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考工记》曰“匠,木工也。从巳,从斤。斤,所以作器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三筐苹果共重120斤,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15斤放入第二筐,从第二筐中取出8斤放 入第三筐,从第三筐中取出2斤放入第一筐,这时三筐苹果的重量相等,问原来第二筐中有苹 果多少斤?

    A.33
    B.34
    C.40
    D.53

    答案:A
    解析:
    操作以后三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可知此时第二筐苹果有120÷3=40斤,在之前睇二筐被放人了 15斤,又拿出了 8斤,则原来第二筐的苹果有40-15+8=33斤,选A。

  • 第2题:

    从1964年起,我国薯类按5公斤的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入粮食产量。


    答案:对
    解析:
    从1964年起,我国薯类按5公斤的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入粮食产量。

  • 第3题:

    1公斤燃料从理论上计算需要14.3公斤空气正好完全燃烧,而实际供给的空气量是17.2公斤,则过剩空气系数就是()


    正确答案:17.2/14.3=1.2

  • 第4题:

    《考工记》中写到吴越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然也。”

    • A、金锡
    • B、地气
    • C、气候
    • D、水气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脂老虎每一公斤是从多少公斤食材中萃取()

    • A、108公斤
    • B、110公斤
    • C、118公斤
    • D、120公斤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翻译: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正确答案: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 第7题: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中“放”的意思是()。

    • A、安排
    • B、放逐
    • C、安放
    • D、解职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正确答案:曹刿说:“这是尽到了做好分内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作战,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 第9题:

    单选题
    《考工记》中写到吴越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然也。”
    A

    金锡

    B

    地气

    C

    气候

    D

    水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著作中哪个不属于土木工程著作?()
    A

    《考工记》

    B

    《史记》

    C

    《营造法式》

    D

    《论建筑》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不是从性质方面来解释风雅颂的是()。
    A

    风土之音曰风

    B

    朝廷之音曰雅

    C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D

    宗庙之音曰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脂老虎每一公斤是从多少公斤食材中萃取()
    A

    108公斤

    B

    110公斤

    C

    118公斤

    D

    120公斤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从1964年起,我国薯类按5公斤的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人粮食产量。()


    答案:对
    解析:
    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 第14题:

    水轮发电机从理论上讲,()长期运行。

    • A、也可以作无励磁;
    • B、也可以作非全相;
    • C、也可以作电动机;
    • D、失磁后仍能。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翻译: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


    正确答案: 韩厥梦见他的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要避开车的左右位置。”因此韩厥就在战车的中间位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还要射他,不合于礼。”射左边的人,左边的人掉到车下;射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战车,跟着韩厥说:“请让我搭乘你的战车。”上车站在左边右边,韩厥都用胳膊肘推挡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韩厥俯身扶稳右边被射伤的人。

  • 第16题:

    某客户从深圳寄一台精密仪器到新疆,重量为2公斤,使用60×30×40厘米规格的纸箱封装,加上缓冲材料总重为3公斤,则其计费重量为()。

    • A、2公斤
    • B、1公斤
    • C、12公斤
    • D、3公斤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粮食出(入)库检斤单,要经检斤员和开票员签字,保管员也必须签字。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不是从性质方面来解释风雅颂的是()。

    • A、风土之音曰风
    • B、朝廷之音曰雅
    • C、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 D、宗庙之音曰颂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千金,重币也”中的“重币”是()。

    • A、双重的钱币
    • B、双重的礼物
    • C、厚重的钱币
    • D、厚重的礼物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中的“金”是()。

    • A、一种铜质货币
    • B、黄金
    • C、金属
    • D、白银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判断题
    《考工记》曰“匠,木工也。从巳,从斤。斤,所以作器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给下引的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正确答案:
    (1)标点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刷墙时,有一小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飞泥落在鼻尖上,他让一个名为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像风一般挥动斧子,郢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土木工程著作的是().
    A

    《考工记》

    B

    《史记》

    C

    《营造法式》

    D

    《论建筑》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