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自在之物(康德)”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康德哲学中,与现象和自在之物同等重要的范畴还包括()。

    A.善良意志
    B.绝对命令
    C.先天综合判断
    D.至善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自在之物和现象


    正确答案: 可见,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现象自有现象的规律,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这两者在康德看来是一回事)。至于自在之物,休谟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抱怀疑态度,康德却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 第3题:

    自在之物(康德)


    正确答案: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含义:
    (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对自在物则不得而知。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部分中认为理性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三是无条件的全体统一。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因而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
    (3)指与本体意义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对立的部分。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自在之物不能认识。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但否认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 第4题:

    费希特哲学的核心范畴是()。

    • A、绝对精神
    • B、绝对同一
    • C、自在之物
    • D、自我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在康德哲学中,与现象和自在之物同等重要的范畴还包括()。

    • A、善良意志
    • B、绝对命令
    • C、先天综合判断
    • D、至善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单选题
    “自在之物”出自:()
    A

    黑格尔

    B

    胡塞尔

    C

    海德格尔

    D

    康德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和“自在之物”都是经验性的实体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只是思想的逻辑前提,即一个“主词”而非主体;“自在之物”同样也是逻辑上的设定和限制,是经验的前提和来源而非对象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自在之物和现象

    正确答案: 可见,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现象自有现象的规律,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这两者在康德看来是一回事)。至于自在之物,休谟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抱怀疑态度,康德却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自己的哲学概括为()
    A

    自在之物

    B

    绝对观念

    C

    哥白尼革命

    D

    批判哲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康德哲学中,与现象和自在之物同等重要的范畴还包括()。
    A

    善良意志

    B

    绝对命令

    C

    先天综合判断

    D

    至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下列属于自在之物的消极意义的是(  )。
    A

    “自在之物”可以思考

    B

    “自在之物”能作用于经验世界且命令经验世界、为经验世界立法的自由意志

    C

    “自在之物”享有充分的自由

    D

    “自在之物”不能被认识,而只是作为认识的界限,被限制在经验现象之外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自在之物”虽不可认识,却是可以思考的。它的存在也可以由对上帝的信仰来保证,属于积极意义,排除。B项,在实践理性中,“自在之物”成了能作用于经验世界且命令经验世界、为经验世界立法的自由意志,属于积极意义,排除。C项,“自在之物”从纯粹理性领域过渡到实践理性领域,由理性的理念变为伦理学的道德实体,不再受经验界的规律限制,从而享有充分的自由,属于积极意义,排除。D项,“自在之物”在认识领域内的意义是消极的。它不能被认识,而只是作为认识的界限,被限制在经验现象之外,属于消极意义,当选。

  • 第12题:

    多选题
    康德讲的“自在之物”包含以下含义()
    A

    它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B

    它是现象产生的依据

    C

    它无法认识

    D

    它是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物

    E

    它是指上帝、灵魂或世界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康德认为存在只是对于一个事物或者对于某些自在的规定本身的想象。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康德讲的“自在之物”包含以下含义()

    • A、它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 B、它是现象产生的依据
    • C、它无法认识
    • D、它是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物
    • E、它是指上帝、灵魂或世界

    正确答案:B,C,D,E

  • 第15题: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和“自在之物”都是经验性的实体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康德哲学中贯穿始终的基本范畴是()

    • A、自在之物
    • B、感性
    • C、理性
    • D、现象
    • E、知性

    正确答案:A,D

  • 第17题:

    下面属于康德不可知论观点的是()。

    • A、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
    • B、人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
    • C、无物存在
    • D、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这样的知识也无法传授给别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自在之物就是本体是哪位学者的观点()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胡赛尔

    D

    海德格尔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论康德的自在之物。

    正确答案:
    “自在之物”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始终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其他许多观点的基础。他将统一的客观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既相互割裂又相互联系。“自在之物”既是认识的开始,又是认识的归宿。
    (1)含义
    康德的自在之物主要有三层含义:
    ①客观存在着的物
    “自在之物”是作为我们的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
    “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
    “自在之物”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至善就是他所说的“共和国”。
    (2)认识论上的意义
    从自在之物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来看,自在之物是感性的来源、认识的界限和范导原理。
    ①“自在之物”是我们认识的来源
    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和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反应。“自在之物”就是刺激我们的感官的那个外部对象。感觉表象虽是主观的“现象”,但没有“自在之物”的刺激,感觉无法发生,认识也无法开始。
    ②“自在之物”是我们认识的界限
    “自在之物”属于超验的彼岸世界,现象界属于此岸世界。“自在之物”作为感官的对象和理性的理念都是不可知的,它就成了我们认识的界限,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作为不可知的对象与现象界对立,构成知识的知性范畴,既不能超越感性经验去认识自在之物,也不能超越经验去认识理性的理念,否则就会产生幻相。
    ③“自在之物”对感性和知性起着范导作用
    范导是指理性指引知性,作为规范引导。理念就是这种引导知性,从而使认识在经验领域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和系统化的动力和功能。理性的理念是一切知识的总体,是知识系统化的全体。知性总是不断地去追求知识的全体,因而不断地扩大知识范围,不断地使知识系统化。理性的理念作为独立存在的绝对真理,知识永远只能接近它而不能达到它。
    (3)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
    从自在之物在本体论上的意义来看,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
    ①消极意义
    “自在之物”在认识领域内的意义是消极的。它不能被认识,而只是作为认识的界限,被限制在经验现象之外。
    ②积极意义
    “自在之物”在实践领域内的意义是积极的。
    a.“自在之物”虽不可认识,却是可以思考的。它的存在也可以由对上帝的信仰来保证。自在之物从纯粹理性领域过渡到实践理性领域,由理性的理念变为伦理学的道德实体,不再受经验界的规律限制,从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b.他把人分成感性存在的现象的人和理性存在的本体的人。现象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可以认识的。本体的人则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不可认识的;本体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主体,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行为准则,是绝对命令;本体的人虽然不是经验世界的一部分,它却是经验世界的立法者和命令者,是道德行为永恒追求的“至善”。
    c.在纯粹理性领域中,“自在之物”是一个不能被认识、超验的、没有客观有效性的理念。在实践理性中,“自在之物”成了能作用于经验世界且命令经验世界、为经验世界立法的自由意志。道德世界的理念具有客观有效性。在思辨领域里寻求对绝对实体上帝、世界、灵魂的认识是不会成功的,但在实践领域中却可能获得成功。他的任务是限制科学,为信念留地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自在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不对。“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不仅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具体说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它是作为我们的感觉经验的来源而存在的客观事物;二是指它“只能思之,不能知之”的思维存在体,是理性的先验理念;三是指它是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永远力求实现而又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自在之物(康德)

    正确答案: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含义:
    (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对自在物则不得而知。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部分中认为理性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三是无条件的全体统一。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因而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
    (3)指与本体意义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对立的部分。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自在之物不能认识。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但否认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调和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的?

    正确答案: 由于康德对第三种先天能力即人类情感能力的发现,在此之前他曾认为情感能力是不可能有自己的先天原则的,因此他把这种能力归于经验性的心理学范围而不加讨论。但现在他认为可以在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判断力”的某种先天运用中发现这种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这一原则的发现缓和了前两个批判之间的对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面属于康德不可知论观点的是()。
    A

    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

    B

    人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不到的

    C

    无物存在

    D

    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这样的知识也无法传授给别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只存在于彼岸世界,人们一旦想超越此世界去认识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就会造成“二律背反”,即对同一对象或问题会形成相互矛盾的学说或理论,正题、反题都能够成立。康德的见解是一种(  )。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