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要说明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损失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止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食品加工、烹调过程中,以下四种营养素相比,最容易损失的是?()

    • A、维生素 
    • B、蛋白质
    • C、矿物质 
    • D、脂肪

    正确答案:A

  • 第2题:

    运用食品安全实例,说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 因加工的需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加入一些有毒的化学成分,如肉类制品中常添加有亚硝酸盐,致使其潜在地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类;熏制食品时随熏烟而引入致癌物苯并芘及其他稠环芳烃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原料也会发生变化而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如油脂的氧化产物等。
    ①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毒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一定剂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但如果滥用,也可能引起各种形式的毒害作用,如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②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a硝酸盐类及其亚硝胺的生成。食物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来源:一是腌肉制品中作为发色剂;二是施肥过度由土壤转移到蔬菜中。在硝酸还原酶作用下,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b多环芳烃。食品中脂肪、固醇等成分,在烹调加工时经高温热解或热聚,形成稠环芳烃,这是食品中稠环芳烃的主要来源。C油脂氧化及加热产物。油脂自动氧化会产生各类氢过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继而进一步分解,产生低分子的醛、酮类物质。在过氧化物分解的同时,也可能聚合生成二聚物、多聚物。脂肪自动氧化不但使油脂营养价值降低,气味劣变,口味差,而且还会产生毒性物质。油脂在200℃以上高温中长时间加热,易引起热氧化、热聚合、热分解和水解等多种反应,可能产生有毒物质。d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除产生褐色色素、风味物质和多聚物外,还可形成许多杂环化合物。其中,有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等。e溶剂萃取和毒素的形成。一些化合物本身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并不具有毒性,但与食品中的其他组分相互作用能产生有毒物质。如有些国家曾用三氯乙烯萃取多种油料种子中的油脂和从咖啡豆中萃取咖啡。在萃取过程中,溶剂与原料中的半胱氨酸作用生成有毒的物质,当用萃取后的残留物喂养动物时即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控制措施:
    ①寻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替代物;
    ②改进食品的加工工艺;
    ③为防止和减少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应注意改进食品的加工和烹调的方式方法,以减少食品成分的热解、热聚。例如不要直接用火焰烧烤食物;加强种养殖业所用水域及环境的管理和监测;采取积极地去毒措施,如油脂可用活性炭吸附去毒,粮谷可通过碾磨加工去毒,日光和紫外线照射也可使食品中的稠环芳烃的含量降低

  • 第3题:

    食品加工中矿物质的损失大多由化学反应引起。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详细说明食品贮藏可能出现的卫生问题及其处理。


    正确答案: (1)卫生问题;A物理变化:挥发溶化、干裂、变形、渗漏。B化学变化:氧化、分解、聚合、老化、变味、变色、沉淀。C生物化学变化:潮解、自溶,同时给害虫、微生物创造孳生繁殖条件。D生物学变化:虫蛀、鼠咬、霉变、腐败。
    (2)处理A各类原料贮藏方法得当及条件控制。B保质期管理,先进先出,建立库存食品档案。C合理堆码,分类存放。D食品定期检验。E清洁消毒场地,防止污染。F人员卫生,穿戴卫生,专人保管制度。

  • 第5题:

    简述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


    正确答案:1、质地变化:食品组分的溶解性、分散性和持水量降低,食品变硬或变软。
    2、风味变化:酸败,产生蒸煮味或焦糖味及其他异味。
    3、颜色变化:变暗、褪色或出现其他色变。
    4、营养价值变化;
    5、安全性的影响。

  • 第6题:

    食品中维生素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损失途径有哪些?为尽量降低维生素的损失,可采用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维生素是所有营养素中受加工和贮存条件影响最大的一类营养素,容易受光、氧、温度、pH值、射线、氧化剂、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水分含量、酶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
    1.成熟度
    果实在不同成熟期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不同,未成熟时含量较高,而一般说来蔬菜与之相反,成熟度越高,维生素含量越高,辣椒成熟就是一例。
    2.部位
    植物的不同部位维生素含量不同,其中根部最少。其次是果实和茎,含量最高的部位是叶,对果实而言,表皮含维生素最高,并向核心依次递减。
    3.采后及贮藏过程中的影响
    原料中留存的酶导致产后维生素含量的变化。细胞受损后释放出来的酶改变维生素的化学形式和活性,进而影响其生物利用率。
    正确处理方法:
    采后立即冷藏,维生素氧化酶被抑制,维生素损失减少。
    4.加工程度(修整和研磨)的影响:植物组织经过修整或细分(水果除皮)均会导致维生素损失;
    谷物在研磨过程中,营养素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5.浸提: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的一个主要途径是经由切口或易破坏的表面而流失;另外加工中的洗涤、水槽传送、漂烫、冷却和烹调等也会造成营养素损失,其损失程度与pH、温度、水分、切口表面积、成熟度等有关。
    6.热加工的影响:温度越高,损失越大;加热时间越长,损失越多;加热方式不同(蒸汽或热水),损失不同;脱水干燥方式(冷冻干燥或高温干燥)对其保存率也有较大影响。
    7.化学药剂处理的影响
    漂白剂或改良剂常是面粉的添加剂,它能降低VA、VC和VE的含量;
    亚硫酸盐(或SO2)常用来防止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它作为还原剂可以保护VC,但是作为亲核试剂则对VB1有害。
    在腌制肉品中,亚硝酸盐常作护色剂和防腐剂。它不但与VC能快速反应(防止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而且还会破坏胡萝卜素、VBl和叶酸等。
    8.变质反应的影响
    脂质氧化时,产生H2O2、过氧化物和环氧化物,这些物质能氧化类胡萝卜素、生育酚、抗坏血酸,导致维生素活性的损失;
    糖类化合物的非酶褐变生成高活性的羰基化合物,造成VB1、VB6和泛酸等损失;
    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配料会引入一些酶(VC氧化酶、硫胺素酶)导致VC、VB1等损失。
    措施:
    1、改变维生素自身的结构,促使其耐热、耐贮藏。
    2、加入稳定剂。
    3、改进加工工艺
    4、改善包装和贮藏条件:真空充氮包装、薄膜包装、软管包装、蜡纸包装等。

  • 第7题:

    阐述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油脂氧化速率的因素。 


    正确答案: (1)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的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的化合物的现象,称为油脂的氧化。 
    ①自动氧化:油脂自动氧化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包括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3个阶段。 
    ②光氧化: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氧化反应。 
    ③酶促氧化:脂肪在酶参与下所发生的氧化反应。 
    (2)影响脂类氧化的因素 
    ①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双键的位置、数量以及顺反结构等都会影响油脂的氧化速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饱和脂肪酸快,花生四烯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40:20:10:1,顺式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反式脂肪酸快,共轭脂肪酸比非共轭脂肪酸快,游离的脂肪酸比结合的脂肪酸快。 
    ②氧气浓度:有限供氧的条件下,氧化速度与氧气浓度呈正比,在无限供氧的条件下,氧化速度与氧气浓度无关。 
    ③温度:温度越高,氧化速度越快,在21-63℃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6℃,氧化速度加快1倍。 
    ④表面积: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与油脂氧化速度成正比。 
    ⑤水分:在Aw为0.33是氧化速度最低;当Aw从0至0.33,随着Aw增加,氧化速度降低;Aw从0.33增加至0.73,随着Aw增加,氧化速率增加;当Aw>0.73,氧化速度降低。 
    ⑥分子定向:脂质分子的定向对其氧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⑦辐射能:可见光、紫外线以及γ辐射都能有效地促进氧化。 
    ⑧助氧化剂:过渡金属Cu、Fe、Mn、Co等,可以促进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促进脂肪酸中活性亚甲基的C-H键断裂,使氧分子活化。助氧化顺序:Pb>Cu>Sn>Zn>Fe>Al>Ag。
    ⑨抗氧化剂:能延缓和防止脂类氧化速率的物质。

  • 第8题:

    问答题
    简要说明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损失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1、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损失的主要原因有:
    ①食品加工过程中,最初的淋洗和整理除去下脚料的过程是矿物质损失的主要途径。
    ②烹饪或热烫中也由于遇水而使矿物质遭受大量损失。
    ③食品在精加工过程中也会遭受损失。
    ④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而损失。
    2、防止措施:
    ①调节pH值,使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离子达到动态平衡。
    ②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其他种类的矿质元素。
    ③改善食品的加工方式如减少对食品的精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糖类物质在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在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糖类物质由于具有醇羟基和羰基的性质,可以发生成酯、成醚、成缩醛等反应和羰基的一些加成反应,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既有利于食品加工品质,又有不利的一面,部分中间产物对食品的品质影响极大。
    1)美拉德反应:羰基和氨基经过脱水缩合,聚合成棕色至黑色的化合物。食品中有羰氨缩合引起食品色泽加深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产生一些挥发性的全类和酮类物质,构成食品的独特的香气。经常利用这个反应来加工食品,例如烤面包的金黄色、烤肉的棕红色的形成等。
    2)焦糖化反应糖和糖浆在高温加热时,糖分子会发生烯醇化,脱水,断裂等一系列反应,产生不饱和环的中间产物,产生的深色物质有两大类:糖的脱水产物和裂解产物(醛、酮类)的缩合、聚合产物。黑色产物焦糖色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饮料、烘烤食品、糖果和调味料生产等。
    3)在碱性条件下的变化:单糖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异构化(烯醇化反应)和分解反应,生成异构糖和分解成小分子的糖、醛、酸和醇类化合物;还可能发生分子内氧化和重排作用生产糖精酸。
    4)在酸性条件下的变化:糖与酸共热则脱水生成活泼的中间产物糠醛,例如戊糖生成糠醛,己糖生成羟甲基糠醛。
    5)糖氧化与还原反应:醛糖在弱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糖酸;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二元酸,酮糖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在酮基处裂解生成草酸和酒石酸。糖类还可以还原成食品添加剂糖醇。
    6)淀粉水解:淀粉在酸、碱或酶的作用水解成葡萄糖,或进一步异构成其它的单糖,这是制备葡萄糖浆和果葡糖浆的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要说明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其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食品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有:
    (1)食品在用煤、炭和植物燃料烘烤或熏制时直接受到污染;(2)食品成分在高温烹调加工时发生热解或热聚反应所形成;(3)环境污染:植物性食品可吸收土壤、水和大气中污染的多环芳烃,污染的水可使水产品受到污染;
    (4)沥青、油墨、石蜡油污染:食品加工中受机油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污染,在柏油路上晒粮食使粮食受到污染;(5)植物和微生物可合成微量多环芳烃预防措施:(1)防止污染、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
    (2)去毒,用吸附法可去除食品中的一部分,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食品也能降低其含量。
    (3)制定食品中允许含量标准。卫生标准规定,烧烤或熏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矿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损失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1、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损失的主要原因有:
    ①食品加工过程中,最初的淋洗和整理除去下脚料的过程是矿物质损失的主要途径
    ②烹饪或热烫中也由于遇水而使矿物质遭受大量损失
    ③食品在精加工过程中也会遭受损失
    ④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而损失
    2、防止措施:
    ①调节pH值,使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离子达到动态平衡
    ②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其他种类的矿质元素
    ③改善食品的加工方式如减少对食品的精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化学污染物有哪些?其污染来源如何?

    正确答案: 物、面包等,丙烯酰胺的含量较高。研究显示,热加工处理的时间和温度为丙烯酰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土豆片油炸后所含丙烯酰胺会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的形成量在120℃以下时很低。
    二噁英类主要来源有:
    ①对含氯的有机物进行焚烧所形成,如焚烧垃圾和医疗废弃物、工业燃烧(冶炼)、家庭煤柴的燃烧及机动车燃料的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或在较低温度下燃烧更易产生二噁英;
    ②有机化学制造,含氯酚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中二噁英作为其副产品生成,如木材防腐剂、除草剂、无氯酚杀虫剂等的生产过程;
    ③纸张生产的漂白,用氯气漂白纸浆过程中会产生二噁英。
    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来源:其前体物为亚硝酸盐、硝酸盐、其他氮氧化物;胺类。其主要来源:
    1.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源于:
    ①用作食品添加剂
    ②环境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在植物体中的富集
    ③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体内转化与合成。
    2.前体胺和其他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及来源:人类食物中广泛存在可以亚硝化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涉及伯胺、仲胺、芳胺、氨基酸、多肽、脲、脲烷、呱啶、酰胺、脒、肼、酰肼、腈酰胺、腙、羟胺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矿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损失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1、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损失的主要原因有:
    ①食品加工过程中,最初的淋洗和整理除去下脚料的过程是矿物质损失的主要途径
    ②烹饪或热烫中也由于遇水而使矿物质遭受大量损失
    ③食品在精加工过程中也会遭受损失
    ④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而损失
    2、防止措施:
    ①调节pH值,使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离子达到动态平衡
    ②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其他种类的矿质元素
    ③改善食品的加工方式如减少对食品的精磨

  • 第14题:

    简要说明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其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食品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有:
    (1)食品在用煤、炭和植物燃料烘烤或熏制时直接受到污染;(2)食品成分在高温烹调加工时发生热解或热聚反应所形成;(3)环境污染:植物性食品可吸收土壤、水和大气中污染的多环芳烃,污染的水可使水产品受到污染;
    (4)沥青、油墨、石蜡油污染:食品加工中受机油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污染,在柏油路上晒粮食使粮食受到污染;(5)植物和微生物可合成微量多环芳烃预防措施:(1)防止污染、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
    (2)去毒,用吸附法可去除食品中的一部分,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食品也能降低其含量。
    (3)制定食品中允许含量标准。卫生标准规定,烧烤或熏制

  • 第15题:

    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发生变色的现象叫()。根据;反应原理,有()和()两大类。


    正确答案:褐变;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 第16题:

    防止食品加工中营养损失有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改善烹调技术,加工食品原料合理洗涤、合理切配,切后尽快烹制。动物性原料可用上浆挂糊、芶芡等方法使原料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原料中水分和营养素的逸出。

  • 第17题:

    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食品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哪些典型的反应而引起食品质量下降?


    正确答案: ⑴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称羰胺反应。香气和色泽的产生,美拉德反应能产生人们所需要或不需要的香气和色泽。营养价值的降低,美拉德反应发生后,氨基酸与糖结合造成了营养成分的损失,蛋白质与糖结合,结合产物不易被酶利用,营养成分不被消化。有毒物质的产生。
    ⑵焦糖化反应: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以上)时,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会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糖在强热的情况下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即焦糖或酱色(caramel);另一类是裂解产物,即一些挥发性的醛、酮类物质,它们进一步缩合、聚合,最终形成深色物质。
    ⑶酶促褐变:是在有氧的条件下,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细胞组织被破坏后,氧就大量侵入,造成醌的形成和其还原反应之间的不平衡,于是发生了醌的积累,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就形成了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酶促褐变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于多酚氧化酶(PPO,EC1.10.3.1)的作用,邻位的酚氧化为醌,醌很快聚合成为褐色素而引起组织褐变。

  • 第18题:

    请评述维生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其损失情况。


    正确答案: 造成维生素损失的主要外界因素包括氧气的氧化、加热的温度和时间、酸度(即pH值)、金属与酶的作用、光或电子辐射、水分含量等。而维生素本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也有关键作用。

  • 第19题:

    问答题
    阐述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油脂氧化速率的因素。

    正确答案: (1)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的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的化合物的现象,称为油脂的氧化。 
    ①自动氧化:油脂自动氧化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包括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3个阶段。 
    ②光氧化: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氧化反应。 
    ③酶促氧化:脂肪在酶参与下所发生的氧化反应。 
    (2)影响脂类氧化的因素 
    ①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双键的位置、数量以及顺反结构等都会影响油脂的氧化速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饱和脂肪酸快,花生四烯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40:20:10:1,顺式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反式脂肪酸快,共轭脂肪酸比非共轭脂肪酸快,游离的脂肪酸比结合的脂肪酸快。 
    ②氧气浓度:有限供氧的条件下,氧化速度与氧气浓度呈正比,在无限供氧的条件下,氧化速度与氧气浓度无关。 
    ③温度:温度越高,氧化速度越快,在21-63℃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6℃,氧化速度加快1倍。 
    ④表面积: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与油脂氧化速度成正比。 
    ⑤水分:在Aw为0.33是氧化速度最低;当Aw从0至0.33,随着Aw增加,氧化速度降低;Aw从0.33增加至0.73,随着Aw增加,氧化速率增加;当Aw>0.73,氧化速度降低。 
    ⑥分子定向:脂质分子的定向对其氧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⑦辐射能:可见光、紫外线以及γ辐射都能有效地促进氧化。 
    ⑧助氧化剂:过渡金属Cu、Fe、Mn、Co等,可以促进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促进脂肪酸中活性亚甲基的C-H键断裂,使氧分子活化。助氧化顺序:Pb>Cu>Sn>Zn>Fe>Al>Ag。
    ⑨抗氧化剂:能延缓和防止脂类氧化速率的物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

    正确答案: 1、质地变化:食品组分的溶解性、分散性和持水量降低,食品变硬或变软。
    2、风味变化:酸败,产生蒸煮味或焦糖味及其他异味。
    3、颜色变化:变暗、褪色或出现其他色变。
    4、营养价值变化;
    5、安全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食品中维生素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损失途径有哪些?为尽量降低维生素的损失,可采用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维生素是所有营养素中受加工和贮存条件影响最大的一类营养素,容易受光、氧、温度、pH值、射线、氧化剂、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水分含量、酶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
    1.成熟度
    果实在不同成熟期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不同,未成熟时含量较高,而一般说来蔬菜与之相反,成熟度越高,维生素含量越高,辣椒成熟就是一例。
    2.部位
    植物的不同部位维生素含量不同,其中根部最少。其次是果实和茎,含量最高的部位是叶,对果实而言,表皮含维生素最高,并向核心依次递减。
    3.采后及贮藏过程中的影响
    原料中留存的酶导致产后维生素含量的变化。细胞受损后释放出来的酶改变维生素的化学形式和活性,进而影响其生物利用率。
    正确处理方法:
    采后立即冷藏,维生素氧化酶被抑制,维生素损失减少。
    4.加工程度(修整和研磨)的影响:植物组织经过修整或细分(水果除皮)均会导致维生素损失;
    谷物在研磨过程中,营养素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5.浸提: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的一个主要途径是经由切口或易破坏的表面而流失;另外加工中的洗涤、水槽传送、漂烫、冷却和烹调等也会造成营养素损失,其损失程度与pH、温度、水分、切口表面积、成熟度等有关。
    6.热加工的影响:温度越高,损失越大;加热时间越长,损失越多;加热方式不同(蒸汽或热水),损失不同;脱水干燥方式(冷冻干燥或高温干燥)对其保存率也有较大影响。
    7.化学药剂处理的影响
    漂白剂或改良剂常是面粉的添加剂,它能降低VA、VC和VE的含量;
    亚硫酸盐(或SO2)常用来防止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它作为还原剂可以保护VC,但是作为亲核试剂则对VB1有害。
    在腌制肉品中,亚硝酸盐常作护色剂和防腐剂。它不但与VC能快速反应(防止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而且还会破坏胡萝卜素、VBl和叶酸等。
    8.变质反应的影响
    脂质氧化时,产生H2O2、过氧化物和环氧化物,这些物质能氧化类胡萝卜素、生育酚、抗坏血酸,导致维生素活性的损失;
    糖类化合物的非酶褐变生成高活性的羰基化合物,造成VB1、VB6和泛酸等损失;
    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配料会引入一些酶(VC氧化酶、硫胺素酶)导致VC、VB1等损失。
    措施:
    1、改变维生素自身的结构,促使其耐热、耐贮藏。
    2、加入稳定剂。
    3、改进加工工艺
    4、改善包装和贮藏条件:真空充氮包装、薄膜包装、软管包装、蜡纸包装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要说明食品中多环芳烃和B(a)P的来源及其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 食品中多环芳烃和B(a)P的主要来源有:
    (1)食品在用煤、炭和植物燃料烘烤或熏制时直接受到污染;
    (2)食品成分在高温烹调加工时发生热解或热聚反应所形成;
    (3)植物性食品可吸收土壤、水和大气中污染的多环芳烃;
    (4)食品加工中受机油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污染,在柏油路上晒粮食使粮食受到污染;
    (5)污染的水可使水产品受到污染;
    (6)植物和微生物可合成微量多环芳烃。
    预防措施:
    (1)防止污染、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
    (2)去毒,用吸附法可去除食品中的一部分B(a)P,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食品也能降低其B(a)P含量。
    (3)制定食品中允许含量标准。我国的卫生标准(GB7104-1994)规定,烧烤或熏制的动物性食品,以及稻谷、小麦、大麦中B(a)P含量应≤5mg/kg,食用植物油中B(a)P含量应≤10mg/kg。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

    正确答案: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分为4个方面:(1)水化性质:取决于蛋白质与水的降相互作用,包括溶解度、保水性、溶胀性、粘度等(2)表面性质: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成膜性。(3)组织结构化性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例如弹性、沉淀、凝胶作用、蛋白质结构重组等;(4)感观性质:颜色、气味、口感、咀嚼性能等。
    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
    (1)在加热条件下的变化:有利的方面:1)蛋白质变性,肽链松散,容易受到消化的作用,提高了消化率和氨基酸的生物有效性;2)钝化蛋白酶、酯酶、多酚氧化酶等,防止食品在保藏期间不发生色泽和风味变化;
    3)抑制外源凝集素和消除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不利的方面:通过发生分解、氨基酸氧化、氨基酸键之间的交换、氨基酸新键的形成等,引起氨基酸脱硫、脱酰氨和异构化,有时伴随有毒化合物的产生。
    (2)冷冻冷藏低温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冷冻变性,食品的保水性差,质地、风味变劣。
    (3)碱处理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浓缩、分离、起泡和乳化、或者使溶液中的蛋白质连成纤维状,经常要用到碱处理。蛋白质经过碱处理后发生缩合反应,通过分子之间或者分子内的共价交联生成各种新的氨基酸;同时也会发生氨基酸异构化反应,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4)氧化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和含硫氨基酸和含苯环的氨基酸容易氧化。
    (5)脱水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湿润性、吸水性、分散性和溶解度会发生变化。
    (6)辐照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的含硫氨基酸和含苯环的氨基酸容易发生分解,肽链断裂。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