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师在设计“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之一为“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请问这样设计是否合适?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合适,请你给予改进。

题目

某老师在设计“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之一为“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请问这样设计是否合适?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合适,请你给予改进。


相似考题
更多“某老师在设计“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之一为“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请问这样设计是否合适?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合适,请你给予改进。”相关问题
  • 第1题:

    单调性是函数的基本性质之一,针对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中“增减”函数概念的教学完成以下任务:

    (1)给出“增减”函数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10分)

    (2)说明“增减”函数的定义;(10分)

    (3)根据(2)中的定义设计教学方案。(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增减性概念的教学设计。

  • 第2题:

    初中“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⑦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侧函数的性质;
    ③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至少两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6分)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6分)
    (3)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内容,其难点是什么 (6分)
    (4)请设计一个教学导入。(6分)
    (5)请设计本节课小结.(6分)


    答案:
    解析:
    (1)实例l: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口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当矩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描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的了解反函数图象。)
    (2)教学重点: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教学导人:
    ①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②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有关反比例函数的什么性质呢 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
    (5)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 第3题:

    高中“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第一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描绘,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渗透由具体到抽象思想,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实数根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提出零点概念的作用,沟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③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体会用函数系统的角度去思考方程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问题引入,并说明设计意图;
    (2)根据教学目标①,设计问题链(至少包含三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3)根据教学目标③,给出至少一个实例和三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4)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5)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内容,其难点是什么
    (6)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续哪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


    答案:
    解析:
    (1)问题引入:求方程3x2+6x-l=0的实数根。
    变式:解方程氩3x5+6x-l=0的实数根。(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方程的解都可以通过系数的四则运算,乘方与开方等运算来表示,但高于四次的方程不能用公式求解。大家课后去阅读本节后的“阅读与思考”。还有如lnx+2x-6=0的实数根很难下手,我们寻求新的角度——函数来解决这个方程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问题进一步的探究。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相关内容,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和更广泛的兴趣。开门见山的提出函数思想解决方程根的问题。点明本节课的目标。
    (2)问题①:求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并画出函数y= x2-2x-3的图象;
    问题②:观察形式上函数y= x2-2x-3与相应方程x2-2x-3=0的联系。
    问题③:由于形式上的联系,则方程x2-2x-3=0的实数根在函数y= x2-2x-3的图象中如何体现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二次函数图象和二次方程为平台,观察方程和函数形式上的联系,从而得到方程实数根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零点是连接函数与方程的结点。
    (4)教学重点: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5)教学难点:准确认识零点的概念,在合情推理中让学生体会到判定定理的充分非必要性,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判断零点的存在或确定零点。
    (6)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I)》的基础上,学习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中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分析,得到零点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探索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这些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了解初等函数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描绘函数的图象,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探究,对函数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问题,为下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器乐合奏《梭罗河》

    教学重点:合奏时节奏的推确性与声音的协调性


    要求:

    (1)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5分)

    (2)设定教学目标。(10分)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

    (1)第一问选择乐器只要是和本首歌曲的演奏即可,注意乐器的丰富性,即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都有。

    (2)第二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演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音乐作品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3)第三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选取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②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③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④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器乐合奏《梭罗河》
    教学重点:合奏时节奏的准确性与声音的协调性

    要求:
    (1)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
    (2)设定教学目标。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1)《梭罗河》是一首传统的印度尼西亚民歌,曲调优美细腻,所以选择了声音比较清脆、演奏方法简单的乐器:葫芦丝、竖笛、手鼓和三角铁。 (2)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印度尼西亚民歌,学生能够感受印尼音乐独特的韵味,并理解音乐的多元化。
    【过程与方法】能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及积极的态度参与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加深对印尼音乐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器乐合奏的形式演奏《梭罗河》。
    (3)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用印尼甘美兰乐器演奏的《梭罗河》,同时用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印尼民歌的兴趣。
    新课教授:
    ①出示甘美兰乐器图片,教师介绍印尼甘美兰乐器及其演奏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葫芦丝、竖笛、手鼓、三角铁模仿甘美兰音乐中的节奏型,体验印尼音乐的特色。
    ②指导学生按照下列谱例做连续性的多声部的合作练习。

    ③在手鼓、三角铁节奏的伴奏下,用葫芦丝演奏歌曲第一声部,用竖笛演奏第二声部。

  • 第6题:

    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 知识性目标
    B. 过程性目标
    C. 技能性目标
    D. 情感性目标

    答案:D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属于价值观维度。故本题选D。

  • 第7题:

    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D
    解析:
    会时间的珍贵,并懂得珍惜时间属于情感性目标。

  • 第8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与周期性同等重要吗?


    正确答案:在高中阶段,主要讨论函数的变化,所谓变化就是自变量增加(减少)时,函数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增加或减少总是与自变量在某个区间有关,所以在单调性、奇偶性与周期性中,单调性是体现函数变化的最基本的性质,是最为重要的。

  • 第9题:

    在课程中,教给老师们要怎样备好一节课包括有?()

    • A、学习课标
    • B、分析教材与学生
    • C、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
    • D、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A,B,C

  • 第10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正确答案: 新授部分教学环节:1.看图写方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2.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①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②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③100+X=250=100+150,所以X=150。④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

    知识性目标

    B

    过程性目标

    C

    技能性目标

    D

    情感性目标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 《柳树醒了》教学目标:
    (1)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①生字的呈现。
    A.出示课题时,教学“醒”字。
    B.结合课文,呈现“春雷、洗澡、柳枝、软了、梳头、柳梢、绿了、玩耍”等词。
    ②生字识记
    A.利用偏旁部首,新旧字联系记忆生字。
    B.生字巩固。
    ③写字指导。
    (2)朗读感悟。
    ①通过不同学生朗读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②指导朗读方法。
    ③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歌。
    A.“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
    C.“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3)实践活动。
    ①课堂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
    说着说着,__________。
    ②课外活动。
    “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到户外寻找春天,说一说并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以“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一、教学分析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这两种转化,对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以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换。都有一定作用。在已学过的两角和、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较简单,可引导学生自己导出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和、积互化。
    (2)能力目标:能应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证明。
    (3)情感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灵活应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教学内容: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师生互动:让学生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写出来。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为推导积化和差公式作准备。)
    2.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推导积化和差公式。
    师生互动:
    教师:考查写出来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这四个公式,你能否用sin(α+β),COS(α+β),sin(α-β),cos(α-β)来表示cosαcosβ,sinαsinβ,sinαcosβ,cosαsinβ
    学生:两边分别相加和相减除以2可以得到。
    教师:这组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问题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新公式产生的根源。)
    3.积化和差公式的应用
    教学内容:例题练习。
    师生互动:学生做练习题教师巡视检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公式。)
    4.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推导和差化积公式。
    师生互动:
    教师:从上面的积化和差公式变形可以得到新的公式。左边是和差的形式,右边是积的形式,设α+β=x,α-β=Y,请同学自己将上面的四个公式加以整理,把α,β用x,y表示出来。学生整理后得到和差化积公式。
    教师: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运用向量的知识来推导和差化积的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这组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积化和差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代换法进行角的转化。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和差化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内容:例题练习 .
    师生互动:利用和差化积这四个公式和其他三角函数关系式,我们可以把某些三角函数的和差化成积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并检查学生做的情况。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要让学生明确化积问题对最后结果的要求。对于解题过程的深入探究,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
    教学内容:从知识、方法两个层面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
    (1)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两组公式,对于公式不要求记住,但要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和差与积的互化,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一些求值、化简和证明问题。
    (2)把一个式子化为积的形式是一类重要题型,尤其是要注意其最后结果的形式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3)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到了换元法,要注意该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要达到的要求。)

  • 第14题:

    单调性是函数的基本性质之一,针对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中“增减”函数概念的教学完成 以下任务:
    (1)给出“增减”函数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说明“增减”函数的定义。
    (3)根据(2)中的定义设计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初中“变量与函数”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
    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教学目标①,给出至少两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
    (2)根据教学目标②,给出至少两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
    (3)根据教学目标③,设计两个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5)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内容,其难点是什么
    (6)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续哪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


    答案:
    解析:
    (1)实例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表,再试着用含I的式子表示s。

    实例②:要画一个面积S为10 cm2的圆。圆的半径r应取多少 圆面积为20 cm2呢 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设计意图: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2)实例①:用10 c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cm,面积为S 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实例②:如图所示,用火柴棒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摆下去,第四个图形需要——根火柴棒,第五个图形需要——根火柴棒,第/7,个图形需要——根火柴棒。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3)问题①: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 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 L/km。
    a: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b: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c:汽车行驶200 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问题②: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 m。
    a: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可建立怎样的函数关系
    b:4.5秒时小球的速度为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4)重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5)难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变量与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节内容对之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函数这一概念不仅渗透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许多内容之中,而且它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密切相关。其次,它又是一种数学思想,运用函数思想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第1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器乐合奏《梭罗河》。
    教学重点:合奏时节奏的准确性与声音的协调性。
    要求:
    (1)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
    (2)设定教学目标。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梭罗河》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具有印度尼西亚民歌风格的歌曲,能够尊重、感受印尼
    音乐独特的韵味,并以正确的态度理解音乐的多元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对印尼音乐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的态度参与
    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加深对印尼音乐的理解。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器乐合奏的形式演奏《梭罗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用印尼甘美兰乐器演奏的《梭罗河》,同时用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激发学
    生学习印尼民歌的兴趣。
    (二)新课教授
    1.出示甘美兰乐器图片,教师介绍印尼甘美兰乐器及其演奏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葫
    芦丝、竖笛、手鼓、三角铁模仿甘美兰音乐中的节奏型,体验印尼音乐的特色。
    2.指导学生按照下列谱例做连续性的多声部的合作练习。



    3.在节奏的伴奏下,用葫芦丝演奏歌曲第一声部,用竖笛演奏第二声部。
    梭罗河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试分析方程与算术式的区别。
    (2)如果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与方程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能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运用代换思想和分析能力进行解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运用分析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新授部分教学环节:
    ①看图写方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l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
    ②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
    A.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B.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C.100+X=250=100+150,所以X=150。
    D.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l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
    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
    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 第18题:

    请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柳树醒了》 教学目标:
    (1)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①生字的呈现。
    A.出示课题时,教学“醒”字。
    B.结合课文,呈现“春雷、洗澡、柳枝、软了、梳头、柳梢、绿了、玩耍”等词。
    ②生字识记
    A.利用偏旁部首,新旧字联系记忆生字。
    B.生字巩固。
    ③写字指导。
    (2)朗读感悟。
    ①通过不同学生朗读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②指导朗读方法。
    ③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歌。
    A.“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
    C.“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3)实践活动。
    ①课堂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
    说着说着,__________。
    ②课外活动。
    “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到户外寻找春天,说一说并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

  • 第19题: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依据教育目的的规定确定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王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在一次初中一年级的体育课上,拿了篮球、足球、皮筋、跳绳等体育器材,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材,选好器材后王老师就让学生自由分组练习(1)王老师这样设计该课的教学是否合理?为什么?(2)如果让你改进该教学设计,你将如何做?请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思路。


    正确答案: (1)王老师本课的设计属于对新课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教学理念的误解。把激发运动兴趣,理解成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就是激发了运动兴趣。为了让学生能"玩得开心",王老师准备了足球、篮球、跳绳、皮筋等多种器材,但却只是按兴趣分组,然后自由练习,没有严谨地组织教学,也没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的玩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玩,玩过之后在学生心里什么也没留下。体育课可以让学生玩,但是要在玩过之后让学生有所收获,或是技能水平的提高,或是心里的成就感、满足感的充盈,这样才是玩得有价值、有意义。由此可以说明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不合理的。(2)如果是我,会以《运动乐园》为主题设计一堂各式运动的体验课。具体教学思路是:①在课堂常规中宣布课的任务环节,点明今天课的主题是《运动乐园》,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试试能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然后选用游戏"篮球保卫战"和绳操作为准备活动,用游戏代替常规的跑步和徒手操。游戏使用篮球,让学生通过篮球运球技能完成游戏,体会自己控球技能还需要如何提高。绳操是用跳绳来完成,能让学生了解绳子不仅可以用来跳,还能创编成韵律操。②基本部分从用皮筋组织"趣味跳跃"开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越过不同高度的皮筋,女生可以跳皮筋,各种花样均可,男生可以用跳高的方式越过皮筋,学生也可以创编各种跳跃的方式。在此环节运用皮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各种跳高技能,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创编欲望。基本部分的第二个练习是"足球高尔夫"游戏,通过传接球方式完成游戏,让学生感受足球的乐趣,巩固足球传接球技能。最后把学生分成6人小组进行"各取所长"的游戏,游戏的完成需要小组每个成员完成自己所选择的项目基础上,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③放松环节选择最简单的拉伸和拍打,边做放松老师边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今天的"运动乐园"中有什么样的运动体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等。

  • 第21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Excel中函数的应用教学内容:①函数的基本概念②SUM函数的使用③AVERAGE函数的使用④函数的应用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为本节课设置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基本含义。(2)简要设计适合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正确答案: (1)案例教学法、教练法。案例教学法,也称范例教学法、示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出蕴涵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案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此类“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独立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的,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帮助与指导,以达到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价值观的目的。(2)一、复习提问:怎样在Excel2003中,使用公式进行自动填充数值?二、新知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今天就来学习几种函数的使用:以p28的图求王红一周上网时间总计及平均数为例。1.总计(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函数必须以“=”开头,在I5单元格中先输入“=”,接着输入求和函数名:SUM。B.在函数名后输入参数,注意参数要求用“()”括起来。C.输入完后可以在编辑栏中看到完整的公式:=SUM(B5:H5)。D.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2.平均值(问:若用公式该如何求?)A.先选择与第一个学生总计相对应的单元格J5。B.在J5中输入:=AVERAGE(B5:H5)。C.按Enter键,即可计算出结果。3.公式的填充A.选取单元格I5至J5。B.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填充柄处,鼠标指针变为十字光标状。C.按下鼠标左键向下进行拖动,到J9单元格后松开鼠标即可。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2003四、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A.用SUM函数求王红的上网总计时间。B.用AVERAGE函数求王红的平均上网时间。五、运用序列填充方法求出其他同学的总计与平均时间六、保存退出关机

  • 第22题:

    问答题
    某老师在设计“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之一为“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请问这样设计是否合适?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合适,请你给予改进。

    正确答案: 不合适。这一陈述中“理解”的含义不清,难以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理解”的标准,实际上“理解”的基本含义是学生能用概念做出判断。因此可以改述为:能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具体例证和图象特征;能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与周期性同等重要吗?

    正确答案: 在高中阶段,主要讨论函数的变化,所谓变化就是自变量增加(减少)时,函数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增加或减少总是与自变量在某个区间有关,所以在单调性、奇偶性与周期性中,单调性是体现函数变化的最基本的性质,是最为重要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