用降火之品治疗出血,降火必用寒凉之药,而苦寒之药最易伤脾胃中气,胃气伤则化源告竭,脾气伤则不能统血,血不得归经,反而对治疗吐血不利。因此,缪氏主张用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肝,更用枇杷叶、麦冬、薄荷、荷叶、橘红、贝母以清肺,用薏苡仁、怀山药养脾,用韭菜子、苏子、降香以降气,更配伍青蒿、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牡丹皮、地骨皮以养阴清热,酸枣仁、茯苓以养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以补肾。如此标本兼顾,不止血,不伐肝、不降火而使脏腑调和,出血得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缪希雍是如何阐发治病应重视脾胃的?

      正确答案: 缪希雍治病重视脾胃,认为,胃气者,即后天元气也。人以谷气为本,是故经曰:脉有胃气日生,无胃气日死。又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先天之气,纵然未尽,而他脏亦不至速伤,独胃气偶有伤败,以至于绝,则速死矣。因为“谷气者,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故凡阴阳气血诸虚之病,皆当刻刻以保护胃气为急,补养脾气为先,即如中风或中暑,乃至泻利滞下、胎前产后、疗肿痈疽、痘疮痧疹惊疳,无不如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