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半个月亮爬上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题目

根据对《半个月亮爬上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相似考题
更多“根据对《半个月亮爬上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歌曲《祝酒歌》的分析,设计高中歌唱课模块教学目标与简单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粉碎“四人帮”、亿万人民欢庆十月胜利激动、喜悦的情绪,认识到音乐思维的解禁对繁荣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活动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音乐元素在歌曲中的运用,掌握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征。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掌握复二部曲式。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弹唱歌曲《祝酒歌》,提问:歌曲中讲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课题:歌曲《祝酒歌》。
    (二)新课教学
    1.简介作曲家
    师: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施光南的相关资料,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 “时代歌手”,是“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周总理,您在哪里》《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协奏曲《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音乐《白蛇传》等。
    2.整体欣赏歌曲
    (1)初次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歌曲表现了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
    (2)再次欣赏乐曲,给乐曲划分段落
    3.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第一乐段
    ①欣赏引子

    大家对这个节奏熟悉吗(这种节奏是我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常用的锣鼓点节奏型.主要用于前奏、尾声等,锣鼓点节奏欢快而跳跃,表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举国欢腾的场面。)
    个别学生敲击锣鼓点节奏型(教师引导学生做渐强处理)。
    ②欣赏第一乐句
    借鉴中国戏曲音乐的甩腔。

    教师引导学生唱一唱第一句中 “啊”的旋律.提问:旋律中采用了什么音乐元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 乐开始的“啊”字的轻微感叹,借鉴了戏曲音乐的甩腔,不仅美化了旋律线条,而且表达十年“文革”磨难,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
    教师出示新疆典型的打击乐器手鼓,示范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用于音乐A段及由之变化的C段,这是一种舞曲的节奏,表现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
    (用于歌曲的过门,做长音的节奏填充,增加旋律的活力。)
    个别学生敲击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③欣赏第二乐句,感受江南民歌韵昧

    教师讲解: “洒”字的装饰音深情演唱以及“幸福泪”处的几个附点音符的跌宕,更是深入地表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其中也蕴含着江南民歌亲切、委婉的音调。这是从那场大灾难中走过来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2)欣赏第二乐段

    师:相比之前的音乐这段的音乐情绪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之前的音乐情绪,比较优美、舒展,这段的音乐情绪变得欢快活泼。)
    学生视唱歌词,体会欢快活泼的情绪。
    (3)欣赏第三乐段

    师:这一段旋律有哪一句的影子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一曲凋是从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演变而来,经过作曲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抒发了各族人民喜庆胜利的欢乐情绪。)
    ②衬词
    师:这两个乐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高八度再现了衬腔的旋律,接着又用扩展的手法将节奏拉宽,以
    级进上行的旋律,推出全曲的高潮,歌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三)巩同提高
    1.了解复二部曲式
    教师展示歌曲的曲式结构:
    复二部分曲式

    师:复二部曲式是相对于单二部曲式更加复杂的一种曲式,它是建立在单二部曲式的基础上,由两个二部曲式构成的乐曲称“复二部曲式”。
    2.完整地欣赏李光曦演唱的歌曲.体会歌曲的风格。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欣赏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第2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七年级欣赏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非洲的灵感——鼓乐
    ? 【教学内容】欣赏加纳鼓乐
    ? 【教学目标】
    ? 1.从欣赏中提炼节奏,并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 2.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答案:
    解析:
    (1)此教学设计中缺少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环节缺少小结与作业环节。
    我们可以把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鼓乐演奏。
    教学过程环节中的小结与作业设置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加纳鼓乐及其风格特点,并请学生回家练习实践。
    (2)本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内容丰富,导人环节更是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欣赏体验的环节,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更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加纳鼓乐的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课前也是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混乱,目标应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但此教学设计中并未这样设计,可以设计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领略非洲鼓乐的魅力,初步对非洲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鼓乐演奏,体验加纳鼓乐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欣赏中提炼节奏,学习敲击节奏并初步感受、了解加纳鼓乐的节奏特点。
    ②知识拓展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非洲舞蹈视频并模仿学习非洲舞蹈动作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应该要与本课加纳鼓乐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舞蹈动作的节奏特点,再去根据这三种特点编创模仿。在这一环节的第三点里学生随着加纳鼓乐音乐,一部分同学敲打鼓乐节奏,另部分同学表演非洲歌舞,这一环节设置得也很精妙。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握,可以创设一个非洲部落音乐会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 第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计教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祖国大地美如花冠》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歌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小组合作、编创歌曲,学生能够提高演唱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重点】
    通过学习、探究、合作等方式,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
    【难点】
    通过完整的演Ⅱ昌歌曲,体会歌曲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祖国大地美如花冠》的音频,请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两个: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歌曲的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活泼欢快的;速度是中速。)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提问学生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歌曲表达了罗马尼亚人民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启发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此首歌曲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授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掌握,在高位置音域时用轻声演唱。
    (2)教师弹唱歌曲旋律,学生哼唱,并画出旋律线。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唱,提醒学生注意音准问题。
    (5)请学生说出歌曲当中节奏不好掌握的地方(第一句“美丽的春天”),并进行着重练习。
    ①教师将前附点音节奏型画到黑板上,并分解讲授,用手画出此节奏型。
    ②学生模仿教师,用手画出前附点节奏型。
    (6)学生加入歌词进行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演唱时要唱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①教师钢琴伴奏并领唱。
    ②教师再次钢琴伴奏,学生单独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7)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突出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记住并掌握乐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的感知力、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了基础。
    3.编创歌曲
    (1)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相应的打击乐器,请学生进行创编,为歌曲进行伴奏。
    ①学生通过试奏打击乐器熟悉不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⑦选择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互相组合,为歌曲编创伴奏。
    (2)请学生编创完之后,上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更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不是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请课下欣赏歌曲《亲吻祖国》体会一下这首歌曲中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怎样的情感,音乐风格跟我们今天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雪绒花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雪绒花》这一作品蕴含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器乐合奏增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音乐之美,并在合奏中加强与别人的合作,学会团结。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雪绒花》这一歌曲的曲谱视唱,能够熟悉《雪绒花》旋律,能够用各自掌握的乐器熟练演奏乐曲并达到合奏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视唱曲谱并进行熟练演奏,并能合奏。
    (2)乐器名称
    根据给出曲谱,高声第一、第二旋律乐器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旋律乐器为中提琴,第四旋律乐器为大提琴,第五旋律为打击乐器,鉴于旋律中有多次颤音出现,故选择铃鼓。
    (3)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音乐之声》吗
    教师通过对《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解,引出本课内容《雪绒花》。
    【新课教学】
    1.欣赏电影两次出现的插曲《雪绒花》
    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2.欣赏器乐合奏《雪绒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是怎样的
    3.分组学唱《雪绒花》曲谱
    (1)分组自行视唱曲谱,老师巡回指导。
    (2)小组轮流演唱各自对应曲谱,打击组敲击桌子。
    (3)老师指挥,各小组伴着统一节奏共同演唱,体会和声效果。
    4.器乐练习
    (1)用钢琴调整各乐器音高。
    (2)基本音阶练习。老师弹琴,弦乐吹管熟练指法,打击组按照给定节奏打节奏。
    (3)分组进行各组器乐的旋律练习。
    5.器乐合奏
    各声部在老师指挥下进行慢速演奏。
    6.纠错
    对于各组乐器的强弱、错音、节奏错误进行指出并反复练习。
    7.再次完整合奏,老师加人钢琴
    8.情感激发
    师:音乐是为了表现情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9.带感情完整演奏全曲
    【拓展】
    欣赏雅尼的器乐合奏《夜莺》。
    【课堂小结】
    合奏的境界博大精深,但也是一件件乐器组合起来的,我们只要好好练习,以后一定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课下大家去搜集一首器乐合奏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 第6题:

    根据上题对《踏雪寻梅》的分析,设计八年级演唱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 要求:
    ? (1)目标:从课标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15分)
    ? (2)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
    ? 体验。


    答案:
    解析:
    《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朗诵《梅花》,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
    乐美,热爱大自然,体会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梅花精神,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以及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
    (如肢体语言)和其他手段,来表现歌曲内容、意境。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
    演唱二声部歌曲。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课件中的歌曲《铃儿响叮当》,铃声结束停止。
    师:同学们,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听过,有谁能告诉我它叫什么名字呢?
    生:《铃儿响叮当》。
    师:那么,你能说一下这首歌给你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画吗?
    生:….
    师:不错,大家说得很好,这是一首描绘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喜欢冬天吗?(自由发言)
    有的人喜欢冬天,有的不喜欢,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冬天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格吧!
    观看图片,感悟冬韵(播放幻灯片),冬天的美不像春天那么华丽,也不像秋天那么有色泽,
    它的美没有装饰,也没有点缀,是真真实实的纯洁之美。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感受冬天的气息,体验
    “冬之韵”的意境。
    关于梅花:(播放幻灯片)大家知道,梅花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千百年来,有很多文人称赞
    梅花的这种不畏冬雪,敢于和困难、严酷的环境做斗争的精神,我们还记得那句谚语:“宝剑
    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朗诵一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梅花》,充分感受一下冬天里梅花在漫天雪
    地间争奇斗艳的情景。(朗诵)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漫天白雪去寻找白色世界中的那一抹清香吧。
    (二)审美体验
    1.初听歌曲《踏雪寻梅》,提出问题
    (1)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2)想象一下,音乐把你带人了怎样的画面。
    听赏音乐(讨论,自由发言)。
    生:……
    师:解释歌词“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其中“雪霁”的“霁”是
    指雪后放晴;“灞桥”是指古长安东郊的灞桥。
    好的,我们来看看踏雪寻梅图,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图片:踏雪寻梅)
    (播放视频)我们再来通过一段动画,形象地感受踏雪寻梅的生动情景。
    2.了解词曲作者(播放幻灯片)
    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品
    有《红豆浏》《长城谣》《飘零的落花》《踏雪寻梅》等。
    曲作者:黄自,是我国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
    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
    歌》《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踏雪寻梅》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那么这两个声部在歌曲中到底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起
    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来听一听。
    3.复听歌曲,并开始学唱(讨论)
    (】)先学第二声部(幻灯片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跟琴用母音La哼唱两遍,再唱歌词2—3遍。
    学生在熟练唱好第二声部以后,老师把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
    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2)再学第一声部(幻灯片只有第一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跟钢琴学唱2—3遍。
    提示力度的不同与变化。“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再次提示“好花”,如前
    所唱。轻唱第一声部,注虑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打开整首曲谱)
    (3)两个声部合唱
    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
    可让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或者男女生分别唱两个声部。
    (三)自主实践
    要求:通过探究音响,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内容、意境,结合老师的提示,有目的性地选择。
    1.人声——演唱歌曲。
    2.铃声——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3.马蹄声——用人声或用打击乐表现。

    4.雪花飘落声——用书本摩擦的声音或用人声来表现。
    5.舞蹈方式表现歌曲——简单的肢体语言。
    6.故事情节表现歌曲内容——可用舞蹈的方式或用哑剧的方式表演踏雪寻梅的情景。
    分六个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组内各自分配,看哪个组的表现最富有创意。
    展示图片:唱歌、跳舞、铃铛、飘雪、毛驴。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去主动探索,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声音的探究”这一环节较能体现愉悦性和趣味性。
    各个小组依次展示,最后再由同学以及老师共同评出优秀表演奖。
    (四)拓展延伸
    冬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我们可以踏雪寻梅、滑雪、打雪仗,还可以去溜冰,下面请
    欣赏吕薇的《溜冰圆舞曲》。
    (五)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通过这首歌曲,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讨论)
    冬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通过歌曲感受到了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教育我们应该热爱
    大自然,同时我们要学习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从来都是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梅花精神。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感谢冬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
    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课!学生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 第7题:

    根据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西南边区,居住着众多勤劳、勇敢而善良的少数民族,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来自边寨的飞歌。在云南,撒尼人民更是热情、好客。听,他们正在邀请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与他们共度佳节呢!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2)分组讨论分析:①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撒尼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你是怎样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呢?他们又是用什么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呢?②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③歌曲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感情?(3)学生讨论。一组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撒尼人民非常热情好客。用路旁正在开的鲜花儿,树上等人摘的果子,迎风荡漾的谷穗,招待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二组生: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三组生:表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教师适时引导(介绍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及有关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再介绍这首歌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节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创作金奖。由于采用一名女高音领唱与男高、女高的声部领唱的交替,所以显得音色变化丰富,也使歌曲更加亲切、热情、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4)播放云南简介。师:云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撒尼的小伙子们喜爱吹笛子、弹三弦,姑娘们也喜欢边吹口弦边唱歌起舞。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听听歌曲,找一找哪些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特点?生: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装饰音,如……(5)复听歌曲。师:请学生试着从旋律的倚音处,找出模仿撒尼人吹笛子发出的声音,以及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塞洛塞洛塞洛里哎洛哎"等衬词。并且思考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的特殊作用。选择答案:A塑造形象。B表达感情。生: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起到热情地表达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感情。师:歌曲可分几部分?生:歌曲可分为两大部分。师:如何划分?生:第一大部分为第1-28小节,第二部分为29小节到结尾。师:第一大部分由三个乐段(A、B、B′)组成。第一乐段(引子后第1~10小节)先由女高音声部呈现第一个音乐素材,然后由男高音声部稍作变化予以重复。在这个乐段里,鲜明地展现了丰收在望的美景,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第11~19小节)由女声领唱切入主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后由混声合唱予以呼应,不仅主人欢迎,连老圭山也在欢迎。第三乐段(第20~28小节)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二大部分(即第三段歌词部分)与第一大部分基本上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撒尼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撒尼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6)《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学习。请学生找出重点句,视谱演唱旋律。个别衬词处节奏紧密也可按节奏诵读,倚音作为难点可由教师范唱,帮助学生解决,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来,唱出撒尼音乐的风格,然后反复跟唱。教师也可请学生分组分句接唱,或也可分男生女生进行接唱,增加学习兴趣。(7)学习歌曲二声部。重点句视唱旋律,填词跟唱,如"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处,倚音较多,应反复练习。(8)分声部练唱。①生唱一声部,师弹二声部。②师唱一声部,生唱二声部。反复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9)分男女声组演唱。教师进行指挥,请学生注意配合,感受二声部和谐的效果。师总结:歌曲采用的和声与复调手法十分简洁精练,恰如一群撒尼男女青年,陆续从四面八方走来,唱着热情留客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那种欢快、炽热的情绪,怎能不感染我们呢!(10)随音乐律动,进一步体验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11)欣赏动画《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三、课堂小结
    边寨虽远,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美丽神奇的地域,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其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文化,为世界音乐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罕见的民族音乐文化大观园。

  • 第8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针对《歌唱祖国》设计一课时的初中演唱课。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唱《歌唱祖国》,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培养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撑歌唱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难点】对歌曲情绪的处理及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三、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磁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唱祖国》,配合国庆典礼的影像,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2.节奏练习。(二)教授新课1.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2.学习歌曲A.师示范演唱歌曲B.生跟琴视唱歌曲C.完整演唱歌曲D.及时纠正(三)视唱旋律1.指导弱起(划拍法)。2.边挥拍边视唱一遍。矫正: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弱起。3.视唱B段旋律:(1)先根据歌词的标点断句,并标出强拍。(2)注意:A.每句皆弱起,且结束于强拍B.长音时值C.八度大跳与四度音程4.随琴视唱一遍:A.将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换成不带附点节奏,体会艺术表现力的优势B.介绍反复记号(四)简介作品,概括主体1.初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注意主体。2.简介作品:这是王莘同志于1950年9月创作的,作者怀着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向往着祖国光明幸福的未来。歌曲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唱响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五)演唱、分析歌曲(分组探究)1.随琴习唱A段:小结:第一句类似号角,雄壮有力。第二句平稳流畅。第三句变化重复,统一中求变化,增强了美感又强调了主题。2.随琴习唱B段,习唱矫正:一字多音易唱得软弱无力。小结: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气势。3.复听歌曲挥拍轻唱一边,然后用自然声唱。提示:注意力度变化及气息支持歌唱。(六)处理歌曲1.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必要的。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得软弱无力、缺乏感染力。如:“祖国”“家乡”“人民”3.歌曲中学生应掌握的节奏,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的相关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七)实践活动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附点节奏、休止符节奏、速度等要素。1.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的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2.给学生做演唱录音,找出缺点以后在练习过程中多注意。(八)音乐知识1.二段体A+B,例:《游击队歌》。2.三段体A+B+A或A+B+C,例:《歌唱祖国》A+B+A。
    五、小结与作业学生讨论歌曲,分析其情绪并结合到歌曲当中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学习的音乐知识。

  • 第9题:

    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

  • 第10题:

    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东方之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十年后,展示给我们的全新面貌。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教学过程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导入新课:
    1.教师带来了几首歌,请同学们来听听他们都是谁?(播放张学友《太阳星辰》、刘德华《中国人》、陈奕迅《十年》等)生(分别说出歌星的名字)。总结出这些歌星都是香港人。
    2.教师播放一些图片: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3.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东方之珠”。
    4.欣赏录音《东方之珠》。教师播放录音,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7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罗大佑)
    5.作者介绍罗大佑。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
    6.教师演唱《童年》《明天会更好》片段。
    7.《东方之珠》也是刻画香港回归祖国的一部极具代表性歌曲,简介回归情况。
    8.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VCD伴奏进行演唱。
    (2)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9.欣赏《香港始终有你》这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创作的歌曲,由香港百名歌星演唱。
    10.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沧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第11题:

    问答题
    根据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撒尼民歌旋律的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2)能和谐地演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西南边区,居住着众多勤劳、勇敢而善良的少数民族,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来自边寨的飞歌。在云南,撒尼人民更是热情、好客。听,他们正在邀请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与他们共度佳节呢!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2)分组讨论分析:①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撒尼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你是怎样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呢?他们又是用什么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呢?②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③歌曲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感情?(3)学生讨论。一组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撒尼人民非常热情好客。用路旁正在开的鲜花儿,树上等人摘的果子,迎风荡漾的谷穗,招待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二组生: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三组生:表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教师适时引导(介绍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及有关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再介绍这首歌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节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创作金奖。由于采用一名女高音领唱与男高、女高的声部领唱的交替,所以显得音色变化丰富,也使歌曲更加亲切、热情、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4)播放云南简介。师:云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撒尼的小伙子们喜爱吹笛子、弹三弦,姑娘们也喜欢边吹口弦边唱歌起舞。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听听歌曲,找一找哪些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特点?生: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装饰音,如……(5)复听歌曲。师:请学生试着从旋律的倚音处,找出模仿撒尼人吹笛子发出的声音,以及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塞洛塞洛塞洛里哎洛哎"等衬词。并且思考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的特殊作用。选择答案:A塑造形象。B表达感情。生: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起到热情地表达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感情。师:歌曲可分几部分?生:歌曲可分为两大部分。师:如何划分?生:第一大部分为第1-28小节,第二部分为29小节到结尾。师:第一大部分由三个乐段(A、B、B′)组成。第一乐段(引子后第1~10小节)先由女高音声部呈现第一个音乐素材,然后由男高音声部稍作变化予以重复。在这个乐段里,鲜明地展现了丰收在望的美景,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第11~19小节)由女声领唱切入主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后由混声合唱予以呼应,不仅主人欢迎,连老圭山也在欢迎。第三乐段(第20~28小节)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二大部分(即第三段歌词部分)与第一大部分基本上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撒尼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撒尼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6)《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学习。请学生找出重点句,视谱演唱旋律。个别衬词处节奏紧密也可按节奏诵读,倚音作为难点可由教师范唱,帮助学生解决,注意咬字时应将倚音的感觉带出来,唱出撒尼音乐的风格,然后反复跟唱。教师也可请学生分组分句接唱,或也可分男生女生进行接唱,增加学习兴趣。(7)学习歌曲二声部。重点句视唱旋律,填词跟唱,如"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处,倚音较多,应反复练习。(8)分声部练唱。①生唱一声部,师弹二声部。②师唱一声部,生唱二声部。反复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9)分男女声组演唱。教师进行指挥,请学生注意配合,感受二声部和谐的效果。师总结:歌曲采用的和声与复调手法十分简洁精练,恰如一群撒尼男女青年,陆续从四面八方走来,唱着热情留客的歌曲,歌声此起彼伏,那种欢快、炽热的情绪,怎能不感染我们呢!(10)随音乐律动,进一步体验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11)欣赏动画《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三、课堂小结
    边寨虽远,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美丽神奇的地域,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其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文化,为世界音乐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罕见的民族音乐文化大观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并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四川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步喜爱四川的民族音乐。【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带入感情演唱。【难点】学会歌曲《采花》中典型切分节奏,以及五声调式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视频,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歌串烧节目,引入民歌话题。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传至今天。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让人们自娱、宣泄,或用于流传的歌曲。这些歌曲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歌谣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种类花朵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本节课的内容是一首四川地区的民歌《采花》。(二)新课教授1.发声练习。2.播放歌曲《采花》,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特点。3.简介歌曲《采花》,流行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四川民歌),歌曲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4.依节奏旋律朗读《采花》歌词,并回答: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都做了叙述,也使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5.随多媒体视频《采花》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期间教师为学生范唱。(1)切分节奏找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并进行练习。(2)通过本曲学习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6.加歌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吐字清晰。7.根据歌曲的速度、节奏、咬字、情绪等进行演唱方面的处理,并弹琴演唱。(三)巩固提高分小组对《采花》进行民歌接龙游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四)以小见大,课后作业讨论总结:1.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2.民歌体裁有哪些?号子:伴随劳动的民歌。小调:旋律曲折。山歌:声调高亢、嘹亮。
    四、小结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一课,了解了四川地区民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五声调式的分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各省的代表性民歌,下节课分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竖笛演奏《翱翔的鹰》。
    注:学生已经学习过“5、6、7”三个音的吹奏方法。
    附:教学材料1

    要求:
    (1)设计教学目标和重点。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吹竖笛的活动,感受演奏乐器的乐趣,逐渐培养喜爱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演奏、练习等方法学习演奏乐曲,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增加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竖笛演奏的方法,用优美的音色演奏《翱翔的鹰》。
    教学重点:运用竖笛“缓吹”的方法演奏乐曲。
    【教学策略与过程】
    (一)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吹

    (二)复习吹奏竖笛的方法
    1.持笛方法。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按住笛身背面上方孔为零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1、2、3孔。右手拇指轻抵住笛身背面中间,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4、5、6、7孔。(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并指导学生练习)。
    2.演奏姿势。教师演示演奏姿势:分坐姿、站姿两种。不论哪种姿势,身体都要自然端正,竖笛于身体的夹角保持40度左右,肩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手指、手腕放松,用第一关节的指腹按音孔,指控与音孔平行,开放音孔,手指不易抬得过高。
    3.运用已经掌握的演奏竖笛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旋律练习。

    可以邀请演奏姿势好的学生做示范。要求嘴角微内收,双唇放松而有控制地含住吹口,含入的深度约lcm。
    (三)学习吹奏《翱翔的鹰》
    1.教师用竖笛演奏第一行谱.请同学们视唱曲谱。
    2.教师示范讲解i的吹奏方法。
    (1)学生尝试找准音孔,根据音高吹气,力量恰当;(2)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发音既轻松又充分,音色圆润明亮;(3)教师强调保持时值,使气息犹如在近距离吹一支蜡烛的火苗,使之充分颤动又不熄灭。(四)教师指导练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分乐旬练习。
    2.两个乐句连起来演奏。
    3.完整地演奏第一行谱。
    (五)师生合作演奏
    1.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优美的音色演奏第一行谱。
    2.教师演奏第二行谱,学生哼唱第一行谱。
    3.师生合作演奏整首乐曲。
    (六)乐曲欣赏
    教师用竖笛演奏《可爱的家》。
    (七)师生合作演奏
    1.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优美的音色演奏第一行谱。
    2.教师演奏第二行谱,学生哼唱第一行谱。
    3.币生合作演奏整首乐曲。
    (六)乐曲欣赏
    教师用竖笛演奏《可爱的家》。
    【小结作业】
    用竖笛吹奏以下谱例:

  • 第14题:

    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舒曼《梦幻曲》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学习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中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附谱例:



    答案:
    解析:
    本题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共三问。第一问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2)四个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3)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欣赏课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情况,即《梦幻曲》在教材中或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第二问是一道教学设计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从问题出发点寻找答案,本题的关键点为针对题干中给出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策略与过程;(2)回忆教案设计步骤、内容;(3)回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进行填充;(4)对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检查和思考,确保完整。

    第三问是关于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的问题。设计意图就是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环节及其活动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让学生了解什么。

  • 第15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非洲鼓乐》
    教学重点:聆听《坦桑尼亚舞曲》,并参与鼓乐节奏实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教授新课的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附谱例一:

    附谱例二:

    教学材料:在非洲,鼓是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当地的仪式都在击鼓和舞蹈中举行。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过程与方法】从重音、速度、力度等变化体验非洲音乐的基本节奏,尝试创编非洲鼓乐的基本节奏,从而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非洲音乐的概况、节奏的特点,了解非洲音乐尤其是非洲鼓乐的社会功能。掌握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运用特殊节奏型创作。
    (2)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图片非洲鼓。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非洲鼓的特点,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非洲鼓是非洲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非洲鼓展示出的声音亦沉厚有力,亦清脆嘹亮,有着节奏明快、技巧简单、声音动人的特点。
    2.教师播放《坦桑尼亚舞曲》的音频,学生聆听乐曲并思考问题:该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自由发言,并得出答案:情绪是欢快跳跃的,给人非常兴奋的感觉,听到了鼓声和强烈的节奏感。
    3.教师再次播放《坦桑尼亚舞曲》的音频并配以坦桑尼亚舞蹈和非洲鼓的图片,学生聆听乐曲并思考一个问题:配合舞蹈和非洲鼓的图片并听音乐,可以想象到什么场景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好像有人在和着音乐打着鼓在跳舞的场景。
    4.教师总结:坦桑尼亚舞曲一般用于舞蹈中,舞蹈动作特征全身松弛,但又激烈、有力,速度快,节奏复杂,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整个舞曲的节奏、速度、情绪和气氛的变化,都取决于鼓手击出鼓点的变化。
    (二)深入分析
    1.再次聆听《坦桑尼亚舞曲》,教师邀请同学们尝试记住一条自己印象深刻的节奏,并用笔记下来。
    (1)学生展示听到的答案,教师评价并展示答案,提出问题:节奏重音在哪里学生小组合作展示 “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一拍”的节奏练习。
    (2)复听《坦桑尼亚舞曲》,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律动,尝试改变重音位置节奏练习。
    2.教师出示三条节奏型,并引导学生边听乐曲边打节奏。
    (1)学生聆听《坦桑尼亚舞曲》并拍打自己喜欢的一条节奏型。
    (2)教师组织学生前后6人自由分组,每两人一条节奏型进行节奏练习。
    (3)教师播放《坦桑尼亚舞曲》,学生听乐曲,小组练习打击节奏型。
    3.小组合作编创:自由编创符合乐曲特点的节奏型。
    (1)学生自由编创,从单声部开始编创,注意节奏的重音和节拍的特点。
    (2)教师巡视,纠错并指导。
    4.小组展示,教师做出鼓励性评价。
    5.教师带领学生总结非洲音乐的特点:非洲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鼓和舞蹈在非洲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鼓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是表达非洲音乐语言的重要乐器,是非洲音乐的灵魂。
    (3)设计意图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可以达到学与思考同步的效果。
    课堂的开始出示图片非洲鼓,学生小组讨论非洲鼓的特点,这样的初步感知是从最浅显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做到自主学习;紧接着听乐曲提问题,就进一步地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在深入学习中.教师不但详细分析了乐曲的特点,而且还总结了非洲音乐的节奏型并加以实践,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参与了实践和创编节奏,可以感受到知识点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充满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了基础。

  • 第16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 第1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 第1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 第19题:

    根据对《沂蒙山小调》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沂蒙山小调一、教学目标1.聆听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2.在感受、体验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二、主要教学内容1.《沂蒙山小调》。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三、重点和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理解这首民歌的地方风格。四、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五、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2.教师点评。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三)作品鉴赏--《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2.聆听歌曲。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四四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四三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5.学唱歌曲。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7.复听歌曲。(四)归纳概括1.阅读书本相关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4)结构一般短小。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五)课堂小结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 第20题:

    根据对《半个月亮爬上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半个月亮爬上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合作的方法,有表情地演唱作品。3.知识与技能: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二、教学重点完整、准确地用声音表现此合唱曲。三、教学难点能够按照指挥手势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1.开喉练习(1)打哈欠、气息练习。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口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意图:学生进…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2.音准、和声练习(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2)和声练习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间的音准)(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4)9-14小节合唱训练。(5)15-22小节合唱训练。(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 第21题:

    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


    正确答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并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四川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步喜爱四川的民族音乐。【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带入感情演唱。【难点】学会歌曲《采花》中典型切分节奏,以及五声调式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视频,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歌串烧节目,引入民歌话题。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传至今天。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让人们自娱、宣泄,或用于流传的歌曲。这些歌曲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歌谣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种类花朵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本节课的内容是一首四川地区的民歌《采花》。(二)新课教授1.发声练习。2.播放歌曲《采花》,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特点。3.简介歌曲《采花》,流行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四川民歌),歌曲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4.依节奏旋律朗读《采花》歌词,并回答: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都做了叙述,也使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5.随多媒体视频《采花》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期间教师为学生范唱。(1)切分节奏找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并进行练习。(2)通过本曲学习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6.加歌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吐字清晰。7.根据歌曲的速度、节奏、咬字、情绪等进行演唱方面的处理,并弹琴演唱。(三)巩固提高分小组对《采花》进行民歌接龙游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四)以小见大,课后作业讨论总结:1.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2.民歌体裁有哪些?号子:伴随劳动的民歌。小调:旋律曲折。山歌:声调高亢、嘹亮。
    四、小结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一课,了解了四川地区民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五声调式的分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各省的代表性民歌,下节课分享。

  • 第22题:

    根据对《同一首歌》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同一首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同一首歌》,在歌声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这三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同窗的情谊却是难以忘怀的,大家曾经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迷惘、一起长大,今天就让我们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回忆述说我们走过的美好时光。
    (播放学生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
    二、教授新课
    1.介绍歌曲
    师:歌曲创作于1950年,作为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的片头曲,播出后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1996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此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2.学习歌曲
    师: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都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呢?并且是否能用歌声真切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4月14号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合力渡难关,而最能表现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为玉树加油!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把这首歌深入地了解一下。
    3.在歌曲旋律的背景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诵歌词。
    4.学生分组思考
    (1)你对歌词"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个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中的"角落""渴望"是如何理解的?
    (2)歌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角落--失意、孤独、无助;感受--对人间真善美的感悟、沟通、理解、鼓励;渴望--友谊、友情、真情:主题思想--人间真情。
    5.教师有表情地范唱,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1)A、B前后两段的旋律,在节奏、音区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在演唱过程中,A段与B段有什么不同的处理?
    生:回答(略)。
    师:(1)A段节奏舒缓,起音在sol,旋律起伏不大,B段节奏相对紧凑,旋律起音在dol,且有几处是八度、九度大跳。
    (2)A段情绪较为平缓,是用叙述的口吻演唱的,B段情绪较为激动,是用呼唤的口吻演唱的。
    6.学生跟琴演唱并纠错
    提示:
    (1)句尾长音,时值要足,记号要唱准;
    (2)八度、九度大跳时,声音、情绪要有思想准备;
    (3)演唱时要真诚投入。
    7.跟着伴奏演唱一遍
    师:歌曲像师长的谆谆教诲,又像同学之间的款款深情,既像充满阳光的母爱,又像儿女敬慕长辈之情,但是歌词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却以充满深情的口吻,表达了人间的真情--浓浓的爱。特别是"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让人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8.师:现在同一首歌已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有多种演唱形式,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边听边思考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生:略。
    师:合唱,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wu"演唱第二声部。
    (1)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
    (2)老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3)加入歌词演唱。
    9.学生自由讨论构思一种能比较恰当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艺术处理方式并实践。
    10.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由毛阿敏演唱的《同一首歌》。
    三、欣赏并创作
    师:即将离开母校,你一定有许多不舍,你想对母校、老师、同学、好友说些什么呢?欣赏完下面这段艺术院校大学生表演的诗朗诵,一定会带给你很多启示。尝试着也创作一段作品,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吧!
    1.学生讨论并创作。
    2.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四、总结
    现在这首歌曲已经传遍整个大江南北,歌曲也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演唱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唱同一首歌,回忆往昔,共叙友情,相信这青春的旋律和纯真的誓言,一定会伴随我们。

  • 第23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针对《歌唱祖国》设计一课时的初中演唱课。要求:(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唱《歌唱祖国》,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培养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撑歌唱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难点】对歌曲情绪的处理及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三、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磁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唱祖国》,配合国庆典礼的影像,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2.节奏练习。(二)教授新课1.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找出几位同学演唱中存在的问题。2.学习歌曲A.师示范演唱歌曲B.生跟琴视唱歌曲C.完整演唱歌曲D.及时纠正(三)视唱旋律1.指导弱起(划拍法)。2.边挥拍边视唱一遍。矫正: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弱起。3.视唱B段旋律:(1)先根据歌词的标点断句,并标出强拍。(2)注意:A.每句皆弱起,且结束于强拍B.长音时值C.八度大跳与四度音程4.随琴视唱一遍:A.将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换成不带附点节奏,体会艺术表现力的优势B.介绍反复记号(四)简介作品,概括主体1.初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注意主体。2.简介作品:这是王莘同志于1950年9月创作的,作者怀着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向往着祖国光明幸福的未来。歌曲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唱响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五)演唱、分析歌曲(分组探究)1.随琴习唱A段:小结:第一句类似号角,雄壮有力。第二句平稳流畅。第三句变化重复,统一中求变化,增强了美感又强调了主题。2.随琴习唱B段,习唱矫正:一字多音易唱得软弱无力。小结: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气势。3.复听歌曲挥拍轻唱一边,然后用自然声唱。提示:注意力度变化及气息支持歌唱。(六)处理歌曲1.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学生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必要的。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得软弱无力、缺乏感染力。如:“祖国”“家乡”“人民”3.歌曲中学生应掌握的节奏,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的相关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七)实践活动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认真学习,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附点节奏、休止符节奏、速度等要素。1.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的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2.给学生做演唱录音,找出缺点以后在练习过程中多注意。(八)音乐知识1.二段体A+B,例:《游击队歌》。2.三段体A+B+A或A+B+C,例:《歌唱祖国》A+B+A。
    五、小结与作业学生讨论歌曲,分析其情绪并结合到歌曲当中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学习的音乐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根据对《半个月亮爬上来》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 《半个月亮爬上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合作的方法,有表情地演唱作品。3.知识与技能: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二、教学重点完整、准确地用声音表现此合唱曲。三、教学难点能够按照指挥手势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1.开喉练习(1)打哈欠、气息练习。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口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意图:学生进…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2.音准、和声练习(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2)和声练习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间的音准)(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4)9-14小节合唱训练。(5)15-22小节合唱训练。(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