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题目
单选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B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看,顾炎武主张少清谈,多关注现实事务,注意治理国家,实际是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答案选B项。
更多“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相关问题
  • 第1题:

    谈谈你对老庄之“道”的理解,与黑格尔的解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老子、庄子的“道”有三层含义:一是世界之本根,二是最高的认识对象,三是最高的人生境界。道是一种无差别的、混而为一的状态,它无所谓真伪、是非、大小、美丑、同异的,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老子称为“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可从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也可以在“静观”、“玄览”中获得。道是无为的,无私的,海纳百是因为处下,高山耸天是因为无私。老庄之道的本性有四: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第三,道是柔弱的。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第四,道是虚静的。"道"是一种精微至于无比,广大至于无限,有名有实的存在,处于无所依待的境地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顺应万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根本。道是万物的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深而幽隐,立本源而智慧通达于神妙不测的境界。忽然而出,勃然而动,道看它幽冥暗,听它没有声音,幽冥暗之中却能看到光明,寂静无声之中,却能听到和音,道深远而又深远却能产万物,妙而又妙而能成精气。道和万物相接,一切无为而为,顺其自然。

  • 第2题: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 B、魏晋玄学
    • C、隋唐佛学
    • D、宋明理学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活跃与发展,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清《弟子规》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材料五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引者注)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简述材料一涉及儒家的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主要思想:礼、仁、孝。
    积极作用:传承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有利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 第4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一主张不能说明顾炎武()

    • A、积极提倡经世致用思潮
    • B、批判心学脱离社会现实
    • C、主张彻底废除儒家思想
    • D、认为心学背弃儒学正统

    正确答案:C

  • 第5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创造力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顾炎武在《与施愚山节》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 B、坚守理学教诲
    •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 D、发扬孔孟之道

    正确答案:D

  • 第8题: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正确答案: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 第9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
    • C、认为儒学不能经世致用
    •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问答题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这句话有何含义?

    正确答案: 高度概括徐渭一生特立独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不幸遭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正确答案: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正确答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知识而言,知道怎么去学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及以此为乐的人。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好”“乐”,更强调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将这种兴趣内化为不断开拓进取的驱动力,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以从“培养”和“强化”两个方面着手。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设计课程,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适时引导,巧妙设问,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兴趣;后者则是在学生已有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鼓励、拔高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认同感,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并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 第14题:

    《十袈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阳明《传习录》
    • B、文征明《点阐贴》
    • C、顾炎武《日知录》
    • D、吴承恩《西游记》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 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 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限制君权
    • C、天下为主,君为客
    • D、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活跃与发展,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清《弟子规》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材料五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引者注)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结合材料二、三、四,指出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怎样批判理学的?这些思想批判,是在怎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萌生的?


    正确答案: ①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理学伦常观。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
    ②政治经济条件: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 第21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 A、1127年的靖康之耻
    • B、1644年的甲申之难
    • C、1856年的天京变乱
    • D、1935年的华北事变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老庄之“道”的理解,与黑格尔的解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老子、庄子的“道”有三层含义:一是世界之本根,二是最高的认识对象,三是最高的人生境界。道是一种无差别的、混而为一的状态,它无所谓真伪、是非、大小、美丑、同异的,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老子称为“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可从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也可以在“静观”、“玄览”中获得。道是无为的,无私的,海纳百是因为处下,高山耸天是因为无私。老庄之道的本性有四: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第三,道是柔弱的。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第四,道是虚静的。"道"是一种精微至于无比,广大至于无限,有名有实的存在,处于无所依待的境地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顺应万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根本。道是万物的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深而幽隐,立本源而智慧通达于神妙不测的境界。忽然而出,勃然而动,道看它幽冥暗,听它没有声音,幽冥暗之中却能看到光明,寂静无声之中,却能听到和音,道深远而又深远却能产万物,妙而又妙而能成精气。道和万物相接,一切无为而为,顺其自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顾炎武在《与施愚山节》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A

    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

    坚守理学教诲

    C

    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

    发扬孔孟之道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范伸淹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针对为官之要谈谈你对“不欺”的看法。

    正确答案:
    解析: