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并非只有陈某是北京人,他才会说北京话”为真,则()A、“陈某是北京人”必然为真B、“陈某不是北京人”必然为真C、“陈某会说北京话”必然为假D、“陈某不会说北京话”必然为真

题目

若“并非只有陈某是北京人,他才会说北京话”为真,则()

  • A、“陈某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 B、“陈某不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 C、“陈某会说北京话”必然为假
  • D、“陈某不会说北京话”必然为真

相似考题
更多“若“并非只有陈某是北京人,他才会说北京话”为真,则()A、“陈某是北京人”必然为真B、“陈某不是北京人”必然为真C、“陈某会说北京话”必然为假D、“陈某不会说北京话”必然为真”相关问题
  • 第1题:

    张某为支付货款向李某开具了一张票面金额为10万的支票。李某担心张某的信用,于是张某让其朋友陈某在该支票上写上了"保证"字样,并签上了陈某的名字。李某接收该支票后,背书转让给了安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如果张某的出票行为无效,则陈某的保证行为亦无效

    B.如果张某的出票行为无效,并不必然导致保证行为无效

    C.如果安某到银行要求付款被拒绝,其可以向李某、陈某、张某行使追索权

    D.如果陈某在签署保证时附加了承担保证责任的条件,则当该条件未成就时陈某不承担责任


    正确答案:BC

  • 第2题:

    某商业城失火损失惨重,在“火情发现迟,报警滞后”的责任追究中查明,当天5个值班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只有3人(可以免追责任)。据了解,其到达现场的时间迟早情况是:陈某比朱某迟但比李某早;宋某紧跟王某之后赶到;王某赶到的时间比陈某早。
    如果上述为真,那么应当追究责任的两人是:
    A.陈某和王某 B.朱某和宋某
    C.陈某和李某 D.王某和朱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的条件可知到达时间先后为:朱>陈>李;王>宋;王>陈。已知第一时间赶到的3人可以免追责任,即最后到达的2人应当被追究责任,显然李某属于这两人之一,只有C项符合。由“宋某紧跟王某之后赶到”可知两人时间相差不多,可以判断另一个应当被追究责任的是陈某。故答案选C。

  • 第3题:

    按照陈某的遗嘱,其拥有的多处房屋分别由下列承受人承受,其中,应缴纳契税的有( )。(2010年真题)

    A.陈某的儿子
    B.陈某的经纪人
    C.陈某的继母
    D.陈某的女儿
    E.护理陈某多年的保姆

    答案:B,E
    解析:
    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的,免征契税;但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应征收契税。ACD三项,属于法定继承人继承,免征契税;BE两项是因受赠而获得陈某的房屋,应缴纳契税。

  • 第4题:

    根据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若已知“张某可能具有作案时间”假,则可推知()。

    • A、“张某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
    • B、“张某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 C、“张某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 D、“张某不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 E、“张某不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正确答案:A,B,C,D,E

  • 第5题:

    若“并非只有陈某是北京人,他才会说北京话”为真,则()

    • A、“陈某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 B、“陈某不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 C、“陈某会说北京话”必然为假
    • D、“陈某不会说北京话”必然为真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若已知“张某可能具有作案时间”假,便可推知()。

    • A、“张某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
    • B、“张某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 C、“张某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 D、“张某不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
    • E、“张某不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正确答案:A,B,C,E

  • 第7题:

    单选题
    赵某与刘某将共有商铺出租给陈某。刘某瞒着赵某,与陈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将商铺转让给陈某,后因该合同履行发生纠纷,刘某将陈某诉至法院。赵某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刘某将商铺让与陈某。关于本案相关人的诉讼地位,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5年真题]
    A

    法院应依职权追加赵某为共同原告

    B

    赵某应以刘某侵权起诉,陈某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C

    赵某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D

    赵某应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正确答案: D
    解析:
    ACD三项,民事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去的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仅与他人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本案中,商铺系赵某与刘某共有,刘某瞒着赵某将商铺卖给承租人陈某的行为损害了赵某的合法权益。在刘某与陈某的诉讼中,赵某既反对原告刘某,也反对被告陈某,其主张独立的实体权利,系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B项,赵某诉刘某侵权的前提是陈某构成善意取得。而本题未提供有关善意取得的细节,无从判断。假设陈某构成善意取得,陈某即取得该商铺的所有权,那么就赵某对刘某的侵权之诉,陈某的诉讼地位应当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而非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 第8题:

    多选题
    根据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若已知“张某可能具有作案时间”假,则可推知()。
    A

    “张某必然具有作案时间”假

    B

    “张某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C

    “张某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真

    D

    “张某不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E

    “张某不可能不具有作案时间”假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抵押期间,谢某向陈某表示愿意以50万元购买陈某的房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08年真题]
    A

    陈某将该房屋卖给谢某应得到贺某的同意

    B

    如陈某将该房屋卖给了谢某,则应将转让所得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C

    如陈某另行提供担保,则陈某的转让行为无须得到贺某同意

    D

    如谢某代为偿还20万元借款,则陈某的转让行为无须得到贺某同意


    正确答案: C,B
    解析:
    AD两项,《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即抵押物转让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本题中,陈某欲将房屋售与谢某,应得到抵押权人贺某的同意,否则不得转让房屋,除非谢某代陈某偿还20万元借款以消灭贺某的抵押权。
    B项,《物权法》第191条第1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本题中,陈某将房屋卖给谢某后,应当将转让所得价款向抵押权人贺某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C项,根据《物权法》第191条的规定,抵押物转让只有在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情况下,才可以排除抵押权人同意。如果陈某另行提供担保,其另行提供担保和转让原担保物的行为都是需要经过贺某的同意。

  • 第10题:

    单选题
    胡某与黄某长期保持同性恋关系,胡某创作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发表。后胡某迫于父母压力娶陈某为妻,结婚时陈某父母赠与一套房屋,登记在陈某和胡某名下。婚后,胡某收到出版社支付的小说版税10万元。此后,陈某得知胡某在婚前和婚后一直与黄某保持同性恋关系,非常痛苦。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5年真题]
    A

    胡某隐瞒同性恋重大事实,导致陈某结婚的意思表示不真实,陈某可请求撤销该婚姻

    B

    陈某受欺诈而登记结婚,导致陈某父母赠与房屋意思表示不真实,陈某父母可撤销赠与

    C

    该房屋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D

    10万元版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根据《婚姻法》第11条的规定,受胁迫的婚姻为可撤销婚姻。陈某受欺诈结婚不能撤销。
    B项,陈某父母的赠与是合同关系,目的是转移房屋的所有权,该意思表示的作出是真实的,与陈某受欺诈而登记结婚缔结身份关系无关。
    C项,《婚姻法解释(三)》第7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18条第3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本题中,房屋登记在双方名下,故为夫妻共同财产
    D项,《婚姻法解释(二)》第12条规定,《婚姻法》第17条第3项规定的“知识产权的收益”,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所以婚后实际取得的10万元版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 第11题:

    单选题
    陈某为A公司的一项新产品设计大型户外广告,获取报酬20000元。陈某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  )。[2004年真题]
    A

    4000元

    B

    3840元

    C

    3200元

    D

    4800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个人所得税法》第3条规定,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1条规定,税法第三条第四项所说的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是指个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其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对前款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 第12题:

    填空题
    根据真值模态推理,“某甲必然是凶手”为真,则()为假,()为真,()为假。

    正确答案: 必然非P为假,可能P为真、可能非P为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由“s必然是p为真”,可推出的结论有()。

    A.s可能是p为真
    B.s可能不是p为真
    C.s必然不是p为假
    D.s必然不是p为真
    E.s可能是p为假

    答案:A,C
    解析:

  • 第14题:

    被告人陈某因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陈某未委托辩护人,法院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孙某为其辩护。庭审过程中,陈某拒绝孙某为其辩护。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陈某拒绝孙某为其辩护后,只能自行辩护
    B.陈某拒绝孙某为其辩护要求法院另行指定或者另行委托的,合议庭应当准许
    C.陈某拒绝孙某后,法院为其另行指定钱律师担任辩护人,陈某再次拒绝钱律师为其辩护,法院准许,并记录在案。
    D.陈某再次拒绝钱律师为其辩护,法院不予准许


    答案:D
    解析:

  • 第15题:

    陈某与李某于1997年4月经协议离婚,半个月后又旧情复燃,重新共同生活。现陈某继承大笔遗产,又欲抛弃李某,李某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分割财产。此案中()。

    • A、陈、李为事实婚姻关系,陈某所得遗产为个人财产
    • B、陈、李为事实婚姻关系,陈某所得遗产为共同财产
    • C、陈、李为非婚同居关系,陈某所得遗产为个人财产
    • D、陈、李为非婚同居关系,陈某所得遗产为共同财产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由“s必然是p为真”,可推出()和()。

    • A、s可能是p为真
    • B、s可能不是p为真
    • C、s必然不是p为假
    • D、s必然不是p为真
    • E、s可能是p为假

    正确答案:A,C

  • 第17题:

    根据真值模态推理,“某甲必然是凶手”为真,则()为假,()为真,()为假。


    正确答案:必然非P为假,可能P为真、可能非P为假

  • 第18题:

    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 A、某甲必然是凶手
    • B、某甲可能是凶手
    • C、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 D、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陈某外出期间家中失火,邻居家10岁的女儿刘某呼邻居救火,并取自家衣物参与扑火。在救火过程中,刘某手部烧伤,花去医疗费200元,衣物损失100元。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
    A

    陈某应偿付刘某100元

    B

    陈某应偿付刘某200元

    C

    陈某应偿付刘某300元

    D

    陈某无须补偿刘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民法总则》第121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其成立不以管理人有行为能力为要件。因此尽管刘某只有10岁,这也并不妨碍其行为构成无因管理。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邻居家中失火,刘某用衣物灭火,其衣物的损失以及花去的医疗费用均在必要费用之列,陈某应予以偿付。

  • 第20题:

    单选题
    若“并非只有陈某是北京人,他才会说北京话”为真,则()
    A

    “陈某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B

    “陈某不是北京人”必然为真

    C

    “陈某会说北京话”必然为假

    D

    “陈某不会说北京话”必然为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由“s必然是p为真”,可推出()和()。
    A

    s可能是p为真

    B

    s可能不是p为真

    C

    s必然不是p为假

    D

    s必然不是p为真

    E

    s可能是p为假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陈某向张某借款5万元,没有约定利息,一年后,张某获知陈某经营个体企业获利,在陈某还款时要求其支付利息1800元,陈某表示反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陈某应否支付利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13年真题]
    A

    陈某应该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利息

    B

    陈某应按当地民间惯例支付利息

    C

    陈某无需支付利息

    D

    陈某应支付1800元利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 第23题:

    单选题
    根据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若“必然P”真,则()。
    A

    “必然非P”假,“可能非P”假,“可能P”假

    B

    “必然非P”真,“可能非P”真,“可能P”真

    C

    “必然非P”假,“可能非P”假,“可能P”真

    D

    “必然非P”真,“可能非P”假,“可能P”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