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模型在软件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为已有的系统创建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系统;也可以针对待开发的系统创建模型,作为记录业务需求或技术设计的方法。模型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恰当地运用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是成功地进行软件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 请围绕"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②论述常见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种建模方法的核心思想及所创建的模型)。 ③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

题目

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模型在软件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为已有的系统创建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系统;也可以针对待开发的系统创建模型,作为记录业务需求或技术设计的方法。模型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恰当地运用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是成功地进行软件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 请围绕"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②论述常见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种建模方法的核心思想及所创建的模型)。 ③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选择使用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及选择该方法的原因,给出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一道关于信息系统的建模的试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考生把该试题的建模方法理解成了开发模型与架构,这都是不正确的。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可以分为:面向过程的建模、面向数据的建模、面向信息的建模、面向决策的建模和面向对象的建模5种。
面向过程的建模方法是把过程看做系统模型的基本部分,数据是随着过程而产生的。最有影响的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是Yourdon设计法。
面向数据的建模方法把模型的输入输出看成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首先定义的是数据结构,而过程模块是从数据结构中导出的,即功能跟随数据。最有影响的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是Jackson设计法。
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与面向数据建模方法的区别就是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信息和数据都是信息系统中最基本的术语,数据是指记载下来的事实,是客观实体属性的值,而信息是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面向信息建模方法是从整个系统的逻辑数据模型开始的,通过一个全局信息需求视图来说明系统中所有基本数据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构造整个模型,信息模型记录系统运作所需的信息实体,如人员、地点、事物、观念等,为分析现行系统提供信息的图形化表示。数据建模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满足系统信息需求的数据库结构,即数据建模支持系统设计。
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和各自的管理系统组成。决策支持系统模型需要反映的问题是系统的决策制订原则和机理、系统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通过对决策系统的建模,企业的领导可以对企业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发现其中问题。如组织结构臃肿、职权划分不清、权力范围不合理等,据此进行相应的改革。比较成熟的决策支持系统建模方法有Petri网和GRAI法。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面向过程,系统被分解成若干个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初始元素是对象,然后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归纳成类,组织类之间的等级关系,构造类库。在应用时,在类库中选择相应的类。
在完成该论文时,首先应对上面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说明自己的系统中采用了哪种方法,具体是怎么样来使用这种方法的。
更多“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模型在软件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为已有的系统创建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系统;也可以针对待开发的系统创建模型,作为记录业务需求或技术设计的方法。模型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恰当地运用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是成功地进行软件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 请围绕"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②论述常见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种建模方法的核心思想及所创建的模型)。 ③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题一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系统模型在软件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为已有的系统创建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系统;也可以针对待开发的系统创建模型,作为记录业务需求或技术设计的方法。模型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恰当地运用信息系统建模方法,是成功地进行软件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

    请围绕“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论述常见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种建模方法的核心思想以及所创建的模型)。

    (3)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选择使用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原因,给出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正确答案:

    写作要点

    这是一道关于信息系统的建模的试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考生把该试题的建模方法理解成了开发模型与架构,这都是不正确的。信息系统的建模方法可以分为:面向过程的建模、面向数据的建模、面向信息的建模、面向决策的建模和面向对象的建模五种。

      面向过程的建模方法是把过程看作系统模型的基本部分,数据是随着过程而产生的。最有影响的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是Yourdon设计法。

      面向数据的建模方法把模型的输入输出看成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首先定义的是数据结构,而过程模块是从数据结构中导出的,即功能跟随数据。最有影响的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是Jackson设计法。

      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与面向数据建模方法的区别就是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信息和数据都是信息系统中最基本的术语,数据是指记载下来的事实,是客观实体属性的值,而信息是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面向信息建模方法是从整个系统的逻辑数据模型开始的,通过一个全局信息需求视图来说明系统中所有基本数据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构造整个模型,信息模型记录系统运作所需的信息实体,如:人员,地点,事物,观念等,为分析现行系统提供信息的图形化表示。数据建模的目的是设计和实现满足系统信息需求的数据库结构,即数据建模支持系统设计。

      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和各自的管理系统组成。决策支持系统模型需要反映的问题是系统的决策制订原则和机理、系统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通过对决策系统的建模,企业的领导可以对企业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发现其中问题。如组织结构臃肿,职权划分不清,权力范围不合理等,据此进行相应的改革。比较成熟的决策支持系统建模方法有Petri网和GRAI法。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面向过程,系统被分解成若干个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初始元素是对象,然后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归纳成类,组织类之间的等级关系,构造类库。在应用时,在类库中选择相应的类。

    在完成该论文时,首先应对上面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说明自己的系统中采用了哪种方法,具体是怎么样来使用这种方法的。


  • 第2题:

    试题一论模型驱动架构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是对象管理组织提出的软件体系架构方法学,它基于UML以及一系列工业标准,能够支持基于可视化模型驱动的软件设计、内容存储与交换。MDA核心思想是抽象出与实现技术无关、完整描述业务功能的核心平台无关模型(PIM),然后针对不同实现技术制定多个映射规则,通过映射规则和辅助工具将PIM转换成与具体实现技术有关的平台相关模型(PSM),最后完成PSM到代码的转换。通过PIM和PSM,MDA分离业务建模与底层实现技术,降低技术变迁对业务模型带来的影响。

    请围绕“模型驱动架构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简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与MDA相关的软件开发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简要分析模型驱动架构能够为软件开发带来哪些好处,详细论述采用模型驱动架构进行开发的过程。

    3.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使用模型驱动架构的情况与实际开发效果。


    正确答案:
    试题一写作要点
    1、模型驱动架构能够为软件开发带来的好处
    (1)模型驱动架构将开发人员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平台无关模型中,可以避免陷入到具体的实现细节当中去,从而简化了系统开发的工作量,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
    (2)对于多种流行平台,很多工具会支持从平台无关模型到平台相关模型的转换;对于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和平台,确定了平台表示及公共中间件的概念和功能,利用转换规则快速实现平台无关模型到新技术平台的迁移,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
    (3)利用模型驱动架构中基于平台无关模型的桥接器,实现了多个平台相关模型之间跨平台的相互通信,加强了互操作性。
    (4)对于系统变更,通过修改平台无关模型并重新生成平台相关模型和代码,能够降低系统维护的成本。
    (5)平台无关模型帮助团队成员之间提高沟通效率并减少错误,自动生成代码能够保证代码的质量和一致性,确保了软件的质量。
    (6)使用模型驱动架构时,功能和架构独立定义,针对新技术,能够利用原有的设计产生对应的实现,延长了系统的生命周期。
    2、模型驱动架构的开发过程
    (1)使用平台无关模型从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支持商业逻辑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和其它因素对平台无关模型进行精化,以使它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系统。
    (2)将平台无关模型转换到一个或多个特定技术相关的平台相关模型,对于每种特定的技术都会生成独立的平台相关模型。
    (3)根据技术特性对生成的平台相关模型进行修改以满足程序设计人员的要求,这些修改可以反映到平台无关模型中去。
    (4)对平台相关模型不断精化,以指导代码生成器生成质量更高的程序代码。
    (5)最后将每个平台相关模型转换到代码,进行后续的完善和系统测试。
    3、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使用模型驱动架构的情况,包括平台无关模型构建、平台相关模型的技术方案选择和实际开发效果及分析。

  • 第3题:

    论题三 快速应用开发在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快速应用开发(RAD)是一个增量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该模型是瀑布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通过大量使用可复用构件,采用基于构件的建造方法加速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如果能够及时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正确地理解需求并约束项目的范围,利用这种模型可以很快创建出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RAD依赖于广泛的用户参与、联合应用设计会议、原型化方法、集成的CASE工具和代码生成器。

    请围绕“快速应用开发在系统建模中的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分析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简要分析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并给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3.分析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目标,并结合实际项目的实施结果讨论快速应用开发与传统的结构化开发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正确答案:

    试题三写作要点
    一、简要描述所参与分析和开发的信息系统,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访问控制是策略和机制的集合,它允许对限定资源的授权访问。访问控制也可以保护资源,防止无权访问资源的用户的恶意访问。访问控制是系统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机制的主要手段,也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安全机制。请围绕“信息系统中的访问控制”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详细论述常见的访问控制策略和访问控制机制。
    3.阐述在项目开发中你所采用的访问控制策略和机制,并予以评价。

  • 第4题:

    论IT项目的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含糊的需求和范围经常性的变化,使信息系统项目的甲乙双方都吃尽了苦头,这使得项目团队体会到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寻找良策,以改进管理范围。

    请围绕“IT项目的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论题,分别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与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该项目在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方面的情况。

    2.论述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3.详细论述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具体采用的范围管理过程、方法、工具及其实际效果。


    正确答案:1.介绍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的背景、发起单位、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主要交付物、最终交付的产品尤其着重介绍项目的需求和范围简要说明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虽然需求管理贯穿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但只有经过需求分析过程之后才能确定项目的范围。 (1)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 “需求”指的是由项目接受的或项目产生的产品和产品构件需求包括由组织征集的对项目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技术性的也有非技术性的。 所有与需求直接相关的活动通称为需求工程。需求工程的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需求开发另一类属于需求管理。 需求开发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与分析获取用户需求并定义产品需求。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各方对需求的一致理解;管理和控制需求的变更;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跟踪。 项目范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包含且仅仅只包含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为成功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这5个过程。 (2)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通过需求开发来获取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项目的范围、进行项目范围管理。需求管理是对已批准的信息系统项目需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过程包括需求管理定义、需求管理流程、制订需求管理计划、管理需求和实施建议等。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需求可以根据需求的紧急重要程度、项目本身和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分步或分期满足。确定每一期应满足的需求后该期的范围管理就有了基础。 需求管理处理需求的变更需求的变更会引起项目范围的变更。 3.结合自身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的实际体会阐述项目的范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及创建工作分解结构、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等管理过程。各个管理过程的输入、方法/工具/技术和主要输出如表2-24所示。其中方法、工具和技术各点都要叙述其实际效果要谈出体会和深度来。
    1.介绍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的背景、发起单位、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主要交付物、最终交付的产品,尤其着重介绍项目的需求和范围,简要说明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虽然需求管理贯穿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但只有经过需求分析过程之后才能确定项目的范围。 (1)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 “需求”指的是由项目接受的或项目产生的产品和产品构件需求,包括由组织征集的对项目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技术性的,也有非技术性的。 所有与需求直接相关的活动通称为需求工程。需求工程的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需求开发,另一类属于需求管理。 需求开发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与分析,获取用户需求并定义产品需求。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各方对需求的一致理解;管理和控制需求的变更;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跟踪。 项目范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包含且仅仅只包含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为成功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这5个过程。 (2)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通过需求开发来获取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项目的范围、进行项目范围管理。需求管理是对已批准的信息系统项目需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过程包括需求管理定义、需求管理流程、制订需求管理计划、管理需求和实施建议等。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需求,可以根据需求的紧急重要程度、项目本身和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分步或分期满足。确定每一期应满足的需求后,该期的范围管理就有了基础。 需求管理处理需求的变更,需求的变更会引起项目范围的变更。 3.结合自身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的实际体会,阐述项目的范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及创建工作分解结构、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等管理过程。各个管理过程的输入、方法/工具/技术和主要输出如表2-24所示。其中,方法、工具和技术各点都要叙述其实际效果,要谈出体会和深度来。

  • 第5题: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常用的建模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IDEF0 DFD UML

  • 第6题:

    试题一 论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应用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方法日益成为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而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模型是软件开发的根本,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工程,而建模是系统化认识所开发软件的一个初步途径。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流派众多,包括OMT方法、OOSE方法、OOA/OOD方法等。统一建模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当前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标准。

    请围绕“论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论述常见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种模型的核心思想。

    3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使用的是哪种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以及选择

    该方法的原因,给出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正确答案:
    写作要点述的。(4)统一建模语言是一个支持模型化和软件系统开发的图形化语言,为软件开发的所有阶段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包括由需求分析到规格说明,到构造和配置。UML是在开发阶段,可视化构建和书写一个面向对象软件系统,进行规格说明的方法。UML展现了一系列最佳工程实践,这些最佳实践在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方面,特别是在软件架构级别已经被验证有效。UML被OMG采纳作为业界的标准。三、论文中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详细论述在项目中如何使用所选择的建模方法创建系统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并说明这些模型对项目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 第7题:

    论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的重要性,含糊的需求和范围经常性的变化使信息系统项目的甲乙双方吃尽了苦头,这使得人们急于寻找良策以管理范围。

    请围绕“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论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该项目在需求管理和范围管理方面的情况。


    正确答案:[写作要点] 介绍项目的背景、发起单位、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主要交付物、最终交付的产品尤其着重介绍项目的需求和范围介绍自己担任的工作。
    [写作要点] 介绍项目的背景、发起单位、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主要交付物、最终交付的产品,尤其着重介绍项目的需求和范围,介绍自己担任的工作。

  • 第8题:

    试题一论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应用

    模型驱动架构( MDA)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提出的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由软件系统的建模行为驱动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构建、测试、部署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与传统的UML模型相比,MDA能够创建出机器可读和高度抽象的模型,这种模型通过转换( Transformation)技术可自动转换为代码、测试脚本、数据库定义以及各种平台的部署描述。通过使用MDA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生产效率问题、系统移植问题、互操作问题以及文档和系统后期维护问题。

    请围绕“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及其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实施的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阐述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并论述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

    与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区别。

    3.阐述在进行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正确答案:

    写作要点:
    一、论文中要具体介绍组织的业务背景、组织结构、软件系统的架构、采用的技术
    等内容和担任的实际工作。
    二、相关的内容包括:
    1.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包括:
    (1)需求分析人员根据领域需求得到描述软件系统外部特征的计算无关模型(CIM);
    (2)在对CIM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平台无关模型(PIM),并根据业务逻辑进一步精化PIM;
    (3)进行PIM到平台特定模型(PSM)的模型转换;
    (4)将每个PSM转换为实现特定模型(ISM),生成应用程序代码,并进行测试。
    2.与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相比,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有5个主要区别。
    (1)自动实现模型变换。
    传统的开发过程中,模型到模型的变换,或模型到代码的变换都是手工完成的;而模型驱动的开发过程中,模型变换都是由相关工具自动完成的,PIM到PSM、PSM到
    ISM都可以自动转换实现。
    (2) 模型是开发产品,也是程序生成的基础设施。
    模型驱动的开发过程中,模型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核心产品,通过一系列转换
    最终可以自动生成执行代码,是产生执行代码的基础设施。而在传统开发过程中模型只是分析人员、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交流的文档与图标,不能生成可用的应用程序代码。
    (3)模型变换过程与代码生成过程同步,可维护性强。
    模型驱动开发过程中,执行代码是由模型通过转换直接生成的,保证了模型与代码的同步。开发人员维护系统的重心不在是传统开发方法中的程序代码,而是与业务逻辑
    相关、与技术平台无关的平台无关模型PIM。
    (4)业务逻辑模型与实现技术平台分离。
    需求分析阶段生成的PIM模型与开发技术、开发平台以及实现技术无关,并且PIM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平台,自动生成以模型为基础的、适用于不同技术平台的软件系统。
    (5)提高了开发效率与软件质量。
    模型驱动开发的模型架构代表了对系统不同层次的抽象,使得开发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系统的整个架构,而不会被具体的实现技术所困扰。开发人员专注于根据系统业务
    逻辑构建PIM,通过代码生成技术自动生成实现代码,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系统实现错误。
    三、在进行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对CIM和PIM进行建模;如何进行模型之间的转换,特别是PIM到PSM的转换;如何根据需求进行实现
    平台选择;如何根据PSM生成ISM(代码);如何进行系统测试;等等。

     

  • 第9题:

    论需求分析方法及应用

    需求分析是提炼、分析和仔细审查已经获取到的需求的过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确保所有的项目干系人(利益相关者)都理解需求的含义并找出其中的错误、遗漏或其它不足的地方。需求分析的关键在于对问题域的研究与理解。为了便于理解问题域,现代软件工程所推荐的需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域进行抽象,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元素,然后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面向问题域的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等。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都基本相同。

    请围绕"需求分析方法及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简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系统开发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 概要论述需求分析工作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工作内容。

    3. 结合你具体参与管理和开发的实际项目,说明采用了何种需求分析方法,并举例详细描述具体的需求分析过程。


    答案:
    解析:
    本文的内容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是需求分析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需求分析的工作通常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绘制系统上下文范围关系图:这种关系图是用于定义系统与系统外部实体间的界限和接口的简单模型,它可以为需求确定一个范围。

    (2)创建用户界面原型:用户界面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快速开发工具开发一个抛弃式原型,或者通过PowerPoint、Flash等演示工具制作一个演示原型,甚至是用纸和笔画出一些关键的界面接口示意图,将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地理解系统。

    (3)分析需求的可行性:对所有获得的需求进行成本、性能和技术实现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以及这些需求项是否与其他的需求项有冲突,是否有对外的依赖关系等。

    (4)确定需求的优先级: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迭代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软件工程方法的一个基础,而需求的优先级是制订迭代计划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对于需求优先级的描述,可以采用满意度和不满意度指标进行说明。其中满意度表示当需求被实现时用户的满意程度,不满意度表示当需求未被实现时用户的不满意程度。

    (5)为需求建立模型:也就是建立分析模型,这些模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图表加上少量的文字描述,所谓“一图抵千字”,图形化地描述需求将使得其更加清晰、易懂。根据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采用的图也将不同。例如,OOA中的用例模型和领域模型,SA中的DFD和E-R图等。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描述系统的数据、功能、用户界面和运行的外部行为,它是系统的一种逻辑表示技术,并不涉及软件的具体实现细节。需求分析模型可以帮助系统分析师理解系统,使需求分析任务更加容易实现。同时,它也是以后进行软件设计的基础,为软件设计提供了系统的表示视图。

    (6)创建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系统用到的所有数据项和结构进行定义,以确保开发人员使用了统一的数据定义。

    (7)使用QFD:这是在需求优先级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原理与满意度和不满意度指标十分接近,通过将产品特性、属性与对用户的重要性联系起来。

  • 第10题:

    请以“论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应用”为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简要叙述所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2. 目前比较主流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面向服务的方法、原型化方法、快速应用开发、敏捷开发等。

    3.考生需结合自身参与项目的实际状况,指出其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是如何应用所选择的开发方法指导系统开发的,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并对实际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1.根据要求能够概要叙述你参与项目的背景,可以包括项目的名称、起始时间、甲方业务场景介绍、建设内容、采用架构、关键技术等内容,介绍你在本项目中的角色,工作职责,主要承担的工作等内容。此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一段,或者二段均可,字数在300-400为宜。

    2.

    该段要能应答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每种开发方法的优缺点,本段以理论应答并结合该项目案例进行作答为佳,深入浅出,能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应用实践,对于实际采用的开发方法,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说明选择这种这些方法的原因。

    3.

    该部分应能够以该项目的具体案例为佐证,描述在开发中如何采用所选择的开发方法进行系统实施,包含实施的步骤、关键节点、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工具等,对最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 第11题:

    UML作为一种(),由视图,图,模型元素和通用机制等几部分组成。

    • A、可视化建模语言
    • B、程序设计方法
    • C、非可视化建模语言
    • D、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正确答案:A

  • 第12题:

    单选题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型通常以()作为其基础。
    A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B

    管理的哲学

    C

    特定的管理方法和思想

    D

    管理的科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软件开发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演化模型等,随着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新的软件开发模型也不断出现,如XP模型、敏捷模型和RUP模型等。这些开发模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 请围绕“软件开发模型的选择与应用”论题,依次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分析和开发的应用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具体叙述你在参与开发的软件中选用软件开发模型的原则,具体是如何使用所选择的开发模型的? 3.简要叙述软件开发模型的近期演变趋势与主要特征,你准备如何去适应这类演变?


    正确答案:略
      解答要点
      (1)首先用400-500字的篇幅简要叙述作者参与分析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的概要和所担任的工作。
      (2)具体叙述你在参与开发的软件中选用软件开发模型的原则。例如适应需求的变化、灵活性等。
      (3)具体是如何使用所选择的开发模型的,即根据选择模型进行开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4)简要叙述软件开发模型的近期演变趋势与主要特征,你准备如何去适应这类演变。

  • 第14题:

    论软件架构建模技术与应用

    软件架构用来处理软件高层次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它以精心选择的形式将若干结构元素进行装配,从而满足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性能需求。软件架构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表示软件架构,即如何对软件架构建模。根据建模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软件架构模型分为结构模型、框架模型、动态模型、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Kruchten在1995年提出了“4+1”视图模型,将5种模型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请围绕“软件架构建模技术与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简要叙述“4+1”视图模型的主要内容。结合你参与项目的实际情况,详细说明该项目需求及所涉及的软件架构(包括使用到的视图模型、创建的架构模型及使用的建模工具等)。

    3.说明该项目软件架构的实施效果,分析其是否满足了项目的需求并说明原因。


    正确答案:

    写作要点

    一、简要叙述所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简要叙述“4+1”视图模型的主要内容。

    1、“4+1”视图模型从5个不同的视角来描述软件架构,每个视图只关心系统的1个侧面,5个视图结合在一起才能反映系统的软件结构的全部内容。这5个不同的视角包括逻辑视图、开发视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和场景。

    逻辑视图。逻辑视图主要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即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在逻辑视图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这些抽象主要来自问题领域。在OO技术中,通过抽象、封装和继承,可以用对象模型来代表逻辑视图,用类图来描述逻辑视图。

    开发视图。开发视图也称为模块视图,在UML中被称为实现视图,它主要侧重于软件模块的组织和管理。开发视图要考虑软件内部的需求。

    进程视图。进程视图侧重于系统的运行特性,主要关注一些非功能性需求。进程视图强调并发性、分布性、系统集成性和容错能力,以及逻辑视图中的功能抽象如何适应进程结构等,它也定义了逻辑视图中的各个类的操作具体是在哪一个线程中被执行。进程视图可以描述成多层抽象,每个级别分别关注不同的方面。

    物理视图。物理视图在UML中被称为部署视图,主要考虑如何把软件映射到硬件上,它通常要考虑到解决系统拓扑结构、系统安装和通信等问题。

    场景。场景可以看作是那些重要系统活动的抽象,它使4个视图有机联系起来。场景对应UML中的用例视图。

    2、结合实际项目,详细说明项目软件架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包括:在设计软件架构时,分别使用了4+1”视图中的哪些视图,每个视图中包含的模型有哪些等。

    三、说明该项目软件架构的实施效果,分析其是否满足了项目的需求并说明原因。

    1)加解密API: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可在SQL语句中调用的加解密API,应用可以利用这些API构建自己的基础架构,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2)透明加密:安全管理员为数据库敏感字段选择加密方式及密钥强度,应用访问受保护数据时只需使用口令打开或关闭密钥表,对数据的加密和解密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完成。

    加解密API方式的灵活性强,但构建和管理复杂;而透明加密方式管理简单,应用程序负担轻,但灵活性较差。用户要求尽可能减少安全管理与应用程序的负担,因此应选择透明加密方式。


  • 第15题: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

    A、对象模型建模方法

    B、UML建模方法

    C、Jackson方法

    D、功能模型建模方法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快速应用开发(PAD)是一个增量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该模型是瀑布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通过大量使用可复用构件,采用基于构件的建造方法加速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如果能够及时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正确地理解需求并约束项目的范围,利用这种模型可以很快创建出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RAD依赖于广泛的用户参与、联合应用设计会议、原型化方法、集成的CASE工具和代码生成器。

    请围绕“快速应用开发在系统建模中的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分析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简要分析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并给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3.分析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目标,并结合实际项目的实施结果讨论快速应用开发与传统的结构化开发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正确答案:[写作要点] 一、简要描述所参与分析和开发的信息系统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快速应用开发是一个完整的方法生命周期包含了需求、设计、构建和验收四个阶段和传统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相对应。 2.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1)需求阶段结合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阶段。用户、经理和技术人员通过讨论对业务需求、项目范围、约束条件和系统需求达成一致意见。当团队成员对关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获得管理部门继续进行的授权时需求计划阶段结束。 (2)设计阶段用户与系统分析员互相交流并创建模型和原型来描述所有的系统过程、输入和输出。RAD组或者子组通过结合使用JAD技术和CASE工具从而将用户需求转变成工作模型。用户设计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帮助用户理解、修改并最终通过满足他们需求的系统工作模型。 (3)构建阶段强调程序和应用开发任务类似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所不同的是在RAD中用户一直参与其中并且在实际界面或报表开发出来以后仍然可以提出修改建议。 (4)验收阶段类似于传统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实施阶段的最终任务包括数据转换、测试、转变为新系统以及用户培训。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整个过程是被压缩的。这样新系统就更快地被创建、交付和投入使用。 三、分析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目标并讨论快速应用开发方法与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所有RAD方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来缩减开发时间和费用。由于R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随着设计的进行RAD允许开发小组迅速地做出必要的修改。当公司预算紧张时对于发生在一个已制定好的长时期的进度表中的变化所带来的花费进行限制尤为重要。 2.和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相比主要优点是强调用户参与可以尽快明确需求降低系统开发风险缩短系统开发周期。缺点一是RAD强调系统本身的结构系统可能在短时间内工作得很好但是系统的整体和长期的目标可能得不到满足。缺点二是加速开发周期可能会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提高项目质量、连贯性和设计的标准化。缺点三是并非所有应用软件都适合于使用RAD如果一个系统难以模块化那么建造RAD所需构件就会有问题;如果需要高性能的指标且该指标必须通过调整接口使其适应系统构件才能获得使用RAD方法就有可能失败;RAD不适合技术风险很高的情况当一个新应用要采用很多新技术或新软件要求与已有计算机程序有较高的可互操作性时项目也可能会失败。
    [写作要点] 一、简要描述所参与分析和开发的信息系统,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快速应用开发是一个完整的方法,生命周期包含了需求、设计、构建和验收四个阶段,和传统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相对应。 2.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1)需求阶段结合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阶段。用户、经理和技术人员通过讨论对业务需求、项目范围、约束条件和系统需求达成一致意见。当团队成员对关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获得管理部门继续进行的授权时,需求计划阶段结束。 (2)设计阶段,用户与系统分析员互相交流,并创建模型和原型来描述所有的系统过程、输入和输出。RAD组或者子组通过结合使用JAD技术和CASE工具,从而将用户需求转变成工作模型。用户设计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帮助用户理解、修改并最终通过满足他们需求的系统工作模型。 (3)构建阶段强调程序和应用开发任务,类似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所不同的是,在RAD中,用户一直参与其中,并且在实际界面或报表开发出来以后仍然可以提出修改建议。 (4)验收阶段类似于传统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实施阶段的最终任务,包括数据转换、测试、转变为新系统,以及用户培训。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整个过程是被压缩的。这样,新系统就更快地被创建、交付和投入使用。 三、分析快速应用开发方法的目标,并讨论快速应用开发方法与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所有RAD方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每一个阶段来缩减开发时间和费用。由于R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随着设计的进行,RAD允许开发小组迅速地做出必要的修改。当公司预算紧张时,对于发生在一个已制定好的长时期的进度表中的变化所带来的花费进行限制尤为重要。 2.和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相比,主要优点是强调用户参与,可以尽快明确需求,降低系统开发风险,缩短系统开发周期。缺点一是RAD强调系统本身的结构,系统可能在短时间内工作得很好,但是系统的整体和长期的目标可能得不到满足。缺点二是加速开发周期可能会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提高项目质量、连贯性和设计的标准化。缺点三是并非所有应用软件都适合于使用RAD,如果一个系统难以模块化,那么建造RAD所需构件就会有问题;如果需要高性能的指标,且该指标必须通过调整接口使其适应系统构件才能获得,使用RAD方法就有可能失败;RAD不适合技术风险很高的情况,当一个新应用要采用很多新技术或新软件要求与已有计算机程序有较高的可互操作性时,项目也可能会失败。

  • 第17题:

    论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应用

    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它不仅包含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其它工程技术,它还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需要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因此,与其它工程项目相比,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显得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开发方法,以保证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既定的预算和时间要求范围内,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建设时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请以“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其应用”为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以及你在其中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简要说明目前比较主流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内涵及特点,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阐述所选择的开发方法及其原因。 3.结合你具体参与管理和开发的实际项目,举例说明所选取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并详细分析实施效果。


    正确答案:

    一、论文中要说明所参与管理和开发的软件项目,并明确指出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目前主流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原型化方法和面向服务的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方法也称为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SP)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结构化方法假定待开发的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这种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为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

    2、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是该对象类的一个元素。复杂的对象可由相对简单的各种对象以某种方式而构成,不同对象的组合及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系统。

    OO方法是当前的主流开发方法,拥有很多不同的分支体系,主要包括OMT(Object Model Technology,对象建模技术)方法、Coad/Yourdon方法、OOS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和Booch方法等,而OMT、OOSE和Booch已经统一成为UML(United Model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

    3、原型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即在系统开发初期必须明确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系统边界。从工程学角度来看,这是十分自然的: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而,对于信息系统建设而言,明确问题本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原型化方法也称为快速原型法,或者简称为原型法。它是一种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4、面向服务方法

    OO的应用构建在类和对象之上,随后发展起来的建模技术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就形成了构件(Component)的概念。对于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SO)的开发方法。由此可见,面向对象、基于构件、面向服务是三个递进的抽象层次。

    从企业应用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处理速度。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关于这些方法的更详细说明,请参看《系统分析师教程》第7章。

    三、结合项目实际分析效果主要是和项目的背景相结合,说出所采用方法的优势,在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可体现出劣势,最好能给出针对劣势的一些解决方案。   


  • 第18题:

    论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规划

    网络规划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满足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受到信息系统覆盖的地理空间范围、资金和其他资源约束。既要满足当前信息系统的需要,又要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即网络规划方案不仅要有实用性,而且还要有扩展性。

    请围绕“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规划”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及你在其中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深入论述你参与设计的信息系统网络规划主要涉及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是如何满足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并且具有实用性和扩展性?

    3.简要叙述你参与的信息系统的网络规划方案中,除了实用性和扩展性外,方案中还有哪些特性需要考虑?


    正确答案:1.简要介绍你所参与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你在其中担任了哪些主要的网络规划工作? 2.说明该项目涉及到的网络规划方面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网络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如何满足应用需求)。在论述内容中可以包含以下要点但不限于这些要点(论及其中3点以上本部分可评及格分)。 任何网络都不可能是满足各项功能需求的“万能网”。必须针对每个具体的网络所依赖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功能依据使用需求、实现成本、未来发展、总预算等因素对网络的组建方案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设计。通常网络规划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综合布线系统:一般根据各个应用部门的网络接入单元的具体分布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建筑群主干了系统、管理了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工作间子系统)进行规划。根据应用要求的网络性能和布线距离限制可以选用单模光纤、多模光纤、6类双绞线、超5类双绞线、 5类双绞线等传输介质。 ②子网规划设计(含网络地址规划与分配):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整个网络规划设计的基础拓扑结构的选择往往和地理环境分布、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等紧密相关。规模较大的网络通常为树状分层拓扑结构包括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子网的规划和网络地址的分配。 ③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如果完成某个业务功能的节点并不都在一个物理空间内需要采用虚拟网络划分技术。 ④路由策略:根据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恰当的路由策略和协议。例如静态路由策略、动态路由策略等。 ⑤网络带宽(流量)估算:通过对应用的分析估计各个应用的数据量、访问频度、使用高峰对流经网络各个路径和节点的数据量进行估算适当优化网络方案确保网络不存在应用瓶颈。 ⑥网络管理:选用适当的网络管理系统对全网进行监视和控制包括设备管理、流量管理、远程控制等。 ⑦远程访问的接入:包括有线网络接入(例如VPN技术)和无线网络接入技术。 ⑧异构网络互连:指以太网、ATM、令牌环等组网技术的互联互通。 3.关于网络规划方案如何满足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并且具有实用性和扩展性根据考生实际项目情况评判。 4.在信息系统的网络规划方案中网络系统除了实用性和扩展性之外还要具备其他性能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易用性、易管理性等(不限于这些内容至少论及两点以上的内容)。 在网络系统方案的设计阶段首先应明确采用哪些网络技术和网络标准以及构筑一个满足哪些应用的多大规模的网络。同时网络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网络实施的成本而且还要考虑网络运行成本。如果网络工程分期实施应明确分期工程的目标、建设内容、所需工程费用、时间和进度计划等。 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规划关系到现在和将来网络信息化水平和网上应用系统的成败在设计前对主要设计原则进行选择和平衡并排定其在方案设计中的优先级。 ①实用性原则:网络规则方案要体现所设计的网络能满足现有及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但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和网络设备在技术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时其价格却在逐年下降因此在信息系统网络基础建设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实现所谓“一步到位”。因此网络方案设计中应把握“够用”和“实用”原则网络系统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达到实用、经济和有效的结果。 ②可扩展性原则:由于网络总体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近期目标也要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留有扩展的余地因此在网络建设中应要求在规模和性能两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③安全性原则:现阶段网络建设中通常还会考虑“网络的安全性”以确保网络系统和内部数据的安全运行。 ④可靠性原则:要求具有较高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尽可能低的平均故障率。 ⑤先进性原则: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应尽可能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应在一段时间内保证其主流地位。因此应采用当前较先进的技术(如万兆位以太网技术、干兆位以太网技术和全交换以太网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以符合网络未来发展的潮流。 ⑥开放性原则:现阶段网络建设中通常采用开放的IEEE 802.3系列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从而有利于未来网络系统扩充同时也利于与外部网络(例如Internet网等)互联互通。 ⑦易用性原则:所建设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易于管理、安装和使用并且在满足现有网络应用的同时为以后的应用升级奠定基础。同时网络系统还应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
    1.简要介绍你所参与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你在其中担任了哪些主要的网络规划工作? 2.说明该项目涉及到的网络规划方面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网络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如何满足应用需求)。在论述内容中可以包含以下要点,但不限于这些要点(论及其中3点以上本部分可评及格分)。 任何网络都不可能是满足各项功能需求的“万能网”。必须针对每个具体的网络所依赖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功能,依据使用需求、实现成本、未来发展、总预算等因素,对网络的组建方案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设计。通常,网络规划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综合布线系统:一般根据各个应用部门的网络接入单元的具体分布,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建筑群主干了系统、管理了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工作间子系统)进行规划。根据应用要求的网络性能和布线距离限制,可以选用单模光纤、多模光纤、6类双绞线、超5类双绞线、 5类双绞线等传输介质。 ②子网规划设计(含网络地址规划与分配):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整个网络规划设计的基础,拓扑结构的选择往往和地理环境分布、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等紧密相关。规模较大的网络通常为树状分层拓扑结构,包括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子网的规划和网络地址的分配。 ③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如果完成某个业务功能的节点并不都在一个物理空间内,需要采用虚拟网络划分技术。 ④路由策略:根据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恰当的路由策略和协议。例如,静态路由策略、动态路由策略等。 ⑤网络带宽(流量)估算:通过对应用的分析,估计各个应用的数据量、访问频度、使用高峰,对流经网络各个路径和节点的数据量进行估算,适当优化网络方案,确保网络不存在应用瓶颈。 ⑥网络管理:选用适当的网络管理系统,对全网进行监视和控制,包括设备管理、流量管理、远程控制等。 ⑦远程访问的接入:包括有线网络接入(例如VPN技术)和无线网络接入技术。 ⑧异构网络互连:指以太网、ATM、令牌环等组网技术的互联互通。 3.关于网络规划方案如何满足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并且具有实用性和扩展性,根据考生实际项目情况评判。 4.在信息系统的网络规划方案中,网络系统除了实用性和扩展性之外,还要具备其他性能,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易用性、易管理性等(不限于这些内容,至少论及两点以上的内容)。 在网络系统方案的设计阶段,首先应明确采用哪些网络技术和网络标准,以及构筑一个满足哪些应用的多大规模的网络。同时网络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网络实施的成本,而且还要考虑网络运行成本。如果网络工程分期实施,应明确分期工程的目标、建设内容、所需工程费用、时间和进度计划等。 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规划,关系到现在和将来网络信息化水平和网上应用系统的成败,在设计前对主要设计原则进行选择和平衡,并排定其在方案设计中的优先级。 ①实用性原则:网络规则方案要体现所设计的网络能满足现有及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但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和网络设备在技术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时,其价格却在逐年下降,因此在信息系统网络基础建设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实现所谓“一步到位”。因此,网络方案设计中应把握“够用”和“实用”原则,网络系统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达到实用、经济和有效的结果。 ②可扩展性原则:由于网络总体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近期目标,也要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留有扩展的余地,因此在网络建设中应要求在规模和性能两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③安全性原则:现阶段网络建设中通常还会考虑“网络的安全性”,以确保网络系统和内部数据的安全运行。 ④可靠性原则:要求具有较高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尽可能低的平均故障率。 ⑤先进性原则: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应尽可能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应在一段时间内保证其主流地位。因此应采用当前较先进的技术(如万兆位以太网技术、干兆位以太网技术和全交换以太网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以符合网络未来发展的潮流。 ⑥开放性原则:现阶段网络建设中通常采用开放的IEEE 802.3系列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从而有利于未来网络系统扩充,同时也利于与外部网络(例如Internet网等)互联互通。 ⑦易用性原则:所建设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易于管理、安装和使用,并且在满足现有网络应用的同时为以后的应用升级奠定基础。同时网络系统还应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

  • 第19题:

    论软件开发成本估算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是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软件开发成本主要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所花费的工作量及相应的代价,软件开发成本估算应该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工代价为依据。

    试围绕“软件开发成本估算”论题,依次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分析和开发的应用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论述在估算软件开发成本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模型,并进一步分析这些估算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

    3.详细论述在你参与分析和开发的应用项目中具体采用的估算软件开发成本的技术、方法、模型、工具及其实际效果。


    正确答案: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但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其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成本估算项目计划就会失去基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却是由于大部分软件开发组织未能够有效掌握它。 软件估算包括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进度估算和成本估算。整个估算的过程是:首先根据软件需求进行规模估算也就是估计软件的规模通常以代码行数、功能点数为单位;然后在估计的规模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特定因素(例如技术能力、使用的语言和平台、团队稳定性、项目复杂度等)、开发生产率经验数字来估算开发的工作量这通常以人天、人月、人年为单位;最后根据客户提出的进度需求进行进度估算根据人员及其他成本 (如设备、房租、差旅等)对总的开发成本进行估算。软件估算的基础是经验数字和经验模型。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规模估算是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基础(数据来源)而工作量估算则是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关键(决定了开发成本)。 规模估算最常用的方法包括LOC(代码行)估算法和FP(功能点)估算法。LOC估算法主要根据历史项目记录以经验数据进行推测;FP估算法则通过一个较严谨的经验模型计算公式来进行估算。FP估算法是一种比较通行的软件规模估算方法。 工作量估算可以采用的模型、方法和技术就比较多了大致可以分为算法方法、类比法和自底向上法3种。 (1)算法方法估算是自顶向下的方式实现使用数学方式表达出估算所含的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如规模、工作量、进度、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是动态的。最常见的算法方法估算模型包括MarkⅡ估算、COCOM0 81、COCOMOII、 COCOMO组、Putnam估算模型等。 ①MarkⅡFP估算:它不是一个严格的算法模型是基于各种因素和它们的影响的主观评价之间关系的一些理解。 ②COCOMO:它是根据软件产品规模和几个特征计算工作量和日历时间的估算算法模型。它是由Barry Boehm博士开发的发布于1981年即COCOMO 81而 COCOMOII则是其新版本不过由于它们各有特色因此还共同存在于估算实践中。这是一个较严格并经受了大量实践考验的一个经典估算模型。 ③COCOMO组:包括重点应用于COTS组件项目的COCOTS模型;用来预测每 KLOC或FP中残留错误的COQUALMO模型;着重于开发软件的成本在开发活动上的分布的COSSEMO模型;着重在预测新技术、提高生产率的发明方面最有效的成本分配的COPROMO模型。 ④Putnam估算模型:它是一个工作量动态的、多变量的估算模型它对交付时间十分敏感。 ⑤静态模型:除了以上动态模型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静态模型其中最常用的是 Watson和Felix模型。其计算公式是不变的:工作量;5.2×(KLCC)0.91持续时间(月): 4.1×(KLOC)0.36。可以用来生成较粗略的估算值。 算法方法估算法虽然定义严谨但是由于这些算法只是源于几十个项目的数据总结因此其结果并不是精确的但其仍然还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且随着开发团队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堆积产生的估算也会越来越精确。 (2)类比估算法则是自顶向下的查看系统它借助经验丰富的人员的“本能感受”去识别待估项目和已完成的项目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并评估这些差别对评估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主观意识较强估算结果的精确度与估算人员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3)自底向上估算是将项目分解成为较小的活动和任务对每个较低层的任务做估算然后将所有的较低层的任务估算值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项目总的工作量估算值由于这种估算通常是由程序员来进行小任务块的估算因此容易让程序员产生责任感进度更有保障。 有了工作量估算后就可以计算出工作人员成本但在进行开发成本估算时还应该考虑硬件、软件、通信、差旅、培训以及其他成本。 可以从上面的描述中总结出撰写关于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论文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由于许多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模型都需要一些参数依据因此应该对于项目的复杂度、涉及的关键技术、团队情况等因素进行阐述以便能够连贯地说明估算的过程。 (2)由于工作量估算是成本估算的关键其估算的结果决定了成本估算而成本估算则是在工作量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财务计算因此可以理解为工作量估算的方法和模型。 (3)文章中应该列举算法方法估算法、类比估算法以及自底向上估算法3种模型并且应该抓住它们各自鲜明特点进行深入的阐述。 (4)在前面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的特色进行分析引出最合适的模型然后再结合实例详细地说明应用的具体方案。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其真实性。 (5)文章应该花一定篇幅来说明估算的效果也就是估算的误差值是多少并且可以简要地分析这些误差值会来源于何处。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但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其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成本估算,项目计划就会失去基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却是由于大部分软件开发组织未能够有效掌握它。 软件估算包括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进度估算和成本估算。整个估算的过程是:首先根据软件需求进行规模估算,也就是估计软件的规模,通常以代码行数、功能点数为单位;然后在估计的规模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特定因素(例如,技术能力、使用的语言和平台、团队稳定性、项目复杂度等)、开发生产率经验数字来估算开发的工作量,这通常以人天、人月、人年为单位;最后根据客户提出的进度需求进行进度估算,根据人员及其他成本 (如设备、房租、差旅等)对总的开发成本进行估算。软件估算的基础是经验数字和经验模型。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规模估算是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基础(数据来源),而工作量估算则是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关键(决定了开发成本)。 规模估算最常用的方法包括LOC(代码行)估算法和FP(功能点)估算法。LOC估算法主要根据历史项目记录,以经验数据进行推测;FP估算法则通过一个较严谨的经验模型计算公式来进行估算。FP估算法是一种比较通行的软件规模估算方法。 工作量估算可以采用的模型、方法和技术就比较多了,大致可以分为算法方法、类比法和自底向上法3种。 (1)算法方法估算是自顶向下的方式实现,使用数学方式表达出估算所含的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如规模、工作量、进度、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是动态的。最常见的算法方法估算模型包括MarkⅡ估算、COCOM0 81、COCOMOII、 COCOMO组、Putnam估算模型等。 ①MarkⅡFP估算:它不是一个严格的算法模型,是基于各种因素和它们的影响的主观评价之间关系的一些理解。 ②COCOMO:它是根据软件产品规模和几个特征计算工作量和日历时间的估算算法模型。它是由Barry Boehm博士开发的,发布于1981年,即COCOMO 81,而 COCOMOII则是其新版本,不过由于它们各有特色,因此还共同存在于估算实践中。这是一个较严格,并经受了大量实践考验的一个经典估算模型。 ③COCOMO组:包括重点应用于COTS组件项目的COCOTS模型;用来预测每 KLOC或FP中残留错误的COQUALMO模型;着重于开发软件的成本在开发活动上的分布的COSSEMO模型;着重在预测新技术、提高生产率的发明方面最有效的成本分配的COPROMO模型。 ④Putnam估算模型:它是一个工作量动态的、多变量的估算模型,它对交付时间十分敏感。 ⑤静态模型:除了以上动态模型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静态模型,其中最常用的是 Watson和Felix模型。其计算公式是不变的:工作量;5.2×(KLCC)0.91持续时间(月): 4.1×(KLOC)0.36。可以用来生成较粗略的估算值。 算法方法估算法虽然定义严谨,但是由于这些算法只是源于几十个项目的数据总结,因此其结果并不是精确的,但其仍然还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且随着开发团队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堆积,产生的估算也会越来越精确。 (2)类比估算法则是自顶向下的查看系统,它借助经验丰富的人员的“本能感受”去识别待估项目和已完成的项目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并评估这些差别对评估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主观意识较强,估算结果的精确度与估算人员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3)自底向上估算是将项目分解成为较小的活动和任务,对每个较低层的任务做估算,然后将所有的较低层的任务估算值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项目总的工作量估算值,由于这种估算通常是由程序员来进行小任务块的估算,因此容易让程序员产生责任感,进度更有保障。 有了工作量估算后,就可以计算出工作人员成本,但在进行开发成本估算时还应该考虑硬件、软件、通信、差旅、培训以及其他成本。 可以从上面的描述中总结出撰写关于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论文,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由于许多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模型都需要一些参数依据,因此应该对于项目的复杂度、涉及的关键技术、团队情况等因素进行阐述,以便能够连贯地说明估算的过程。 (2)由于工作量估算是成本估算的关键,其估算的结果决定了成本估算,而成本估算则是在工作量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财务计算,因此可以理解为工作量估算的方法和模型。 (3)文章中应该列举算法方法估算法、类比估算法以及自底向上估算法3种模型,并且应该抓住它们各自鲜明特点进行深入的阐述。 (4)在前面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的特色进行分析,引出最合适的模型,然后再结合实例,详细地说明应用的具体方案。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其真实性。 (5)文章应该花一定篇幅来说明估算的效果,也就是估算的误差值是多少,并且可以简要地分析这些误差值会来源于何处。

  • 第20题:

    论软件开发模型及应用

    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活动,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对于不同的软件项目,针对应用需求、项目复杂程度、规模等不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型,并采用相应的人员组织策略、管理方法、工具和环境。

    请围绕“软件开发模型及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简要叙述你参与的软件开发项目以及你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列举出几种典型的软件开发模型,并概要论述每种软件开发模型的主要思想和技术特点。

    3.根据你所参与的项目中使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具体阐述使用方法和实施效果。


    答案:
    解析:
    瀑布模型: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固定顺序,一个阶段完成再进入另一个阶段。其优点是可以使过程比较规范化,有利于评审;缺点在于过于理想,缺乏灵活性,容易产生需求偏差。

    快速原型模型:对于许多需求不够明确的项目,比较适合采用该模型。它采用了一种动态定义需求的方法,通过快速地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软件原型,让用户在计算机上使用它,了解其概要,再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修改,因此能够充分体现用户的参与和决策。

    演化模型:也是一种原型化开发,但与快速原型不同的是,快速原型模型在获得真实需求时,就将抛弃原型。而演化模型则不然,它将从初始的模型中逐渐演化为最终软件产品,是一种渐进式原型法。

    增量模型:它采用的是一种递增式模型,它将软件产品划分成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分别进行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

    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优点,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加入了风险分析。它是由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这一循环组成的,它最初从概念项目开始第一个螺旋。

    喷泉模型:主要用于描述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最核心的特点是迭代。所有的开发活动没有明显的边界,允许各种开发活动交叉进行。

    统一过程(UP):统一过程是一个通用过程框架,可以用于种类广泛的软件系统、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组织类型、不同的性能水平和不同的项目规模。UP是基于构件的,在为软件系统建模时,UP使用的是UML。与其他软件过程相比,UP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用例驱动、以架构为中心、迭代和增量。

    敏捷方法:敏捷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方法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在敏捷方法中,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关注点有短平快的会议、小版本发布、较少的文档、合作为重、 客户直接参与、自动化测试、适应性计划调整和结对编程;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关注点有测试驱动开发、持续集成和重构。

  • 第21题:

    请以“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及应用”为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概要叙述你参与实施的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 给出三种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简要描述。说明你在该项目中采用了哪种业务流程建模方法,结合项目特征说明采用该方法的原因,并详细描述业务流程建模过程。

    3.阐迷在进行业务流程建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的。


    答案:
    解析:
    1. 概要叙述你参与实施的项目以及你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解析:

    根据要求能够概要叙述你参与项目的背景,可以包括项目的名称、起始时间、业务场景介绍、组织结构、软件系统架构、采用关键技术等内容,介绍你在本项目中的角色,工作职责,主要承担的工作等内容。此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一段,或者二段均可,字数在300-400为宜。

    2. 给出三种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简要描述。说明你在该项目中采用了哪种业务流程建模方法,结合项目特征说明采用该方法的原因,并详细描述业务流程建模过程。

    解析:

    常见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包括:

    (1)标杆睢准(BenchMarking)方法

    (2)IDEF 方法

    (3)Perti网方法

    (4)DEMO 方法

    (5)业务流程建模语言

    采用的建模方法:提炼所参与项目在业务流程建模方面的特点,针对项目特点从上述建模方法中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方法,并明确指出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最后按照该建模方法的步骤,详细描述是如何进行业务流程建模的。

    3.阐迷在进行业务流程建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的。

    解析:

    在流程建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识别企业的基本流程;如何表达流程之间存在的交叉和嵌套等关系;如何定义流程内部的角色及角色之间的通信方式;如何描述具有并行、异步、分布式和随机性等特性的复杂业务流程,等等。

  • 第22题:

    论大型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

    大型信息系统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等特点,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预料。对大型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使用合理的方法、工具,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跟踪与控制是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的必要手段。

    请围绕“大型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论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结合你参与管理过的大型信息系统项目,概要叙述项目的背景(发起单位、目的、)项目周期、交付产品等),以及你在其中承担的工作。

    2. 结合你所参与的项目,论述应如何制订大型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3. 结合你所在组织的情况,论述在大型信息系统项目中,应如何进行风险监督控制。


    答案:
    解析:
    写作要点整篇论文陈述完整,论文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字迹清楚。所述沟通管理切题真实,介绍清楚。针对要求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不要求全面论述,论述内容要正确,涉及的项目部分应该真实、得当。1. 大型信息系统项目概述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规模、发起单位、项目目的、项目内容、组织结构、项目周期、交付的产品等。2. 制订风险管理计划(1) 组件风险计划制订团队;(2) 明确风险管理内容;(3) 厘清风险管理责任;(4) 强化风险管理信息保障;(5) 做好风险管理记录。3. 制订风险管理的依据(1) 项目许可;(2) 风险管理政策;(3) 规定的任务和责任;(4) 利害关系人的风险容忍度;(5) 风险管理计划模板;(6) WBS。4. 有效识别风险的因素(1) 立项报告;(2) 范围说明书;(3) WBS;(4) 费用和进度估算;(5) 资源计划;(6) 假定条件和限制条件清单。5. 识别风险的主要步骤(1) 项目文档审阅;(2) 信息收集技术。6. 查找主要风险,提出改进措施(1) 主要风险;(2) 改进措施。? 概率/影响评分矩阵;?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采用的方法有访谈、敏感度分析、决策树;? 制订风险应对计划。7. 对风险跟踪、控制,总结教训

  • 第23题: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型通常以()作为其基础。

    • A、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 B、管理的哲学
    • C、特定的管理方法和思想
    • D、管理的科学

    正确答案:C

  • 第24题:

    单选题
    UML作为一种(),由视图,图,模型元素和通用机制等几部分组成。
    A

    可视化建模语言

    B

    程序设计方法

    C

    非可视化建模语言

    D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